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词四首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2 词四首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5 12:0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词四首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对《 满江红(小住京华) 》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下片转为抒情,表现词人的豪迈气概。
B.上片中“又”字体现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拭”字生动传神地写出秋色澄明之景。
C.“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运用典故点明了国难背景,表达了词人的思乡愁绪。
D.“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道出命运的不公,表现了词人与传统决裂的勇气与决心。
2.下列对秋瑾《满江红》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一句,写出菊花盛开,秋色澄明,营造了静谧、欢乐的氛围。
B.“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末屑”,既道出了命运的不公也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C.下片开头“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三组短句通过身与心的对比,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D.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与感慨。
3.下列对《 满江红(小住京华) 》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明丽的秋景反增悲哀;下片转为议论,格调高昂激越,显露出刚烈女性特有的英雄气质。
B.“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C.“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两句既道出了命运不公,也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D.“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中,“肝胆”指关注世事、关心民生的诚心,以及为之奋斗牺牲的勇气,“因人常热”表明了词人素有的济世情怀。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塞特有的声音)
B.酒酣胸胆尚开张(还)
C.了却君王天下事(了结,完成)
D.身不得,男儿列(排列)
5.下面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6.选出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  )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B.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二、填空题
7.《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阕写景,描写了   的   的场面。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
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中描写的军中生活情景有“看剑”“吹角”“分炙”   、   、   等 。
9.《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   所写的一首词,“满江红”是   。该词作于1903年,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三、语言表达
10.有人评价《满江红(小住京华)》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11.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简要赏析。
四、综合性学习
12.初三(1)班开展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古诗分类】班委会准备将教材中出现过的诗句分类编辑,下列诗句中不宜放在“思乡”主题类的一句是(  )
A.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C.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E.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新闻撰写】班上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下面是宣传委员在比赛结束后写的一则新闻,请你为其拟写一个标题。
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经典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我班于4月21至23日开展了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本次比赛设置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选出5名获奖者。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班级要向学校图书馆借五本《唐诗三百首》传阅,一周后归还,请你以班委会代表李明的名义写一张借条。
五、文言文阅读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选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乙】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千嶂里 嶂:   
②将军白发征夫泪 征夫: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④至若春和景明 景:   
⑤不以物喜 以: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渔家傲·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具体指什么?《岳阳楼记》中“或异二者之为”的“异”又指什么?
(4)《渔家傲·秋思》和《岳阳楼记》中都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尽管是同一作者,但写景的目的明显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四面歌残终破楚”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C项“表达了词人的思乡愁绪”理解有误。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答案】A
【解析】 A “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以外,还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幽怨之情。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3.【答案】A
【解析】A. 词的上片写客居京华,下片转为抒情,A项中的“转为议论”表述有误。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4.【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项中的“列”释义应为“属类,范围”。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5.【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6.【答案】B
【解析】ACD.相同。
B.不同,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7.【答案】密州出猎;宏大壮观;渴望报效国家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故答案为:密州出猎;宏大壮观;渴望报效国家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8.【答案】奏乐;点兵;杀敌
【解析】要理解古诗词每句话含义。写醉里挑灯看剑后,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
故答案为:奏乐;点兵;杀敌
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逐字分析古诗句,理解每句话含义,理解每句话背后所代表的场景内容或者手法情感等,根据题目要求分析整理即可。
9.【答案】秋瑾;词牌名
【解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清末女革命家秋瑾的词作。此词上阕描写作者眼见祖国被列强欺凌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抒发了作者为国报效的决心;下阕表现作者不甘身为女子的英雄情怀,抒发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 满江红是词牌名。
故答案为:秋瑾 ; 词牌名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注意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主旨等。理解诗、词相关文学常识。
10.【答案】“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解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组句子,通过强烈的对比和明快的节奏展现高昂的情绪。词人对自己身为女子却不能像男子一样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感到无奈,但紧接着强调自己的壮志豪情不输男儿。短句的运用增强了气势,让情感如火山喷发般炽热,直接表达出内心的激昂和不甘平凡的斗志。从情感表达看格调向上词人在词中抒发的情感,无论是对封建束缚的反抗,还是对投身革命的渴望,都是积极向上的。如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体现出她满腔热血、心系家国的豪情,这种情感没有丝毫的消沉和哀怨,而是以一种勇往直前的姿态出现,使得整首词的基调呈现出高昂的状态。
故答案为:“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11.【答案】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解析】此句运用 “四面楚歌” 这一经典典故,它原指项羽被汉军围困时,汉军在夜间唱起楚地歌谣,使楚军以为楚地已尽被汉军占领,从而军心大乱。词人在此处借用,将当时国家的处境类比为项羽被围,精准地传达出国家面临的严峻形势。从修辞手法角度看,该句也可视为比喻。将国家遭受列强侵略、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比作项羽陷入绝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状态,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局势的危急。通过这样的表述,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深深的担忧。词人敏锐洞察到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内心的忧虑借由这一典故和比喻倾泻而出,展现出她心怀天下的爱国情怀 。
故答案为: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2.【答案】(1)C
(2)古诗词诵读比赛圆满结束
(3)借条
今借到学校图书馆《唐诗三百首》伍本,一周后归还。
此据。
初三(1)班班委会 李明
2019年4月23日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欣赏。“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可见其中并无思乡情绪。故选:C
(2)细读这则新闻可知,新闻主体是古诗词诵读比赛,事件是圆满结束。综合表述即可。
(3)本题考查拟写借条。第一行居中写“借条“二字,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需写明原因和所借物品的具体数目或具体钱数,数字应用大写。写明归还时间。最后分两行右对齐写署名和日期。
故答案为:⑴C;
⑵古诗词诵读比赛圆满结束;
⑶借条;
今借到学校图书馆《唐诗三百首》伍本,一周后归还。
此据。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给新闻拟写标题。新闻标题的一般格式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概括要全面,用语需简洁;
⑶综合性学习题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考查学生语文的理解分析及运用的能力,平时要多积累知识,并多训练;
13.【答案】(1)直立似屏障的山峰;出征的士兵;美好;日光;因为
(2)①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还没有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不能早作回家的打算。②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担忧。
(3)气候苦寒,边声四起,战事紧张,戒备森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渔家傲·秋思》中描写的是边塞荒凉的秋景,突出了战事紧急,戒备森严的背景,为下阕的抒情做了铺垫;《岳阳楼记》中分别描写了洞庭湖一阴一晴之景,引出了“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一悲一喜,旨在与下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
【解析】(1)①句意为:重重叠叠的山峰里;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②句意为: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征夫:出征的士兵。
③句意为: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胜:美好。
④句意为;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景:日光。
⑤句意为;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2)①本句中重点的词有: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句意为: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还没有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不能早作回家的打算。
②本句中重点的词有:江湖之远,不在朝廷做官;忧,担忧。句意为: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担忧。
(3)①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
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家万里”表达了作者离家万里,思念家乡之情。
②句中的“异”是不同的意思,是指后面所说的,古仁人
不同于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甲】文“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描绘出一幅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象。作用:起到了烘托气氛,突出戒备森严、战事吃紧的特点。【乙】文第二、三两个自然段采用对比的手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传达
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故答案为:(1)①直立似屏障的山峰。②出征的士兵。③美好。④日光。⑤因为。
(2)①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还没有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不能早作回家的打算。
②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担忧。
(3)气候苦寒,边声四起,战事紧张,戒备森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渔家傲 秋思》中描写的是边塞荒凉的秋景,突出了战事紧急,戒备森严的背景,为下阕的抒情做了铺垫;《岳阳楼记》中分别描写了洞庭湖一阴一晴之景,引出了“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一悲一喜,旨在与下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
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⑵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即可,一般用原诗词中的词语回答即可;
⑷本题考查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