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课件、教案、导学案、习题课件)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部编版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课件、教案、导学案、习题课件)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部编版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5 08:06:3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学习目标】
1.知道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的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了解北宋与辽的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
【重点难点】
1.重点: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并立;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
2.难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自主学习】
一、辽和西夏的建立
1.辽的建立
(1)建立政权: 年,契丹首领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都城在 ,后改国号为 。
(2)巩固政权:阿保机建立政权后,发展生产,创制 ,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的建立
(1)建立政权: 年,党项首领 称大夏皇帝,定都 ,史称西夏。
(2)巩固政权:元昊仿效 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了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战: 年,辽军打到黄河岸边的 城下,宰相寇准力劝 亲征,打退辽军。
2.和: 年,北宋与辽议和,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 ”,史称“ ”。此后很长时间,宋辽间保持着 局面。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 ,宋军损失惨重,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中。
2.和: 年,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 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称为“ ”。议和后,宋夏关系一直较为稳定。
【合作探究】
1. 从北宋、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三个方面对澶渊之盟作出正确评价。
2. 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当堂达标】
1.契丹,一个彪悍的民族,在《魏书》中第一次出现在人民的视野中。公元916年建立起庞大帝国,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 )
A.吐蕃 B.辽 C.西夏 D.金
2.党项族在唐朝时,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并于11世纪前期建国,史称西夏。党项族建国时的领袖是(  )
A.耶律阿保机 B.骨力裴罗 C.元昊 D.松赞干布
3.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有“战”也有“和”。1004年宋辽澶州之战中,宰相寇准力劝下列哪位皇帝亲征(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4.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这描述的是(  )
A.唐蕃和亲的影响 B.澶渊之盟的影响
C.藩镇割据的影响 D.安史之乱的影响
5.(2024·福建中考)史书记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这反映出当时的(  )
A.重文轻武 B.宋辽和战
C.政权更迭 D.民族交融
6.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而且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辽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这说明各政权之间(  )
A.经济互补性强 B.军事斗争不断
C.习俗无法融合 D.矛盾已经消除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幽云十六州),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契丹”“党项族”分别是指什么政权?根据材料回答,这两个政权的建立有什么共同之处?
材料二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是指什么?这产生了怎样的负面影响?
材料三 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利不多……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每年以“岁币”的名义,给夏银、帛、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我的收获】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1.916 耶律阿保机 上京 辽 文字 2.1038 元昊 兴庆府 唐宋
二、1.1004 澶州 宋真宗 2.1005 澶渊之盟 岁币 和平
三、1.北宋 2.1044 元昊 岁赐
【合作探究】
1. 对北宋而言: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
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贸易发展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对于民众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北宋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2. 宋:常年的战乱,崇文抑武方针和朝政腐败,还有对外战争的几次惨败,导致北宋国力积贫积弱,无力抵御辽和西夏。
辽:物资匮乏经不起年年征战。在南征中屡屡受挫。
西夏:西夏不论是人口还是物资都极度匮乏,和宋朝打了三次都是全胜,但都由于缺乏各种物资而退兵。
【当堂达标】
1.B 2.C 3.C 4.B 5.D 6.A
7.(1)辽、西夏;都效仿中原王朝,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采用汉族的制度、法令等。
(2)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宋给辽岁币;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3)由战争到议和;夏军虽胜,得利不多,元昊通过辽国,压宋议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教学 目标 1.知道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基本状况,通过对北宋与辽和西夏和战关系的学习,理解其历史影响和发展趋势。(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识读北宋与辽和西夏和战形势图,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教材中文字与货币图片、对澶渊之盟评价的相关史料进行研读,掌握阅读史料的基本方法,初步习得解释、论证历史观点的基本技能。(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对图文史料的研读,理解这一时期诸政权之间的频繁交往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和对民族交融的促进作用,认识其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家国情怀)
重点 难点 重点:澶渊之盟;辽和西夏的建立与发展;宋夏议和的影响。 难点: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之间的和战关系;能够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教法 学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影视作品封面(见课件),教师:同学们知道这些热播影视作品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吗 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建立的辽、党项建立的西夏,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那么,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学习第9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来了解不同政权之间的交流交融。 教师随笔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 辽与西夏的建立 1.识读地图和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契丹生产生活状况与社会变化。 答案:(1)生产生活状况: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社会变化:①隋唐时期,契丹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②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一些汉人北上谋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逐渐从事,建筑房屋、城邑,学会了冶铁、纺织。 2.识读地图和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完成辽政权建立的表格。 答案: 政权名称辽民族契丹建国时间916年建立者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
3.识读图片和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阿保机的治国措施。 答案:阿保机建立政权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4.识读地图和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党项族的情况。 答案: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原属羌人的一支。唐朝时,党项集中到今甘肃、陕西、宁夏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5.识读图片和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西夏的建立与统治措施。 答案:(1)时间:1038年;人物:元昊;都城:兴庆府。 (2)措施: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了西夏文字。
导 与 学 过 程 6.问题探究:结合材料(见课件),归纳辽、西夏崛起的共同点和影响。 答案:(1)共同点:①都在与汉族交往过程中,学习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制度,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壮大。②都为我国北方地区的开发作出了很大贡献。 (2)影响:辽、西夏不断发展壮大。 过渡语:契丹族建立辽政权后,不断发展壮大实力,开始南下进攻北宋。 板块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 1.识读地图和史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辽与北宋矛盾的原因。 答案:辽太宗时,契丹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了燕云十六州,实力大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2.识读人物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梳理宋辽和战关系。 答案:(1)宋太祖——“和”: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2)宋太宗——“战”:宋向辽发动两次战争试图夺回燕云地区,均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3)宋真宗——“战”到“和”: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 3.观察地图和图片(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复述澶州之战过程。 答案: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率兵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4.观看视频《澶渊之盟》(见课件),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议和原因,归纳宋辽议和的时间和内容。 答案:(1)原因: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2)时间:1005年; 内容: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岁币”。史称这次宋辽盟约为“澶渊之盟”。 5.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客观评价澶渊之盟。 答案:(1)对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战胜却要给辽钱物,这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它使北宋获得了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2)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军安然脱险,还使辽国得到了大量钱物,财政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3)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过渡语:北宋与北方的辽政权在澶州之战后签订了澶渊之盟,双方进入相对和平局面。那么在西北,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如何呢 板块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西夏与北宋之间战争的概况。 答案:(1)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军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2)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中。 2.阅读材料、漫画(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宋夏议和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答案:时间:1044年,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和约。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影响:议和后,宋夏虽时有战事,但关系一直较为稳定。 3.问题探究:阅读史料,分析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案:(1)社会经济:保持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经济交流和发展。 (2)民众生活:促进了民族交融;但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结束语:通过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状况的学习,我们发现少数民族政权在与中原王朝频繁交流的过程中,既发展了民族经济,又完善了政治制度,壮大了自身实力,还吸纳汉文化因素并创制本民族文字,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我们要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宋辽、宋夏议和,维护了和平稳定的边境环境,但也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这一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有力地推动着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是走向统一的关键环节。 教师随笔
板书 设计 一、辽与西夏的建立 1.辽 (1)建立: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机,上京 (2)统治: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2.西夏 (1)建立;1038年,党项,元昊,兴庆府 (2)统治: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宋太祖与宋太宗时期:和→战 2.宋真宗时期: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宋军损失惨重,西夏损耗很大 2.和:宋夏议和
当堂 达标 见学案、课件,学案、课件同步使用
教学 反思   读懂材料是本课学习的关键,需要教师对材料进行适当讲解或把材料提前发给学生预习。在实际教学中,本课涉及对澶渊之盟的评价和对宋夏关系的认识,学生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评价类问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当学生出现价值观偏离时,教师需要及时拨正,科学地引导学生辩证地、客观地分析历史问题。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的历史问题,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情入历史”的思考,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将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历史评价落到实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1张PPT)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学习目标
1.知道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基本状况,通过对北宋与辽和西夏和战关系的学习,理解其历史影响和发展趋势。(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识读北宋与辽和西夏和战形势图,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教材中文字与货币图片、对澶渊之盟评价的相关史料进行研读,掌握阅读史料的基本方法,初步习得解释、论证历史观点的基本技能。(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对图文史料的研读,理解这一时期诸政权之间的频繁交往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和对民族交融的促进作用,认识其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家国情怀)
同学们知道这些热播影视作品的时代特征吗?
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导入新课
(1)生活状况: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宋·苏颂《契丹帐》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一、辽与西夏的建立
1.识读地图和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契丹生产生活状况与崛起的变化。
(2)崛起的变化:
①隋唐时期:契丹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一些汉人北上谋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逐渐从事农耕,建筑房屋、城邑,学会了冶铁、纺织。
辽的建立
辽的建立:
政权名称
民族
建国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契丹)
契丹族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耶律阿保机
辽上京遗址
一、辽与西夏的建立
2.识读地图和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完成辽政权建立的表格。
治国措施:
阿保机建立政权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契丹文字
契丹鸡冠壶
契丹皮囊壶
契丹货币
(阿保机)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做文字数千。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8
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被尊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统治期间,掠夺了大量汉人。他任用汉人韩延徽为相,改革契丹的风俗习惯和规章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修建城池,创造契丹文字,不断推动契丹的封建化进程。
一、辽与西夏的建立
3.识读图片和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阿保机的治国措施。
辽的建立
党项羌……其种每姓别自为部落……而拓跋最为强族……畜牦牛、马、驴、羊,以供其食。不知稼薔,土无五谷。 ——《旧唐书》
一、辽与西夏的建立
4.识读地图和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党项族的状况。
西夏的建立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原属羌人的一支。唐朝时,党项集中到今甘肃、陕西、宁夏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状况:
一、辽与西夏的建立
5.识读图片和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西夏的建立与统治措施。
西夏的建立
材料 党项,汉西羌之别种……世代割据相袭……1038年,李元昊建国,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都城:兴庆)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
西夏符牌西夏王朝的符牌用以证明持牌者身份和所负使命,一般由两个能套合在一起的圆形铜牌组成。
时间
人物
都城
措施
1038年
元昊
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了西夏文字
兴庆府
一、辽与西夏的建立
问题探究6.结合材料,归纳辽、西夏崛起的共同点和影响。
民族 措施
契丹族
党项族
学会农耕冶铁、纺织等。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影响:辽、西夏不断发展壮大
共同点:①都在与汉族交往过程中,学习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制度,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壮大。②都为我国北方地区的开发作出了很大贡献。
汉文化
封建化
辽大明塔
原因:
辽太宗时,契丹从后唐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势力大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辽太宗
1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识读地图和史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辽与北宋矛盾的原因。
2、概况:
①宋太祖——“和”: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②宋太宗——“战”:宋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都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
③宋真宗——“战”到“和”: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
宋太祖
宋太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2.识读人物图并结合教材知识,梳理宋辽和战关系。
澶州之战:
澶州
1004年秋,辽军进攻北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率兵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3.观察地图和图片,结合教材知识,复述澶州之战过程。
澶渊之盟:
结合材料客观评价,澶州之战胜利,北宋为何还要议和?
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材料:北方的强敌,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藩篱尽撤,本根无庇。这一层,宋人未尝不知,然而客观的条件,使他们无法改计。大河北岸的敌骑,长驱南下,更没有天然的屏障,三四天即到黄河边上,而开封则是豁露在黄河南岸的一个平坦而低洼的所在。所以一到真宗时,边事偶一紧张,便发生根本动摇。幸而寇准主亲征,始得有澶渊之盟。然而到底是一个孤注一掷的险计。——钱穆《国史大纲》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3.观看视频《澶渊之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议和原因,归纳宋辽议和的时间和内容。
“澶渊之盟”
1.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2.双方撤军,各守疆界。
3.宋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4.在边境开设榷场(贸易市场),开展互市贸易。
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岁币”。史称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内容:
时间:1005年
澶渊之盟:
宋真宗
寇准
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战胜却要给辽岁币,这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它使北宋获得了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对北宋来说,
对辽来说,
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军安然脱险,还使辽朝得到了大量岁币,财政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4.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客观评价澶渊之盟。
材料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战:
(1)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军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2)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中。
材料:李元昊建国后,多次发动战争攻打北宋,如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中,宋军屡战屡败。但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物力有限,也遭受很大损失。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复述西夏与北宋之间战争概况。
时间 战事 结果
1039年 西夏攻宋 北宋胜利
1040年 西夏攻宋 北宋大败
1041年 宋攻西夏 北宋大败
1042年 西夏攻宋 北宋大败
议和:
1044年,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和约。
“宋夏合约”
1.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
2.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
3.在边境开设榷场(贸易市场),开展互市贸易。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2.阅读材料、漫画,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宋夏议和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影响:议和后,宋夏虽时有战事,但关系一直较为稳定。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问题探究3. 阅读史料,分析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材料一 宋辽、宋夏议和后,边境榷场贸 易迅速发展,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与其交换羊、马、骆驼等牲畜,民间贸易很发达。
——陶晋升《宋辽关系史研究》
材料二 契丹的乳酪等饮食文化、服饰传入中原;契丹与汉族通婚....
——《中国通史》
材料三:
(1)社会经济:保持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经济交流和发展;
(2)民众生活:促进了民族融合;但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课堂小结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辽与西夏的建立
建立: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机,上京
统治: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辽与北宋的和战
宋太祖与宋太宗时期:和→战
战:宋军损失惨重,西夏损耗很大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和:宋夏和议

建立:1038年 党项,元昊 兴庆府
统治: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西夏
宋真宗时期: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
1.契丹,一个彪悍的民族,在《魏书》中第一次出现在人民的视野。公元916年建立起庞大帝国,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 )
A.吐蕃 B.辽 C.西夏 D.金
2.党项族在唐朝时,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并于11世纪前期建国,史称西夏。党项族建国时的领袖是(  )
A.耶律阿保机 B.骨力裴罗 C.元昊 D.松赞干布
3.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有“战”也有“和”。1004年宋辽澶州之战中,宰相寇准力劝下列哪位皇帝亲征(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B
C
当堂达标
C
4.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这描述的是(  )
A.唐蕃和亲的影响 B.澶渊之盟的影响
C.藩镇割据的影响 D.安史之乱的影响
5.(2024·福建中考)史书记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这反映出当时的(  )
A.重文轻武 B.宋辽和战
C.政权更迭 D.民族交融
6.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而且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辽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这说明各政权之间(  )
A.经济互补性强 B.军事斗争不断
C.习俗无法融合 D.矛盾已经消除
B
A
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幽云十六州),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契丹”“党项族”分别是指什么政权?根据材料回答,这两个政权的建立有什么共同之处?
材料二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是指什么?这产生了怎样的负面影响?
材料三 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利不多……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每年以“岁币”的名义,给夏银、帛、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1)辽、西夏;都效仿中原王朝,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采用汉族的制度、法令等。
(2)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宋给辽岁币;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3)由战争到议和;夏军虽胜,得利不多,元昊通过辽国,压宋议和。(共14张PPT)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预习案·自主学习
训练案·效果评价
一、辽与西夏的建立
预习案·自主学习
政权    
地域 北方 西北
民族    
建立 916年,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都城在上京,后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1038年,   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西夏
契丹
党项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发展 壮大 阿保机建立政权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辽太宗时,契丹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了   ,实力大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2.和战
燕云十六州
宋太祖 晚期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 向辽发动两次战争均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 战争 辽军大举攻宋,打到澶州城下,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   力劝皇帝亲征,宋军打退辽军
议和 辽与北宋议和,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岁币),这次宋辽盟约称 
影响 此后很长时间,宋辽间保持着   局面
寇准
“澶渊之盟”
和平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背景: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损失惨重。西夏也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中。
2.宋夏议和
(1)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   (岁赐)。
(2)影响:议和后,宋夏虽时有战事,但关系一直较为稳定。
钱物
1.我国传统文史启蒙读物《三字经》记载:“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里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位君主( )
A.杨坚 B.李渊
C.元昊 D.耶律阿保机
2.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敌国大举南下,宋真宗亲往澶州督师,扭转了不利的局面,双方议和,约为“兄弟之国”。材料中的“敌国”是指( )
A.西夏 B.辽 C.金 D.蒙古
训练案·效果评价
D
B
3.宋朝以有限的代价获得了持久的和平,契丹获得了稳定的额外收入来源,并减轻了他们南边的边界防卫。材料评价的是( )
A.澶渊之盟 B.宋夏和约 C.北宋灭亡 D.宋金议和
4.北宋在边境地区设立榷场,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往,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来换取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这反映了( )
A.宋朝的财政来源主要依靠边境贸易
B.宋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先战后和
C.民族交往促进宋朝商业经济的繁荣
D.经贸往来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
A
D
5.(2024天津)内蒙古赤峰的宁城和松山辽墓中分别出土了有汉族文化特征的铜香炉和鸳鸯三彩壶。这些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文化的交融
D
6.(2024广东)宋仁宗时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驻扎禁军195营,在北方的河北、河东、陕西驻扎禁军743营。这种部署意在( )
A.强化中央集权 B.削弱武将兵权
C.节约军费开支 D.应对边防压力
7.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战争频繁,冲突不断 B.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C.时战时和,以和为主 D.闭关自守,互不往来
D
C
8.下面两则材料是关于某一事件的记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
战斗。
——[宋]苏辙《栾城集》
(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 (2分)“北朝”是指哪一民族建立的政权 (2分)“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什么 (2分)这一规定始于双方的哪一盟约 (2分)
答案: “大宋皇帝”:宋真宗。(2分)民族:契丹。(2分)名称:“岁币”。(2分)盟约:澶渊之盟。(2分)
(2)由材料二可知,这一历史事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分)
答案:此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2分)
(3)你如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4分)
答案:对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屈辱的,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从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它结束了战争,带来了和平稳定的局面,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