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安塞腰鼓》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安塞腰鼓》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5 09:57:1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安塞腰鼓》
【学习内容】
教材:《安塞腰鼓》
丛书:《陕北秧歌》《云南的歌会》
【学习目标】
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型及课时】组文阅读课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观看旅游视频,设计背景朗诵
我去陕北的旅游时拍了一段视频,还给视频配了背景音乐打算发朋友圈,但我的一位朋友觉得背景音乐配得不好,喜庆有余但力量不足,无法凸显安塞腰鼓中奔涌的强烈的生命律动,建议用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的朗诵作为画外音,我实在不知该怎么读,你能给点建议或为我示范指导吗?
助读资料:
安塞,是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文化保存最好,民间艺术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这片热土滋养了四朵民间艺术的奇葩:腰鼓、剪纸、民间绘画和民歌。
安塞腰鼓被称为黄土地上的阳刚之舞,源于战争和祭祀,后来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诗句“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证明,腰鼓在宋代便已盛行于西北边塞,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在安塞,上至古稀老者,下至六七岁娃娃,几乎所有人都会打腰鼓。
1986年,安塞腰鼓在首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上夺得最高奖项;1989年,台湾电影人凌峰将安塞腰鼓收入专题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并作为片头镜头;1990年,安塞腰鼓敲进了首都北京,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大放异彩。1997年和1999年,安塞腰鼓分别参加了香港回归、国庆50周年庆典以及在德国柏林举办的亚太活动周等重大活动。
听朗读视频,设计背景朗读:
朗读,读出 ,读出 。
参考示例:
大声动情地朗读,读出火烈、读出激情,读出壮阔,读出豪壮。
二、锁定朗读重点,尽展作品情思
小组交流:
1.课文中哪些语句最适合选作背景朗诵的素材?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说说选择的理由。
2.这些语句在朗读时应怎样处理才能将作者要表达的情思传达得更具感染力?
温馨提示:交流时可参考或借用课文后面“阅读提示”的表达。
交流表达示例1:
备选句段:
好一个安塞腰鼓!(13段)
好一个安塞腰鼓!(17段)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22段)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24段)
选择理由:句式变化和修辞手法的使用加大了情思表现的力度。
四个句式相似的语句在反复咏叹中又设计了长短变化,短句急促有力,长句酣畅淋漓,让充满激情的语言相互应和,增强了语言气势;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场面、声响、后生、舞姿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好”,使安塞腰鼓的内涵不断加深,让读者既能从不同角度感受安塞腰鼓的力量之美,也能感受到作者不断深化强化的赞美之情。
朗读设计:
反复出现的词(红色)读成重音,长句的“安塞腰鼓”前停顿片刻,蓄足力量把“安塞腰鼓”读成最突出的重音;短句中间不停顿,一气呵成。
交流表达示例2:
备选句段:
看!——
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选择理由:句式变化和修辞手法的使用加大了情思表现的力度。
整段场面描写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急促有力。充分展现了安塞腰鼓的力量之美;排比手法让充满激情的语言相互碰撞、应和,汇成排山倒海的气势;六个比喻极力铺陈场面的壮阔、豪放和火烈,让读者应接不暇,仿佛置身沸腾的群舞之中;比喻设计有创意,刻意将喻体前置,突出了强烈视听印象扑面而来,还来不及思考它原本是什么,瞬间就被裹挟感染了,极富表现力。
朗读设计:
比喻句中的喻体(红色)读成重音,突出视听印象,排比句的三个组成部分(蓝色)要读出由轻到重,由快到慢的变化,气势要逐层递进。
三、了解作者背景,领悟作品情思
作者为什么要精心设计这么多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来歌颂西北黄土高原上最普通最平凡的农民呢
助读资料:
刘成章,陕西省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课文《安塞腰鼓》是其中的一篇。
歌颂生命力量 礼赞民族魂魄
20世纪80年代,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而当时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比较贫穷落后,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艰苦,但这里的人们并没有丧失希望,他们一次次用安塞腰鼓宏大的气势、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宣泄生命的激情,表达永恒的精神追求。人到中年的刘成章远离家乡来到省城后,脑海里回闪着“安塞腰鼓”那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回响着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不由怦然心动,精心设计了与“安塞腰鼓”的艺术特质相匹配的语言形式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
四、再览民俗艺术,再做创意设计
阅读丛书中的《陕北秧歌》《云南的歌会》,从两篇文章中分别挑选2—3个富于表现力的语句或语段,为将来发朋友圈的旅游视频积累文案素材。素材选好后请阐述选择理由并设计朗读形式。
拓展实践交流示例——《陕北秧歌》
备选句段:
仔细看,一群男女老少扭起来了。排是排,行是行。一会儿排成“龙摆尾”,一会儿犹如“梅花盛开”,一会儿好像“老虎扬尾”,一会儿胜似“大灯笼”,一会儿能比得过大姑娘的长辫子,一会儿好像一朵朵枣花……
选择理由:句式变化和修辞手法的使用加大了情思表现的力度。
“排是排”“行是行”这样的句式整齐的短句急促有力,最适合表现队列的齐整和动作的利落;六个“一会儿……”既是间隔反复,又是排比、比喻,既让语言充满激情且相互应和,又生动形象地全面展示了陕北秧歌的队列的反复多变,让读者仿佛置身秧歌阵中,应接不暇;排比各部分在相似中设计了长短变化,总体上分句由短到长,逐层加强气势,逐步强化作者的赞叹之情。
朗读设计:
比喻的喻体(红色)读成重音,强调表演者技艺高超;间隔反复(蓝色)要读得轻快短促,突出表演者变换自如;齐整的句子要读得有节奏感。
课堂小结:
从《安塞腰鼓》《陕北民歌》和《云南的歌会》等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了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
文章的作者们带着对各地民间文化的别样情思精心设计语言,尽力用这些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让读者们切身感受民俗艺术的独特风情。
你一定已经跟着他们见识了不少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方式吧?配合氛围变化调整句式长短,根据表达重点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铺陈词句营造气势,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有节制地融入其他……这些手段都会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经常阅读佳作,关注语言,揣摩品味,思考分析对提升审美鉴赏力大有裨益。
课后实践:
通过阅读丛书《陕北民歌》《云南的歌会》《信天游》《火把节之歌》等文章,了解各地民俗风情,完成下面的档案卡或丛书106、107页的单元学习任务。
民俗档案卡示例:(共19张PPT)




刘成章
教材:《安塞腰鼓》
丛书:《陕北秧歌》《云南的歌会》
【学习内容】
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
一、观看旅游视频,设计背景朗诵
我去陕北的旅游时拍了一段视频,还给视频配了背景音乐打算发朋友圈,但我的一位朋友觉得背景音乐配得不好,喜庆有余但力量不足,无法凸显安塞腰鼓中奔涌的强烈的生命律动,建议用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的朗诵作为画外音,我实在不知该怎么读,你能给点建议或为我示范指导吗?
安塞,是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文化保存最好,民间艺术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这片热土滋养了四朵民间艺术的奇葩:腰鼓、剪纸、民间绘画和民歌。
安塞腰鼓被称为黄土地上的阳刚之舞,源于战争和祭祀,后来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诗句“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证明,腰鼓在宋代便已盛行于西北边塞,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在安塞,上至古稀老者,下至六七岁娃娃,几乎所有人都会打腰鼓。
1986年,安塞腰鼓在首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上夺得最高奖项;1989年,台湾电影人凌峰将安塞腰鼓收入专题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并作为片头镜头;1990年,安塞腰鼓敲进了首都北京,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大放异彩。1997年和1999年,安塞腰鼓分别参加了香港回归、国庆50周年庆典以及在德国柏林举办的亚太活动周等重大活动。
壮阔
豪放
火烈
朗读,
读出 ,
读出 。
一、观看旅游视频,设计背景朗诵
二、锁定朗读重点,尽展作品情思
小组交流:
1.课文中哪些语句最适合选作背景朗诵的素材?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说说选择的理由。
2.这些语句在朗读时应怎样处理才能将作者要表达的情思传达得更具感染力?
温馨提示:交流时可参考或借用课文后面“阅读提示”的表达。
二、锁定朗读重点,尽展作品情思
温馨提示:自主表达,无固定答案。建议借用阅读提示的部分内容组织语言,表达简洁流畅、言之成理即可,后面的示例仅供参考。
备选句段:
好一个安塞腰鼓!(13段)
好一个安塞腰鼓!(17段)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22段)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24段)
朗读设计:反复出现的词(红色)读成重音,长句的“安塞腰鼓”前停顿片刻,蓄足力量把“安塞腰鼓”读成最突出的重音;短句中间不停顿,一气呵成。
交流表达示例1
选择理由:句式变化和修辞手法的使用加大了情思表现的力度。
四个句式相似的语句在反复咏叹中又设计了长短变化,短句急促有力,长句酣畅淋漓,让充满激情的语言相互应和,增强了语言气势;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场面、声响、后生、舞姿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好”,使安塞腰鼓的内涵不断加深,让读者既能从不同角度感受安塞腰鼓的力量之美,也能感受到作者不断深化强化的赞美之情。
备选句段:
看!——
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朗读设计:比喻句中的喻体(红色)读成重音,突出视听印象,排比句的三个组成部分(蓝色)要读出由轻到重,由快到慢的变化,气势要逐层递进。
交流表达示例2
选择理由:句式变化和修辞手法的使用加大了情思表现的力度。
整段场面描写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急促有力。充分展现了安塞腰鼓的力量之美;排比手法让充满激情的语言相互碰撞、应和,汇成排山倒海的气势;六个比喻极力铺陈场面的壮阔、豪放和火烈,让读者应接不暇,仿佛置身沸腾的群舞之中;比喻设计有创意,刻意将喻体前置,突出了强烈视听印象扑面而来,还来不及思考它原本是什么,瞬间就被裹挟感染了,极富表现力。
备选句段: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与欢乐,生活与梦幻,摆脱与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朗读设计:间隔反复(红色)读成重音,带感叹号的语速快,带省略号的语速慢;七个连串动词(蓝色)要读得短促利落,读出由轻到重的变化,气势渐强。
交流表达示例3
选择理由:句式变化和修辞手法的使用加大了情思表现的力度。
用“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等一连串动词极力铺陈腰鼓表演临近高潮时的沸腾场面,写得汪洋恣肆,慷慨激昂。让读者仿佛置身群舞之中,应接不暇。每个动词独立构成短句,再逐一配上感叹号,很有冲击力,表现力极强;用“愈捶愈烈”也是急促有力的短句,三个间隔反复,让语言充满激情且相互应和,不断深化强化作者的赞叹之情。
作者为什么要精心设计这么多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来歌颂西北黄土高原上最普通最平凡的农民呢
三、了解作者背景,领悟作品情思
刘成章,陕西省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课文《安塞腰鼓》是其中的一篇。
三、了解作者背景,领悟作品情思
20世纪80年代,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而当时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比较贫穷落后,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艰苦,但这里的人们并没有丧失希望,他们一次次用安塞腰鼓宏大的气势、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宣泄生命的激情,表达永恒的精神追求。人到中年的刘成章远离家乡来到省城后,脑海里回闪着“安塞腰鼓”那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回响着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不由怦然心动,精心设计了与“安塞腰鼓”的艺术特质相匹配的语言形式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
歌颂生命力量 礼赞民族魂魄
三、了解作者背景,领悟作品情思
四、再览民俗艺术,再做创意设计
阅读丛书中的《陕北秧歌》《云南的歌会》,从两篇文章中分别挑选2—3个富于表现力的语句或语段,为将来发朋友圈的旅游视频积累文案素材。素材选好后请阐述选择理由并设计朗读形式。
备选句段:
仔细看,一群男女老少扭起来了。排是排,行是行。一会儿排成“龙摆尾”,一会儿犹如“梅花盛开”,一会儿好像“老虎扬尾”,一会儿胜似“大灯笼”,一会儿能比得过大姑娘的长辫子,一会儿好像一朵朵枣花……
朗读设计:比喻的喻体(红色)读成重音,强调表演者技艺高超;间隔反复(蓝色)要读得轻快短促,突出表演者变换自如;齐整的句子要读得有节奏感。
拓展实践交流示例——《陕北秧歌》
选择理由:句式变化和修辞手法的使用加大了情思表现的力度。
“排是排”“行是行”这样的句式整齐的短句急促有力,最适合表现队列的齐整和动作的利落;六个“一会儿……”既是间隔反复,又是排比、比喻,既让语言充满激情且相互应和,又生动形象地全面展示了陕北秧歌的队列的反复多变,让读者仿佛置身秧歌阵中,应接不暇;排比各部分在相似中设计了长短变化,总体上分句由短到长,逐层加强气势,逐步强化作者的赞叹之情。
课堂小结
从《安塞腰鼓》《陕北民歌》和《云南的歌会》等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了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
文章的作者们带着对各地民间文化的别样情思精心设计语言,尽力用这些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让读者们切身感受民俗艺术的独特风情。
你一定已经跟着他们见识了不少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方式吧?配合氛围变化调整句式长短,根据表达重点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铺陈词句营造气势,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有节制地融入其他……这些手段都会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经常阅读佳作,关注语言,揣摩品味,思考分析对提升审美鉴赏力大有裨益。
课后实践
通过阅读丛书《陕北民歌》《云南的歌会》《信天游》《火把节之歌》等文章,了解各地民俗风情,完成下面的档案卡或丛书106、107页的单元学习任务。
民俗档案卡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