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鲁教版必修二)
“一定不要再想着走老路,还迷恋着过去那种发展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这句话,如今让中国“体质”、“颜值”都有了大变化,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中国,正在重现眼前。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人定胜天论 B.地理环境决定论
C.因地制宜的思想 D.人地协调论
2.下列做法或说法不符合上述思想的是(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3.大面积砍伐森林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 )
①酸雨污染蔓延 ②水土流失加剧 ③臭氧层空洞扩大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⑤湿地面积萎缩 ⑥土地石漠化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③⑤
过度垦荒加剧了人地矛盾,甚至陷入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下图为“过度垦荒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甲对应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农业商品率降低
C.农业劳动力流失 D.土地生产力下降
5.过度垦荒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两大新亮点,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A.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 D.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7.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解决的两大难题是( )
①人口膨胀 ②生态恶化 ③资源超常规利用 ④经济超常规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了2016~2030年世界可持续发展目标,该议程共提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它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的深化。下图示意《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第1个和第2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两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①公平性原则 ②持续性原则 ③共同性原则 ④区域性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为实现该目标,世界各国应( )
A.禁止开发落后地区的资源 B.在落后地区发展高耗能产业
C.在落后地区修建交通设施 D.改变落后国家独特的民俗文化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10.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
11.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化工厂—水污染 B.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
下图为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结合可持续发展内涵,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
A.生态持续发展 B.经济持续发展
C.社会持续发展 D.人的管理调控
13.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原则。( )
A.公平性 B.持续性 C.共同性 D.无害化
废钢铁是一种可无限循环使用的绿色资源,废钢铁资源的快速增长将对钢铁工业的流程结构、企业布局、资源和能源消耗、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下图为我国钢铁生产—消费基本流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废钢铁炼钢工业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持续性原则
15.与传统钢铁生产相比,废钢铁炼钢( )
A.拓展资源利用深度 B.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C.增加对环境的污染 D.实现生产过程碳归零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试验区主体为素有“聚宝盆”美誉的柴达木盆地,规划面积25.6万平方千米。区域内矿产资源富集,分布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湖盐、有色金属、太阳能、风能等资源,各类矿藏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组合好等特点,潜在经济价值在100万亿元以上。试验区土地广袤,可利用土地面积广,且具有集中连片、地势开阔平缓及构造好等特点,是发展大型工业和光伏、光热产业的理想用地。下图甲为柴达木盆地示意图,图乙为某循环产业生产流程模式图。
(1)图乙中的循环产业生产流程模式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2)分析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条件。
(3)请针对柴达木盆地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思就是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D对。
2.答案: C
解析: 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是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斩伐养长,不失其时;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做法都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只有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的做法是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故选C。
3.答案: B
解析: 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导致的,臭氧层空洞扩是由于大量排放氟氯烃,破坏了臭氧层,两者均与砍伐森林无关,①③错。大面积破伐森林,造成森林资源减少,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减弱,水土流失加剧,②对;森林被砍伐,许多生物的生存环境受破坏,生物减少或者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④对;在大部分的湿地地区,森林面积和湿地面积呈负相关,森林被破坏,植被涵养水土能力下降,流入湿地的有所径流增加,湿地面积不会萎缩,⑤错;森林减少,土壤生产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可能在部分地区形成土地石漠化,⑥对。综上可知,正确的为②④⑥,ACD错,B对。故选B。
4.答案: D
解析: 生态破坏、环境恶化能够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而土地生产力下降则会造成作物减产和粮食不足。
5.答案: B
解析: 过度垦荒超出了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6.答案: C
解析: 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危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行了许多优惠的政策,A错误;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危机,这三者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带来的人口压力巨大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阻碍最大,资源短缺和环境危机也主要是因为人口过多导致的,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7.答案: B
解析: 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解决生态恶化和资源超常规利用,但不能解决人口膨胀问题,①错误,②③正确;发展循环经济促使经济高质量增长,④错误。故选B。
8.答案: B
解析: 结合图和材料可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第1个和第2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目的是消除贫困和饥饿,主要针对的是落后国家、落后地区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消除贫困和饥饿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公平性原则的区域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性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应帮助落后国家、落后地区发展经济、治理环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①③正确;持续性原则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区域性原则不属于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②④错误,ACD错误。故选B。
9.答案: C
解析: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禁止开发落后地区的资源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A错误;在落后地区发展高耗能产业会严重破坏落后地区的生态环境,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B错误;在落后地区修建基础交通设施,有利于加强落后地区与外界的经济联系,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有助于消除贫困、饥饿,C正确;改变落后国家的民俗文化是不尊重落后国家民族文化的体现,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D错误。故选C。
10.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示箭头的指向判断:a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A正确。b表示人类对资源进行加工,即生产活动,B正确。c表示人类对产品的使用,C不正确,选C。d表示人类往环境中排放废弃物,D正确。所以选C。
11.答案: B
解析: 图中a表示从环境中索取资源。煤炭开采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煤炭资源,过度开采会产生地面塌陷问题,B正确。化工厂生产、火电厂生产是指人类对资源等进行加工,即生产过程,AC错。冰箱使用是人类对产品的使用和消费,D错。所以选B。
12.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故选A;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最核心的因素是人。因为人类管理和调控各个系统,人的调控处于该系统的核心地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变革人类的行为方式(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观)。
13.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侧重权利;持续性原则侧重发展。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14.答案: D
解析: 公平性原则强调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代际间的均衡发展、有限资源的均衡享有等,不符题意,A错误;整体性原则并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B错误;共同性原则指可持续的实现要通过全球国家共同努力实现,不符题意,C错误;废钢铁炼钢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废弃物资源化,有利于生态、经济、社会等的持续发展,符合持续性原则,D正确。故选D。
15.答案: A
解析: 实现废弃物资源化,拓展资源利用深度,A正确;废钢铁炼钢并没有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且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碳排放,BD错误;废钢铁炼钢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C错误。故选A。
16.答案: (1)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2)有利: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种类多,适合大规模整体开发;土地面积大。不利:科技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较为贫乏。
(3)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恢复植被;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生活用能;控制人口增长;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解析: (1)循环产业生产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延长产业链,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2)需联系工业区位因素,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角度展开分析。区域内矿产资源富集,分布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湖盐、有色金属、太阳能、风能等资源,各类矿藏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组合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种类多,适合大规模整体开发;该区域规划面积25.6万平方千米,土地面积大。但是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科技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较为不完善;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较为贫乏。
(3)我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生态问题为土地荒漠化,该地水资源较短缺,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恢复植被,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使用新能源,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生活用能,减少对薪柴的使用;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立法保护,提高人们保护意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轻土地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