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5 12:0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桥堍(tù) 记载(zǎi) 阻碍(ài) 苟安(gǒu)
B.耀眼(yào) 蠢笨(chǔn) 飞掠(lüè) 鉴赏(jiàn)
C.怒吼(nù) 怅然(chàng) 旷远(kuàng) 刻板(kè)
D.契合(qiè) 驱遣(qiǎn) 享受(xiǎng) 拘泥(nì)
2.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____”,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买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____。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③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④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则如驰骋十里洋场,空手而归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采用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
B.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其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
C.“齐白石用画面为我们展开了‘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神奇意境”一句没有语病。
D.“艺术创作能否达到至高的境界,很大程度上需要运用想象的智慧”一句两面失衡,可将“能否”改为“要”。
4.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摘录”“接触”“聚集”这三个词的词性相同。
B.“驱遣想象”“所见所闻”“意境优美”“原始社会”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C.“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我们的想象。”这句话是并列复句。
D.“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中的“也许”表猜测、不确定,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严谨性。
5. “生命生生不息,他们的发现也生生不息”是从下面这个“谈读诗”的片段中抽出来的,若还原的话,放在哪一处最恰当 (  )
  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睛是点铁成金的眼睛。【甲】如果生命有末日,诗总会有末日。【乙】到了生命的末日,我们自无容顾虑到诗是否还存在。【丙】但是有生命而无诗的人虽未到诗的末日,实在是早已到生命的末日了,那真是一件最可悲哀的事。【丁】“哀莫大于心死”,所谓“心死”就是对于人生世相失去解悟和留恋,就是对于诗无兴趣。
A.甲 B.乙 C.丙 D.丁
6.下面对加点词的语境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静寂:沉寂无声;寂静。)
C.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受用了。(受用:接受使用。)
D.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二、填空题
7.填写下面的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
三、语言表达
8.课文《 驱遣我们的想象 》要论述的是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作者在开头大篇幅地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联系文章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9.初中三年,我们已经学了不少经典文艺作品。通常你是怎么欣赏这些文艺作品的呢?
四、综合性学习
学完本文,班级举行“驱遣我们的想象”语文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0.[想象 赏诗歌]叶圣陶先生认为“驱遣着想象”是接触作者意境从而鉴赏文艺的重要一点,请试用生动的语言把下面这两句诗描绘成一幅画。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1.[想象 解汉字]人生是一部书法,有人是方正、平直的楷书,有人是圆融、得体的行书,有人是飘逸、奔放的草书。通过写字,丰富感觉,回归自身,体悟生命。“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一笔一画都浸润着中华文化。有一种说法,“美”专指雄健之美,你是否同意?请参照下图说明理由。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①“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 几个飘零在外头 ”唱着这个歌,即使并无离别之感的人,也会感到在同样的月光之下,人心的欢乐和哀愁全不一致。如果是独居家中的妇人、孤栖在外的男子,感动当然更深。回想团圆的欢乐,虽然头顶上不一定有弯弯的月儿,总不免簌簌地掉下泪来。这些人的感动可以说是从文艺鉴赏而来的。可见文艺鉴赏不是只属于学者或者文学家的事,我们应学会文艺鉴赏。
②文艺鉴赏不仅能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还能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
③那么怎样进行文艺鉴赏呢
④首先要认真阅读,在阅读中要研究、考察,这样才可以走上文艺鉴赏的途径。文艺中间讲到一些事物,我们就得问:作者为什么要讲到这些事物 文艺中间描写风景,表达情感,我们就得问:作者这样描写和表达是不是最为有效 我们不是说了个“好”就算,还要说得出好在哪里;不是说了个“不好”就算,还要说得出不好在哪里。这样,从好的文艺得到的感动自然更深切。文艺方面如果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也会觉察出来。
⑤鲁迅的《孔乙己》,现在小学高级和初级中学都选作国语教材,读过的人很多了。匆匆读过的人说:“这样一个偷东西被打折了腿的瘪三,写他有什么意思呢 ”但是,有耐心去鉴赏的人不这么看,有的说:“孔乙己说回字有四样写法,如果作者让孔乙己把四样写法都写出来,那就索然无味了。”有的说:“这一篇写的孔乙己,虽然颓唐,却处处显示出他所受的教育给与他的影响,绝不同于一般的瘪三,这是这一篇的出色处。”有一个深深体会了世味的人说:“我以为最妙的文字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个话传达出无可奈何的寂寞之感。这种寂寞之感不只属于这一篇中的酒店小伙计,也普遍属于一般人。‘也便这么过’,谁能跳出这寂寞的网罗呢 ”
⑥可见文艺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
⑦这些晶莹的宝石不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
⑧好的文艺值得一回又一回地阅读,其缘由在此。否则明明已经知道那文艺中间讲的是什么事物了,为什么再要反复阅读 可见阅读任何东西不可马虎,不但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现粗劣的瓦砾。于是吸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成长起来。
⑨其次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弃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
⑩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选自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有删改)
1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3.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⑤段中列举了“有耐心去鉴赏的人”的三种看法,他们的鉴赏角度分别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作品的社会意义。
B.“好的文艺值得一回又一回地阅读”的原因是好的文艺能激发赏美的兴趣,能开阔视野,能充实经验。
C.文艺鉴赏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欣赏文艺作品中的精华,另一方面是摒弃文艺作品中的糟粕。
D.以看电影为例,有些人为电影中生离死别的场面而流泪;另一些人对于某景物的一个特写、某角色的一个动作点头赞赏不已。前者比后者鉴赏水平高。
14.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15.下面的材料可以充当哪段的论据 请阐述理由。
脂砚斋经常研读《红楼梦》并做批注,读到第一回“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何来……大荒山无稽崖……”时,脂砚斋做批语道:“大荒山,荒唐也;无稽崖,无稽也。”
六、写作题
16.《驱遣我们的想象》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要学会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透过文字进入意境去感触作者的所见所感,体验阅读的愉快“的观点。这说明欣赏文艺作品时想象的重要。你能以“想象”为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契合(qiè)——(qì)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C
【解析】这段文字主要表明读书要选得精,读得彻底。结合第一空前的句子可知,该句强调的是一部书婴多读、精读。结合第一空后面的“这两句诗”可知所填的句子是两句诗。据此可知应填句②。结合第二空前的“多读而不求甚解”可知该空要填的句子应是闸述什么是“多读而不求甚解”。句③运用比喻的手法闹释了什么是多读而不求甚解。应填句③。
故答案为: C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个关系,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做好此类题目,要求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2、符合时间、空间或逻辑等顺序。3、考虑语句对应、词语的照应。4、保持情景统一、音节和谐。
3.【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齐白石用画面为我们展开了‘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神奇意境”一句有语病,“展开”与“意境”搭配不当,可改为“齐白石用画面为我们描绘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神奇意境”。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运用。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答案】C
【解析】C:错误。不仅......更,是递进复句。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综合知识。1)词性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数量词、助词、数量词、介词等。2)常考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3)常见复句类型如下:①并列复句②承接复句③递进复句④选择复句⑤转折复句⑥假设复句⑦因果复句⑧条件复句。4)注意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数量等的词语,能够体现文章语言准确性、严谨性特点。
5.【答案】A
【解析】“生命生生不息,他们的发现也生生不息”在文中应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的发现也生生不息”中的“他们”应承接上文的“诗人和艺术家”,“生命生生不息”领起下文的“如果生命有末日”。故该句应放在甲处,选A。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衔接与排序。句序排列型。其考查的形式是,给定一组句子,要求将它们排列成语意连贯,语气顺畅的语段。
6.【答案】C
【解析】“受用”即“受益”。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内容考虑其语境义。
7.【答案】①读者②做具体描写和想象安排③审查文字,适当删减④将文字想象成画面⑤欣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通读文章,梳理思路,理清层次。根据“先就作者的方面说”从先有所见所感、做具体描写和想象安排、审查文字,适当删减等方面进行阐述;根据“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从将文字想象成画面、将自己融入作品来阐述;最后得出结论:欣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故答案为:读者;做具体描写和想象安排;审查文字,适当删减;将文字想象成画面;欣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应熟读文本,整体感知,对内容进行梳理,注意结合题干的提示,正确理解和概括。
8.【答案】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了解文艺作品的本质——以文字为载体传达作者的所见所感,读者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所以,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开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通读文本,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了解文艺作品的本质——以文字为载体传达作者的所见所感,读者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所以,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故答案为: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了解文艺作品的本质——以文字为载体传达作者的所见所感,读者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所以,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开头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合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9.【答案】略。(提示:可以从语言特色、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方面考虑。)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自己对文艺作品的欣赏体会来答,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艺作品的欣赏方法。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注意平时积累和总结自己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作答。要做到言之有理。
【答案】10.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画!
11.示例1:同意,“美”上半部分为“羊”,下半部分为“大”,即健壮。意指健壮的公羊,古人用来专指雄健之美。
示例2:不同意,甲骨文中“美”其实是站立的人头戴羽毛头饰的形状。
【解析】⑴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10.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 抓住主要意象“青山”“北郭”“白水”等,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将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描写出来。
故答案为: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画!
11.本题考查汉字的理解。 首先明确表态,即答同意或不同意;然后参照图片,发挥联想和想象,从“美”字的构成方面人手阐述理由。
故答案为:同意,“美”上半部分为“羊”,下半部分为“大”,即健壮。意指健壮的公羊,古人用来专指雄健之美。不同意,甲骨文中“美”其实是站立的人头戴羽毛头饰的形状。
【答案】12.我们要通过认真阅读和驱遣我们的想象来进行文艺鉴赏。
13.D
14.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有力地写出了文艺鉴赏过程中阅读思考的重要性。
15.充当第⑧段论据。材料表明脂砚斋经常研读《红楼梦》并做批注。他在一次次的阅读和做批注中,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渐渐地成长起来。与第⑧段观点一致。
【解析】(1)本题考查议论文论点。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应是完整的陈述句。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大意。选择题注意在文章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论证方法是为了证明论点。
(4)本题考查补充论据。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真实可信)。论据的种类 ①事实论据: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包括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②道理论据:某种正确的理论、名言警句、公理等。理解段落大意,分析给到的材料是否与段落大意相吻合,吻合就可以作为补充的论据。
12.分论点一:④首先要认真阅读,在阅读中要研究、考察,这样才可以走上文艺鉴赏的途径。
分论点二:⑨其次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综上所述,中心论点是:我们要通过认真阅读和驱遣我们的想象来进行文艺鉴赏。
故答案为: 我们要通过认真阅读和驱遣我们的想象来进行文艺鉴赏。
13.D:前者比后者鉴赏水平高,错误。应该是后者比前者的鉴赏水平高。前者只看到了情节,而后者关注到电影的全部内容,包括情节、环境、艺术手法等。
故答案为:D
14.文艺鉴赏犹如采矿,晶莹的宝石,比喻论证。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对比论证。生动的写出了阅读思考对文艺鉴赏的重要作用,强调文艺鉴赏过程中阅读思考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 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有力地写出了文艺鉴赏过程中阅读思考的重要性。
15.⑧好的文艺值得一回又一回地阅读,其缘由在此。......于是吸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成长起来。 第八段强调好的文章要多阅读,可以从中吸收精华获得成长。材料强调脂砚斋经常研读《红楼梦》并做批注,说明《红楼梦》是好书,脂砚斋才会多次阅读,才会从书中获得感悟,获得成长。材料内容与第八段观点一致,可以充当第八段的论据。
故答案为: 充当第⑧段论据。材料表明脂砚斋经常研读《红楼梦》并做批注。他在一次次的阅读和做批注中,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渐渐地成长起来。与第⑧段观点一致。
16.【答案】【参考例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不论是写诗,还是写小说;不论是创作国画,还是雕塑和作曲,都离不开它。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有人问:雪融化后变成了什么 一般人会回答:变成了水。一名同学说:雪融化后变成了春天。有人问:黑板上的粉笔点像什么 一般人会回答:像粉笔点。没错,但它像雪花、天上的繁星……这些想象是自由的,也是美丽的。作家秦牧的《花城》,就是用丰富的想象力写出来的。《花城》由花市想到广州变成了一座美丽的花城,由花城想到祖国像一座春意盎然、百花吐艳的大花园;由名贵花卉想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威力,由花市盛况想到群众的审美眼力……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所以,我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解析】 《驱遣我们的想象》 的论点是: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体验,说出对想象的理解和观点。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由此引发开来,学习或生活中想象重要吗?如何培养想象力?结合实际明确提出观点,运用道理或事例加以证明。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探究启发。答题时应注意,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