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张PPT。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第一章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评价导向 1 理清文章思路 概括主要内容命题人说题
在记叙文阅读中,对事件、主旨的把握,都属于整体把握。具体来说,包括两大方面: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内容。
1.理清文章思路。理清文章思路就是要通过分析文章的选材取材、结构层次、线索脉络、详写略写、过渡照应等方面探索作者的思维过程。这部分内容包括找出行文线索,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故事情节。划分段落层次的依据可以是时间的转变,空间的转换,人物、情景的变化,选材内容或角度的变化等。分析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线索(如物线、事线、人线、地线、时间线、感情线)有助于准确地概括故事情节。
2.概括主要内容。包括概括全文的大意、事件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定的有关内容和中心等。考查的要求一般为能从文中直接提取统领句、中心句、关键句、主旨句,或者在感知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2015·江西省) 《汉子书法之美》自序
(见课本47页)
问题:文章回忆童年的汉字书法练习,主要写了哪两方面内容?“我”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分别概括。 . .内容:父亲教“我”写毛笔字;“我”写自己名字的经历。
道理:做人处事要“规矩”;做人处事要慎重端正,一丝不苟。真题1真 题 探 源 (2015·山东省潍坊市) 冰 湖
(见课本48页)
问题:请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将小说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父子俩遛网打鱼—(1)—砸冰行船—(2)—看到希望真题2(1)遭遇风雪(2)扒冰拖船 秘诀一 概括文意 1.通读全文,理清思路,理解文意。
2.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和角度。
3.搜寻标志性语言,筛选出有效信息。
4.掌握归纳方法。
5.要进行归纳整合,准确表述。
满 分 秘 诀秘诀二 理清文章思路1.并列式:其思维方式是平行关系扩展,段与段之间表现为横向关系,内容一般是谈几个方面的问题或一个问题的几个侧面。
2.层进式:这种方式表现为上下文之间相互衔接、向前推进,思维方式是纵向延伸的,事情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
3.总分式: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理清文章思路可采取下列几种方法:
1.从文体特点入手
2.从文章的线索、脉络入手
3.从段意、层意、句意入手
4.从关键词语、句式入手
5.从标点符号入手 秘诀三 梳理小说情节1.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2.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注意事项
课件7张PPT。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第一章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2 筛选和整合信息命题人说题
信息筛选与整合这一考点,实际上在阅读理解中很多题目都会涉及,如概括要点、结合文意分析人物形象等。这是阅读理解中需要的常见而又重要的能力,它是作答阅读理解题的基础性能力,因此考生要特别注重训练;尤其是分析原因类题目、题干中有明确的限制性要求的题目、找出具体表现的题目,特别注重这方面能力的考查。 (2015·四川省乐山市) 老师! 老师!
(见课本51页)
问题:为什么说张梦庚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真题1真 题 探 源张老师默默扎根教育,辗转多校,过着一种平凡清贫的教书生活,他的一生“清寂”。他事业有成,为教育做出了贡献;子女成才,家庭幸福。因此充满了“暖意”。但是,他一生清苦,命运坎坷,不被人重视,不被人记起,因此他的人生充满“寒凉”。真题2 (2015·福建省龙岩市) 无 题
(见课本52页)
问题:文中写了哪些人的乡愁?示例一:“我”的乡愁,女儿的乡愁,父亲的乡愁。 示例二:妈妈的乡愁,慈儿的乡愁,外公的乡愁。秘诀一 筛选、整合信息方法
1.从整体入手,明确检索的目的,确定检索的范围。
2.在检索相关信息区域的过程中,要善于借助信息标志,如标题、序词、注释等,以及关联词语、表顺序词语、指代语、插入性词语、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等;还要善于抓住能反映、概括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满 分 秘 诀3.信息有显性信息,直接在检索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也有隐含信息,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要对检索内容进行归纳、综合后方能获得,或者根据命题要求或题目暗示来筛选获得。
4.根据阅读要求,对筛选的信息进行辨别或做恰当的转换。
5.筛选之后,还要对相关的语言材料进行整合——归纳和综合,并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这些加工后的信息,或按要求重新组合。秘诀二 筛选、整合信息步骤
1.审题:确定题目的要求,梳理并分析关键词。
2.定位筛选:找到题目中提示词句的位置,根据题目分析要点, 精选出解题的有效信息。
3.整合:①按分值答题。②找准概括性的词语。③替换词语,变换句式。删除重复、无效信息。
4.润色:言简意赅,使语句更加通顺、流畅、富有文采。
课件8张PPT。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第一章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3 理解重要字词句段的含义及作用命题人说题
理解文中重要的字词句段的含义主要是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字词句段含义的能力。所谓“重要字词句段”一般是指:①能体现作者立场、文章主题思想的字词句段;②既有表面含义,又有深层含义的字词句段;③对文章结构起重要作用的字词句段,如承上启下、照应、总起、总结;④在表情达意上有表现力的精彩字词句段;⑤指示代词;⑥有限定作用的词语;⑦离开语境意思就会发生变化的字词句段;⑧带有感彩的字词句段;⑨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字词句段。作答此类题目要注意:①结合语境;②在理解本来意思的基础上理解其引申义或深层含义;③结合文章的主旨来理解。
分析字词句段的作用需要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把握字词句段在文章结构、内容、写法上的作用。一般而言,字词的作用主要是在内容上的作用,而句段的作用相对会更全面些。一般的考查方向有:①标题的作用;②字词的作用或好处;③语段的作用;④环境描写的作用。(2015·云南省) 别样山茶红
(见课本54页)
问题一: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标题“别样山茶红”的理解。
问题二:第①段描写寒流来时昆明冬天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真题1真 题 探 源
既是指杜鹃红山茶、茶梅等山茶花的绽放激动人心;也是指妻儿早逝的独身老人对山茶的爱,对美的追求,鼓舞他重构自己的人生。
用寒凉和萧瑟的气候,侧面烘托了山茶高傲、不畏严寒、持久灿烂的特点,为下文做铺垫。(201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老师!老师!
(原文见书51页)
问题一: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其作用。.真题2(1)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过着忆旧的生活。
(2)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那种敢于生搬硬套,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创作法的开始。
?. . . . . .(1)悉心呵护和关爱。表现了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质朴真挚的父亲般的爱。
(2)大胆借鉴、模仿。这是作者自谦自嘲的说法,体现出他与众不同的语言。①开篇点题;
②领起下文;
③表明自己对老师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④突出“我”激动、高兴的心情。
问题二:请分析开头第①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秘诀一 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1.辨析修辞,明确意义
2.理解词句的引申义
3.用反义词解释法理解重要词句
4.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词句
5.从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入手理解词句
6.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7.理解指代词的含义满 分 秘 诀秘诀二 理解关键语段的作用
1.从内容上看,关键语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主要感情的作用。
2.从结构上看,在文章不同位置上的句子和段落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3.从表达效果看,有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4.从写作手法看,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做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作用。
5.引用诗文典故的作用。秘诀三 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分析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
2.标题如果是比喻句,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从而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3.分析标题的作用。课件9张PPT。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第一章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4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命题人说题
分析人物形象,是中考阅读理解中比较常见的考点之一,尤其在小说阅读理解中。它能够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概括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正确分析人物形象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前提,因为作者在文中所刻画的人物为主旨服务。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的品质;揣摩人物心理。②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2015·江西省) 《汉字书法之美》自序
(原文见本书第47页)
问题: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父亲的形象。
真题1真 题 探 源示例:①文章通过记叙父亲教“我”写毛笔字这件事,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关爱孩子、懂得教育的人。②文章通过记叙父亲终生写端正的毛笔字这件事,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具有正直、慎重、执着等优秀品质的人。(2015·四川省乐山市)
老师!老师!
(原文见本书第51页)
问题:作者说,就是觉得老师伟大。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
?
.真题2他热爱教育,默默坚守教坛43年,一生的金贵岁月奉献给了教育,培养学生成才;他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受学生敬仰。秘诀一 注重正面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的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揭示人物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反映作品的主题。满 分 秘 诀秘诀二 探读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最传神的细微之处的描绘,能够对人物思想、性格、内心世界进行准确的展示,从而精妙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秘诀三 侧面描写人物,补充人物性格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它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分析侧面描写能更完整地把握人物形象。侧面描写通常有人物的烘托和环境的烘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时,以侧面描写为辅。秘诀四 借用环境烘托,明晰人物思想
精要的环境描写,可以起到渲染文章氛围、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特别是为揭示人物的思想提供了相应的场景。答题步骤
1.按总分式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概括该人物特点(定性),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分析时,要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等描写或他人(包括作者)的评价来界定。
2.按并列分点式来回答。分几点来概括人物复杂的形象,每一点先概括,后结合语言分析。注意: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课件6张PPT。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第一章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5 分析和欣赏表达技巧命题人说题
品味语言,主要是从局部来分析,而技法赏析,往往要着眼全文。这两个考点是每年中考必考的。
品味语言题,如果是自选角度,那么我们可以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描写(角度或手法)、句式(长句、短句、问句、感叹句等角度)入手,结合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等角度来欣赏其表达效果。当然在作答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语句来选择好恰当的角度,因为有的句子并非有很多角度可以切入,也就是说有的题目虽然说自选角度,其实命题者已经预设好了角度,考生在思维上需要有一定的敏锐性。
技法赏析,最关键的是要对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第几人称来行文等技法知识有全面的了解。比如常见的写法有哪些,表达方式有哪些,记叙的顺序有哪些。掌握了这些知识,那么在作答此类题目时,就能辨识出文章所采用的技法。 (2015·江西省) 《汉字书法之美》自序
(原文见本书第47页)
问题: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如下)。
很慎重地,拿着笔,在纸上,一笔一画,写自己的名字。仿佛在写自己一生的命运,凝神屏息,不敢有一点大意。一笔写坏了,歪了、抖了,就要懊恼不已。真题1真 题 探 源
示例:画线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手法,通过“一笔一画”“凝神屏息”等细节,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我”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和一丝不苟。(2015·云南省)
别样山茶红
(原文见本书第54页)
问题: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真题2托物言志(或象征、借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山茶的喜爱,对美的不竭追寻和永恒渴求。秘诀一 赏析句子的方法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答题套路
3.从句式去赏析
4.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5.从人称的角度来赏析句子
6.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满 分 秘 诀秘诀二 常见的表现手法课件7张PPT。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第一章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6 把握文章主旨 体会作者感情命题人说题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需要在梳理文章思路、感知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是阅读理解中的深层次阅读。一般来说,作答这一类题目,需要考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作者个人的生活背景,是什么?(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或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3)作者写的这篇文章中有哪些主要事件、事物、人物?这些主要事件、事物、人物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一般命题老师要设计与主旨、主题、作者情感、作者态度立场等相关题目时,自身也必然会思考这些问题。 (2015·北京市)
超级智能住宅
(原文见本书63页)
问题:在你看来,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根据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小说主题: 。
你的问题: 。
?
真题1真 题 探 源
人工智能可能会毁灭人类
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甚至是危险。面对科技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结合生活详细阐述你的观点你的理由:本文主题人工智能毁灭人类,其实质在于引发读者思考:原来为服务我们而发明的人工智能,为什么反而成为人类的敌人?在我们发明高新技术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它的危害及控制危害的方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这是每一个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此题在考查原文主题的同时,还需要将科幻回归现实生活,思考作者影射的现实问题,体现了小说表现生活现实的体裁特点,一举多得。(2015·江苏省盐城市)
消失的年声
(原文见本书65页)
问题: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
.真题2借“消失的年声”,表达出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遗憾和惋惜;对民俗文化当前处境的担忧,对人们能拥有新的过年文化的期盼。秘诀一 如何概括文章主旨
1.从文章标题入手。
2.从分析文章中一些关键语句入手。
3.从概括内容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4.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
5.注意文章的开篇和文章的主旨有很密切的关系。
满 分 秘 诀秘诀二 如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
2.从带有感彩的语句入手。
3.从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入手。
课件9张PPT。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第一章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7 个性化阅读与评价命题人说题
个性化阅读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一般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有的时候并非考查考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言之成理的辩说能力)、分析处理事情的能力、对文章留白处的想象能力、结合社会实际基础上的感悟探究能力,考查考生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感悟。(2015·湖北省黄冈市) 痴 心 石
(原文见本书67页)
问题:文中“我”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对此,你肯定很有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真题1真 题 探 源
我赞成文中父母的做法。虽然“我”的这种“怪癖”与众不同,却是一种雅事,能够陶冶个人的闲情逸致,且父母的理解与尊重,蕴含了父母对“我”的爱。或我不赞成文中父母的做法。因为文中的“我”的“怪癖”已经接近走火入魔的地步,俗话说“玩物丧志”,父母对“我”已经陷入了溺爱,作为父母,要引导孩子,而不是迁就甚至纵容。(201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老师! 老师!
(原文见本书第51页)
问题:这篇文章中的老师和“我”给了你哪些启示?请任选一个说一说。
真题2从老师得到的启示示例:要善良宽容地对待人和事;要热爱生活,乐于奉献;做人做事要认真负责。从“我”的角度得到的启示示例:对老师、对父辈尊者应心怀感激;做事要勤奋努力;要敢于善于自我反省。答题注意事项: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
在答题时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所举例子最好与文本有关)。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满 分 秘 诀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组织要精确。要注意语言的简介明了,特别要能做到有创意地表达。还要选用合理的句式作答,巧妙地回答,提高答题地准确率。作答时,可正反两面结合答题,以期全面,如“要……”+“不要……”对这种题型,考生必须审清题意,选取最佳的答题角度。 针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想象”可能出现的题型,提出以下解题方法:
1.解答“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细节想象的题型”技巧:①细节描写要合理,要与文章内容相吻合,要能以小见大,即细节描写之“细”,要能见出文意之“大”;②语言表达要连贯、清晰。
2.解答“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场景想象的题型”技巧:①场景描写要契合文章特定的环境特色;②场景描写要能起到为
文章烘托或营造氛围的作用;③语言表达力求准确、生动、优美。
3.解答“根据人物性格想象人物的语言、心理或动作的题型”技巧:①人物的语言、动作或心理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②语言力求生动形象。
见内附《专题演练》之“专题十”专题突破 在于演练课件7张PPT。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第三章 议论文阅读 评价导向命题人说题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它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这几个分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对议论文论点的考查,常见的题型有以下几种:①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②写出文章某个论据证明的观点;③找出并评价文章作者的观点;④给文章拟标题。1 把握论点(2015·江西省) 成为你自己
(原文见本书第80页)
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真题1真 题 探 源成为你自己。(2015·重庆市A卷) 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原文见本书第81页)
问题: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的好“水土”才养人。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C.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才养人。
D.社会的总体是良善的,人们的言行就会变得绅士良淑。真题2C秘诀一 寻找论点的方法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从出现的位置入手。
3.通过论据判断论点。
4.可以通过“认为”“必须”“由此可见”“要”“是”“不是”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来寻找论点。
5.综合分论点。满 分 秘 诀秘诀二 提取论点的方法
1.对文中的某个句子加以小小的改动。
2.在文中有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但是比较分散,需要考生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流畅地表达。
3.作者的观点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需要考生进行一定的加工提取,归纳总结。课件8张PPT。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第三章 议论文阅读2 正确分析论据命题人说题
论据是议论文中的材料,它是作者观点成立的基础,也是议论文中的主体。近年来议论文论据是必考考点之一,考查方式有:①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②分析论据的作用;③概括事实论据;④根据论点来补写论据。就江西省中考命题来说,第②③种考查方式是重点。(2015·河南省) 为什么不读经典
(原文见本书第83页)
问题: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 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材料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真题1真 题 探 源材料一。因为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读物,与第⑥段的观点相符。(2015·辽宁省丹东市)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原文见本书第84页)
问题:请围绕中心论点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真题2示例:王羲之一生专注于书法,在书法上造诣极深,被后人誉为“书圣”。(司马迁用毕生的精力专注于历史研究,完成了被誉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秘诀一 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事实论据:指具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事例、典型史实或具体统计的数字。
2.道理论据:指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
注意事项:(1)名人的话有时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算作道理论据。(2)概括举例属于事实论据,如“至于嫉妒引起的不良行为,诸如造谣、诬陷、打击,更可能触犯法律,其下场难道不是十分可悲的吗”用因嫉妒而触犯法律的事实论据证明了“嫉妒损己”的观点。
满 分 秘 诀秘诀二 概括事实论据
第一步,明确全文中心论点或该段中作者的观点;
第二步,找出论据包含的两大要素——人物、事件,如果有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等具有特殊意义,也要找出来;
第三步,采取“人物+事件”的基本格式进行表达,要求语言尽可能简洁,还要紧扣该段中作者的观点。秘诀三 分析论据的作用
答题要点有两个方面:
(1)明确论据类型;
(2)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其作用。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论据,在文中论证了……秘诀四 根据论点来补写论据
(1)补写论据要求:典型、真实、一致、简洁。
(2)语言形式:人物(谁)+故事梗概(怎么做)+简短评价。再加上分析:正因为……所以……正体现了……(如有字数限制,务必遵照)课件6张PPT。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第三章 议论文阅读3 辩证论证方法及作用命题人说题
因为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解决“怎样证明”。中考常见题型有:①直接说出论证方法。这种考题相对简单,考生只要能基本辨识四种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就能够正确作答。②选文是“怎样证明”的?其实也就是结合论证方法及选文的内容来回答。③辨识论证方法并说出其作用(与说明方法这一考点相似)。(2015·辽宁省丹东市)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原文见本书第84页)
问题: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真题1真 题 探 源举例论证,举了莫泊桑在福楼拜的教导下,专注于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许多伟人亦无法达到多才多艺的人生高度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2015·重庆市A卷) 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原文见本书第81页)
问题: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证明了什么观点?真题2举例论证。证明了“自然的‘水土’也给了我们心灵的慰藉”这个观点。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
2.道理论证:是指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
满 分 秘 诀3.比喻论证:是指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课件8张PPT。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第三章 议论文阅读4 分析论证思路命题人说题
就文章结构模式而言,常见的议论文结构有总分总、分总、总分等。如果试题为“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这其实是问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是要考生根据文章的内容顺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论证思路题的考查类型有:①写出全文或文章某(些)段的论证过程(论证思路);②文章的某些段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证的; ③文章的某部分能否删除,为什么;④文章的某部分能否调换,为什么。(2015·河南省) 为什么不读经典
(原文见本书第83页)
问题: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真题1真 题 探 源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2015·重庆市A卷) 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原文见本书第81页)
问题:文章第④段与第⑤⑥⑦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真题2总分关系,第④段总说社会的好“水土”需具备的三个条件,第⑤⑥⑦段分别对这三个条件加以阐述。常见的论证结构还有以下几种:
1.层进式:文章各部分或各层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其前后顺序有严格的要求,是不能随意换位的。
2.并列式:文章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构成并列关系的有的是各个分论点之间,有的是几个论据之间。并列关系的顺序安排较为灵活,一般是把最重要的放在前面。
满 分 秘 诀3.对比式:两种事物(或意思)之间的关系是一正一反,或通过正反明确是非,或通过两个方面的对比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这种结构方式往往能收到对比鲜明、是非迥然的效果。
4.总分式: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总分总,采用何种关系需根据具体内容决定。1.分析对论点的论证过程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读全文或某段,明确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第二步,重点分析开头、结尾。
开头的一般作用:
结尾的一般作用:
第三步,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可采取以下答题思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其次(然后)”“第三(再次、接着)”“最后”一类表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2.分析结构层次的思路:
通读全文—找出引论、本论、结论部分—回顾常见结构类型,对号入座—得出答案。
课件5张PPT。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第三章 议论文阅读5 内容理解与概括命题人说题
在议论文阅读中,“内容理解与概括”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是江西省中考阅读题每年都要涉及的考查内容,也是备战中考时的一大重点。
中考议论文阅读对“内容理解与概括”能力的考查,出题角度多样,考查范围广泛,所以关注“内容理解与概括”常见的考查题型和知识点,尤为重要。(2015·重庆市A卷) 成为你自己
(原文见本书第80页)
问题:作者论述的“你自己”具有怎样的特点?怎样才能成为“你自己”?真题1“你自己”具有的特点:①有自己的独立思考;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怎样成为“你自己”:①意识到“自我”的宝贵;②活出自己的特色和滋味。真 题 探 源(2015·河南省) 为什么不读经典
(原文见本书第83页)
问题: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真题2①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膜。②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内容理解与概括”常见的概括方法有:
1.关键词语提炼法。
2.摘句法。
3.概括引用法。
4.概括组合法。
5.分析组合法。
满 分 秘 诀课件7张PPT。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第三章 议论文阅读6 个性体验和感悟命题人说题
谈个性体验和感悟一类题的实质是要求考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根据自身实际对材料内容作延伸性判断,选择其中的一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看法;②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或内容谈自己独到的见解;③要求考生对所供材料进行独立思考,鼓励考生进行创新思维,发表看法。(2015·重庆市A卷) 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原文见本书第81页)
问题:在打造“养人”的“水土”的过程中,个人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真题1
示例: 每个个体都应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应有人人是别人的社会“水土”的意识,从自己做起,给社会的“水土”注入正能量。例如我们外出旅游时要爱护自然环境,不要随地乱扔垃圾或攀折花木;做人要讲诚信、良善,与别人和睦相处。真 题 探 源(2015·辽宁省丹东市)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原文见本书第84页)
问题:读了本文后,请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真题2示例一: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集中注意力专心做那件事。例如:我学了五年围棋,但棋艺一直不理想,原因就是我同时又参加了书法、乒乓球特长班,分散了注意力。示例二:要想把一件事做好,没有兴趣是不行的。例如:我学了六年钢琴,结果六级也没过,因为学钢琴是妈妈的主意,我毫无兴趣,上课时根本不用心。1.解题角度:
①综观全文,筛选出直接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
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中心句或关键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句也要加以重视。
满 分 秘 诀2.方法宝典:第一步,表态(同意或不同意);第二步,明确观点;第三步,简谈自己的理由(看法)。
(1)密切联系生活;
(2)融入自己的思考;
(3)注重语言的表达。
见内附《专题演练》之“专题十二”专题突破 在于演练课件7张PPT。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说明文阅读 评价导向命题人说题
本考点主要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说出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围绕说明对象概括其说明的内容,或分析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等。直接考查说明对象较为简单,考查与说明对象相关的内容较为复杂,因为这种题型考查的是考生整体阅读的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全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1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015·安徽省) 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
( 原文见本书69页 )
问题:从第④段看,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真题1真 题 探 源相似性 普遍性(或常见)(2015·山东省烟台市) 时间也是“变色龙”
(原文见本书70页)
问题:根据文意,在文中横线上拟写一个小标题。
.真题2为何时间会在恐惧时放慢脚步秘诀一 找准说明对象
1.看标题。
2.观首段。
3.找结尾段。
4.抓关键句。满 分 秘 诀秘诀二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第一,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第二,理清文章中的段落和层次,通过中心句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章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的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征。不少文章中有集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阅读时必须抓住它。
另外,也有在过渡句中出现具体的概括,一般用“不但……而且……”这样表递进关系的句子。
课件9张PPT。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说明文阅读2 说明顺序命题人说题
介绍事物,阐明事理,只有做到“言之有序”,才能使人明白易懂。说明顺序应当依据事物本身的特点及说明的目的来确定。说明文在布局上,主要运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关于说明顺序的考点有:①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②各自然段的位置能不能互换,为什么。(2015·山东省烟台市) 时间也是“变色龙”
(原文见本书70页)
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说明了人对时间的感知,从全文看,这三方面内容的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真题1不能。这三方面的内容分别照应第①段中“体验、情绪、态度”这三个词语;另外,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按照从普遍到特殊的逻辑顺序排列的,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所以不能调换。真 题 探 源(2015·安徽省) 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
( 原文见本书69页 )
问题:第⑤段对拟态原因和机制分析的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真题2照应第④段最后一句话,先原因后机制;按逻辑(先已知后未知)顺序说明。 有条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产品制作、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都应以时间为序。满 分 秘 诀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一一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合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语,有“因为”“所以”“首先”“其次”等。阅读说明文时,如何对其说明顺序做出准确判断呢?
1.根据说明文的类型做出判断: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常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常采用逻辑顺序。
2.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做出判断:说明事物发展变化,宜采用时间顺序;介绍事物形状构造,宜采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理,宜采用逻辑顺序。 3.根据说明语言标志做出判断:①时间性词语标示出说明文的时间顺序。如“以前”“如今”等词,朝代名、具体的年、月、日。②方位词标示出说明文的空间顺序。如上下、前后、 左右、东南西北。③关联性词语标示出说明文的逻辑顺序。课件6张PPT。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说明文阅读3 说明方法命题人说题
说明方法是说明过程中具体说明事物特征及作用的方式手段,考查说明方法也是说明文阅读最常见的命题内容。主要形式有:①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一般考查的是常见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做诠释、作比较、打比方、列数据、列图表、摹状貌等。②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当然一般所要考查的语段(句)中不一定就是一种说明方法,也可能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这就要求考生要把问题回答完整。问该文段采用的说明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应该回答的是这一语段说明了什么内容,要结合文段,千万不能游离于具体的说明内容之外。这是各省市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中的经典考点。(2015·安徽省) 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
( 原文见本书69页 )
问题: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答出一种说明方法即可)真题1真 题 探 源示例:举例子,具体说明拟态现象及其特点。作比较,突出螽斯若虫和虎甲相似的特点。(2015·湖南省衡阳市) 聚焦“PM2.5”
问题:结合文章第②段给“PM2.5”下定义。真题2PM2.5是指粒径小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满 分 秘 诀速记口诀:十种方法要知道:举例分类做比较,定义诠释列图表,比方数字摹状貌,还有一种很重要,引用说明(引资料)。课件7张PPT。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说明文阅读4 说明语言命题人说题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是第一位的。说明文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其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的。中考常见题型有:①直接型:直接设问词语在文中或句中的作用,一般所涉及的词语为副词,如“可能”“据说”“大约”“最”“也许”“大多数情况下”“一般”“大概”。②比较型:出现的词语也大多是题型①中的那些副词,但是设问的方式有所改变,如:该词语能否删除?该词能否替换?主要是通过比较之后得出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结论。③举例型:每一篇说明文中或多或少总有一些句子存在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或生动性的词语或句子,要求我们找出来并加以评析。(2015·浙江省杭州市) 你了解空气清新剂吗
(原文见本书76页)
问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它是靠香味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②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可靠一些。
真题1真 题 探 源①不能删去,“真正”强调了空气清新剂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空气质量。②不能删去,“或许”表示可能,准确地说明即使是较为知名的品牌,也不是绝对安全的。(2015·福建省漳州市) 丹诏名胜九侯山
(原文见本书77页)
问题:文中画线部分与下面改后的句子语言各有特点,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改句】这些巨石形态各不相同。有的兀自独立,有的二石并立,人们根据石头的形状和情态特征,把它们叫作“金蟾石”“牛眠石”“八戒娶妻石” ……真题2示例一:我喜欢文中的句子;文中的句子采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九侯山的山石姿态万千、情态各异,使人对其特征有更直观的了解,语言生动形象。示例二:我喜欢改后的句子;改句采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九侯山山石不同的形态特征,语言平实明了。满 分 秘 诀答题方法:
题型一:修饰、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题步骤:①判断:一般是不能删。②解释:解释这个词语在原话中的含义,一般是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③比较:比较删掉这个词语后与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④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答题格式:不能,删掉了“××”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题型二:加点词语能否替换为××?为什么?
答题步骤:①判断:一般是不能替换。②解释:分别解释这两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③比较:比较替换上去的这个词语存在的不足,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④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答题格式:不能替换,原文“××”词语的意思是……而替换的“××”词语的意思只有……如换成“××”词语,就与原文意思不相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课件8张PPT。第三篇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说明文阅读5 内容概括与文意理解命题人说题
中考说明性文章内容概括与文意理解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或某一段的整体感知能力,常见题型有:①内容概括:在解答这些问题时,首先要从文本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要的语言信息;然后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最终合理地整理、组合信息,概括其内容要点。②文意理解:说明文一般是介绍我们所不熟悉的事物或事理,因此很多考生容易产生阅读上的障碍。在近几年的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中,文意的理解题型较为常见。这是对说明文信息的捕捉、提炼的一个重要体现。文意理解题型,可以抽取文中任何一个句子来设计考题,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更要有耐心来读懂文本。
这几年江西省中考研讨会反复强调,淡化说明文概念的考查,重点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2014年江西省中考说明文就有两道题是对说明内容的考查。(2015·福建省漳州市) 丹诏名胜九侯山
(原文见本书第77页)
问题:阅读第②~⑧段,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丹诏名胜九侯山?
真题1真 题 探 源①九侯山自然景观瑰丽(九侯山峰峻、水秀、树奇);②九侯山文化底蕴十分深厚。(2015·浙江省杭州市) 你了解空气清新剂吗
(原文见本书第76页)
问题:(1)请分点概括空气清新剂的危害。
(2)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尤其在夏秋季节应尽量减少使用空气清新剂的原因。真题2(1)空气清新剂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爆炸;会造成二次污染;可能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引起慢性中毒。(2)夏秋季节日照强烈,而空气清新剂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在高温下容易爆炸;夏秋季节容易生成臭氧,它会与空气清新剂中的化合物反应,造成环境污染。秘诀一 内容概括
1.锁定答题区域: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整理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一段或几段乃至全篇。
2.筛选提取有效信息:根据试题的要求,从该确定范围内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对筛选整合的信息一一辨别。辨别时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认真辨析,发掘其隐含信息;淘汰无关的信息,挑选出合乎要求的信息。说到底,就是要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挑选出来。
满 分 秘 诀3.权衡信息:根据试题的要求,将“筛选”之后的信息进行综合、归纳、概括,使之符合检测的目的和要求。即依据题目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存精,去次留主。
4.整合答案:答案形成之后要与题干问法、赋分进行对照,检查有没有漏掉要点。答题时,语言要准确简洁,要点要全面。 秘诀二 文意理解
1.看原文,抓住说明对象,找准说明特征,尽量从原文中找。
2.其次考虑概括,注意简明,注意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变化、功用、成因等。
见内附《专题演练》之“专题十一”专题突破 在于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