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读引领课(第1课时)
回延安
教材:《回延安》
丛书:《延安,我把你追寻》
《桂林山水歌》
学习内容
课时学习目标
体会作者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课前预热
延安印象,分享交流
组内自选话题交流:
1.从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获得的延安印象。
2.通过课外书或其它媒体获得的延安印象。
3.从课前通读的丛书文章《记一辆纺车》中获得的延安印象。
《回延安》选自《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56年,诗人从北京回到了曾经生活过的革命圣地延安,看到了十年间延安巨大的发展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于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抒彩浓郁的诗歌,歌颂党中央的伟大,表达对延安人民深厚而真切的感情。
创作背景
1.自主朗读,做到准确、流畅、感情充沛(课前完成)
朗诵诗歌,感受深情
2.以小组为单位,成员共同设计合作朗诵形式
3.朗诵展示后,各组代表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享设计理由
一、概括内容,把握抒情线索
展望
回忆
赞美
重逢
1.分别概括诗作五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欢欣之情
感激之情
惊喜之情
豪迈之情
在学习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时,我们了解到,常用的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直接、直白地抒发情感。
间接抒情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场景描写来间接抒发情感。
这首蕴含了丰富、深厚、浓烈情感的诗作是如何抒发情感的呢?请勾画诗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语句,边读边批注其不同的表达效果。
二、重温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直接抒情
①“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直接抒发“我”对锻造我革命意志的延安深切的思念之情。
②“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借奇幻的想象直接抒发希望常回延安的迫切期盼之情。
批注示例
间接抒情
动作描写: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抓”“贴”等动作已经饱含深情,再与“黄土”这一富于地域色彩的形象相配合,重回延安时的兴奋、激动之情自然蕴含其中了。
批注示例
语言描写: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此处语言描写读来倍感亲切——“鸡毛信”一词极富时代感,传达了并肩抗敌的战斗情谊;朴实的“亲人”一词则表达了以老爷爷为代表的延安百姓与诗人之间亲密无间的鱼水深情。
批注示例
间接抒情
场景描写: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数量词“一条条”“一座座”,形容词“宽”“平”和动词“披”,细致描绘了延安新貌,表达了作者对延安建设成就的深情赞美。
批注示例
间接抒情
除了通过描写间接抒情,作者还在诗作中融入叙述和议论以增强抒情效果,你发现了吗?
请继续用指定颜色或线型勾画诗中的叙述句、议论句,反复诵读,读后在诗句旁批注它们在传达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勾画建议:
叙述(黑色直线) 议论(蓝色)
三、聚焦表达方式,感受情思
叙述: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叙述欢聚场面中一段小插曲,看似不经意,实则间接表达了作者看到革命后继有人的欣慰之情,也为下一部分描写新延安的可喜面貌做了铺垫。
批注示例
间接抒情
议论: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英雄”是对奋斗在延安这片热土上的一代代革命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度评价。此句通过议论间接抒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们的敬佩之情和对孕育英雄的延安母亲的热爱之情,“几辈辈”则表达了作者看到新时代英雄辈出的盛况时难以抑制的振奋、喜悦之情。
批注示例
间接抒情
朗读《延安,我把你追寻》,用不同颜色或线型勾画诗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增强抒情效果的语句,批注其表达效果。
勾画建议:
叙述(黑色直线) 描写(绿色)
抒情(红色) 议论(蓝色)
四、拓展阅读,品赏间接抒情
描写、叙述: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数量词“一排排”“一件件”描写日新月异的变化,“雨后春笋”“满目琳琅”描绘新延安的富足,喜悦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告别茅屋,难忘土炕”在客观叙述现实情况的同时,间接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无限深情。
批注示例
间接抒情
《回延安》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抒情诗,对母亲延安的深情是全诗主脉。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会在描写、叙述、议论中蕴蓄情思,间接抒情。读此类现代诗,关注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间接抒情的句段,我们便可深入领会诗人在字里行间蕴蓄的情思。
诗人常把深情寄寓在哪里呢?建议你重点关注以下词语:
描写句中的数量词、动词、形容词;
叙述句中的副词、有时代特色或地域特色的名词;
议论句中精炼的评价、评论性词语等。
课堂小结
1.朗读《延安,我把你追寻》,勾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增强抒情效果的语句,批注其表达效果。
2.背诵《回延安》。
课后实践(共15张PPT)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读引领课(第2课时)
回延安
教材:《回延安》
丛书:《桂林山水歌》
《延安,我把你追寻》
学习内容
课时学习目标
品味诗作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情思。
一、了解“信天游”,细品民歌风韵
朗读《回延安》和《桂林山水歌》,从这两首诗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信天游”形式特点的两三个诗节,在小组内跟同学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选这两节。
温馨提示:“信天游”的形式特点见课后“思考探究”三1.
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2.“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3.“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交流表达示例
这两节诗都体现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特点:
两句一节,节内押韵。第1节押“ɑi”韵 ,第2节押“in”“en”韵,第3节押“ou”韵。押韵不很严格,句末字韵母发音相近即可;
形式活泼,诗句字数没有严格的规定,以七字句为主,每句诗七到十几个字均可,这三节中就有七字句、九字句、十字句和十二字句。句式灵活多变,朗读时根据表意需要停顿即可,节奏自由。
圈画《回延安》和《桂林山水歌》中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参考教材和丛书上的助读资料,结合诗作内容,将这些词语组织成一段宣传介绍陕北革命老区和广西桂林两地地域风俗的文案。
二、重组特色词语,感受地域风情
《回延安》中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
黄土、宝塔山、杜甫川、柳林铺、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二十里铺、羊羔羔、娃娃、小米饭、糜子、谷、米酒、油馍、窑、脑畔、红窗花、杨家岭、宝塔山、枣园、延河……
宣传文案示例
到陕北来吧!在这片黄土地上,有宝塔山、杜甫川、柳林铺、杨家岭、枣园、延河这些孕育了“延安精神”的温暖地名令你心驰神往,有小米饭、糜子、米酒、油馍的醇厚香气让你魂牵梦萦,有扎着白羊肚手巾和红腰带的健壮后生在脑畔上为你纵情高歌信天游,还有贴着白生生窗纸和红窗花的窑洞里一群热情好客的娃娃争抢着把你的手来拉。
三、聚焦修辞效果,品味诗作情思
《回延安》和《桂林山水歌》的共同点很多,你发现了吗?跟组内同学讨论讨论,看大家能从哪几个角度梳理出两首诗的共性。
作者角度:
体裁角度:
语言风格角度:
修辞角度:
……
三、聚焦修辞效果,品味诗作情思
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温馨提示:
交流时可突出三个要点——
①修辞手法的名称 ②语句表达的情思 ③修辞手法的优化效果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使用对比手法突出延安的巨变,使用比喻、拟人手法将作者看到延安焕然一新时的满怀欣喜和兴奋表现得极具画面感。
使用夸张、比喻手法将作者对延安的深切思念、感激和挚爱表现得更具象化,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使用拟人手法将作者重回延安时的由衷喜悦表现得更有新鲜感和感染力。
使用夸张、反复手法,将作者因目睹延安的诸多变化而惊喜、振奋的心情表现得更鲜明突出,让读者印象深刻。
修辞赏析示例
四、关注语言细节,再探表现力之源
下列语句也有很强的表现力,你知道原因何在吗?
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2.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3.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4.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口语化表达、叠词、
“不合情理”的动词、“偏离主旨”的话题
……
四、关注语言细节,再探表现力之源
下列语句也有很强的表现力,你知道原因何在吗?
1.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2.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
3.啊!是梦境啊,是仙境?此时身在独秀峰!
4.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
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
抽象的比喻、“抄袭”的句子、
“答非所问”的组合、“重复”的描写对象
……
贺敬之的两首抒情诗,一首再现北中国革命根据地的新面貌,一首描绘南中国秀美如画的山水风光,两诗的字里行间都蕴蓄着作者对新中国、新时代的无限热爱。
这份挚爱通过诗作中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传达给万千读者,阅读这样的诗篇,不仅要在反复诵读中深入领会作者的情思,更要通过揣摩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句探究语言运用的奥秘。
相信在这节课的阅读实践活动中,你已经获取了诗人赋予诗句极强表现力的秘笈,恭喜你学有所获!把你的收获梳理在表格里分享给同学们吧。
课堂小结
语言表现力升级策略一览表示例
升级策略 表现力升级表现
采用民歌形式 地方特色浓郁,极具亲和力;形式活泼自由,易于传诵;
音乐性、节奏感强,给人美的享受,富于感染力……
选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口语) 地方特色浓郁,接地气,更易引发共鸣或带给读者新鲜的阅读感受;使诗歌内容通俗易懂,便于传诵……
灵活使用多种修辞手法 使情境或形象更生动、更具象、画面感更强、更有感染力;
使情感表达更鲜明突出,给读者更深的印象;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使表达更有张力,更耐人寻味……
“不合情理”的内容和表达 陌生化的表达更易吸引读者,带给读者不同寻常的新鲜阅读体验;刺激读者深入思考,领会作品深层意蕴……
……
1.背诵《回延安》
2.完成语言表现力升级策略一览表或阅读丛书中的《秀水泱泱 红船依旧》《记一辆纺车》,完成导读单。(二选一)
课后实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延安》
【学习内容】
教材:《回延安》
丛书:《延安,我把你追寻》《桂林山水歌》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增强抒情效果的。
2.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对延安的深情。
【课型及课时】
教读引领课 2课时(建议)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体会作者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课前预热:
预习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
生活、工作、战斗过十余年,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你对延安有哪些了解和认识?与同学交流。
延安印象,分享交流:
[组内自选话题交流]
1.从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获得的延安印象。
2.通过课外书或其它媒体获得的延安印象。
3.从课前通读的丛书文章《记一辆纺车》中获得的延安印象。
[创作背景]
《回延安》选自《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56年,诗人从北京回到了曾经生活过的革命圣地延安,看到了十年间延安巨大的发展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于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抒彩浓郁的诗歌,歌颂党中央的伟大,表达对延安人民深厚而真切的感情。
[朗诵诗歌,感受深情]
1.自主朗读,做到准确、流畅、感情充沛(课前完成)
2.以小组为单位,成员共同设计合作朗诵形式
3.朗诵展示后,各组代表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享设计理由
一、概括内容,把握抒情线索
1.分别概括诗作五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欢欣之情 感激之情 惊喜之情 豪迈之情
二、重温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在学习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时,我们了解到,常用的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直接、直白地抒发情感。
间接抒情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场景描写来间接抒发情感。
这首蕴含了丰富、深厚、浓烈情感的诗作是如何抒发情感的呢?请勾画诗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语句,边读边批注其不同的表达效果。
批注示例:
直接抒情
①“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直接抒发“我”对锻造我革命意志的延安深切的思念之情。
②“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借奇幻的想象直接抒发希望常回延安的迫切期盼之情。
间接抒情
动作描写: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抓”“贴”等动作已经饱含深情,再与“黄土”这一富于地域色彩的形象相配合,重回延安时的兴奋、激动之情自然蕴含其中了。
场景描写: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数量词“一条条”“一座座”,形容词“宽”“平”和动词“披”,细致描绘了延安新貌,表达了作者对延安建设成就的深情赞美。
三、聚焦表达方式,感受情思
除了通过描写间接抒情,作者还在诗作中融入叙述和议论以增强抒情效果,你发现了吗?
请继续用指定颜色或线型勾画诗中的叙述句、议论句,反复诵读,读后在诗句旁批注它们在传达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勾画建议:
叙述(黑色直线) 议论(蓝色)
批注示例:
间接抒情
叙述语句: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叙述欢聚场面中一段小插曲,看似不经意,实则间接表达了作者看到革命后继有人的欣慰之情,也为下一部分描写新延安的可喜面貌做了铺垫。
议论语句: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英雄”是对奋斗在延安这片热土上的一代代革命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度评价。此句通过议论间接抒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们的敬佩之情和对孕育英雄的延安母亲的热爱之情,“几辈辈”则表达了作者看到新时代英雄辈出的盛况时难以抑制的振奋、喜悦之情。
四、拓展阅读,品赏间接抒情
朗读《延安,我把你追寻》,用不同颜色或线型勾画诗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增强抒情效果的语句,批注其表达效果。
勾画建议:
叙述(黑色直线) 描写(绿色)
抒情(红色) 议论(蓝色)
描写、叙述: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课堂小结:
《回延安》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抒情诗,对母亲延安的深情是全诗主脉。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会在描写、叙述、议论中蕴蓄情思,间接抒情。读此类现代诗,关注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间接抒情的句段,我们便可深入领会诗人在字里行间蕴蓄的情思。
诗人常把深情寄寓在哪里呢?建议你重点关注以下词语:
描写句中的数量词、动词、形容词;
叙述句中的副词、有时代特色或地域特色的名词;
议论句中精炼的评价、评论性词语等。
课后实践:
1.朗读《延安,我把你追寻》,勾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增强抒情效果的语句,批注其表达效果。
2.背诵《回延安》。
第2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品味诗作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情思。
一、了解“信天游”,细品民歌风韵
朗读《回延安》和《桂林山水歌》,从这两首诗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信天游”形式特点的两三个诗节,在小组内跟同学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选这两节。
温馨提示:“信天游”的形式特点见课后“思考探究”三1.
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交流表达示例:
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2.“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3.“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这两节诗都体现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特点:
两句一节,节内押韵。第1节押“ɑi”韵 ,第2节押“in”“en”韵,第3节押“ou”韵。押韵不很严格,句末字韵母发音相近即可;
形式活泼,诗句字数没有严格的规定,以七字句为主,每句诗七到十几个字均可,这三节中就有七字句、九字句、十字句和十二字句。句式灵活多变,朗读时根据表意需要停顿即可,节奏自由。
二、重组特色词语,感受地域风情
圈画《回延安》和《桂林山水歌》中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参考教材和丛书上的助读资料,结合诗作内容,将这些词语组织成一段宣传介绍陕北革命老区和广西桂林两地地域风俗的文案。
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朗读全诗,体会这样的特点,并感受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情。
宣传文案示例:
《回延安》中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
黄土、宝塔山、杜甫川、柳林铺、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二十里铺、羊羔羔、娃娃、小米饭、糜子、谷、米酒、油馍、窑、脑畔、红窗花、杨家岭、宝塔山、枣园、延河……
到陕北来吧!在这片黄土地上,有宝塔山、杜甫川、柳林铺、杨家岭、枣园、延河这些孕育了“延安精神”的温暖地名令你心驰神往,有小米饭、糜子、米酒、油馍的醇厚香气让你魂牵梦萦,有扎着白羊肚手巾和红腰带的健壮后生在脑畔上为你纵情高歌信天游,还有贴着白生生窗纸和红窗花的窑洞里一群热情好客的娃娃争抢着把你的手来拉。
三、聚焦修辞效果,品味诗作情思
1.《回延安》和《桂林山水歌》的共同点很多,你发现了吗?跟组内同学讨论讨论,看大家能从哪几个角度梳理出两首诗的共性。
作者角度:
体裁角度:
语言风格角度:
修辞角度:
……
2.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温馨提示:
交流时可突出三个要点——
①修辞手法的名称 ②语句表达的情思 ③修辞手法的优化效果
修辞赏析示例: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使用夸张、比喻手法将作者对延安的深切思念、感激和挚爱表现得更具象化,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使用拟人手法将作者重回延安时的由衷喜悦表现得更有新鲜感和感染力。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使用夸张、反复手法,将作者因目睹延安的诸多变化而惊喜、振奋的心情表现得更鲜明突出,让读者印象深刻。
(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使用对比手法突出延安的巨变,使用比喻、拟人手法将作者看到延安焕然一新时的满怀欣喜和兴奋表现得极具画面感。
四、关注语言细节,再探表现力之源
1组:《回延安》中语句有很强的表现力,你知道原因何在吗?
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2.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3.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4.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口语化表达、叠词、“不合情理”的动词、“偏离主旨”的话题
2组:《桂林山水歌》中语句也有很强的表现力,你知道原因何在吗?
1.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2.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
3.啊!是梦境啊,是仙境?此时身在独秀峰!
4.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
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
抽象的比喻、“抄袭”的句子、“答非所问”的组合、“重复”的描写对象
课堂小结:
贺敬之的两首抒情诗,一首再现北中国革命根据地的新面貌,一首描绘南中国秀美如画的山水风光,两诗的字里行间都蕴蓄着作者对新中国、新时代的无限热爱。
这份挚爱通过诗作中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传达给万千读者,阅读这样的诗篇,不仅要在反复诵读中深入领会作者的情思,更要通过揣摩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句探究语言运用的奥秘。
相信在这节课的阅读实践活动中,你已经获取了诗人赋予诗句极强表现力的秘笈,恭喜你学有所获!把你的收获梳理在表格里分享给同学们吧。
语言表现力升级策略一览表示例:
升级策略 表现力升级表现
采用民歌形式 地方特色浓郁,极具亲和力;形式活泼自由,易于传诵; 音乐性、节奏感强,给人美的享受,富于感染力……
选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口语) 地方特色浓郁,接地气,更易引发共鸣或带给读者新鲜的阅读感受;使诗歌内容通俗易懂,便于传诵……
灵活使用多种修辞手法 使情境或形象更生动、更具象、画面感更强、更有感染力; 使情感表达更鲜明突出,给读者更深的印象;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使表达更有张力,更耐人寻味……
“不合情理”的内容和表达 陌生化的表达更易吸引读者,带给读者不同寻常的新鲜阅读体验;刺激读者深入思考,领会作品深层意蕴……
……
课后实践:
1.背诵《回延安》
2.完成语言表现力升级策略一览表或阅读丛书中的《秀水泱泱 红船依旧》《记一辆纺车》,完成导读单。(二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