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5 18:1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4分)【版面一身边的文化遗产】【做宣传者 绘制文化遗产卡】
1.(4分)为庆祝春节列入非遗名录,小龙绘制了春节非遗卡,请帮他完成文字校对。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国人基于传统历法体系,确定正月初一是春节,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欢度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兴味最浓厚。中国人过年时注入的情感最深厚、最丰沛。过年就是和自然交流、和祖先对话、和家人与社会情感的联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中国人欢欢喜喜过大年,对未来充满了期畔,绘制新的蓝图,付出新的努力
(1)(2分)请写出卡片文字中加点字的读音。
①兴味    
②联结   
(2)(2分)请改正卡片文字中的错别字(写词语)。
①“期畔”改为    
②“序暮”改为    
【做传承者 体悟文化遗产美】
2.(11分)诗词爱好者小年创编了一段诗文,致敬“诗词的女儿”叶嘉莹,请你一起完成诗文填空。
有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的生命的长流。 跨越千年,倘若轻声吟诵,便可触摸文脉 早春的西湖,莺燕忙,欣欣向荣“几处早莺争暖树,(1)   ”。 夏日的三峡,驾疾风,自由奔放“其间千二百里,(2)   ,不以疾也”。 晴日的原野,鹦鹉洲,草树葱茏“(3)   ,   ”。 苍茫的大漠,烽烟劲拔,落日孤悬“(4)   ,   ”。 沦陷的长安,山河依旧,草木苍苍“(5)   ,城春草木深”。 梦中的大鹏,乘风,逍遥“(6)   ,风休住,   ”。 来,一同沐泳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 所引诗文出处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三峡》郦道元 《黄鹤楼》崔颢 《使至塞上》王维 《春望》杜甫 《渔家傲》李清照
【做申报者 撰写文化遗产报告】
3.(5分)小安撰写了家乡文化遗产报告,请你阅读其中一段,并修改完善。
①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上,陕西非遗让“山河诗长安”火爆出圈,带“热”了陕西文旅市场。②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陕西非遗通过海外文化交流活动平台,登上国际舞台。③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陕西非遗之美》主题摄影作品展,向世界绘就着陕西非遗的精彩故事,讲述了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画卷。
(1)(1分)第①句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将关联词语写在下面。
(2)(2分)请提取第②句的句子主干,写在下面。
(3)(2分)第④句划线句子有语病,请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修改意见。
【做志愿者 讲解红色革命文化】
4.(4分)2024年1月,陕北榆林晋升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小康作为文化馆志愿者,请帮小康完善“领袖人物形象”讲解导图。
(1)(2分)请在A、B两处依次写出对应的人物性格、人物姓名。
A.   
B.   
(2)(2分)请仿照方框中示例,补写周恩来“平易近人,温和文雅”的具体事例
二、阅读(46分)【版面二建筑与自然遗产】
5.(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委员会第19届常委会通过评审,将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项非遗项目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以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料,运用“编木”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
我们耳熟能详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这座拱桥就是木拱桥。据《宋会要》《宋史》记载,木拱桥解决了此前汴河上舟船频繁与桥墩相撞的问题,成了近千年来中国名桥的典范。据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木结构建筑研究员刘杰说,但又具南方木构建筑特色,汴梁虹桥的木构件间用绳索捆扎
(摘编自“陕西发布”2024年12月6日)
【材料二】
近日,一座由全榫卯结构搭建的赵州桥模型走红网络,制作人是上海爷叔王震华,还原赵州桥的力学结构之美。他所制作的榫卯学习课程已超过1206万人次播放。不用一颗钉子,一滴胶水,再现我国古建筑风采。年轻人纷纷表示想“跟着学”,对于榫卯结构的探索热情
在距今6500—6900年间新石器时代,榫卯就已经发展出其雏形。河姆渡遗址第一期文化发现的干栏建筑遗迹中发掘出土了大量木构件,其中凿卯带榫的构件达百件以上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在隋唐宋时期逐步程式化、标准化、模数化。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总结出了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等完整的营造制度,并以八等级“材”作为模数标准。这是中国传统木框架结构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
明清时期为了进一步节省木材,木结构营造技艺又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宋元时期以来习惯使用的那种向四角逐柱升高形成“升起”;斗拱结构功能逐渐退化或减弱,并充分利用梁头向外出挑来承托本已缩小的屋檐重量,使木料弯成弧形檩枋,供小型圆顶建筑使用,并用小尺寸短木料对接或包镶,拼合成高大的木柱
(摘编自《榫卯结构,一种惊艳千年的中国美》2024年10月)
【材料三】
榫卯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具有独特的美学和力学特点。在紫禁城、祈年殿、应县木塔等古建筑,处处可见榫卯的影子,撑起广厦千万间。即使到现在,榫卯技艺也被广泛应用,得到了创新应用。
微缩营造模型惊艳世人。中国古建筑榫卯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微缩营造技艺开创者王震华先生,他闭关五年,十万多道工序,完全用榫卯结构,获得了“2016世界手工艺产品博览会金奖”。后来他和团队又重新打造了更为美观,也更适合普通人拼接和学习榫卯技巧的新祈年殿积木模型。模型同样采用榫卯的建筑手法,更有神似。零件共有877个,做到“不用编号,回归了中国榫卯的中心思想。
科技创新提升体验。现代科技借助数控加工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榫卯连接不再局限于传统手工制作的限制,先进的工艺和材料使得榫卯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地实现各种复杂的连接需求。如20W00榫卯蓝牙音箱充分利用榫卯结构,同时稳固且视觉上美观,突显了稳重气质和高雅品味。音箱外形线条简洁流畅,设计师智巧地采用起承转折的设计,使拆卸和组装变得方便灵活,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随意变换。
工业时代有“新工位”。榫卯早已被运用在被替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航空发动机中。叶片是航空发动机通过燃气产生推力的关键部件,主要由叶身与榫头两部分组成。榫头的作用是连接叶片与轮盘,将叶片所承受负荷转移到轮盘上。当发动机风扇转起来后,让发动机高速运转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能把产生震动的威胁控制到了最小的范围。加上这种结构中,当一个叶片出现问题时只需要维修或者更换那一个坏掉的,大大地降低了维修成本。
(摘编自《榫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2024年5月)
(1)(3分)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据相关研究员介绍,木拱廊桥的木构件间用绳索捆扎,汴梁虹桥则采用了更为精巧的榫卯结构。
B.王震华制作的榫卯学习课程,再现了我国古建筑风入,激发了年轻人对于榫卯结构的探索热情。
C.河姆渡遗址第一期文化发现的干栏建筑遗迹发掘出土的大量木构件,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榫卯。
D.明清时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升起”“侧脚”的作法逐渐被取消,是为了逐步程式化标准化。
(2)(3分)如今榫卯技艺得到了创新性的应用,“请结合【材料三】说说,“创新性”的应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3分)【做采访者 走近文化遗产传承人】“守护文化遗产”研学团队假期有机会去采访王震华老人,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和图片,帮助研学同学完成采访提纲。
采访时间 2025年2月10日
采访地点 王震华老人的工作间
采访目的 ①   
采访方式 深度访谈,照片视频拍摄
采访问题 ②    ③   
6.(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拜会一棵树
张燕峰
①那是五年前的一个秋日。我到郊外参加活动。时间尚早,我便在会场附近闲逛。
②突然,我被一棵高大的银杏树吸引住了。这棵树的叶子黄灿灿的,好像缀满了金币。微风轻拂,我仿佛听到了千万枚金币相撞发出的叮叮当当的脆响。它的伙伴们长势杂乱无章,而它则枝条井然,远远望去
③这是一棵有灵气的树。如果不是有人喊我活动开始了,我会饶有兴致地围着它走上几圈。活动结束后,同行的人急着回城,心中默念:原谅我的仓促离去,我一定会回来的。
④这几年,我一直没有旧地重游的机会,但这棵银杏树一直郁郁葱葱地长在我的心上。每当金风乍起,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它美妙的风采。今年立秋后,我拿出少有的果断,决定前去拜会它,就像拜会一位深情思念却久未谋面的老友。
⑤怀着一种强烈而秘不示人的欢喜,我骑着自行车出了城,一路向东。骑了很久,我心中不免忐忑。正好,路边有位跨坐在公路车上的青年,他查看了一下手机地图:“4.7公里。”
⑥看到小伙子面容俊朗,我一时好奇,问:“你骑车是要去哪里?”
⑦“我要去爬甘家梁。听说那里风景很美。”小伙子顿了顿,“您是要去看朋友吗?”
⑧“是的,我要去拜访一棵银杏树。”
⑨我们俩相视一笑,互道祝福,挥手告别。
⑩旅行的意义,就是在途中能欣赏到难得一见的风景,遇到一些有趣的灵魂。由于明确了距离,将自行车蹬得飞快。
地势一下子开阔起来,风物完全呈现于眼前。
我心中一惊:银杏树的叶子已经落光。顿时,悔意像一股汹涌的潮水,猛烈地拍击着我的心扉——自己来得实在太晚了。
我举目四顾,寻找那棵树,但落光叶子的树很难看出这一棵与另一棵有何区别。光秃秃的枝干瘦骨铮铮,仍然无法判定哪一棵是我心心念念要拜会的。淡淡的失落像一层薄雾,慢慢地浮上心头。四周寂然,问风风不语,心中一片空茫。
既然无法确定是哪一棵,那就索性把每一棵都当作那一棵吧!我整整衣衫,向每一棵银杏树行注目礼,默默祝福它们熬过寒冬,明年秋来再相会。
与银杏树们作别后,怀着丝丝缕缕的惆怅,我又四处转了转树身低矮,姿态婆娑,树叶还未落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在我凝神细看时,心中荡起欢喜的涟漪,一圈一圈
继而想到,人生旅程何尝不是如此:常常事与愿违,但意料之外又藏着惊喜。总有些小欢喜小感动来滋养慰藉我们的心灵,仍然心怀热切,勇敢地奔赴下一段旅途。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2月2日)
(1)(4分)请仔细阅读④— 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①   
②   
③   
④   
(2)(4分)请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这棵树的叶子黄灿灿的,好像缀满了金币。微风轻拂,我仿佛听到了千万枚金币相撞发出的叮叮当当的脆响。(从多感官写景角度)
②树身低矮,姿态婆娑,树叶还未落尽,卵形的叶片红中有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结合加点词赏析句子)
(3)(4分)阅读“我”与青年的对话,说说作者写途中遇见青年,并记述了两人之间的对话
(4)(4分)本文的题目“拜会一棵树”可否改为“银杏礼赞”?为什么?
(5)(5分)文章第 段写到“既然无法确定是哪一棵,那就索性把每一棵都当作那一棵吧!我整整衣衫,向每一棵银杏树行注目礼……”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一行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
【版面三人文与历史遗产】
7.(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炉峰月(节选)
张岱
是日,月正望①,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②,半山嘄呼③,乃余苍头④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⑤、 刀⑥、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扶掖下之。
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吾辈匿笑不之语。谢灵运开山临澥⑦,从者数百人,太守王琇惊骇,谓是山贼,乃安。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
(节选自《陶庵梦忆卷五》)
【注释】①望:通常在农历每月十五日。②武:半步。③嘄呼(jiào):大声喊叫。④苍头:仆人。⑤火燎:火炬。⑥ 刀(wēng):插在靴筒里的短刀。⑦开山临澥:进山游玩。
(1)(2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盖竹柏影也    
③从者数百人    
④及知为灵运    
(2)(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 悄然生恐
B.策杖而下 奔而上
C.乃安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D.扶掖下之 已而之细柳军
(3)(2分)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
(4)(4分)张岱可以称为苏轼笔下的“闲人”吗?请结合选文及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张岱,晚明散文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寄居杭州。明亡后,回首二十年前的生活,以抒发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
8.(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2分)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托物起兴,借断戟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B.三四句的假设,感慨周瑜赤壁之战能取胜得益于地利。
C.末句中“铜雀”指铜雀台,这是曹操休闲行乐的地方。
D.整首诗采用“以小见大”写法,体现了历史的大气象。
(2)(2分)同样是描写战争,此诗后两句通过假设周瑜如没有东风的帮助就难以取胜,暗含诗人生不逢时的慨叹   。《雁门太守行》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了燕昭王招贤的典故   。
三、写作(50分)【版面四“我”与文化和自然遗产】
9.(50分)写作。
文化遗产,形式多样,意蕴丰厚。山水园林、楼阁建筑、戏文曲艺、书画琴棋、民俗工艺、饮食服饰、自然卷轴……徜徉其中,向同学们征稿。
请以“此中有真意”为题,书写“我”与文化遗产的故事。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
10.阅读下面的文字,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人生旅程何尝不是如此:常常事与愿违,但意料之外又藏着惊喜。总有些小欢喜小感动来滋养慰藉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后,勇敢地奔赴下一段旅途。
——《拜会一棵树》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2024-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铁一中学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4分)【版面一身边的文化遗产】【做宣传者 绘制文化遗产卡】
1.(4分)为庆祝春节列入非遗名录,小龙绘制了春节非遗卡,请帮他完成文字校对。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国人基于传统历法体系,确定正月初一是春节,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欢度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兴味最浓厚。中国人过年时注入的情感最深厚、最丰沛。过年就是和自然交流、和祖先对话、和家人与社会情感的联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中国人欢欢喜喜过大年,对未来充满了期畔,绘制新的蓝图,付出新的努力
(1)请写出卡片文字中加点字的读音。
①兴味  xìng 
②联结 jié 
(2)请改正卡片文字中的错别字(写词语)。
①“期畔”改为  期盼 
②“序暮”改为  序幕 
【答案】(1)xìng jié
(2)期盼 序幕
【做传承者 体悟文化遗产美】
2.(11分)诗词爱好者小年创编了一段诗文,致敬“诗词的女儿”叶嘉莹,请你一起完成诗文填空。
有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的生命的长流。 跨越千年,倘若轻声吟诵,便可触摸文脉 早春的西湖,莺燕忙,欣欣向荣“几处早莺争暖树,(1) 谁家新燕啄春泥 ”。 夏日的三峡,驾疾风,自由奔放“其间千二百里,(2)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晴日的原野,鹦鹉洲,草树葱茏“(3)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苍茫的大漠,烽烟劲拔,落日孤悬“(4)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 沦陷的长安,山河依旧,草木苍苍“(5)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梦中的大鹏,乘风,逍遥“(6)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 来,一同沐泳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 所引诗文出处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三峡》郦道元 《黄鹤楼》崔颢 《使至塞上》王维 《春望》杜甫 《渔家傲》李清照
【答案】(1)谁家新燕啄春泥(重点字:啄)
(2)虽乘奔御风(重点字:御)
(3)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重点字:萋)
(4)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5)国破山河在
(6)九万里风鹏正举 蓬舟吹取三山去(重点字:蓬)
【做申报者 撰写文化遗产报告】
3.(5分)小安撰写了家乡文化遗产报告,请你阅读其中一段,并修改完善。
①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上,陕西非遗让“山河诗长安”火爆出圈,带“热”了陕西文旅市场。②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陕西非遗通过海外文化交流活动平台,登上国际舞台。③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陕西非遗之美》主题摄影作品展,向世界绘就着陕西非遗的精彩故事,讲述了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画卷。
(1)第①句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将关联词语写在下面。
(2)请提取第②句的句子主干,写在下面。
(3)第④句划线句子有语病,请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修改意见。
【答案】(1)不仅……而且
(2)陕西非遗登上国际舞台。
(3)把“绘就”和“讲述”互换位置。
【做志愿者 讲解红色革命文化】
4.(4分)2024年1月,陕北榆林晋升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小康作为文化馆志愿者,请帮小康完善“领袖人物形象”讲解导图。
(1)请在A、B两处依次写出对应的人物性格、人物姓名。
A. 敢于反抗、爱军爱民 
B. 朱德 
(2)请仿照方框中示例,补写周恩来“平易近人,温和文雅”的具体事例
【答案】(1)A.敢于反抗、爱军爱民B.朱德
(2)①把胳膊爱护地靠着“红小鬼”的肩膀,走过乡间田埂。②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
二、阅读(46分)【版面二建筑与自然遗产】
5.(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委员会第19届常委会通过评审,将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项非遗项目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以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料,运用“编木”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
我们耳熟能详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这座拱桥就是木拱桥。据《宋会要》《宋史》记载,木拱桥解决了此前汴河上舟船频繁与桥墩相撞的问题,成了近千年来中国名桥的典范。据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木结构建筑研究员刘杰说,但又具南方木构建筑特色,汴梁虹桥的木构件间用绳索捆扎
(摘编自“陕西发布”2024年12月6日)
【材料二】
近日,一座由全榫卯结构搭建的赵州桥模型走红网络,制作人是上海爷叔王震华,还原赵州桥的力学结构之美。他所制作的榫卯学习课程已超过1206万人次播放。不用一颗钉子,一滴胶水,再现我国古建筑风采。年轻人纷纷表示想“跟着学”,对于榫卯结构的探索热情
在距今6500—6900年间新石器时代,榫卯就已经发展出其雏形。河姆渡遗址第一期文化发现的干栏建筑遗迹中发掘出土了大量木构件,其中凿卯带榫的构件达百件以上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在隋唐宋时期逐步程式化、标准化、模数化。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总结出了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等完整的营造制度,并以八等级“材”作为模数标准。这是中国传统木框架结构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
明清时期为了进一步节省木材,木结构营造技艺又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宋元时期以来习惯使用的那种向四角逐柱升高形成“升起”;斗拱结构功能逐渐退化或减弱,并充分利用梁头向外出挑来承托本已缩小的屋檐重量,使木料弯成弧形檩枋,供小型圆顶建筑使用,并用小尺寸短木料对接或包镶,拼合成高大的木柱
(摘编自《榫卯结构,一种惊艳千年的中国美》2024年10月)
【材料三】
榫卯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具有独特的美学和力学特点。在紫禁城、祈年殿、应县木塔等古建筑,处处可见榫卯的影子,撑起广厦千万间。即使到现在,榫卯技艺也被广泛应用,得到了创新应用。
微缩营造模型惊艳世人。中国古建筑榫卯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微缩营造技艺开创者王震华先生,他闭关五年,十万多道工序,完全用榫卯结构,获得了“2016世界手工艺产品博览会金奖”。后来他和团队又重新打造了更为美观,也更适合普通人拼接和学习榫卯技巧的新祈年殿积木模型。模型同样采用榫卯的建筑手法,更有神似。零件共有877个,做到“不用编号,回归了中国榫卯的中心思想。
科技创新提升体验。现代科技借助数控加工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榫卯连接不再局限于传统手工制作的限制,先进的工艺和材料使得榫卯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地实现各种复杂的连接需求。如20W00榫卯蓝牙音箱充分利用榫卯结构,同时稳固且视觉上美观,突显了稳重气质和高雅品味。音箱外形线条简洁流畅,设计师智巧地采用起承转折的设计,使拆卸和组装变得方便灵活,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随意变换。
工业时代有“新工位”。榫卯早已被运用在被替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航空发动机中。叶片是航空发动机通过燃气产生推力的关键部件,主要由叶身与榫头两部分组成。榫头的作用是连接叶片与轮盘,将叶片所承受负荷转移到轮盘上。当发动机风扇转起来后,让发动机高速运转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能把产生震动的威胁控制到了最小的范围。加上这种结构中,当一个叶片出现问题时只需要维修或者更换那一个坏掉的,大大地降低了维修成本。
(摘编自《榫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2024年5月)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B 
A.据相关研究员介绍,木拱廊桥的木构件间用绳索捆扎,汴梁虹桥则采用了更为精巧的榫卯结构。
B.王震华制作的榫卯学习课程,再现了我国古建筑风入,激发了年轻人对于榫卯结构的探索热情。
C.河姆渡遗址第一期文化发现的干栏建筑遗迹发掘出土的大量木构件,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榫卯。
D.明清时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升起”“侧脚”的作法逐渐被取消,是为了逐步程式化标准化。
(2)如今榫卯技艺得到了创新性的应用,“请结合【材料三】说说,“创新性”的应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做采访者 走近文化遗产传承人】“守护文化遗产”研学团队假期有机会去采访王震华老人,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和图片,帮助研学同学完成采访提纲。
采访时间 2025年2月10日
采访地点 王震华老人的工作间
采访目的 ① 了解王震华老人传承文化遗产榫卯的初心和精神 
采访方式 深度访谈,照片视频拍摄
采访问题 ② 请问您开始怎么想到制作榫卯学习课程呢?  ③ 请问您传承文化遗产榫卯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时什么?您是怎样克服的? 
【答案】(1)B
(2)微缩营造模型惊艳世人;科技创新提升体验;工业时代有“新工位”。
(3)①了解王震华老人传承文化遗产榫卯的初心和精神②请问您开始怎么想到制作榫卯学习课程呢?③请问您传承文化遗产榫卯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时什么?您是怎样克服的?
6.(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拜会一棵树
张燕峰
①那是五年前的一个秋日。我到郊外参加活动。时间尚早,我便在会场附近闲逛。
②突然,我被一棵高大的银杏树吸引住了。这棵树的叶子黄灿灿的,好像缀满了金币。微风轻拂,我仿佛听到了千万枚金币相撞发出的叮叮当当的脆响。它的伙伴们长势杂乱无章,而它则枝条井然,远远望去
③这是一棵有灵气的树。如果不是有人喊我活动开始了,我会饶有兴致地围着它走上几圈。活动结束后,同行的人急着回城,心中默念:原谅我的仓促离去,我一定会回来的。
④这几年,我一直没有旧地重游的机会,但这棵银杏树一直郁郁葱葱地长在我的心上。每当金风乍起,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它美妙的风采。今年立秋后,我拿出少有的果断,决定前去拜会它,就像拜会一位深情思念却久未谋面的老友。
⑤怀着一种强烈而秘不示人的欢喜,我骑着自行车出了城,一路向东。骑了很久,我心中不免忐忑。正好,路边有位跨坐在公路车上的青年,他查看了一下手机地图:“4.7公里。”
⑥看到小伙子面容俊朗,我一时好奇,问:“你骑车是要去哪里?”
⑦“我要去爬甘家梁。听说那里风景很美。”小伙子顿了顿,“您是要去看朋友吗?”
⑧“是的,我要去拜访一棵银杏树。”
⑨我们俩相视一笑,互道祝福,挥手告别。
⑩旅行的意义,就是在途中能欣赏到难得一见的风景,遇到一些有趣的灵魂。由于明确了距离,将自行车蹬得飞快。
地势一下子开阔起来,风物完全呈现于眼前。
我心中一惊:银杏树的叶子已经落光。顿时,悔意像一股汹涌的潮水,猛烈地拍击着我的心扉——自己来得实在太晚了。
我举目四顾,寻找那棵树,但落光叶子的树很难看出这一棵与另一棵有何区别。光秃秃的枝干瘦骨铮铮,仍然无法判定哪一棵是我心心念念要拜会的。淡淡的失落像一层薄雾,慢慢地浮上心头。四周寂然,问风风不语,心中一片空茫。
既然无法确定是哪一棵,那就索性把每一棵都当作那一棵吧!我整整衣衫,向每一棵银杏树行注目礼,默默祝福它们熬过寒冬,明年秋来再相会。
与银杏树们作别后,怀着丝丝缕缕的惆怅,我又四处转了转树身低矮,姿态婆娑,树叶还未落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在我凝神细看时,心中荡起欢喜的涟漪,一圈一圈
继而想到,人生旅程何尝不是如此:常常事与愿违,但意料之外又藏着惊喜。总有些小欢喜小感动来滋养慰藉我们的心灵,仍然心怀热切,勇敢地奔赴下一段旅途。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2月2日)
(1)请仔细阅读④— 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① “我”骑了很久,没有看到熟悉的景物 
② 心惊、悔恨 
③ “我”举目四顾,无法判定哪一棵是“我”要拜会的银杏树 
④ 感激、歉意、祝福 
(2)请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这棵树的叶子黄灿灿的,好像缀满了金币。微风轻拂,我仿佛听到了千万枚金币相撞发出的叮叮当当的脆响。(从多感官写景角度)
②树身低矮,姿态婆娑,树叶还未落尽,卵形的叶片红中有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结合加点词赏析句子)
(3)阅读“我”与青年的对话,说说作者写途中遇见青年,并记述了两人之间的对话
(4)本文的题目“拜会一棵树”可否改为“银杏礼赞”?为什么?
(5)文章第 段写到“既然无法确定是哪一棵,那就索性把每一棵都当作那一棵吧!我整整衣衫,向每一棵银杏树行注目礼……”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一行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
【答案】(1)①“我”骑了很久,没有看到熟悉的景物②心惊、悔恨③“我”举目四顾,无法判定哪一棵是“我”要拜会的银杏树④感激、歉意、祝福
(2)①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表现了银杏树色彩绚烂和树叶相互摩擦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②“婆娑”形容枝叶扶疏的样子,表现了银杏树美好的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写拜会银杏树途中遇到小伙子的事情,一方面表现了“我”拜会银杏树的急切心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在旅途中遇到的有趣灵魂,与下文“我”未能如愿拜会银杏树形成对比,同时为文章增添了波澜和情趣。
(4)示例:我认为不可以。理由: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五年前秋日偶遇一棵高大的银杏树,对其念念不忘,五年后决定专程前去拜会的故事。当作者发现银杏树叶已落光,无法确定是哪一棵,于是将每一棵都当作那棵银杏树表达感激和歉意,并在离开时意外发现两棵不知名的美树,由此感悟到人生旅程中事与愿违时常有,但意料之外也藏着惊喜。“拜会一棵树”这个标题点明了本文所写的主要事件,暗示了文章的主旨;而“银杏礼赞”侧重于对银杏树的精神和品质的赞美,与本文内容和主旨不相符。
(5)示例:这一行为表现了作者发现银杏树叶已落光,无法确定是哪一棵时内心对银杏树的感激和歉意与祝福,为下文发现另外两棵也很好看的树,进而得到关于人生的感悟做铺垫。
【版面三人文与历史遗产】
7.(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炉峰月(节选)
张岱
是日,月正望①,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②,半山嘄呼③,乃余苍头④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⑤、 刀⑥、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扶掖下之。
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吾辈匿笑不之语。谢灵运开山临澥⑦,从者数百人,太守王琇惊骇,谓是山贼,乃安。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
(节选自《陶庵梦忆卷五》)
【注释】①望:通常在农历每月十五日。②武:半步。③嘄呼(jiào):大声喊叫。④苍头:仆人。⑤火燎:火炬。⑥ 刀(wēng):插在靴筒里的短刀。⑦开山临澥:进山游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②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③从者数百人  跟随。 
④及知为灵运  等到。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欣然起行 悄然生恐
B.策杖而下 奔而上
C.乃安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D.扶掖下之 已而之细柳军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
(4)张岱可以称为苏轼笔下的“闲人”吗?请结合选文及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张岱,晚明散文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寄居杭州。明亡后,回首二十年前的生活,以抒发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
【答案】(1)①考虑,想到。
②大概是。
③跟随。
④等到。
(2)D
(3)①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身出门。
②月色洁白,道路清晰,我们一起拄着拐杖下山。
(4)张岱可以称为苏轼笔下的“闲人”。从乙文来看,张岱在月色明亮的夜晚,与友人一同拄杖下山赏月,可见他有闲情逸致,与苏轼文中“闲人”所具有的清闲特质相符。从链接材料可知,张岱明亡后,回首往昔生活,此时他已不再置身于繁忙的世事中,有足够的闲暇去回忆和记录过去,这种状态也与“闲人”的特点契合。
8.(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首句托物起兴,借断戟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B.三四句的假设,感慨周瑜赤壁之战能取胜得益于地利。
C.末句中“铜雀”指铜雀台,这是曹操休闲行乐的地方。
D.整首诗采用“以小见大”写法,体现了历史的大气象。
(2)同样是描写战争,此诗后两句通过假设周瑜如没有东风的帮助就难以取胜,暗含诗人生不逢时的慨叹 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反映出诗人怀才不遇、抑郁不平的心境 。《雁门太守行》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了燕昭王招贤的典故 戍边将士为国捐躯,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
【答案】(1)B
(2)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反映出诗人怀才不遇、抑郁不平的心境 戍边将士为国捐躯,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三、写作(50分)【版面四“我”与文化和自然遗产】
9.(50分)写作。
文化遗产,形式多样,意蕴丰厚。山水园林、楼阁建筑、戏文曲艺、书画琴棋、民俗工艺、饮食服饰、自然卷轴……徜徉其中,向同学们征稿。
请以“此中有真意”为题,书写“我”与文化遗产的故事。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
10.阅读下面的文字,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人生旅程何尝不是如此:常常事与愿违,但意料之外又藏着惊喜。总有些小欢喜小感动来滋养慰藉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后,勇敢地奔赴下一段旅途。
——《拜会一棵树》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