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元朝的统一 (课件、教案、导学案、习题课件)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部编版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元朝的统一 (课件、教案、导学案、习题课件)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部编版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5 10:09:0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元朝的统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史实。
2.知道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疆域范围和元朝的民族关系,认识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理解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知道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4.正确评价成吉思汗对蒙古和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正确看待文天祥的抗元行动,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其作为,树立唯物史观。
【重点难点】
1.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回回。
2.难点: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行省制度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元朝的建立
1.蒙古政权
(1)建立: 年,铁木真(尊称为 )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 政权。
(2)意义: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 的局面。
(3)扩张战争:随着蒙古的强大,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向东、向南对金、西夏和南宋作战, 年,蒙古军队灭西夏; 年,蒙古灭金,此后与南宋形成了长达40多年的对峙局面。向西一直打到欧洲的多瑙河流域。
2.元朝的建立
(1)背景: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 继承汗位。忽必烈接受汉人儒臣提出的“ ”“行汉法”“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2)建立: 年,忽必烈(元世祖)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 。
二、元朝的统一
1.南宋灭亡: 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2.抗元斗争:南宋大臣陆秀夫、 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
3.元朝统一: 年,元朝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4.元朝疆域
(1)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 。
(2)特点: 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
三、元朝的统治
1.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设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各项政务;设 负责全国的军政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 负责监察事务;设
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
(2)地方:元朝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是中书省临时派出处理地方事务的机构,后转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除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属中书省管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行省制度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 的开端。
2.管辖边疆地区
(1)方式:元朝统治者采取 的方式加强统治。
(2)表现
①东南地区:设置 加强对 的管理,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②西北地区:设置 等机构,管理 军政事务。
③西藏地区:设立 ,屯驻军队。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
四、元朝的民族交融
1.表现
(1)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等杂居相处。
(2)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 、女真等,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
(3)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 (我国回族的前身)。
2.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 ,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合作探究】
1.铁木真统一蒙古的原因。
2.有人说:“既要肯定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又要赞扬文天祥抗元,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是怎样认识的呢?
3.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有哪些?
【当堂达标】
1.毛泽东在《沁园春·春》一词中所说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属于 ( )
A.契丹族 B.蒙古族
C.女真族 D.党项族
2.下列政权中,被蒙古和元朝灭亡的( )
①辽 ②西夏 ③金 ④南宋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②③ D.③④
3.《蒙元帝国》一书讲述了蒙古汗国、元朝和四大汗国的历史,其中第一部第十四章讲述的是“再统中华”。那么元朝“再统中华”的标志是(  )
A.1206年,成吉思汗建蒙古政权
B.1234年,蒙古汗国灭掉金
C.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D.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
4.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 )
A.尧舜时禅让制 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元朝的行省制
5.元朝时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下图是某学生就我国元朝民族融合所作的示意图,经历图中的融合后形成的新民族是(  )
A.蒙古族 B.回回 C.回纥 D.畏兀儿
6.(2024·江西中考)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同时兼管地方,设置三路宣慰司,管理军务、民事或兼管军民。宣政院兼管的地方是(  )
A.新疆 B.西藏
C.云南 D.台湾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1271年,他取《易经》中“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8年后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材料一中的“他”指谁?他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元史 地理志》
(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据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统治者采取什么方式有效治理国家?
材料三: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 ……唐以前以郡领县而已,元则有路、府、州、县四等。
——《元史 地理志》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元朝对全国实行哪一制度?今天中国的省,从建制到名称上与元朝的这一制度有什么关系?
【我的收获】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1.1206 成吉思汗 蒙古 长期混战 1227 1234 2.忽必烈 行仁政 1271 大都
二、1.1276 2.文天祥 3.1279 4.海表 元朝
三、1. 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宣政院 行省 省制 2.因地制宜 澎湖巡检司 台湾 北庭都元帅府 西域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四、1. 契丹 回回 2.人口流动
【合作探究】
1.(1)部落混战,民族压迫。
(2)人民渴望统一,顺应历史统一的潮流。
(3)强大的军队战斗力。
(4)铁木真个人的品质:坚强、机敏,立志实现统一的决心。
2.前者是从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方面谈的,而文天祥抗元斗争的正义性则是从肯定他反对统治者的民族掠夺、民族压迫的角度而言。
3.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延续至今,是元朝一大贡献,尤其在云南、岭北、辽阳设行省,促进了祖国边疆的开发。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今澎湖、台湾地区,又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事务,把台湾、澎湖、西藏都置于中央的管辖之下,拓展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业。
【当堂达标】
1.B 2.B 3.D 4.D 5.B 6.B
7.(1)“他”指忽必烈。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
(2)获得信息:元朝疆域辽阔。方式:因地制宜。
(3)制度:行省制度。关系:今天的省作为地方一级的行政区划,其建制和名称都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言之成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元朝的统一
教学 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蒙古发动扩张战争的史实。知道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疆域范围和元朝的民族关系,认识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理解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内容和作用,知道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知道西藏、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觉形成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学习文天祥、陆秀夫所表现出的崇高气节;正确看待文天祥的抗元行动,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其作为。(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重点 难点 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难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积极作用;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法 学法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情境创设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材料分析法。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陕西蒲城洞耳村元墓壁画》(见课件)。教师:这幅图片展示的是陕西蒲城洞耳村至元六年(1269年)出土墓对坐图。从这幅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男女主人公身穿“左衽长袍”,男戴折沿带披帽,女戴冠式“罟罟冠”,旁边男侍留着“婆焦”发式,这些都是蒙古人的服饰和发式特征。蒙古族是如何兴起的,元朝是如何进行有效统治的 让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11课《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了解蒙古统一和元朝的建立、统一与统治的历史吧。 教师随笔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 元朝的建立 1.观察地图和图片(见课件),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蒙古人的生活特点。 答案:蒙古人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生活。 2.识读图片(见课件),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12世纪的蒙古草原是什么样的状况。 答案: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和牲畜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结束战争。 3.观看视频《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图片(见课件),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蒙古政权建立的史实,分析其意义。 答案:(1)史实: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拥立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2)意义: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4.识读地图、图片,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蒙古扩张的史实,说明蒙古最终与南宋形成怎样的局面。 答案:(1)史实: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除向东、向南对金、西夏和南宋作战外,还向西一直打到欧洲的多瑙河流域。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 (2)局面:金灭亡后,蒙古与南宋形成了长达40多年的对峙局面。 5.(1)识读图片(见课件),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忽必烈继承汗位和建立元朝的史实。 答案: 1260 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 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
导 与 学 过 程 (2)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忽必烈继位后的为政措施。 答案:“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过渡语:成吉思汗曾经说过一句话:“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那他与他的后代是如何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他们的牧马之地的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 板块二 元朝的统一 1.观察地图和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南宋灭亡的史实。南宋涌现出哪些抗元英雄,他们的哪些精神值得学习 答案:(1)南宋灭亡: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2)英雄:陆秀夫、文天祥等。 (3)精神:抗元斗争中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 2.问题探究:有人认为,既然元朝统一全国是进步的,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答案:元朝统一全国,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角度来看具有进步性。元朝统一后,疆域广大,社会安定,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但是,在元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大肆屠杀和掠夺激起各族人民的反抗,而文天祥反抗元朝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行为。 3.观察地图(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元朝完成全国统一的时间和标志。 答案:时间:1279年;标志:元朝攻灭南宋残部。 4.观看图示(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思考元朝的统一有何意义。 答案: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5.(1)观看地图(见课件),阅读史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元朝的疆域及其地位。 答案: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地位: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对比汉、唐、宋、元的疆域图,并结合教材知识,你有什么发现 答案:元朝疆域大大超过了汉朝、唐朝。今天的西北、西南、东北广大地区和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 过渡语:面对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情,元朝统治者是如何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的呢 让我们学习元朝的统治的相关知识吧。 板块三 元朝的统治 1.阅读图文资料(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元朝对辽阔疆域统治的概况。 答案:元朝疆域辽阔,为实行有效统治,元世祖在汉族士人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 2.阅读图文资料(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元朝在中央推行的举措及其职能。 答案: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政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 3.(1)阅读图文资料(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的内容、性质和作用。 答案:①内容:除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属中书省管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②性质:行省是中书省临时派出处理地方事务的机构,后转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③作用: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2)阅读史料(见课件),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 答案: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作用)。②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作用)。③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地位) 教师随笔
导 与 学 过 程 4.阅读图文资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复述元朝对边疆地区进行的有效管辖,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答案:(1)对台湾的管辖: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2)对西域的管辖: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3)对西藏的管辖: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 过渡语:统一后的元朝疆域辽阔,在如此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不同的民族。元朝是如何实现对其统治的呢 接下来我们看看元朝的民族状况。 板块四 元朝的民族交融 1.识读图片(见课件),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影响元朝出现民族交融的因素。 答案:(1)元朝的统治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各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加强。 (2)元朝不断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 (3)朝廷调集大批军民迁移到边疆地区,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开垦农田,进行屯种。 2.观察图示(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有何影响 答案:(1)表现:①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等杂居相处。②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汉化)③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它是我国回族的前身。 (2)影响: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12世纪的蒙古草原战火频繁,部落间互相争夺,生灵涂炭。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后忽必烈继承汗位,建立了元朝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元朝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元朝的统一,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元朝设立行省制度和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对后世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交融。 教师随笔
板书 设计 一、元朝的建立 1.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 2.蒙古扩张: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 3.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 二、元朝的统一 1.南宋灭亡: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 2.元朝统一:1279年,元朝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3.元朝疆域: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 三、元朝的统治 1.中央:设中书省,下分六部;设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 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3.边疆地区:澎湖设置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四、元朝的民族交融 1.新的民族:回回 2.意义: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当堂 达标 见学案、课件,学案、课件同步使用
教学 反思   本课线索清晰,可以按照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元朝的统治和边疆治理,以及民族关系等维度处理,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图文资源,特别是《元朝形势图(1330年)》,以该地图贯穿课堂教学过程,从而形成符合学生学习思维的有序的课堂教学线索。行省制度是元朝巩固统一的一大创举,在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教师对行省制度进行深入讲解与分析。本课内容同时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学生增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以及认识今天的中国现实意义重大,教师应立足于历史教学,处理好这些方面的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第11课 元朝的统一
1.了解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蒙古发动扩张战争的史实。知道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疆域范围和元朝的民族关系,认识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理解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内容和作用,知道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知道西藏、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觉形成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学习文天祥、陆秀夫所表现出的崇高气节;正确看待文天祥的抗元行动,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其作为。(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陕西蒲城洞耳村元六年(1269年)出土墓对坐图
图源:刘恒武《陕西蒲城洞耳村元墓壁画》
导入新课
一、元朝的建立
1.观看地图和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根据材料归纳蒙古人的生活特点。
蒙古的兴起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原先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他们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马背上的民族)
生活特点:蒙古人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生活。
有星的天旋转着,
众百姓反了,
不进自己的卧内,
互相抢掠财物。
有草皮的地翻转着,
全部百姓反了,
不卧自己被儿里,
互相攻打。
——《蒙古秘史》
草原部落在争夺
水源
人口
状况:(1)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和牲畜频繁发生战争。(2)人们盼望草原统一,结束战争
一、元朝的建立
2.识读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12世纪的蒙古草原是什么样的状况?
2.成吉思汗
起于灾难而终于卓越。
——《哈伯斯杂志》
9岁,父亲被仇敌毒死,孤儿寡母被部落亲朋抛弃
16岁,羊马被偷走,食不果腹的困境中连续在密林中呆了9天躲避仇敌追杀
28岁,经历了一生中60余场战争中唯一一次战败
45岁,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人像水晶那样结实、纯净、明亮,我将率领他们走向统治世界的道路。
孛儿只斤
铁木真
一、元朝的建立
3.观看视频《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蒙古政权建立的时间、人物,分析其意义。
统一蒙古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拥立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贵族们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正式登上大汗宝座,建立大蒙古国。






意义: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成吉思”是“大海”的意思,颂扬他和海洋一样伟大。
一、元朝的建立
蒙古扩张
蒙古帝国旋风般横扫欧亚大陆,向西一直打到中亚和多瑙河,向南征服印度河流域。在25年里,以总数不到20万的军队,先后灭了40多个国家,征服720多个民族,消灭各国军队过千万人,征服各民族人口数6亿。一个地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形成。
蒙古汗国
俄罗斯
中亚
印度河流域
对外
对内

西夏
我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
一、元朝的建立
4.识读地图、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蒙古扩张的史实,与南宋形成怎样的局面?
1206年蒙古统一
1218年,灭西辽
1218年
1227年,灭西夏
1227年
蒙古灭西夏
自1205年至1227年,成吉思汗曾经六次亲率大军,与西夏军队作战百次之多,1227年成吉思汗再次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西夏向金朝求援。由于西夏曾和金交恶,所以金朝皇帝拒绝支援西夏。蒙古军队最终取得了灭亡西夏的胜利。
六盘山
1227年秋,箭伤发作, 一代英雄成吉思汗过世,享年66岁。
1206年蒙古统一
1218年,灭西辽
1234年
1234年,灭金
1227年,灭西夏
吐蕃依附蒙古
(1246)
灭大理国
(1253)
蒙古灭金
金灭亡后,南宋和蒙古形成了长达40多年直接对峙的局面。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除向东、向南对金、西夏和南宋作战外,还向西一直打到欧洲的多瑙河流域。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
史实:
局面:
元朝建立
忽必烈(1215—1294)
铁木真之孙,政治家、军事家。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1260 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 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 大都 。
"大元"的国号出自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一句,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
一、元朝的建立
5.(1)识读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忽必烈继承汗位和建立元朝的史实。
忽必烈的
治国要道
广开言路,
整顿吏治,
注重农桑
“行汉法”
“行仁政”
“不嗜杀”
治国安民方略
为政措施:
一、元朝的建立
5.(2)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找到忽必烈继位后的为政措施。
材料一:考之前代,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以汉法治中夏,变夷为华,立纲陈纪。 ——许衡《鲁斋遗书》
材料二: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刘秉忠(元朝政治家)
行仁政
行汉法
材料三: 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不嗜杀
二、元朝的统一
1.观看地图和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南宋灭亡的史实,南宋涌现出哪些抗元英雄人物,他们的哪些精神值得学习?
南宋灭亡: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陆秀夫背小皇帝跳海雕塑
抗元英雄
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状元。
当元军进攻临安时,他招募士兵前去救援。朝廷委任文天祥为右丞相,派他到元军大营谈判。他遭到扣留,不受利诱。威武不屈,后来乘机逃出,历经磨难,继续组织抗元斗争。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文天祥被押解到元大都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他严词拒绝,后被押到刑场处决,年仅47岁。
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师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1279年,元军与宋军在厓山展开了最后的决战,混战几天后,宋军不支,张世杰与陆秀夫决定撤退.只是,宋军的船队被元军冲散,陆秀夫不愿被俘虏,眼含泪水背着另立的小皇帝跳海自杀,此后,残余的宋军,官员及家眷也纷纷跳海殉国(史载有数万之众殉国)。
精神:抗元斗争中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
英雄:陆秀夫、文天祥。
但是,在元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蒙大肆屠杀和掠夺激起各族的反抗,而文天祥反抗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行为。
2.问题探究:有人认为,既然元朝统一全国是进步的,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元朝统一全国,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角度来看具有进步性。元朝统一后,疆域广大,社会安定,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二、元朝的统一
2.观看地图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元朝全国统一的时间和标志。
二、元朝的统一
3、元朝统一

思考:元朝是历史上第几次结束长期分裂,完成统一?
秦统一六国
西晋短暂统一
隋灭南陈
元灭南宋
时间:1279年
标志:元攻灭南宋残部
3.观看图示并结合教材知识思考:元朝的统一有何意义?
二、元朝的统一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疆域: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阴山 以 北
南 越 海 表
西 极 流 沙
东尽辽左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明)
4.(1)观看地图,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元朝的疆域及其地位。
二、元朝的统一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地位:
西汉
北宋
元朝
唐朝
发现:元朝疆域大大超过了汉朝、唐朝。今天的西北、西南、东北广大地区和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
材料: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4.(2)对比汉、唐、宋、元的疆域图,并结合教材知识,你有什么发现?
二、元朝的统一
草原传统
华夏传统
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
——《许文正公遗书》
好烦恼啊!
1.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元朝对辽阔疆域统治的概况。
三、元朝的统治
概况:元朝疆域辽阔,为实行有效统治,元世祖在汉族士人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
中央机构:
举措及其职能: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政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
中书省是中央的中枢机构,相当于今天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____ (军事)
____ (行政)
____ (监察)
中央
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2.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元朝在中央推行的举措及其职能。
三、元朝的统治
地方机构:
除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属中书省管辖。
地方
山东、山西、河北
在全国各地设置了10个行省。
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中书省直辖地(腹里)
行中书省
“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行政区域划分与管理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
行省管理:全国共设10个行省。
3.(1)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三、元朝的统治
作用: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地位:行省是中书省临时派出处理地方事务的机构,后转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材料一: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材料二:行省……在中央统一政策的基础上,独立处理本省内的政务。
材料三:元朝政治制度……行省制的设立……宗教事务管理机构设置等等大多为后代所承袭……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作用)
②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作用)
③行省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地位)
3.(2)阅读史料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
三、元朝的统治
唐朝中央机构
秦朝中央机构
元朝中央机构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过程(秦、唐和元三朝)
知识拓展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自秦朝首创,各朝代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创新。
4.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复述元朝对边疆地区进行的有效管辖。
三、元朝的统治
唐朝的建立
对台湾的管辖
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卫温率领船队达到夷州
隋朝时,台湾称流球,隋炀帝率曾三次派人前往流球
元朝,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相关史实:
(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元《夷岛志略》
元朝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理采用了什么措施?
4.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复述元朝对边疆地区进行的有效管辖。
三、元朝的统治
唐朝的建立
对西域的管辖
元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采用了什么措施?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
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4.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复述元朝对边疆地区进行的有效管辖。
三、元朝的统治
唐朝的建立
对西藏的管辖
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元朝采用了什么措施?有何意义?
唐时期中原与西藏的关系:唐朝时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加强了唐蕃之间的友好联系“和同为一家”。
历史意义:
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
相关史实:
“至元初,立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而领之以国师。……(总制院的职责是)“掌浮图事之教,兼治吐蕃之事。”
——《元史》
措施: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
因素:
年年此地成边土,竟与胡人相间处。
胡人有妇能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节选自戴良(元)《凉州行》
(1)元朝的统治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各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加强。
波斯人
汉族
蒙古族
畏兀儿族
四、元朝的民族交融
1.识读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影响元朝民族交融出现的因素。
(3)元朝不断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
(2)朝廷调集大批军民迁移到边疆地区,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开垦农田,进行屯种。
表现:
①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等杂居相处。
②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汉化)
③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
它是我国回族的前身。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
四、元朝的民族交融
2.观察图示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有何影响?
等级 第一等 第二等 第三等 第四等
名称 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 南人
民族 蒙古族 包括原西夏人、回人和畏兀儿人等 原金统治区的汉人和契丹人、女真人等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
目的 实质 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
是民族形式划分下的阶级压迫
民族歧视政策——四等人制
知识拓展
四、元朝的民族交融
课堂小结
元朝的统一
元朝的建立
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
蒙古扩张: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
元朝的统一
南宋灭亡: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
元朝统一:1279年,元朝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中央:设中书省,下分六部;设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
元朝的统治
新的民族:回回
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
元朝的民族交融
元朝疆域: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边疆地区:澎湖设置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意义: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毛泽东在《沁园春·春》一词中所说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属于 ( )
A.契丹族 B.蒙古族
C.女真族 D.党项族
2.下列政权中,被蒙古和元朝灭亡的( )
①辽 ②西夏 ③金 ④南宋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②③ D.③④
3.《蒙元帝国》一书讲述了蒙古汗国、元朝和四大汗国的历史,其中第一部第十四章讲述的是“再统中华”。那么元朝“再统中华”的标志是(  )
A.1206年,成吉思汗建蒙古政权 B.1234年,蒙古汗国灭掉金
C.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D.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
B
B
当堂达标
D
4.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 )
A.尧舜时禅让制 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元朝的行省制
5.元朝时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下图是某学生就我国元朝民族融合所作的示意图,经历图中的融合后形成的新民族是(  )
A.蒙古族 B.回族
C.回纥 D.畏兀儿
6.(2024·江西中考)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同时兼管地方,设置三路宣慰司,管理军务、民事或兼管军民。宣政院兼管的地方是(  )
A.新疆 B.西藏 C.云南 D.台湾
D
B
B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1271年,他取《易经》中“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8年后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材料一中的“他”指谁?他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元史 地理志》
(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据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统治者采取什么方式有效治理国家?
材料三: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 ……唐以前以郡领县而已,元则有路、府、州、县四等。
——《元史 地理志》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元朝对全国的管理实行哪一制度?今天中国的省,从建制到名称上与元朝的这一制度有什么关系?
(1)“他”指忽必烈。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获得信息:元朝疆域辽阔。方式:因地制宜。
(3)制度:行省制度。关系:今天的省作为地方一级的行政区划,其建制和名称都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言之成理即可)(共20张PPT)
第11课 元朝的统一
预习案·自主学习
训练案·效果评价
一、元朝的建立
1.成吉思汗的主要事迹
(1)统一蒙古:1206年,   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扩张战争: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此后与南宋形成了长达40多年的对峙局面。
2.忽必烈的主要事迹
(1)效仿汉法:接受汉人儒臣提出的   “行汉法”“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预习案·自主学习
铁木真
“行仁政”
(2)建立元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   ,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二、元朝的统一
1.过程:1276年,元灭南宋。南宋大臣陆秀夫、   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1279年,元朝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统一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3.元朝的疆域:“北逾   ,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
大元
文天祥
阴山
三、元朝的统治
1.背景:元朝疆域辽阔,为实行有效统治,元世祖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2.在中央
行政 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各项政务
军事 设   负责全国的军政事务
监察 设   负责监察事务
其他 设   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
枢密院
御史台
宣政院
3.在地方:实行   制度。
(1)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属中书省管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2)影响:行省制度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   的开端。
4.在边疆地区:采取   的方式加强统治。
行省
省制
因地制宜
东南地区 在澎湖设置   ,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西北地区 设置   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西藏地区 设立   。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
巡检司
北庭都元帅府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四、元朝的民族交融
1.背景:元朝统治者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各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加强。元朝还不断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
2.表现
(1)朝廷调集大批军民迁移到边疆地区,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开垦农田,进行屯种。
(2)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等杂居相处。
(3)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   。它是我国回族的前身。
3.影响: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回回
1.制作卡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制作了资料卡片。他学习的是( )
A.澶渊之盟 B.宋辽对峙
C.宋金对峙 D.蒙古崛起
训练案·效果评价
D
政权建立时间:1206年
首领:铁木真
重要事件:灭亡西夏和金政权
2.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在下图的时间轴中,①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辽的灭亡 B.元朝的建立
C.北宋灭亡 D.元统一全国
B
3.当今社会,“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元朝时也非常重视“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当时履行这一职责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台 D.中书省
4.(2024云南)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了有效管辖如此广阔的疆域,元朝创立了(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C
D
5.(2024江西)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宗教事务,同时兼管地方,设置三路宣慰司,管理军务、民事或兼管军民。宣政院兼管的地方是
( )
A.新疆 B.西藏
C.云南 D.台湾
6.写于元末的诗句“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反映了元朝( )
A.统一全国,疆域辽阔 B.制度完备,国力强盛
C.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D.科技创新超越宋代
B
C
7.2024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强调:“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设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澎湖巡检司 B.北庭都元帅府
C.宣政院  D.西域都护府
A
8.(2024成都)元朝时,全国共设有驿站1 500多处,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是急递铺,用以传递朝廷和地方州郡的紧急文书。这些驿站和急递铺的设置说明元朝( )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中央与地方联系加强
C.边疆地区战事不断
D.对外交流畅通无阻
B
9.行省制是元朝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元朝同宋朝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给地方,仍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 (4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4分)
答案: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4分)历史作用: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答出两点即可,4分)
(2)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行省制对于现代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4分)
答案:注重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治理;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注重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言之有理即可,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