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小说和诗,本是两种文体。然而,“诗”这个词除了文体的含义之外,还有一种意思,是指
富于美感的意象和情趣。就这后一种含义来说,剧本、散文、小说中都可以有诗。好的小说都
应该浸满了诗意,好的小说家创作时心中都会洋溢着诗情。
在小说里面适当地加进一些抒情成分,并且让抒情的部分同小说的其他部分很好地配合
起来,诗味也就会油然而生。孙犁的《风云初记》在叙述了吴春儿带领妇女自卫队练兵,取得
超过男子的成绩之后写道:
野外起了风,摇撼着场边的一排柳树。柳树知道,狂风里已经有了春天的消息,地心的春
天的温暖已经涌到它身上来,春天的浆液,已经在它们的嫩枝里涨满,就像平原的青年妇女的
身体里,激动着新的战斗的血液一样。
这种非情节的部分,使读者在欣赏中停下来回味一番,悠然神往。
加入抒情的句子和段落并不是增强小说诗意的唯一方法,甚至也不是主要的方法,毕竞
小说塑造形象的基本手段是叙述和描写。小说是否具有诗意和诗意的深浅,主要看它的叙述
和描写怎样。孙犁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衬托女主人公对进
行着神圣斗争的丈夫的一往情深,点染她们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写出女人
们为机智勇敢地杀敌而自豪的同时怀着亲身参加战斗的渴望。小说的描写充满真情,也就充
满诗意。
小说的诗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来源于它所揭示的人生哲理。《祝福》为什么采用第一
人称,从一个回到故乡的读书人的角度去写?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便于把故事的叙述同抒
情、议论结合起来,通过“我”深沉的感概,对当时的世态作哲理的思考。邓刚的《迷人的海》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描写一老一小两个海碰子的相遇和相识,从相轻到相亲的过程,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故事本
身。好的小说,不停留在用曲折的故事吸引读者目不转瞬地一口气读完,还引导读者冥思深
刻的哲理。
富有诗意的小说,对读者的欣赏能力提出了高一层级的要求。初读文学书籍的少年对于
小说,最关心的是情节的结局,从满足童稚的好奇心中获得最大的乐趣。正当的发展了的文
学趣味不是这样。能够对小说的诗意产生感应,善于领会和把握小说的诗意,就不仅表明读
者审美感觉的敏锐化,同时还表明他们思想境界的提高。诗意,属于精神充实、丰富的人们,
它使人的心灵变得更加美好。
(摘编自王光霈《小说技巧探赏》)
材料二:
或许是由于小说家主情意识的强化,或许是为了给小说创作摆脱传统束缚趟出一条路
子,或者是受到“艺术的本质是诗”一类艺术观的影响,不管出自哪种原因,新时期以来曾出现
过小说向诗靠拢的趋向一这就是所谓的小说“诗化”。
小说“诗化”或“诗化”小说者,从字面看乃是小说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地变成了诗也。这
可能并非追求或谈论小说“诗化”的人们的本意,其心目中的“诗化”还是要求小说创作更多
地吸收诗的因素。
所谓“诗化”小说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仅在局部形成意境,散发诗意是这类作品的大多
数,优秀小说多半具有这种品格,因此,这种情况恐怕还是不能满足小说“诗化”的要求。以下
两种情况才是小说“诗化”的典型表现:一是采用“我”在场的内视,点,主观地宣泄、抒发叙述
者兼人物的某种情绪,传达他们对人生的诗意体悟和理解。这类作品通常笼罩浓烈的抒情氛
围,饱含浓郁的诗意和隐喻形而上的哲理,在整体上构成诗一样的意境;以深层的心理结构取
代表层时空结构,摈弃和超越戏剧性的情节设置和典型化的人物描写,追求散文甚至诗歌的
话语格调。另一种是干脆用写诗的方法构制成篇。这种写法多见于短篇,特别是微型小说。
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以花象征青春和生命,象征母爱,有人物刻画,有细节,又有诗的含
蓄和意境。
应该公正地指出,小说“诗化”的推行确实给新时期小说创作带来了新景观、新气象,滋
润、催发了小说作品的繁荣生长,尤其是赋予小说文体以某些新的品格。这对于打破传统小
说叙事模式樊篱,开辟多元化的小说创作格局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也要警
惕过分刻意追求“诗化”将会造成的小说基本审美特质、审美取向、目标的逐渐消解、丧失。假
如写小说的目的不再是塑造有特征人物和表现某种生存状态,而仅仅是为了制造一种宣泄内
心情绪或张扬哲学理念的载体,那就可能导致小说形式的异化。研究小说意境和小说“诗化”
倾向的目的,在于发展这一波及面最广的文学形态,激发它的活力,以满足审美兴趣迅速变
化、接受能力不断提高的读者的鉴赏需要,而不是提倡作者一概用写诗的方法去营造小说,更
不是要抹杀作为典型叙事体裁的小说的审美特质,或取消其独立存在与发展演变的资格。
我们至今仍认为,小说的基本特质和规范表现为对人的命运、对人生的广泛扫描和叙述,
是一种偏重于客观性的“再现艺术”。而诗歌则表现为对诗人个人感受的聚焦和抒写,是一种
偏重于主观性的“表现艺术”。由于从根本上说“表现”也是一种“再现”,诗歌和小说在其发
展演变中相互间必然有所渗透,这不难理解。问题在于它们同时又具有各自质的规定性和稳
定性,因此二者的基本差别是不容取消的。小说创作对其传统规范的突破和超越,决不意味
着将小说异化为其他艺术形式一一譬如诗歌和散文。各种文体的盛衰存亡总是在人们的社
语文试题第2贞(共8页)高三语文·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每小题3分)
1.A
2.A
3.B
4.①保持小说作为“再现艺术”的基本特质,即对人的命运和人生进行广泛的扫描和叙述。②尊重小说文体的独
立性与稳定性,避免过度主观化和情绪化的创作倾向。(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避免过分刻意追求‘诗
化’”“维持小说的独立存在与发展”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超越对情节的依赖,注意体会小说的抒情成分以及叙述和描写中蕴含的情感和诗意,提高思想境界。②关注
故事背后深刻的哲理,体会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增加思维深度。③注意欣赏小说“内视点”(叙述视
角)、话语格调、结构等方面的诗化表达,提升审美感知能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
可酌情给分)》
6.C
7.A
8.①第一处主要表现出对男人的关心和担忧,担心他们被日军迫害,这种情感是基于对亲人安全的直接关切。
②第二处,传递出女人们面对“白灾”以及驯鹿未归时的无助,表现了对家庭支柱和解决问题者的思念。(每点
2分。若从“塑造人物形象”“烘托人物情绪”等角度作答,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增强真实感和可信度。让读者感觉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更容易产生共鸣和代入感。②便于抒发情
感。使“我”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能够直接、细腻地表达出来,如“我是多么后悔没有劝拉吉达跟别人一样驾着滑
雪板去寻找驯鹿啊”。③通过“我”的观察和感知来描述事件,集中展现特定的生活情境,使叙述不蔓不枝,重
点突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CEG(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A
12.C
13.(1)所以齐桓公丢失汶阳的田地反而称霸,智伯兼并晋国的土地却灭亡了。(关键词第一个“亡”和“兼”的翻
译各1分,句意2分)
(2)祸患的引发,没有比猜忌更厉害的了,这是古今共同的毛病。(关键词“发”和判断句的翻译各1分,句意
2分)
14.①材料一认为福祸是可以转化的,应理性认识、保持警惕。②材料二认为人的福祸是观念造成的,猜忌能导致
祸患,要小心谨慎。(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琴本身不发乐声,但它的二十五根弦则各按自己的音调而应和;车轴自己不运转,但车轮的三十根辐条则
各用自己的力量使车轮运转。琴的弦有它的粗细紧松,这样才能弹奏出动听的乐曲;车子的各部位有它的劳
逸动静的分工,这样才能使车子走到远处。使琴弦奏出声音的,是不发声的琴身;使车子到达千里之外的,是
不转动的车轴。所以君臣异道各司其职国家就得以治理,君臣同道职责不分社会就会混乱。地位高道术深的
臣民就服从,责任重道术浅的就有凶险。所以贪图小的快乐伤害义,玩弄小的聪明损害道,小的巧辩危害治,
一1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