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无言之美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无言之美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5 12:0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无言之美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艺术的极境就如空谷幽兰,似有若无,也无人注意。在这个阒寂的世界中,它自在开放,小小的花朵散发出淡淡的幽香,似淡若浓,沁人心脾。____,更不因为它处在无人问津的山谷而顿失意韵。正相反,中国美学认为,这样的美淡而悠长,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A.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
B.并不因其小而微不足道,并不因其不显眼而失去魅力
C.其间蕴含的生活情调和审美意趣,并未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湮灭
D.有很多古诗词描写兰花,借兰花抒写自己的志趣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小小的印章包含着宏大的命题。它既包含篆刻、拓印等艺匠技艺,又涉及文字学、考据学、史学等金石之学,____,____,____,____,____。存印者,存印人精神之品是也!
①因为印章是对中国文字之艺的诗性表达,无言却深蕴,方寸有山河
②是一个超乎一般想象的异常宏博的领域
③这里有文与字的神会,有虚实方圆的天地,有操刀执印者的胸襟与志趣
④均是对文字有担当、有想象、有耕耘的人
⑤执刀向印的人,不论工匠或文人
A.①③⑤④② B.①③②⑤④ C.②⑤④①③ D.②⑤④③①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正是秋风送爽之时,那乐音穿林渡水而来,自然使人心旷神怡。
B.他的回答很简单,既不夸大,也非故意轻描淡写。
C.春雨过后,校园里的柳树冒出一片新绿,栩栩如生,让人不觉而生欣喜之感。
D.表面上信手拈来的从容,莫不是厚积薄发的沉淀。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书写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譬(p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
B.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chēng),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C.美人卷珠帘,深坐颦(pín)峨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D.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廖。悲笳(jiā)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5.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未言情,但含情,言不尽意,值得玩味。
B.“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这是个假设复句。
C.“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这句话的主干是“文学是美术”。
D.“铢两悉称”“无言之美”“言不尽意”依次是主谓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
6.将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它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滋味、独特的享受。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写出了若耶溪的幽深,产生了动中见静的美学效果。③对于宁静,古人就有一份追寻。④在古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中,类似的例子俯拾即是。⑤宁静,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摹出天地间万籁俱寂的纯净景象,折射着“渔翁”一尘不染的心境。
A.③②⑥④⑤① B.③④②⑥①⑤
C.⑤⑥②①④③ D.⑤①②⑥④③
二、填空题
7.读课文,填写下面的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
三、语言表达
8.结合下面两则材料,联系课文内容,从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取一例,写出其中蕴含的“无言之美”。
【材料一】
留白是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 文学作品中的“留白”艺术一般是作者欲言而未言之处,作者“藏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地方。 留白在于求其空灵,并非空无一物,而是虚中求实,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杨景贺《此时无声胜有声——说说文学中的留白艺术》
【材料二】
古代文论家强调: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作品,语言必须精警含蓄、言简意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这正是对文学作品留白的要求。让读者在空白中凭借想象进行再创造,把创作与欣赏、读者与作者相联结,共同创造余味无穷的深邃意境……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十年前的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十年的相思之深。 对于相聚的欢乐,可写的很多,诗人只用了“桃李”“春风”“酒”三个意象。 对于长达十年的相思,可写的东西更多,诗人也只选用了“江湖”“夜雨”“灯”三个意象。 六个意象,看似风马牛,但经作者合理安排,就形成似断非断、似离非离的空白。
在现代文学大家笔下,留白艺术也运用自如。如《孔乙己》中,当孔乙己发完茴香豆,“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后,他的故事也中断了。 等到情节再被续上时,孔乙己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变化的个中原因,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在鲁迅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断裂语言之间的空白。
——谈兴东《文学作品中留白手法的艺术意义》(有删改)
9.【含蓄之美】《无言之美》中,作者阐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无言之美从某个方面来说也是含蓄之美,你能对含蓄之美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吗
四、综合性学习
10.近日,重庆某中学开展“诵读名家进校园”活动,邀请重庆市的诵读名家来校进行诵读示范和指导。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诵读我宣传】为营造活动氛围,动员师生积极参与,请你为此次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句式对称,有感召力,20字以内。)
(2)【节目我主持】活动现场,首先由学校朗诵队朗诵了朱自清的《春》,接着,著名播音员陈老师将朗诵朱自清的《背影》。请你给这两个节目写一段串词。(要求:衔接自然,富有感染力。)
(3)【活动我策划】在名家诵读的感染下,你班决定持续开展诵读活动。请你设计两种与诵读有关的活动,写出活动的名称。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无言之美》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②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③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④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⑤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⑥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
⑦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11.解释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中的“不爽”。
12.选文第⑥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3.请结合第⑦段的内容,说说第⑤段画线句中文学所应希求的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希求。
14.右面是著名漫画家丁聪的照片和自画像。请根据选文的相关内容,对照片和自画像加以赏析。
六、写作题
15.《无言之美》作者阐明了”无言”的意蕴,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无言之美从某个方面来说也是含蓄之美,你能对含蓄之美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吗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根据后文“更不因为”确定前文是“并不因......”。
故答案为: B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个关系,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做好此类题目,要求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2、符合时间、空间或逻辑等顺序。3、考虑语句对应、词语的照应。4、保持情景统一、音节和谐。
2.【答案】C
【解析】横线处前面写印章包含很多技艺,后面应该接印章的意义或者对印章做个总结。②是总结强调印章的宏博的领域,可以放在第一句,排除AB。④⑤都是讲“......的人”,类型一致放一起,注意⑤中的“不论”,④中的“均是”。“不论…都是”是表示条件状语的关联词,即⑤在④前。①强调印章内涵深厚,③具体解释为什么印章有深厚的内涵。①在③前。排除D。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侧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对此类题目,可以采取以下办法:第一,审清楚题干,提取关键词,分析题目中隐藏的逻辑关系。 第二,分析选项,提取线索词语。
3.【答案】C
【解析】A.“心旷神怡”意为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在句子中用来形容秋风送爽时,乐音穿林渡水而来的感觉,非常贴切,使用恰当。
B.“轻描淡写”原指绘画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描绘,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在此句中,用来形容回答既不夸大也不故意忽略重要问题,使用也是恰当的。
C.“栩栩如生”通常用来形容画作、雕塑等艺术作品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但在此句中,用来形容校园里的柳树冒出新绿,显然是误用了这个成语,因为柳树是真实存在的物体,而非艺术作品,所以使用“栩栩如生”并不恰当。
D.“信手拈来”用来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假思索,就能写出来。句子中用来形容某人看似轻松的从容背后,其实有着丰富的积累,使用得当。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答案】A
【解析】
A、无误;
B、铢两悉称chèn,有误;
C、 峨眉应该是蛾眉,有误 ;
D、 寂廖应写成“寂寥”。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字形的识记,平时应注意反复记忆,针对习惯性读错的字词,比如:是锲而不舍(qiè),不是qì锲而不舍,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多音字,如:殷红(yān),这些易错字词应及时总结到错题集上,平时反复复习,从而准确掌握。
5.【答案】B
【解析】
A、“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表达了一种对离别或消逝的哀愁,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永恒之美的赞美。曲终人不见,表现的是人或事的消逝,而江上数峰青则象征着自然的永恒和静穆。这两句诗既传达了诗人对消逝的无奈和遗憾,也彰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自我期待,无误;
B、假设复句是由两个有似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 生的结果。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假如、假使、倘若、要是、若是)……就(那么、便、则)。”和“如果……就……”,有误;
C、无误;
D、主谓短语,主语+谓语,太阳升 老师讲课,偏正短语,定中/状中关系连接(“的”“地”),外国朋友 更加坚强, 无误。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语法知识,常见的短语有五类,如:汉语中,常见的短语 有五类,(1) 并列短语,词和词之间是并列关系,报纸杂志 你与他(2) 偏正短语,定中/状中关系连接(“的”“地”),外国朋友 更加坚强(3) 主谓短语,主语+谓语,太阳升 老师讲课(4) 动宾短语,动词+宾语,眨眼睛 喷出火焰(5) 补充短语,后面的词对于前面的词起补充作用(“得”),干得很好 吓/跑了。此类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可以通过记忆例子来记忆。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阅读语句可知,文段在论述“宁静”。句③为首句,总领全段;接着句②和句⑥则举例论述;句④“类似的例子”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句⑤的“宁静,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句①紧承句⑤,表达对“宁静”的感受。所以排序为:③②⑥④⑤①。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7.【答案】①以言达意,而意不完全达之以言②相片和图画的区别③文学:言不必尽意④雕刻:含蓄不露⑤从情感或情绪中表现⑥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解析】《无言之美》是朱光潜的一篇美学论文。文章主要论述了“无言”的美感。作者首先从孔子的“无言”之美谈起,引出“无言之美”的话题。接着,以大量的实例,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无言之美在各种艺术领域和生活场景中的具体表现。例如,作者通过美术作品的选择,说明留白产生的美感;借助文学作品的描述,展现无言产生的意蕴。随后,探讨了无言之美不仅与艺术相关,还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最后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整篇文章深入浅出地诠释了无言之美,启发读者对艺术和审美的思考。
故答案为:①以言达意,而意不完全达之以言②相片和图画的区别③文学:言不必尽意④雕刻:含蓄不露⑤从情感或情绪中表现⑥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8.【答案】[示例]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他的结局如何?他死了吗?他是怎么死的?联系上文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而好逸恶劳、四体不勤,又死要面子,被丁举人打折腿后,连“窃”也不能,可以感受到其结局的这一处空白充溢着作者独特的感情。这一处空白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也许孔乙己在冰天雪地中冻死了,也许他没钱医治活活痛死,也许他已经饿死;也可以说孔乙己没有死,他借钱治好了腿,后来还中了举,也成为像丁举人一样的人……如果作者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减少。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探究,需要我们从学过的课文找到符合要求的,如《孔乙己》等。
故答案为:[示例]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他的结局如何?他死了吗?他是怎么死的?联系上文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而好逸恶劳、四体不勤,又死要面子,被丁举人打折腿后,连“窃”也不能,可以感受到其结局的这一处空白充溢着作者独特的感情。这一处空白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也许孔乙己在冰天雪地中冻死了,也许他没钱医治活活痛死,也许他已经饿死;也可以说孔乙己没有死,他借钱治好了腿,后来还中了举,也成为像丁举人一样的人……如果作者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减少。
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9.【答案】听者不同,感悟迥异。每个听曲者听到同一首曲,感受都可能存在差异。即使是最具备鉴赏能力的听者,也许也无法完全理解作曲家的意境,这就是音乐的含蓄之美。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因为曲中之意的含而不破,才让听者想象无穷,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去赏析,让听者沉浸于美好当中。可是很多人认为诗词只是用最简单的词语概括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这是对诗词认识的极大错误。诗词其实是作者一种最为含蓄的表达情感的形式而已。诗词贵在意境的塑造,贵在言而不明的无限深意。让读者去细细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强烈情感,这种细细品味是去感受诗词所创造的情境,去体会作者那种强烈而又含蓄的情感,这就是诗词的含蓄之美。听曲读诗如此,其他艺术也是如此,如果能够恰到好处地使用意境、情境的塑造,巧妙地运用含蓄之美,就能够取得远强于单刀直入的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能力。解答此题鼓励有创意,又要合乎要求。既放得开,又要收得拢(结合原文作答)。含蓄的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至深致远,讲究委婉、曲折、深邃、幽远的韵味。这种欲露还羞的美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美感享受,还会给人带来“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奇感,是一种豁然开朗的审美感受,是“抑景”手法的妙用之处。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理由要真实有效。
故答案为:听者不同,感悟迥异。每个听曲者听到同一首曲,感受都可能存在差异。即使是最具备鉴赏能力的听者,也许也无法完全理解作曲家的意境,这就是音乐的含蓄之美。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因为曲中之意的含而不破,才让听者想象无穷,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去赏析,让听者沉浸于美好当中。可是很多人认为诗词只是用最简单的词语概括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这是对诗词认识的极大错误。诗词其实是作者一种最为含蓄的表达情感的形式而已。诗词贵在意境的塑造,贵在言而不明的无限深意。让读者去细细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强烈情感,这种细细品味是去感受诗词所创造的情境,去体会作者那种强烈而又含蓄的情感,这就是诗词的含蓄之美。听曲读诗如此,其他艺术也是如此,如果能够恰到好处地使用意境、情境的塑造,巧妙地运用含蓄之美,就能够取得远强于单刀直入的效果。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10.【答案】(1)名家示范入耳。经典作品润心;学名家诵读。赏经典魅力;跟随名家读经典。启迪智慧悟人生。
(2)在朗诵队同学们清纯甜美的声音里,我们仿佛嗅到了百花的芳香,看见了放飞的风筝,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同样是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为我们诠释了深沉含蓄的父子之情。有请著名播音员陈老师引领我们重温经典!
(3)课文诵读大比拼;诵读技巧分享会;诵读好处大家谈;古典诗词朗诵会。
【解析】(1)拟写宣传语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了解某些内容,所以宣传语一定要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又因为受众的文化水平不一,所以宣传语一定要易懂易记,大多会采用对偶的修辞。如:名家示范入耳。经典作品润心;学名家诵读。赏经典魅力;跟随名家读经典。启迪智慧悟人生。
(2)所写的串联词的内容要符合这两篇文章的内容,语言要连贯、生动形象,转换要自然,最后要有下面(接下来)有请XXX登台等。如:在朗诵队同学们清纯甜美的声音里,我们仿佛嗅到了百花的芳香,看见了放飞的风筝,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同样是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为我们诠释了深沉含蓄的父子之情。有请著名播音员陈老师引领我们重温经典!
(3)设计的活动要符合本次活动主题,句式要和“诵读名家进校园” 一致,要具有可操作性等。如: 课文诵读大比拼;诵读技巧分享会;诵读好处大家谈;古典诗词朗诵会。
故答案为:⑴ 名家示范入耳。经典作品润心;学名家诵读。赏经典魅力;跟随名家读经典。启迪智慧悟人生。
⑵在朗诵队同学们清纯甜美的声音里,我们仿佛嗅到了百花的芳香,看见了放飞的风筝,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同样是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为我们诠释了深沉含蓄的父子之情。有请著名播音员陈老师引领我们重温经典!
⑶ 课文诵读大比拼;诵读技巧分享会;诵读好处大家谈;古典诗词朗诵会。
⑴本题要求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这样的题虽然没有统一答案,但也要注意所拟写的宣传标语①要能吸引人;②要易于传播;③内容要符合本次活动主题;④语言要精炼,最好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⑤要符合字数要求。
⑵本题考查了设计串联词的能力。串联词就是在公众聚会中能让主持人把几项要进行的活动通过语言使之关联起来以便过渡按次序开展的词句。
⑶本题考查设计活动方案与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栏目和设计意图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符合要求即可。
【答案】11.语言表达的和心里想的没有差别。
12.对比论证,把图画和相片做对比,突出论证了美术作品不能而且不必“和自然逼真”的观点。
13.文学所希求的是含蓄的表达(无言),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欣赏者想象的空间就越大,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14.图画比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所产生的印象更深刻(或:不逼真的图画比逼真的相片美得多)。照片只是真实地再现了丁聪的模样;而自画像则是用简单的线条,粗略地、理想化地勾画出丁聪的形象,其中蕴含着他的个性特点,有夸张的意味,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或更有美感)。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2)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3)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1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不爽”的意思是“不差;没有差错”。“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一句中“笔之于书”意思是语言表达出来的,“存之于心”指的是心里想的,所以结合释义该句的意思是:语言表达的和心里想的没有差错。
故答案为: 语言表达的和心里想的没有差别。
1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⑥段中除了运用举例论证之外,还用到了对比论证,在同一视域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等句子将图画和相片进行比较,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图画不能而且不必“和自然逼真”的观点。
故答案为:对比论证,把图画和相片做对比,突出论证了美术作品不能而且不必“和自然逼真”的观点。
1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结合第⑦段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文学所应希求的”是“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也就是说,文学语言所希求的是含蓄的表达,这样才能使美感更深刻更真切。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文学所希求的是含蓄的表达(无言),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欣赏者想象的空间就越大,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文中第⑥段对相片,和图画的分析来阐明见解即可。通过观察,我们不难确定前者是相片它忠于原物“不会有丝毫错误”,真实地表现出了丁聪的外貌。而后者则是图画,只用简单的白描手法,夸张地将丁聪的神态特点描绘出来,突出其个性特点,显得诙谐幽默,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刻,让人感觉更美得多。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图画比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所产生的印象更深刻(或:不逼真的图画比逼真的相片美得多)。照片只是真实地再现了丁聪的模样;而自画像则是用简单的线条,粗略地、理想化地勾画出丁聪的形象,其中蕴含着他的个性特点,有夸张的意味,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或更有美感)。
15.【答案】【参考例文】
听者不同,感悟迥异。每个听曲者听到同一首曲,感受都差异甚大。即使是最具备鉴赏力的听者,也许也无法完全理解曲作家的意境,这就是音乐的含蓄之美。因为有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正因为曲中之意的含而不破,才让听者想象无穷。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去赏析,让听者沉浸于美好当中。可是很多人认为诗词只是用最简单的词语--k-概括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这是对诗词认识的极大错误。诗词其实是作者一种最为含蓄的表达情感的形式而已。诗词贵在意境的塑造,贵在言而不明的无限深意当中。让读者去细细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强烈情感,这种细细品味是去感受诗词所创造的情境,去体会作者那种强烈而又含蓄的情感,这就是诗词的含蓄之美。听曲读诗如此,其他艺术亦然,如果能够恰到好处地使用意境、情境的塑造,巧妙地运用含蓄之美,就能够取得远强于单刀直入的效果。
【解析】鼓励有创意,又要合理,即合乎要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结合原文作答)。含蓄的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至深致远,讲究委婉、曲折、深邃、幽远的韵味。这种欲露还羞的美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美感享受,还会给人带来“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奇感,是一种忽然开朗的审美感受,是“抑景”手法的妙用之处。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
故答案为:听者不同,感悟迥异。每个听曲者听到同一首曲,感受都差异甚大。即使是最具备鉴赏力的听者,也许也无法完全理解曲作家的意境,这就是音乐的含蓄之美。因为有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正因为曲中之意的含而不破,才让听者想象无穷。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去赏析,让听者沉浸于美好当中。可是很多人认为诗词只是用最简单的词语--k-概括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这是对诗词认识的极大错误。诗词其实是作者一种最为含蓄的表达情感的形式而已。诗词贵在意境的塑造,贵在言而不明的无限深意当中。让读者去细细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强烈情感,这种细细品味是去感受诗词所创造的情境,去体会作者那种强烈而又含蓄的情感,这就是诗词的含蓄之美。听曲读诗如此,其他艺术亦然,如果能够恰到好处地使用意境、情境的塑造,巧妙地运用含蓄之美,就能够取得远强于单刀直入的效果。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含蓄所内在的层层推进的妙处、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境界,更加让人深思和推敲,更回味无穷。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