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
历史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许倬云先生认为:“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这种观点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人工取火的出现 B.部落联盟的形成
C.早期国家的建立 D.原始农业的兴起
2.现代人平均脑容量为1400毫升,而类人猿的脑容量为400—500毫升。如果不论时代早晚,把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五个成年人头盖骨放在一起计算,北京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088毫升。由此可以看出( )
A.北京人已进化成现代人
B.古猿的脑容量比北京人大
C.北京人的脑容量约为现代人脑容量的35%
D.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人脑容量呈现出逐渐变大的趋势
3.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以下材料可作为研究我国境内远古时期人类活动证据的是( )
A. B.
C. D.
4.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某遗迹发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粟粒、菜籽等遗物,据此判断生活在该遗址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5.“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
A.阶级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6.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领袖就是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 )
A.黄帝和蚩尤 B.尧和炎帝 C.黄帝和炎帝 D.尧和蚩尤
7.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
A.巩固了西周疆土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交融
8.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者是( )
A.尧 B.禹 C.汤 D.桀
9.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下列古文字反映了世界文明的( )
A.扩展性 B.发展性 C.开放性 D.多样性
10.《中国通史简明教程》写道:“就思想领域来说,当时学派之多, 争论问题之广,道理之深刻,空气之活跃,都是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的出现, 是和当时历史环境相联系的。”这表明百家争鸣( )
A.具有相同的政治诉求
B.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发展变化
C.具有相似的思想内涵
D.为平民和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11.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下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政治:各诸侯国变法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12.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不仅奠定了两千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到约七十万公顷,成都平原自此成为良田万顷的“天府之国”。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 )
A.为秦朝完成统一奠定基础 B.连接了长江和珠江的水系
C.成功解决黄河流域的水患 D.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
13.观察如图,践行了此教育理念的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崇德尚贤 D.学思结合
14.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治理强化 B.南方土地开发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15.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秦统一的背景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16.“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
A.楚汉之争 B.光武中兴 C.汉承秦制 D.文景之治
17.秦始皇派蒙恬北上修筑长城,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兵出征,又设河西四郡进行管理。他们的措施( )
A.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B.激化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促进了汉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 D.体现国家治理的灵活多变
18.维护祖国的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那么历史上加强对新疆和台湾联系分别是在什么时期( )
A.春秋、战国 B.秦朝、西汉 C.西汉、东汉 D.西汉、三国
19.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
A.统一思想,加强皇权 B.以法治国,巩固统治
C.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20.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②统治者调整政策
③社会局面稳定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
21.某同学依据朝代更迭示意图(如:下图)概括时代特征。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2.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1世纪的是( )
A.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
B.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
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D.蔡伦于公元105年改进造纸术
2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以下史事不可能出现在《史记》中的是( )
A.盘庚迁殷 B.大泽乡起义 C.楚汉之争 D.光武中兴
24.下图的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
A.魏 西晋 前秦 B.魏 西晋 张楚
C.魏 西晋 陈 D.魏 南晋 陈
25.一段评书中说道:“这些火船往哪儿开呀?曹营啊。那东风那么一鼓啊,鼓动帆蓬这船都像飞起来一样,火船就奔曹操的水寨来了。”评书讲述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6.成语“乱七八糟”与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历史典故有关。“八王之乱”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A.东汉战乱连年 B.秦朝从此衰落
C.西晋从此衰落 D.北魏统一北方
27.“这些南迁的北人,给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江南‘火耕水耨’ 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土地利用率。”材料主要反映了江南地区( )
A.交通运输的改善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自然条件的优越
28.“投鞭断流”、“草木皆兵”等成语都出自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这也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交战的双方是( )
A.吴国与西晋 B.魏国与蜀国 C.前秦与东晋 D.成汉与东晋
29.“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丢官降爵……很多鲜卑王子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西周分封制 B.吴起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30.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题,以及谷仓、米囤、粮窖的容量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
A.数学家多出生于农民家庭 B.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
C.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 D.科举制促进了数学的进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6分,第32、33小题各12分,共40分。
31.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在许多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济繁荣】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汉兴……民失作业(失去土地),而大饥馑(忍饥挨饿)。凡米石五千(人吃人),死者过半。”经过数十年发展,出现了“众庶街巷有马
——《汉书 食货志》
材料四 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制度创新】
材料五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 礼运》
材料六
材料七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皇帝制度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对外交流】
材料八 西汉以来,在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上,五彩的丝绸、精美的瓷器和名贵的香料贸易骆绎不绝。这条通道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日报热点辨析
【文化璀璨】
材料九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形成了各学派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
【民族交融】
材料十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1)分别写出与图一、图二相关的两个原始居民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图三、图四两座房屋建筑的样式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古代农业发展受什么因素影响?(一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汉初的经济状况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经过汉初的发展,材料中的“治世局面”指什么?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不得照抄原文)这些措施带来的什么影响?
(5)材料五中的“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分别反映了什么制度?“天下为家”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6)材料六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请从高到低分别写出图中A、B、C、D所代表的等级。
(7)根据材料七,指出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并分析这一制度的历史影响。
(8)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被称为什么?结合所学指出对开通这条“通道”贡献最大的人物是谁?为加强对这条“通道”的管理,西汉设置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这条“通道”的作用。
(9)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谁?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怎么的历史地位?
(10)根据材料十,概括秦汉时期民族交融的特征及方式。结合所学列举一例这一时期民族交往的史实。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汉文帝认为: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农桑。”
材料三: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北方人口)避乱者多南(迁)渡江。
——《资治通鉴》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春秋时期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汉文帝、汉景帝的什么思想?历史上将他们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胡曾
材料三:秦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1) 材料一中“秦王”指的是谁?“秦王扫六合”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如何评价这一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方面列举“秦皇”为巩固统治采取的具体措施?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试评价下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秦王”“秦皇”?
答案解析部分
1.D
2.D
据题干“现代人平均脑容量为1400毫升,而类人猿的脑容量为400—500毫升”“北京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088毫升”和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头盖骨的脑容量比类人猿的脑容量大,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人脑容量呈现出逐渐变大的趋势,D项正确;
北京人属于直立人,并没有进化成现代人,排除A项;
材料中类人猿的脑容量为 400—500 毫升,北京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088 毫升,古猿的脑容量比北京人的小,排除B项;
北京人的平均脑容量为 1088 毫升,现代人平均脑容量为 1400 毫升,1088÷1400×100%≈77.7%,即北京人的脑容量约为现代人脑容量的 77.7%,排除C项。
故选D项。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人体质特征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3.A
4.C
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某遗迹发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粟粒、菜籽等遗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属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已经学会纺线,织布和制衣并且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半坡文明中发现了粟的种植痕迹,中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因此生活在该遗址的是半坡居民。
AB两项错误,元谋人和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代表,不符合题意;
C项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符合题意;
D项河姆渡居民是种植的是水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要求具备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5.A
A.依据题干信息“ 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 ”,可以看出,随葬品分布不均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此时出现了阶级分化,随葬品也就随着社会地位的高地出现了不同,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不符合题意;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不符合题意;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关键语句,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要注意理解。
6.C
7.A
根据题干信息“周王和周公建国……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材料表明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疆土,故选A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了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疆土,没有反映“等级制度”的信息,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了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疆土,没有反映“富国强兵”的信息,排除C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了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疆土,没有反映“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分封制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史实。
8.B
9.D
10.B
11.B
B:根据题干“春秋战国历史”“政治:各诸侯国变法;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和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铁器、牛耕的使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的生产工具的变革;百家争鸣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所以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统一国家的建立,A项不符合题意;
C:隋唐时期的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没有涉及到民族关系,涉及的是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变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D
D:根据题干“不仅奠定了两千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到约七十万公顷”“天府之国”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所以说都江堰的修建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D项符合题意;
A: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完成统一奠定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
B:秦始皇还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今天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C:都江堰是在成都平原,作用于长江流域,不是黄河流域,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都江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B
14.A
根据材料信息“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对地方郡县官员的职责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治理,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由材料信息可知,题干主要是强调秦朝对地方的管理,并没有体现南方的开发信息,没有体现社会矛盾关系,没有反映中央机构的完善等信息,故排除BC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材料分析理解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郡县制度与地方治理,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准确把握材料关键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读。
15.D
16.D
根据题干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孝文”“孝景”可知描述的是文景之治,汉朝或西汉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稳定,国力强盛,史称文景之治,D项正确;
楚汉之争是秦朝末年,还未建立汉朝,与“汉兴”无关,排除A项;
光武中兴发生在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排除B项;
题干没有体现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景之治,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A
根据材料“秦始皇派蒙恬北上修筑长城,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兵出征,又设河西四郡进行管理”,这些都属于秦汉时期对边疆进行管理的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A正确;
汉武帝设河西四郡没有激化各民族之间的矛盾,A错误;
秦始皇修建长城没有促进汉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C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灵活多变,D错误。
故答案为:A。
本题考点是秦汉巩固统一的措施。解题方法:秦汉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知识对题干进行分析,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8.D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时期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新疆的管辖和联系;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率船队抵达台湾,加强了同台湾的联系,D符合题意;
春秋和秦朝时期中原政权没有对新疆进行管辖,排除AB;
有历史记载的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是在三国时期,而非东汉时期,排除C。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张骞出使西域和三国鼎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张骞出使西域和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A
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统一思想,加强皇权。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截然相反,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加强皇权。
A项统一思想,加强皇权是题干里的“禁”和“尊”的共同目的,符合题意;
B项以法治国,巩固统治不是题干里的“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汉代主张以德治国,不符合题意;
C项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秦代没有实行,不符合题意;
D项选贤任能,反对攻伐是墨家主张,秦代和汉代都没有实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思想专制,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20.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统治者调整政策;社会局面稳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①②③④都是,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21.C
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秦朝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朝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因故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选项ABD所述时期分别是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它们均与题干不符,应排除。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理解和识记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因素之一。
22.B
23.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因此不可能出现在《史记》中的是光武中兴。D项正确;
盘庚迁殷可能出现在《史记》中,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大泽乡起义可能出现在《史记》中,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楚汉之争可能出现在《史记》中,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史记》的相关史实。
24.C
A:前秦不属于南朝,A项不符合题意;
B:大泽乡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朝代更替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220年,曹魏、蜀汉、孙吴先后称帝建国,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80年西晋完成短期统一,但迅速败亡;317年西晋皇族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420年,刘裕废晋自立,东晋灭亡;420年—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即南朝;东晋时期,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政权,统称十六国;439年—581年北方先后出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即北朝;所以①魏、②西晋、③陈,C项符合题意;
D:南晋在历史上不存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朝代更迭,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5.C
26.C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内乱,严重削弱了西晋的统治力量,导致国家政治和经济上的重大衰退。这个选项直接关联到“八王之乱”的历史影响,C正确;
东汉战乱连年提到的是东汉,而“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时间上不符,排除A;
秦朝的衰落与“八王之乱”无关,因为两者发生在完全不同的历史时期。秦朝早在西晋之前就已经灭亡,排除B;
北魏统一北方与“八王之乱”没有直接联系。北魏是在西晋之后的一个独立王朝,其统一北方的进程与“八王之乱”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晋的灭亡,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7.C
C:根据题干“促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在北人南迁后,江南地区由“火耕水耨”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所以题干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生产技术的进步,C项符合题意;
A:题干并未提到交通运输的改善,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所给的材料并没有透露出环保意识,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仅仅提到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却没有提到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8.C
29.C
根据题干“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丢官降爵”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说汉语的措施,C正确;
西周分封制,即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不符合题意,A错误;
吴起变法,指在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不符合题意,B错误;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宋神宗时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的一次政治改革,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答案为:C。
本题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解题方法: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30.B
答题关键信息“《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题,以及谷仓、米囤、粮窖的容量问题”,据此分析:
A项: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到数学家多出生于农民家庭,A项错误;
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九章算术》的许多算法主要与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相关,说明与农业活动关系密切,故B项正确,
C项:材料信息并未体现数学普及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排除C;
D项:材料时间是东汉时期,科举制创立于隋朝,D项错误;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本题是能力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材料分析解读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九章算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章算术》是应用性数学专著,与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九章算术》的相关知识内容,以此为基础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不难得出答案。
31.(1)图一:河姆渡人;图二:半坡人;图四:干栏式建筑。
(2)标志:铁犁牛耕的出现;因素:生产工具与技术,水利建设,社会的稳定,劳动者的辛勤劳动等。
(3)政策:休养生息;“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4)措施:新货币的发行: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专卖,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5)制度:“天下为公”:禅让制;“天下为家”:世袭制。
(6)A:天子、B:诸侯、D:士。
(7)主要环节: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影响: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8)“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丝绸之路”;人物:张骞;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9)核心思想:“仁”和“礼”;法家:韩非,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0)特征:明显的区域特征;方式:贸易往来和战争,在那里设置桂林、象等数郡。
(1)图一:根据图一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指的是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故图一居民是河姆渡人。
图二:根据图二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二是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人面鱼纹”彩陶盆,故图二是半坡人。
图三:根据图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三是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
图四:根据图四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四是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2)标志:根据材料二左图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左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根据材料二右图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右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牛耕图。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与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标志。
因素:根据所学可知,生产工具与技术,土地制度,水利建设,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的稳定,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的辛勤劳动等因素,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影响。
(3)政策:根据材料三“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死者过半”,材料表明,汉初,接秦之敝,经济凋敝。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局面:根据材料三“”,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材料表明,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不断增强,结合所学可知,到了汉文帝、景帝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4)措施:根据材料四“汉武帝……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上述经济措施大大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5)制度:根据材料五“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天下为家”,结合所学可知,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部落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禹建立夏朝后,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以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所以“天下为公”反映了禅让制,“天下为家”反映了世袭制。
(6)根据材料六“授民”“授疆土”“平民”“奴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所以A是天子、B为诸侯、C是卿大夫、D为士。
(7)环节:根据材料七“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皇帝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由此得出材料中的三个环节主要是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影响:根据材料七“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8)通道:根据材料八“西汉以来,在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上,五彩的丝绸、精美的瓷器和名贵的香料贸易骆绎不绝” ,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张骞凿空,开辟了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丝绸之路”。
人物:结合所学可知,开通丝绸之路
贡献最大的人物是张骞,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长官:根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作用:根据材料八“这条通道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9)核心思想:根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
法家: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历史地位。
历史地位:根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0)特征:根据材料十“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由此得出秦汉时期民族交融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
方式:根据材料二“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材料表明贸易往来和战争是秦汉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史实:根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管辖,促进了民族交往。
故答案为:
(1)图一:河姆渡人;图二:半坡人;图四:干栏式建筑。
(2)标志:铁犁牛耕的出现;因素:生产工具与技术,水利建设,社会的稳定,劳动者的辛勤劳动等。
(3)政策:休养生息;“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4)措施:新货币的发行: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专卖,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5)制度:“天下为公”:禅让制;“天下为家”:世袭制。
(6)A:天子、B:诸侯、D:士。
(7)主要环节: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影响: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8)“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丝绸之路”;人物:张骞;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9)核心思想:“仁”和“礼”;法家:韩非,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0)特征:明显的区域特征;方式:贸易往来和战争,在那里设置桂林、象等数郡。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原始居民。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铁犁牛耕的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初休养生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历史知识。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5)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禅让制与世袭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6)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分封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7)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专制集权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8)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丝绸之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相关历史知识。
(9)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的相关历史知识。
(10)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汉时期民族交融。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32.(1)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2)以农为本;文景之治。
(3)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稳定,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4)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
(1)由材料一中图一、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汉文帝、汉景帝以农为本的思想,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出现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为西汉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大量劳动力。此外“民勤本业”百姓辛勤耕作,加之南方自然经济条件优越。以上因素共同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进步,社会环境,政策重视和统治者重农惠农措施,对外开放及勇于创新等。
故答案为:
(1)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2)以农为本;文景之治。
(3)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稳定,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4)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文景之治以及出现的原因、北人南迁以及影响等知识。
33.(1)秦始皇(嬴政)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军事:秦朝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匈奴;开凿灵渠。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文化:统一文字为小篆。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3)秦始皇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是千古一帝。他有着非凡的功绩,但晚年也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做的贡献远大于他的过失。
功: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匈奴;开凿灵渠。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统一文字为小篆。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过:刑法残酷;焚书坑儒,摧毁文化;沉重的赋税徭役,修建阿房宫。
(1)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根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结合所学可知,“秦王”指的是嬴政。“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根据材料二“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军事上,秦朝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匈奴,开凿灵渠;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3)本题考查秦始皇的评价。综合三中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评价秦始皇可从功与过两个方面进行。秦始皇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是千古一帝。军事上,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匈奴;开凿灵渠;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他有着非凡的功绩,但晚年也大兴土木,刑法残酷;焚书坑儒,摧毁文化;沉重的赋税徭役,修建阿房宫,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做的贡献远大于他的过失。
故答案为:
(1)秦始皇(嬴政)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军事:秦朝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匈奴;开凿灵渠。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文化:统一文字为小篆。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3)秦始皇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是千古一帝。他有着非凡的功绩,但晚年也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做的贡献远大于他的过失。
功: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匈奴;开凿灵渠。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统一文字为小篆。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过:刑法残酷;焚书坑儒,摧毁文化;沉重的赋税徭役,修建阿房宫。
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的评价等知识。难度较大,熟悉掌握基础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