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短文两篇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书籍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 ,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
(2)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 了。
(3)我的朋友中有专门读冷僻书籍, 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
A.湮没 耽搁 关于 B.淹没 耽误 关于
C.湮没 耽误 对于 D.淹没 耽搁 对于
2.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理解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求甚解》的作者马南邨原名邓拓,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
B.《不求甚解》和《谈读书》两篇短文都是驳论文。
C.“不求甚解”这一成语出自晋朝陶潜《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D.《随笔》《新工具论》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要对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等领域都有一定的涉猎,才能成为卓越的艺术家。
B.许多好书刚开始读时味同嚼蜡,但硬着头皮读下去,会发现书的精妙之处。
C.述学制度让大家不再简单地寻章摘句,而是把自己摆进去,把本职工作摆进去,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D.在“我爱传统文化”主题班会上,他的一番高谈阔论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4.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要诀 统筹 孜孜不倦 高谈阔论
B.劝诫 蒸馏 诸如此类 欣然忘食
C.提倡 练达 文彩藻饰 全神贯注
D.滞碍 涉猎 狂妄自大 寻章摘句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怡情(yǐ) 阐证(chǎn) 抠字眼(kōu)
B.傅彩(fù) 睾肾(gāo) 吹毛求疵(cī)
C.矫饰(jiǎo) 诘难(jié) 味同嚼蜡(jué)
D.羡慕(xiàn) 狡黠(xié) 开卷有益(juàn)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同学们逐渐端正了学习态度和目的。
B.谁也不能否认提高学习成绩不是勤奋学习的结果。
C.他出差很少乘车的目的是为集体节俭开支。
D.听了张海迪的报告,许多同学感动得热泪盈眶。
二、填空题
7.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1)读书使人 ,讨论使人 ,作文使人 。(准确/充实/机智)
(2)狡黠者 读书,无知者 读书,惟明智之士 读书。(羡/鄙/用)
(3)读史使人 ,读诗使人 ,数学使人 ,科学使人 ,伦理学使人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深刻/灵秀/周密/明智/善辩/庄重)
(4)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 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 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 之际。(处世判事/独处幽居/高谈阔论)
三、语言表达
在社区组织的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你参与了部分工作。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1: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共识,各种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层出不穷,堪称丰富多彩,诸如图书漂流、阅读接力、名人讲座、新书签售……不一而足。但阅读活动毕竟不是阅读本身,阅读活动就如同食物散发出来的香味,足以诱人,但不能饱腹。阅读活动的数量、质量、参与者等都不是评价阅读的指标,评价阅读的指标只能是读者的阅读收获。
材料2:数字阅读有利于迅速获取信息,能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管理,还有利于进行搜寻式阅读。纸质阅读是一种主动性行为,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有利于进行深度阅读和持续性阅读。
材料3:俞敏洪始终坚持在适当的时候读纸质书;他还读电子书和碎片化文章,购买了3 000多本电子书,收藏了近一万篇微信群的文章。
8.阅读“材料1”,你认为推进“全民阅读”应该重在 。
9.结合“材料2”“材料3”,针对“智能时代,如何读书”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四、综合性学习
【拓展作业】为迎接“世界读书日”,学校开展以“走进阅览室,阅读经典书”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0.下面是学校阅览室流程示意图,请用一段简明的文字转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
11.根据示例,将下表的读书方法补充完整。
名人主张 读书方法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法
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①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法
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②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担当是引领人生的旗帜
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竟出现了一百多次。大圣人孔子在为我们勾勒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君子形象的同时,也提出了君子最基本的人格标准: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担当精神,是我们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若想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担当精神呢?
担当是一种责任。玄奘西去印度,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始终牢记取经的职责,行程五万余里,终于将佛教圣经带到了中国并发扬光大。(甲)由此可见,责任是我们拥有担当精神的首要条件,在历史的长河里,许多有志之士身处困境时,都是依靠责任感克服重重困难,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的。
① 。鸦片祸国之际,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勇气挺身而出,披肝沥胆,虎门销烟;戊戌变法时,谭嗣同毅然拒绝他人劝他逃跑的建议,以“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勇气直面保守派的屠刀,以鲜血捍卫了自己的变法思想。由此可见, ② 。
担当是一种境界。古往今来,有许多义士仁人,心怀天下苍生,向我们③(A述说 B展示 C诠释)着担当的境界。虽然遭遇贬谪,范仲淹依然保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乙)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整天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庭,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由此可见,境界能使我们的担当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当我们从“小我”的世界走出,拥有放眼天下的胸怀时,我们所做的一切就会被注入时间的防腐剂,流芳千古。
担当是生命水平高下的水银柱,是引领我们书写美好人生的旗帜。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先人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做人,必须要有所担当!
12.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
A.君子的担当。
B.若想成为君子,就必须有所担当。
C.担当是引领人生的旗帜。
D.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13.下面四句话中选择最恰当的两句分别填入文中的(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饱受摧残,但不忘自己的使命,依然坚持写作,创作出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
②在痛苦失意中,李白并没有丧失信心,依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虽然茅屋被秋风吹破,境遇困苦的杜甫仍心怀天下,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④虽然有高官厚禄的诱惑,庄子还是选择在濮水边悠然垂钓,享受山林中晴岚落日的美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4.根据文意,在文中两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句子。
①
②
15.在文中③处选择的词语是: 。
16.本文运用最多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简述其作用。
六、写作题
17.根据下列要求作文。
崭获201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绿皮书》,上映后获豆瓣评分8.9,被认为是一场人性的演出,其中有很多经典的台词:
要是我就不愿意等,这世上到处都是害怕主动迈出第一步的孤独之人;
改变大众的想法,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我父亲曾经说过,无论你做什么,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最后一顿!
这些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你可以选择感悟最深一点或几点,链接生活,叙述有真情实感的故事;也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文学创作;也可以回顾电影,写一则影评;也可以展开思考,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述。
写作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湮没:指名声和成就被埋没。淹没:指被水覆盖;泯灭;消失;隐没。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耽搁:指耽误、拖延。对于:表示指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指的是相对某人、某事、某物的关系。关于:指关系到。根据语境,应该选D项。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与运用能力。考点涵盖词义的解释、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辨析、具体语境中词语不同含义的理解、关联词的使用、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等。解答此类题型,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词语的感彩,仔细辨析词语的细微区别,可从词语使用的范围、场合、程度、各分句之间的关系和词语的习惯用法,以及固定搭配等方面考虑,掌控具体的语境,从而做出正确选择。
2.【答案】B
【解析】ACD.正确。B.有误,《谈读书》不是驳论文。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3.【答案】D
【解析】A.涉猎,意思是粗略地阅读、浏览,不深入钻研。符合语境;
B.味道像嚼蜡,形容说话或文章枯燥乏味。符合语境;
C.寻章摘句,旧指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段语句,在写作时套用。现指写作时套用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符合语境;
D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与“获得了大家的肯定和赞许”与语境不符;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词语正确运用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答案】C
【解析】ABD无误;C.“文彩藻饰”中的“彩”应为“采”。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平时要多加注意,仔细辨识,加强记忆,注重积累。
5.【答案】B
【解析】A.“ 怡情 ”的怡读作yí;B无误;
C.“味同嚼蜡”的嚼读作jiáo;
D.“狡黠”的黠读作xiá。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汉字的正确拼读。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并学以致用。
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6.【答案】D
【解析】A.“端正”与“目的”搭配不当;B.意思弄反了;C.用词不当
故答案为:D
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7.【答案】(1)充实;机智;准确
(2)鄙;羡;用
(3)明智;灵秀;周密;深刻;庄重;善辩
(4)独处幽居;高谈阔论;处世判事
【解析】这几道题除了背诵课文本身能准确地填写外,我们通过对词语意思地比较以及上下文地衔接也可以准确填写。(1)准确:严格符合事实、标准或真实情况,没有误差;充实:内容充足不虚;机智:脑筋灵活,能够随机应变。读书能使人不虚,故填充实;讨论使人能随机应变,故是“机智”;作文要真实,符合实际,故填“准确”
(2)这道题要关注前面的人,狡黠是诡诈,狡猾的意思,所以他们会鄙视读书,瞧不起读书;无知:缺乏知识、不明事理,所以他们会羡慕读书;明智: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所以他们会用读书。
(3)深刻:透彻、深入;灵秀:清秀、秀气;周密:周到而细密;明智: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善辩:善于说辞能言善辩;庄重:(言语、举止)端庄稳重、不随便、不轻浮。读历史能让人辨明是非,以史为鉴,故“明智”;诗歌让人内心敏感有诗意,故“灵秀”;数学的演算让人考虑周到,不允许错误,故“周密”;科学让人透彻深入了解事物,故“深刻”;伦理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标准,懂得这些让人变得“庄重”;逻辑修辞讲究推理修辞让人说话有分寸,故是“善辩”
(4)怡情:使心情愉悦快乐,三个词里,能够符合的是“独处幽居”;傅彩就是着色,书读得多,谈话得时候引经据典,让人决定有才气,所以是“高谈阔论”;长才:增长才干,增长了才干,处事能力判事能力自然强,故选“处事判事”。
故答案为:
(1)充实;机智;准确
(2)鄙;羡;用
(3)明智;灵秀;周密;深刻;庄重;善辩
(4)独处幽居;高谈阔论;处事判事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能力,也是考查对词语得理解能力。该题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别、漏、添字的情况;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提示语,从提示语入手写出对应的诗句。词义有字典意义和语境意义。特别是多义词,字典里往往有几个意义,有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我们要根据词在具体语境中,勾连上下文去“因文生义”。
【答案】8.让读者有阅读收获(提高阅读质量)
9.①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②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应首先找到关键词,其次,定位文章的段落,第三,提取相关联的信息加以概括。此类题目切记立足文本,不能主观臆断。
(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立足题干的观点,结合实际阐述即可。
8.材料1:“阅读活动的数量、质量、参与者等都不是评价阅读的指标,评价阅读的指标只能是读者的阅读收获”。
故答案为:让读者有阅读收获(提高阅读质量)
9.材料2:“数字阅读有利于迅速获取信息,能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管理,还有利于进行搜寻式阅读”。
材料3:“俞敏洪始终坚持在适当的时候读纸质书”。
所以,综上所述,每种阅读方式各有利弊,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故答案为:①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②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
【答案】10.读者入馆阅读书刊,阅毕后将书归还原处方可离馆;若需复印,须办理借印登记,复印后办理归还手续,之后才可离馆。
11.质疑读书法(独立思考法);循序渐进法(熟读精思法)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根据题目要求,用一段简明的文字转述这个流程图,语言简洁明了,有逻辑,突出重点即可。
(2)本题考查读书方法。读懂题目要求,理解出题人意图。理解给到的名人主张的翻译,分析归纳其中的读书方法。
10.用一段简明的文字转述这个流程图,语言简洁明了,有逻辑,突出重点即可。如:读者入馆阅读书刊,阅毕后将书归还原处后可离馆;阅读书刊如果需要复印,需要办理借印登记,复印后办理归还手续,之后读者可离馆。
故答案为: 读者入馆阅读书刊,阅毕后将书归还原处方可离馆;若需复印,须办理借印登记,复印后办理归还手续,之后才可离馆。
11.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理解为:完全相信书本上的知识不如没有书。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即读书不能全部听信书上的知识,要有质疑和思考的能力,即质疑读书法(独立思考法)
②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翻译为:读书的方法在于循序渐进,即按照一定的次序和步骤进行,不要颠倒。同时,读书的过程中要注重熟读和精思,即多读几遍,遇到问题要多思考。读书要按照一定的次序和步骤读,要熟读和精思,即循序渐进法(熟读精思法)
故答案为:① 质疑读书法(独立思考法) ②循序渐进法(熟读精思法)
【答案】12.D
13.B
14.担当是一种勇气。;勇气是我们拥有担当的重要条件,我们只有有了勇气,才能更好地保家卫国。
15.C
16.举例论证。运用典型事例更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解析】
(1)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把握与理解。论点是作者观点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简明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我们可以用位置“四看”来提取:一看题目,议论文的题目或直接揭示论点,或提示论点、或揭示议论的范围;二看开头是否开篇点题;三看结尾,篇末是否揭示中心看有无标志词语“应该”“必须”“由此可见”“总之”“因此”等;四看直接表述句。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使上下文连贯和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的理解。补写句子使上下文连贯。首先要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也就是要搞清楚要补写处前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明确要补写的是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句还是总结句,然后根据上下语境,合理推导,要注意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最后再次检验补后的内容,以确保语意连贯。对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的理解:论点是作者的观点、看法,论据是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是为论点服务的,要看论据是否可以论证论点,应从论点论据的关系入手,判断它是否与论点一致,分析事例所论述的内容,将其与文章中心论点相结合,逐一分析,剖析其是如何论证论点的。
(3)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思路的步骤是:一审清题干,确定是某段还是全篇,确定答题区域;二通读答题范围内容,明确论点;三勾画出能提示论证方法、揭示主旨或论点的关键词,简单划分层次;四按照顺序分析每个层次,对论点论据内容进行分析,明确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在论证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提出了什么观点;五在把握层次的基础上,整合语言,分析概括论证思路,表述时要用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这样的逻辑关系的词语。
(4)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辨析近义词可以从不同的语素入手区分;可以从词义的轻重角度辨析;还可以从意义的侧重点不同来辨析;可以从词义范围的大小来辨析,还可以从词语的感彩角度辨析;还可以从适用对象的不同来比较。但不管是哪一种辨析,都要和具体的语境结合起来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在讲道理方面还有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等。还要注意表述时的答题格式。如举例论证:列举什么例子,证明什么观点(如有分论点则写出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使论证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12.A:君子的担当,是一个短语,不是完整的句子,不能作论点;
B:这是一个假设复句,语气比较弱,不够好;
C:这是文章的题目,可以,但从整个文章的内容看,不如第D句好。
D: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论点,第1段:由《论语》中“君子”一词谈起,提出“ 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这一论点;第2-5段论述怎样培养;最后一段总结再次强调。
故答案为:D
13.甲处:这个“由此可见”是一个总结性的短语,是前面内容的结论,分析本段文字:第1句式本段的论点;第2句举玄奘记取责任取得真经;第3句是结论。所给的句子,第1句是句司马迁不忘使命写《史记》,跟前面句玄奘的事例是一致的,都证明“担当是一种责任”这一观点;第2句是表述的“李白没有丧失信心”,与本段论点没有关联。故选第1句;
乙处:第3段的分论点是:担当是一种境界,提出观点后,第2句先总说一句“古往今来,有许多义士仁人”;第3句举实例,前面说范仲淹,后面说孔子,都是引用他们的名言,要在本处上下衔接考虑的就是前后一贯,即是名人,又要有名言,故第3句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B
14.第1空:本文的3-5段是本文的分论点,三个段落的结构应该是一致的,已有的第3、5段,首句都是一个判断句:担当是一种XX,故第1空应该是:担当是一种勇气;
第2空:第4段的结构是:第1句话提出分论点:担当是一种勇气;第2句举例论证;第3句结论:这个结论就是由第2句的事例得出的:林则徐以勇气挺身而出,虎门销烟,谭嗣同以勇气用鲜血捍卫变法,他们都是有了勇气,才保家卫国。故可以得出结论:勇气是我们拥有担当的重要条件,只有有了勇气,才能更好地保家卫国。
故答案为:
担当是一种勇气;勇气是我们拥有担当的重要条件,我们只有有了勇气,才能更好地保家卫国。
15.述说:叙述说明;展示:舒展,展开;也指阐明,叙述;诠释:对一种事物的理解方式;或者是用心感受的一种方式,一种方法,或对某事的讲解、证明;也可指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这里用“诠释”,因为后面列举的仁人义士就是证明,而前面的两个词语“述说、展示”都没有证明的这层意思。
故答案为:C
16.第1段是引证,第3段玄奘、司马迁是事例;第4段林则徐、谭嗣同是事例论证,又有引用名言;第5段范仲淹、李白、孔子是事例又是引证,作者用这些耳熟能详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叶更能证明自己的观点。
故答案为: 举例论证。运用典型事例更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17.【答案】【范文示例】
这一次,我全力以赴
夕阳的余晖柔和而温暖,透过玻璃窗,洒落在书桌的一角上,那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名言格外引人注目。我嘴里碎碎念道:“这一次,我全力以赴!”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热浪,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火海之中,酷热难耐的气温让汗水不停地往外冒。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一场又一场的测试,结果却不尽人意。同学们都在为自己的进步而欢呼雀跃时,我的成绩却迟迟没有进步,甚至不如以前。我苦苦地跟在队伍后面,却始终望不到终点。“或许现在是你的瓶颈期,再坚持一下,会有突破的!相信自己!”同学的鼓励,心中的不甘,让我重拾信心,站上跑道,心中暗自下定决心:这一次,我全力以赴!
落日熔金,每日放学后不停地练习,汗水直流,在赤橙跑道上飞奔的身影很渺小,却每天都在慢慢地进步,只为那句誓言:这一次,我一定全力以赴。终于到了下一次测试。
炙热的阳光洒满整个校园,像是烧透了的砖窑一般,让人喘不过气来。星星点点的身影在赤橙的跑道上飞奔。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每个人的眼神都是迷茫中带着些许坚定,我心中暗想:不论结果如何,我都全力以赴!一声枪响,所有人都奋力前进,好似一群脱缰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容不得半点儿束缚。“加油!还有两圈!保持速度!”不时的提醒让人有种莫名的紧张。汗水顺着额头流入眼睛,双腿像灌满铅一般沉重,可身旁急促的呼吸声让我不得不坚持跟上“大部队”。“冲刺!最后一圈!”这时,我好像听见命令一般,迈着坚定的步伐,鞋跟与地面摩擦激起飞扬的尘土,脚底变得滚烫。抬眸,体育老师坚定的眼神鼓励着我,我拼了命,冲向终点。
“满分!”体育老师报成绩的声音似天籁之音,大家都欢呼起来,脸上掩饰不住的欣喜。哪里顾得上汗流浃背,哪里顾得上气喘吁吁,脸上洋溢着笑容。三年来,在这赤橙的跑道上洒下的泪与汗,全都化成心中的满足。
我落笔写下青春年华,用浓重的笔墨写下未来可期,用全力以赴写下青春无悔。一笔一画,我用全力以赴去诠释青春里奋斗的日子。
“逆风的远方沿着希望”,全力以赴,把荆棘化成勋章。
【解析】
这是材料作文,也是自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是关于电影《绿皮书》的经典台词,所以没看过电影也可以写作,当然,看了电影可以写下面的影评,没有看过的就写其他要求的。所以,因为题目本身内容很宽泛,不会影响考生的发挥。台词1,要是我就不愿意等,这世上到处都是害怕主动迈出第一步的孤独之人,这句台词应抓住“害怕主动迈出第一步”去分析,反过来说就是“主动迈出第一步”很重要。台词,改变大众的想法,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这句台词抓“改变”“勇气”两个字,可以概括成:改变需要勇气或用勇气去改变。或“勇气让一切都改变”;台词3,我父亲曾经说过,无论你做什么,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最后一顿,这句话关键词在“无论你做什么,百分之百地做”:做事情需要全身心投入、全力以赴。
构思选材:比如台词1,题目可以取:迈出第一步
第一段:引用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分析,设问:如何才能成功地迈出第一步呢?
第二段:迈出第一步必须要有清晰明了的目标和计划
第三段:迈出第一步还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第四段:迈出第一步需要不断努力与积累,需要给自己相应的奖励与鼓励
第五段:迈出第一步也需要不断检验和反思
第六段:所有的成功都是从迈出第一步开始的,总结全文。
又比如台词2,题目:改变须勇气
第一段:由“勇气是什么”?设问,一组排比,引出观点:不服于现状而奋起改变,这才是勇气!
第二段:引用鲁迅名言“苟活是活不下去的初步,所以到后来就活不下去。试图生存,而又太卑怯,结果就得死亡。”论述勇气的重要;
第三段:列举从古至今勇气成就大业的名人:商鞅、陈庆之、毛泽东
第四段:再列举反面的例子无法改变,也绝不屈服的勇气的例子
第五段:结尾,重申观点:拿出勇气来去改变。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注意恰当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上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同时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写作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