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鱼我所欲也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说理,以“鱼”和“熊掌”来设喻,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B.文中提到“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见孟子也在宣扬“性本善”的思想。
C.文中提到“一箪食,一豆羹”,意图以行道之人不接受的事实从反面论证“义重于生”,进而体现“舍生取义”的主旨。
D.孟子散文气势充沛,善用排比。如第二段就运用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图富贵者”给予了有力的批判,极具鼓动性。
2.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本文第1段最后几句话是对本文论点的补充说明。最后一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点明了孟子“性善论”观点的普适性。
C.本文第2段三字短句起始,继而三组对比铺排,反问振聋发聩,气势充沛。结尾句“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贤者与生俱来的“辞让之心”。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蹴尔而与之(一起)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奉侍)
C.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指带来好处)
D.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4.单选题:下列对《鱼我所欲也》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5.选出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A.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同时得到
B.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C.乞人不屑也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D.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加什么
6.下列对文中相关语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翻译:(然而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理解:“甚于死者”指“不义”,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之举。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翻译: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不会接受;踩踏后给人(吃),就连乞丐也不肯接受。
理解:列举两种具有侮辱性的施舍方式及其结果。表明“行道之人”和“乞人”应该受到礼遇,他们把“义”看得比“生”珍贵。
C.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翻译:是为了宫室的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理解:用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之举,从正面论述“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见利忘义是失其本心。
二、语言表达
7.滨江风光带有一组题为“下关记忆”的铜质浮雕,两位同学对浮雕上一个字的写法产生了疑惑。他们当场查阅网上资料,展开交流。请根据下面资料,将对话补充完整。
“钟”是“鍾”和“鐘”的简化字。《说文解字》表明:“鍾,酒器也。从金,重声。”事实上,“鍾”除了装酒外,还装粮食,因此,“鍾”也作古代的容量单位用。“鐘”从金,童声,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甲:我觉得这浮雕中“警世”的“”用字不规范。
乙:是啊,书写汉字时应该统一写法,图中的“”应该写成“① ”,即便用繁体字也应该写作“鐘”。
甲:那为什么用“鐘”而不用“鍾”呢?
乙:② 。
甲:我明白了。这样看来,《鱼我所欲也》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的“钟”的繁体字应该写作“③ ”(A.鍾 B.鐘)。(填序号)
乙:对的。那我们去跟外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反映一下情况,顺便请教他们浮雕上“”字的写法是不是有其他特殊的用意。
8.学校辩论队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舍生取义’在当代社会中是否具有价值”的辩论赛,下面是反方的一段论述,请你运用本课所学的论证方法,写一段辩论词驳斥反方的观点。
反方辩手:我方认为“舍生取义”在当代社会中不具有价值。当代社会是文明进步的,它更尊重个体的生命价值。用珍贵的生命换取忠义的美名,是一种狭隘的思想。
正方辩手:
三、填空题
预学一先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标出通假字,然后合上教科书,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9.故患有所不辟也( )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1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
12.乡为身死而不受( )
四、综合性学习
13.“孔孟之道”倡导“礼”“乐”“理”“智”“信”。学完本文,为了提升中学生的文明素质,某中学围绕“八礼四仪”开展语文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活动一】演讲比赛。学校团委定于6月28日在报告厅举办“八礼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准备约请德高望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墨担任点评嘉宾。你以团委委员的身份前去邀请李老师,见面时怎么说?
(2)【活动二】故事擂台。学生会举办以“学礼效古贤”为主题的故事擂台赛,比赛采用临时抽题的形式进行。你抽到了这样的题签(见右图),请说出这幅图中故事的名称以及从中悟到的待人接物的道理。
(3)【活动三】专题访谈。针对社会上发生的个别学生不孝顺父母的现象,校园电视台邀请部分学生、家长、专家作为访谈对象,录制一期以“中学生的孝心怎么了”为话题的访谈节目。作为该节目的主持人,请你在学生、家长、专家这三类访谈对象中选择一类,预设三个访谈问题。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甲】【乙】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贞观元年,太宗尝从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叹曰:“姚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思廉时在洛阳,因寄物三百段,并遗其书曰:“想卿忠节之风,故有斯赠。”大业末,思廉为隋代王侑①侍读,及义旗克京城时,代王府僚多骇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
兵士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唐公②举义兵,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众服其言,于是稍却,布列阶下。须臾,高祖至闻而义之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阁下,思廉泣拜而去。见者咸叹曰:“忠烈之士,仁者有勇, 此之谓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忠义第十四》)
【注释】①代王侑(yòu):隋元德太子之子杨侑,炀帝十三年南巡,以杨侑留守长安,李渊攻克长安,立杨侑为帝。②唐公:唐高祖李渊起初的封号。
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及义旗克京城时
15.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呼尔而与之 隋亡之事
B.此之谓失其本心 众服其言
C.所欲有甚于生者 卿等不宜无礼于王
D.乡为身死而不受 思廉为隋代王侑侍读
16.用“/”为画波浪线句子断句。(划两处)
高 祖 至 闻 而 义 之 许 其 扶 代 王 侑 至 顺 阳 阁 下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代王府僚多骇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
18.结合【甲】文内容,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孟子高超的论证技巧。
19.【甲】文论证的观点是什么?根据【乙】文的内容,把姚思廉的故事改编成一则事实论据,来论证【甲】文的观点。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应该是从正面角度论证。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2.【答案】C
【解析】ABD. 正确;
C. 有误,“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人所具有的“羞恶之心”。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3.【答案】A
【解析】 A项“蹴尔而与之”中的“与”被解释为“一起”,这是不准确的。在这个句子中,“与”的正确解释应该是“给”,意味着踢着(食物)给别人吃。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4.【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不丧失“本心”。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句意为: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何加:什么好处(利益)。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6.【答案】A
【解析】A.正确;
B.理解有误,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应受到尊重。“行道之人”和“乞人”“应该受到礼遇”的说法不准确;
C.理解有误,从反面论述“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见利忘义是失其本心。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7.【答案】钟;因为这里的“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以警示后人,所以写作“鐘”;而“鍾”指酒器(也装粮食,用作容量单位);A
【解析】本题考查对繁体字的认识与理解。第(1)空,由“是啊,书写汉字时应该统一写法”的提示可知,此空应填写规范、简化的文字“钟”。第(2)空,可结合两个繁体字不同的含义作答,警示钟意在警示后人,所以应使用表打击乐器义的“鐘”字。第(3)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意思是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结合两个繁体字的含义可知,应使用表示容量单位的“鍾”。
故答案为:钟;因为这里的“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以警示后人,所以写作“鐘”;而“鍾”指酒器(也装粮食,用作容量单位);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8.【答案】[示例]“舍生”不能简单理解为牺牲生命这一结果,它是一种超越自私、超越小我的觉悟和境界,是一种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取义”并非沽名钓誉之举,“义”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当代社会,“义”可以是人生理想,也可以是社会价值观。生命的价值不取决于存活的长度,而在于其存在的意义。在当代社会中,“舍生取义”对实现人生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结合反方的观点,针对反方的“用珍贵的生命换取忠义的美名,是一种狭隘的思想”进行反驳,树立自己的观点,运用论证方法进行阐述,做到有理有据,观点明确,反驳有力即可。示例: “舍生”不能简单理解为牺牲生命这一结果,它是一种超越自私、超越小我的觉悟和境界,是一种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取义”并非沽名钓誉之举,“义”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当代社会,“义”可以是人生理想,也可以是社会价值观。生命的价值不取决于存活的长度,而在于其存在的意义。在当代社会中,“舍生取义”对实现人生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故答案为: “舍生”不能简单理解为牺牲生命这一结果,它是一种超越自私、超越小我的觉悟和境界,是一种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取义”并非沽名钓誉之举,“义”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当代社会,“义”可以是人生理想,也可以是社会价值观。生命的价值不取决于存活的长度,而在于其存在的意义。在当代社会中,“舍生取义”对实现人生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结合对方的观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和反驳,要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和阐述。
【答案】9.辟;同“避”,躲避。
10.辩;同“辨”,辨别。
11.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12.乡;同“向”,先前、从前。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通假字的掌握。解答此题要求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和把握通假字,注意平时的积累。
9.本题考查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的意思是: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的意思。
故答案为: “辟 ” 同“避”,躲避。
10.本题考查通假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意思是: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辩“ 同“辨”,辨别 。
故答案为:“辩“ 同“辨”,辨别 。
11.本题考查通假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的意思是: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故答案为:“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12.本题考查通假字。
“乡为身死而不受”的意思是: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故答案为:“乡”同“向”,先前、从前
13.【答案】(1)李老师,您好!我是学校团委的××。我们打算6月28日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八礼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想请您担任点评嘉宾,如您能抽空参加我们的活动,是对我们极大的支持!
(2)孔融让梨。谦让或尊敬长辈的待人之礼。
(3)(示例1)学生;①你觉得自己在孝顺方面做得如何?②你怎么看身边这些不孝敬父母的现象?③你觉得我们中学生在孝顺父母方面应该怎么做?
(示例2)家长;①您觉得您的孩子在孝顺父母方面做得怎么样?②您认为现在孩子不孝顺的原因主要有哪些?②在培养孩子孝心方面您有哪些好的想法?请说出来和其他家长共享。
(示例3)专家;①您认为目前中学生不孝顺方面的现象,根子在哪里?②您对我们家长在培养孩子们的孝心方面有什么建议?③您认为目前学校和社会在培养孩子们的孝心方面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解析】(1)此题考查口语交际。答题时,要注意语言的得体,需用尊称、敬辞。同时能够作自我介绍,说清来意。
(2)此题考查读图能力。答题时,可以抓住图中的细节,如“梨”,再结合图中的人物形态,很容易得出图中的故事。由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再结合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便很容易得出谦让的道理。
(3)此题兼具活动策划与口语交际两方面的考查。设计问题时,首先要选择好对象;其次要围绕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而针对不同的对象,预设的问题要符合人物身份,如针对学生,开口要小;针对专家,要从宏观角度把握。
漫画释意点评:
要求学生紧扣画面内容,叙述语言要求简明、连贯、得体、生动。能力层级C
【答案】14.同“避”,躲避;战胜、攻破、攻克
15.B
16.高祖至/闻而义之/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下
17.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②代王府的幕僚大多受到惊吓逃散了,只有姚恩廉侍奉代下,不离开他的身边。
18.示例一:善于运用比喻论证。他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舍鱼而取熊掌”为喻,论证了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舍身取义”的观点、生动形象,使人信服。
示例二:善于用雄辩有力的语言,句式整齐,简洁有力,富有气势,增强了表现力。
19.甲文的观点是:舍生取义。乙文改编的事实论据是:起义军攻入长安时,代王府的幕僚惊吓逃散,姚思廉不顾个人安危,面对危险挺身而出,言辞坚定退却众人,并送代王离开长安到顺阳阁,姚思廉舍生取义的行为,受到大家的称赞,唐太宗等人也感动于他高尚的节操。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6)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这样的手段就可以生存却有人不去采用,通过这样的行为就可以躲避灾祸却有人不去做。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
贞观元年,唐太宗曾从容地谈论到隋朝灭亡的事情,感慨地说:“姚思廉不惧怕兵刃,来表明大节,在古人中寻求,也没有超过他的!”姚思廉当时在洛阳,唐太宗就寄给他三百段丝帛,并写了一封信说:“想到你忠诚有气节的风范,所以有这些馈赠。”大业末年,姚思廉担任隋代王侑的侍读,等到义军攻克京城时,代王府的僚属大多惊慌逃散,只有姚思廉侍奉代王,不离他的身旁。
士兵要上殿时,姚思廉厉声对他们说:“唐公发动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正王室,你们不应该对代王无礼!”大家都佩服他的话,于是稍稍后退,排列在台阶下。不久,唐高祖到来,听说了这件事认为他很忠义,允许他扶代王侑到顺阳阁下,姚思廉哭泣着拜别而去。看到这事的人都感叹说:“忠烈之士,有仁有勇,说的就是这样的人吧!”
14.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 句意: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② 句意:到义军攻克京城时。克:攻克。
故答案为:同“避”,躲避; 战胜、攻破、攻克
15.A.代词/的;
B.代词,他的/代词,他的;
C.比/对于;
D.为了/是。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句意为:唐高祖来了,听了别人的讲述后认为他很忠义,答应他扶代王杨侑到顺阳阁。
故答案为:高祖至/闻而义之/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下。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受,接受;于,对于。②中重点词语有:骇,惊吓;惟,只有。
故答案为: 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②代王府的幕僚大多受到惊吓逃散了,只有姚恩廉侍奉代下,不离开他的身边。
18.本题考查语言特点。结合内容能分析出论证中的一个特点即可。孟子善于运用举例论证。结合文中“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可以看出,作者举出“不受嗟来之食”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增加了说服力。
故答案为:示例一:善于运用比喻论证。他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舍鱼而取熊掌”为喻,论证了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舍身取义”的观点、生动形象,使人信服。
示例二:善于用雄辩有力的语言,句式整齐,简洁有力,富有气势,增强了表现力。
1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甲】文的观点是:舍生取义。结合“大业末,思廉为隋代王侑侍读,及义旗克京城时,代王府僚多骇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可知【乙】文改编的事实论据是:起义军攻入长安时,代王府的幕僚惊吓逃散,姚思廉不顾个人安危,面对危险挺身而出,言辞坚定退却众人,并送代王离开长安到顺阳阁,姚思廉舍生取义的行为,受到大家的称赞,唐太宗等人也感动于他高尚的节操。
故答案为: 甲文的观点是:舍生取义。乙文改编的事实论据是:起义军攻入长安时,代王府的幕僚惊吓逃散,姚思廉不顾个人安危,面对危险挺身而出,言辞坚定退却众人,并送代王离开长安到顺阳阁,姚思廉舍生取义的行为,受到大家的称赞,唐太宗等人也感动于他高尚的节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