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欣赏课课型
【教学内容】
花城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经典名曲(一)》第4课时《G弦上的咏叹调+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选段)》。
【教材分析】
《G弦上的咏叹调+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选段)》是花城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经典名曲(一)》第4课时欣赏课。《G弦上的咏叹调》是德国作曲家巴赫的代表作之一,原曲创作于1727年至1736年之间,是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巴赫一生写过四部管弦乐组曲,其中以第三部(D大调)最为杰出。《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选段)》该作品是海顿晚年创作的12首《伦敦交响曲》中的第二首,写于1791年,并于次年的3月23日在伦敦汉诺威广场音乐厅首演。据说,因为当时的观众在聆听演奏会时经常睡着,海顿特意谱写了这首曲子。在第二乐章中,他先用极弱的力度陈述主题,然后立即加入乐队全体的强奏,这种力度和情绪的对比产生了巨大的戏剧性效果,使观众为之惊愕,作品因此得名,第二乐章为C大调,四二拍子,变奏曲式。乐章开始部分非常轻,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刹那间乐队用强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使听众瞬间感到惊愕。这种对比鲜明的音乐处理,不仅凸显了海顿的幽默感和对音乐的掌控力,也成功地实现了他嘲笑那些对音乐一知半解的贵妇人们的初衷。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音乐学习热情较高,处于变声期,对音乐感知力有所提升。在知识方面,能掌握基本音符、节拍,部分学生有一定演唱基础,但在音准、节奏把控上参差不齐。多数学生对流行音乐兴趣浓厚,喜欢跟唱。然而,音乐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对复杂音乐作品理解不足。学习能力上,接受能力较强,但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有待提高。课堂上有时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有待提升。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通过欣赏,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风格特点,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二)艺术表现
通过该曲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小提琴及其音色特点,以及小提琴在乐曲演奏中的重要作用。
(三)创意实践
能用肢体语言和乐器简单等多种形式表现音乐
(四)文化理解
该曲深邃的情感表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二)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节奏、力度和速度变化,以及小提琴G弦的音色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同学们,欣赏图片,说一说图片中的乐器你们认识吗?(教师展示小提琴)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小提琴(violin),俗称“乐器之后”,源于阿拉伯,后传至意大利,是一种古代东方弦乐器传入欧洲长期演变而成的弓弦乐器,总共有四根弦,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与钢琴、古典吉他并称为世界三大乐器。小提琴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就走进西方音乐《G弦上的咏叹调+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选段)》(书写板书《G弦上的咏叹调+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选段)》)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一个预热的感觉,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教师:下面聆听歌曲,听听乐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该曲旋律充满诗意,富有歌唱性和抒情性,通过聆听说一说小提琴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小提琴的音色特点包括阴柔之美、阳刚之美和中庸之美。这首作品由谁创作的?
预设:《G弦上的咏叹调》是德国作曲家巴赫的代表作之一,原曲创作于1727年至1736年之间,是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巴赫一生写过四部管弦乐组曲,其中以第三部(D大调)最为杰出。你们了解巴赫吗?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巴赫,德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代表作有:《平均律钢琴曲集》(上、下)、《赋格的艺术》,《勃兰登堡协奏曲》等。该作品的结构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该曲旋律充满诗意,富有歌唱性和抒情性,后来由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该曲旋律线条流畅而富有表现力,以D大调写成,结构上采用了简单而优雅的A-B-A形式,即主题—对比—主题的复现。巴赫通过巧妙的和声与旋律构造,创造出一种超越时间的宁静与和谐。小提琴G弦浑厚、丰满的音色,使这首乐曲达到了迷人的境地。乐曲的开头旋律极简单,但随着音乐的展开,却能展现出整个宇宙的深邃。它以纯朴典雅的旋律,营造出一种悲天悯人的神曲般的意境和氛围,能够抚平听众内心的紧张和忧郁,让人们陷入沉思和静谧之中。下面再次聆听
预设:聆听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提问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初步的聆听对音乐的情绪、速度建立初步的认知,为后续的教唱奠定基础】
(二)分析音乐,表现音乐
教师:接下来我们继续欣赏西方音乐《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选段)》,聆听音乐,听听乐曲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会被音乐被吓到,惊愕到,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乐曲中的力度由弱突然变强变化造成,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背景:《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选段)》该作品是海顿晚年创作的12首《伦敦交响曲》中的第二首,写于1791年,在第二乐章中,他先用极弱的力度陈述主题,然后立即加入乐队全体的强奏,这种力度和情绪的对比产生了巨大的戏剧性效果,使观众为之惊愕,作品因此得名,第二乐章为C大调,四二拍子,变奏曲式。乐章开始部分非常轻,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刹那间乐队用强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使听众瞬间感到惊愕。这种对比鲜明的音乐处理,不仅凸显了海顿的幽默感和对音乐的掌控力,也成功地实现了他嘲笑那些对音乐一知半解的贵妇人们的初衷。乐曲中几次出现惊愕 音乐主题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的主题旋律都是一样的吗?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乐曲出现三次惊愕,音乐主题出现了五次,每次出现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变奏,什么是变奏曲?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变奏:将音乐中同一主题进行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的改变,来达到音乐既统一又有变化的目的,这种手法称为变奏。以变奏
手法构成的曲式称为变奏曲式。《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就是一首变奏曲。乐曲的结构 A+A1+A2+A3+A4+尾声,接下来分段聆听乐曲的四次变奏。下面聆听聆听变奏一:对比音乐主题是如何变化的?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在主题的基础上加入小提琴演奏的副旋律,轻快流畅。下面我们
用身势或律动表现音乐。
预设:律动
教师:下面聆听聆听变奏二:对比音乐主题是如何变化的?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 C大调转为c小调, 力度强。第二次“惊愕”。下面我们
用身势或律动表现音乐。
预设:律动
教师:下面聆听聆听变奏三:对比音乐主题是如何变化的?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这段音乐是节奏变化。双簧管与与小提琴演奏,力度较弱,旋律欢快优美。下面我们用身势或律动表现音乐。
预设:律动
教师:下面聆听聆听变奏四:对比音乐主题是如何变化的?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这段音乐加强了配器和力度,运用了琶音,旋律热情、沸腾。下面我们用身势或律动表现音乐。
预设:律动
教师:下面我们再次完整聆听乐曲
预设:聆听
教师:乐曲中出现了哪些音乐记号?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主题中的力度记号(p、pp、ff)和音乐记号“▼”。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学唱音乐,体验音乐表现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精彩演绎,自由发挥
教师:下面我们找几位同学上台边演唱边做声势动作和乐器(三角铁、碰铃)表现音乐。
预设:表现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上台表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同学们体会舞台的乐趣,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歌声、语言、动作充分融入歌曲当中,让音乐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来。】
四、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教师:下面通过视频感受一下
预设:欣赏视频
教师:通过学唱歌曲,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预设: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该曲深邃的情感表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精神。】
五、结语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或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德国作曲家巴赫的小提琴独奏《G弦上的咏叹调》和海顿的《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了解了变奏曲式结构,感受了乐曲中力度和情绪的对比,体会了海顿的幽默与音乐掌控力。通过欣赏与分析,提升了音乐鉴赏能力,加深了对古典音乐的理解。
七、课堂达标
1.乐曲《G弦上的咏叹调》是一首 独奏曲。
2.乐曲《G弦上的咏叹调》曲作者是 (国家) (作曲家)。
3.《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选段)》曲作者是 (国家) (作曲家)。
答案:1.小提琴
2.德国 巴赫
3.奥地利 海顿
【板书设计】
《G弦上的咏叹调》
小提琴独奏 巴赫 德国作曲家
《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选段)》
海顿 奥地利作曲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