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出师表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史记》的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B.“高明的老师不是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指点学生自己去学习”是转折关系的复句,其中“直接”“和”的词性分别是副词、连词。
C.诸葛亮在北伐前向刘禅呈上《出师表》,言辞恳切地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条建议,表达了“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赤诚之心。
D.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垂髫、束发、弱冠、而立、知命、花甲、古稀等。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B.由是感激(感奋激发)
C.陟罚臧否(否认)
D.临表涕零(流泪,落泪)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B.“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诸葛亮出师北伐时对后主刘禅的苦苦劝诫。
D.古代表示提拔的说法有举、陟。“陟罚臧否”中的“陟”就是提拔、晋升的意思。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由是感激(感奋激发) B.庶竭驽钝(劣马,跑不快的马)
C.以彰其咎(揭示) D.先帝不以臣卑鄙(行为恶劣)
5.下列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奋不顾身
B.遂许先帝以驱驰 不许失败
C.庶竭驽钝 竭尽全力
D.至于斟酌损益 精益求精
6.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菲薄(fěi) 长史(zhǎng) 陟罚(zhì) 猥自枉屈(wěi)
B.陛下(bì) 咨诹(zōu) 夙夜(sù) 费祎(wěi)
C.性行(xíng) 臧否(fǒu) 崩殂(cú) 裨补阙漏(bì)
D.攘除(rǎng) 忠谏(jiàn) 驽钝(nú) 以遗陛下(yí)
二、填空题
观察武侯祠图片,根据提示填空。
7.图中有副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上联讲的是 的故事。
8.宋代陆游非常推崇诸葛亮的文章及为人,他的《书愤五首》(其一)中称赞诸葛亮说:“ , !”
9.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请根据下面提供的诸葛亮的有关事迹和下联对出上联,宽对即可。
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名成八阵图,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
上联:
下联: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操
三、语言表达
10.导学四[探究形象]在中国历史上,文韬武略的人才不少,但综论人格、智慧,诸葛亮无疑是其中翘楚。杜甫就曾盛赞“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细读课文,结合《诫子书》和《三顾茅庐》两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探究诸葛亮的形象,将探究结果填写在下面的框内。
【示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他却“不求闻达于诸侯”。后来刘备三顾茅庐,以至诚的求贤态度打动了他,诸葛亮才走出草庐,“遂许先帝以驱驰”。他写给儿子的《诫子书》就是他高尚节操的真实写照。
11.导学三[评述建议]“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三国志》卷三十九),因此劝谏后主善用人才。请从下图“亲贤臣之法”中选一个角度,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评述诸葛亮的建议。
四、综合性学习
学完本课后,你所在班级举行了以“走近诸葛亮”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2.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有关诸葛亮的事迹,补写上联。
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巧布八阵图,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
上联: 。
下联: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操
13.诸葛亮为了表达对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以身许国。有的同学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因为后主刘禅实在不是一个值得效忠的好对象。对此你怎么看
14.诸葛亮为兴复汉室、统一中原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堪称大英雄。请你向同学推荐另一位英雄人物,并概述其英雄事迹。
五、文言文阅读
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①子房:西汉名将张良。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连百万之军: 。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17.用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请根据选文和链接材料,简括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的异同。
六、写作题
18.《出师表》是对内政建设的劝谏,《后出师表》是对军事战略的分析。阅读下面的《后出师表》选段,从内容、情感、措辞、语气等角度中任选一个,比较两篇“表”的异同。不少于200字。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高明的老师不是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指点学生自己去学习”这句话的确是表达了一种转折关系,但是其中“直接”的词性为形容词,而不是副词;而“和”在这里是连词,这一点描述是正确的。因此,B项中关于“直接”的词性描述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2.【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本句的意思是: 根据人们的行为表现进行奖励或处罚,区分善恶好坏。 “否”意为恶、坏。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这句话出自刘备的遗嘱,因此,“是诸葛亮出师北伐时对后主刘禅的苦苦劝诫”不正确。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4.【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卑鄙”是古今异义词,此处应理解为“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5.【答案】C
【解析】A. 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草庐中拜访他;勇往直前,不顾个人安危。顾: 拜访;顾念;
B.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示答应为先帝刘备奔走效劳;表示不允许失败。许: 答应;允许;
C. 诸葛亮自谦地表示他要尽自己所能去辅佐后主,即使才能平庸也要尽力; 用尽全部的力量。竭 : 尽;
D. 考虑事情要仔细斟酌得失; 表示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再求更好。 益:益处;更加。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6.【答案】A
【解析】A.正确;
B. “祎”字,正确读音是“yī”,而非选项中的“wěi”;
C. “臧否”的“否”字,正确读音是“ pǐ ”“臧否”含义是褒贬、善恶、好坏用来评价人物或事物的优劣;
D. “遗”字,在这里作为动词使用,意思是“给予、赠送”,应该读作“wèi”。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答案】7.刘备“三顾茅庐”
8.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9.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备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3)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7.上联中的“三顾”一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典故的标识。它通常指三国时期刘备三次前往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拜访诸葛亮,请求其出山辅佐自己成就霸业的故事。这三次拜访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深深敬仰和执着求贤的决心。诸葛亮在最后一次会面中,向刘备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详细规划了三分天下、联合东吴、北拒曹操的战略,为刘备实现霸业提供了蓝图。“天下计”三字则进一步强调了这次拜访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计”在此处指的是策略、计划或计谋,而“天下”则显示了这些计谋涉及的是整个国家甚至天下的格局。
故答案为: 刘备“三顾茅庐”
8.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载 ; 堪
故答案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9.题目中提供的诸葛亮的事迹,描述了他忠心耿耿,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托孤之意,多次出征祁山、擒获孟获,以及创立八阵图等事迹,最后鞠躬尽瘁,死在了五丈原。这些事迹突出了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下联以“忠肝义胆”开篇,形容了关羽的忠诚和勇气,并以“华容义释曹操”作为具体事迹的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描述。为了与下联相匹配,上联应该以诸葛亮的事迹为主题,同样地,我们可以选择一两个能够代表诸葛亮品质或事迹的词语作为开篇。考虑到诸葛亮的事迹和品质,我们可以选择“鞠躬尽瘁”作为开篇,因为这个词语很好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忠诚和付出。故答案为: 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备
10.【答案】[示例一]坚韧一心,竭尽人谋。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描绘了一幅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政治蓝图。而诸葛亮的政治理想,则是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一统天下。但现实却是非常严峻的:三国之中,蜀国国力最弱,“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于是他毅然挑战极限,采取一切积极措施,“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到“南方已定”,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主动出击,虽劳而无功,仍不失为英雄壮举。[示例二]尽瘁国事,忠心辅政。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不遗余力地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刘备很信任他,曾言“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临死时还托孤于他。诸葛亮侍奉刘禅,更加殚精竭虑,“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人敬佩。
【解析】需要多做题积累做题方法,还需要多读名著了解著名的人物的性格特点。
故答案为:[示例一]坚韧一心,竭尽人谋。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描绘了一幅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政治蓝图。而诸葛亮的政治理想,则是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一统天下。但现实却是非常严峻的:三国之中,蜀国国力最弱,“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于是他毅然挑战极限,采取一切积极措施,“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到“南方已定”,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主动出击,虽劳而无功,仍不失为英雄壮举。[示例二]尽瘁国事,忠心辅政。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不遗余力地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刘备很信任他,曾言“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临死时还托孤于他。诸葛亮侍奉刘禅,更加殚精竭虑,“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人敬佩。
本题主要考查仿写句子以及细读课 文分析人物形象。做此类题,句子的仿写要注意修辞手法,结构方式,字数等方面要一致,内容方面要相关。人物形象的分析方面, 要熟读文本,找到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有关的事件,以此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
11.【答案】[示例一]慧眼识才识别人才的首要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者向刘禅推荐文臣武将时提到“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性行淑均”“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此外,选拔人才还应注重才干实力,如作者认为向宠“晓畅军事”,能够独当一面。而且他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反馈:“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示例二]诚心敬才对待人才要有“视才如金”的态度。作者现身说法,回忆“先帝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刘备择之以才,待之以礼,作者“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解析】 由“岂不闻兵书有云: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烧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计”可知,诸葛亮能够;预测到曹操会选哪条道路逃跑。由“正说间, 前军后军一-齐发喊。操大惊,弃甲上马。众军多有不及收马者。早见四下火烟布合,山口一军摆开,为首乃燕人张翼德,横矛立马,大叫:“操贼走那里去!’ 诸军众将见了张飞,尽皆胆寒”可知,诸葛亮能够预测到曹操会在什么时间到达什么地点。由“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 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 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 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可知,诸葛亮能够预测到关羽会在华容道放走曹操。
故答案为:[示例一]慧眼识才识别人才的首要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者向刘禅推荐文臣武将时提到“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性行淑均”“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此外,选拔人才还应注重才干实力,如作者认为向宠“晓畅军事”,能够独当一面。而且他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反馈:“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示例二]诚心敬才对待人才要有“视才如金”的态度。作者现身说法,回忆“先帝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刘备择之以才,待之以礼,作者“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此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做此类题,要熟读文本,找到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有关的事件,以此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
【答案】12.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备
13.我认为诸葛亮不是愚忠。理由:①诸葛亮在辅佐刘氏父子的同时,也在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人生理想;②辅佐的后主刘禅虽然愚昧,但并不算是个彻底的昏君,蜀汉政权也没有被人民所抛弃。
14.岳飞。危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以雄才大略支撑起半壁江山,以精忠报国构建起不败神话。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赢得一世英名,万世传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解析】(1)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3)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12.本题考查对联知识。“忠肝义胆"是并列短语, 应根据诸葛亮的优秀品质,以“知恩图报、鞠躬尽瘁”等并列短语与之对应。“关云长”是人名, 应以“诸葛亮”与之相对。“华容”是地名,应以地名与之相对。“义释曹孟德”是动宾短语,结合诸葛亮的事迹,以动宾短语与之相对。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 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备
13.考查对材料的个性化解读。首先明确观点:不是。刘禅虽不是明主但也不是什么昏君,三国后期魏蜀吴的接班人都不是很合格,诸葛亮坚守刘禅,不仅是为了刘备白帝城托孤,也是为了维系自己没有完成梦想,为了蜀国的百姓。 所以说诸葛亮是一个又忠诚,又智慧,又真性情的近乎完美的人臣典范。
故答案为: 我认为诸葛亮不是愚忠。理由:①诸葛亮在辅佐刘氏父子的同时,也在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人生理想;②辅佐的后主刘禅虽然愚昧,但并不算是个彻底的昏君,蜀汉政权也没有被人民所抛弃。
14.本题考查概述人物主要事迹。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 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 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故答案为: 岳飞。危难当头,他挺身而出,以雄才大略支撑起半壁江山,以精忠报国构建起不败神话。铮铮铁骨,浩然正气,赢得一世英名,万世传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答案】15.率领
16.在军帐中作出正确的部署,在千里之外就能决定战争胜利。
17.同:他们都能重视人才,且知人善任,用人所长。异:诸葛亮还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15.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实词翻译。句意: 统率着庞大的百万军队。 连 : 率领。
故答案为: 率领
16.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句子翻译。 运筹,指的是制定作战策略,进行谋划;帷幄,原指古代军中的帐篷或指室内悬挂的帐幕。
故答案为: 在军帐中作出正确的部署,在千里之外就能决定战争胜利。
17.两位历史人物在用人方面的共同点是,他们都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且善于识别和选拔人才,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无论是诸葛亮还是高祖刘邦,都深知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因此他们都积极寻找并重用有才能的人,以助力国家的发展。诸葛亮在用人方面除了强调人才的能力和才干外,还特别注重人才的品德。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是其才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因此他在选拔人才时,除了看重其能力和才干外,还会特别关注其品德修养。这种“德才兼备”的用人观念,体现了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独到之处。相比之下,高祖刘邦在用人方面虽然也重视人才的能力和才干,但可能并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特别强调人才的品德。他更注重的是人才的实用性和其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因此他的用人观念可能更加务实和灵活。
故答案为: 同:他们都能重视人才,且知人善任,用人所长。异:诸葛亮还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18.【答案】[示例]相同之处:两篇“表”都以先帝的遗命为依据,证明出师的必要性,措辞委婉;作者回顾了自己受命以来为伐魏所做的积极准备,表明北伐是顺势而为,势在必行,目的明确;又力陈北伐的决心,言到之处,情理鲜明,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贰的思想。不同之处:《出师表》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作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将叙事、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语言质朴自然,恳切平易,其情弥真。而《后出师表》选段则以议论为主,层层阐明再次北伐的理由,既有对“不伐贼”而只能“待亡”的反问,又有作者与“议者”对待北伐持不同态度的对比,论证周密,气势磅礴。
【解析】仔细阅读所给片段,读懂内容利情感.按照题腰求从内容情感指谆语气等角度进行比较。
相同处:前后两蒋出师表都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两表都以先帝的遗命为依据,用达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刻禅治国所寄子的期望言辞垦切,情感真垫,言到致处情理鲜明,且两装”都表达诸著亮身许国忠贞国的思想。
不同处:从内容上看《出师来测重内改,动速后主任用览人,励精回治,《后出师来》则侧重外战便的在讲外战的女要性,阐述自己的用意.从情感上看,出师来》激昂有斗志,他对于北战自信满满,后出师表认测有些消权悲观。以语言上看《出师表》诚星委控,语言质朴自然;《后她师表》测屡利直接,直接]邱表达]化划的要性。以语气上讲,前者是长辈口响悉心教导,其情弥真;后者是政治军事家,论证周密,气势磅确。
故答案为:[示例]相同之处:两篇“表”都以先帝的遗命为依据,证明出师的必要性,措辞委婉;作者回顾了自己受命以来为伐魏所做的积极准备,表明北伐是顺势而为,势在必行,目的明确;又力陈北伐的决心,言到之处,情理鲜明,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贰的思想。不同之处:《出师表》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作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将叙事、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语言质朴自然,恳切平易,其情弥真。而《后出师表》选段则以议论为主,层层阐明再次北伐的理由,既有对“不伐贼”而只能“待亡”的反问,又有作者与“议者”对待北伐持不同态度的对比,论证周密,气势磅礴。
此题考查《后出师表》 与《出师表》 等“表”的异同。做此类题,可结合内容,写作技法,语气等方面进行分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