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司马光
古典
导入
成语:刮目相看
释义:指改变旧的印象,用新眼光看人。
喻义比喻别人已有显著的进步,不能用老眼光来看待。
“刮目相看”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这个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孙权劝学》。
你知道这个成语的由来吗?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他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主要成就
司马光的最大成就是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从战国到五代,涉及十六个朝代的更替 。这部史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还对中国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他还著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作品 。
知识识记
注:“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
作品介绍
《孙权劝学》 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选自《资治通鉴》。这篇课文讲述了
在三国时期的东吴,讲述了孙权如何劝说吕蒙学习,最终吕蒙在孙权的鼓励下开始学习,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吕蒙的个人成长,也体现了孙权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成语“刮目相待”“吴下阿蒙”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人物介绍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人,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开国皇帝 。建安十三年(208年),他与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的军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派吕蒙袭取荆州,领土面积大增。黄武元年(222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 。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人物介绍
吕蒙,字子明,是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早年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征战,以胆气著称。孙权统事后,吕蒙渐受重用,从破黄祖,封横野中郎将。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吕蒙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
鲁肃,字子敬,是东汉末年东吴的著名谋士、部将、战略家和外交家 。 鲁肃在孙权掌权后,为其提出了“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最终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学习任务
壹
初读感知
贰
叁
肆
古典
疏通文意及字词巩固
写作分析及文章结构
课堂巩固
初读感知
古典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qīng)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qǐ)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shèliè),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shú)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gè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文意梳理
古典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当道,当权。
推托。
事务。
古时王侯的自称。
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语气词,同“耶”。
只,只是。
粗略地阅读。
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文意梳理
古典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到,等到。
经过。
古县名,治所在今湖北黄梅西南。
如今,现在。
才干和谋略。
不再是。
泛指吴地。
吕蒙的小名。
另,另外。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刮,擦拭。
对朋友辈的敬称。
知晓事情。
文章翻译
古典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文章内容理解
1、请围绕“学”字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进行概括。
示例:第一部分 →【孙权劝学】
第二部分:→【吕蒙就学】
第三部分: →【鲁肃赞学】
孙权劝学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么说服吕蒙的?
①原因: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②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当吕蒙以“军中多务”相推辞的时候,孙权指出从学习的目的和方法,以及现身说法,以“卿言多务,孰若孤?”指出学习的可能性,回应了吕蒙的推托。最终,吕蒙“乃始就学”。
孙权劝学
背景:吕蒙掌权,孙权劝学。
语言:语重心长,现身说法。
形象:关心部下,循循善诱。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就学
态度:虚心接受,勤奋学习。
变化:学识渊博,谋略过人。
启示: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习改变命运
鲁肃赞学
评价:非复吴下阿蒙。
态度:刮目相待。
形象:真诚坦率,敬才爱才。
古典
写作分析
2、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①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和“结友”,侧面烘托吕蒙学识进步。鲁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今昔变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确实学识进步很快、很大。鲁肃为之折服,与其“结友”。
②启示:A.开卷有益 B.要虚心接受对我们有用的意见
重点字词
1、卿今当涂掌事 (当:掌管。 当涂:当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研究)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只。 当:应当。 见:了解)
4、孰若孤 (孰:谁)
5、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
6、即更刮目相待 (更:重新)
重点字词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认清事物)
8.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9.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重点句子翻译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译: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译:士别三日/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译: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
译: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板书设计
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随堂练习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1~5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日:“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晋国乐师,目盲。③炳烛:点燃火炬。④昧:昏暗。
随堂练习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日:“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晋国乐师,目盲。③炳烛:点燃火炬。④昧:昏暗。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画线字。
(1)及鲁肃过寻阳( ) (2)恐已暮矣( )
2.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大有所益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蒙乃/始/就学 D.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到,等到
迟,晚
C
随堂练习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日:“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晋国乐师,目盲。③炳烛:点燃火炬。④昧:昏暗。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初升的太阳的光芒一样。
随堂练习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日:“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晋国乐师,目盲。③炳烛:点燃火炬。④昧:昏暗。
4.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 (用原文语句作答)
5.同是“劝学”,比较一下孙权和师旷的劝说方式有何异同
军中多务
恐已暮矣
相同点:都根据劝说的对象而采取适合的劝说方法,并且收到好的效果。不同点:孙权现身说法,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师旷用形象的比喻让晋平公明白:好学总不会晚。
课后任务
1、背诵课文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劝学的故事或名言警句?把它写下来。
谢谢
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