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配套课件+配套文档: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2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版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配套课件+配套文档: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2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4-30 15:46:03

文档简介


章末整合提升
[学生用书P47]
专题一 城市的区位选择
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人文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称为静态因素,人文因素可称为动态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河流等,人文因素主要有交通、政治、军事、宗教、旅游、科技、环保等。
城市区位分析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要进一步结合更具体的区位条件来分析,这就是城市区位选择,即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
区位因素
区位选择
原因
地基、地
质条件
①充分考虑地基承载力;②避开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地区
避免发生地质灾害
河流沿岸
将码头布局在河流凹岸处
受流水侵蚀作用,水比较深,泥沙淤积少
地形
①对城市建设而言,平原最有利,丘陵困难较多;②地形平坦、地势低洼地区应建设排水设施
节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环境条件
①居住区布局在有污染的工业区的上风向或者城区河流的上游;②城市周围要有良好的植被,大面积的水面
远离污染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讨论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把眼光放在这个城市刚诞生时,是什么原因把它吸引在一定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抑制了这个城市的发展,从而找到这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
1.读台湾岛略图,完成(1)~(3)题。
(1)造成台湾岛东西部城市密度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资源 D.军事
(2)图中城市共同的区位因素是(  )
A.平原地形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铁路沿线
D.濒临大海
(3)图中众多河流的河口不能发育成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少,径流量小
B.地形陡峭、险峻
C.河流短促湍急,不利于航运
D.沿海台风频率高,对城市发展不利
解析:台湾沿海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东侧沿海平原狭小,地形陡峭;从图中看出,图中城市都有铁路经过,分布于铁路沿线,因此铁路线成为其共同的区位因素。台湾岛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短促湍急,河口地形陡峭,不利于城市的建设。
答案:(1)B (2)C (3)B
专题二 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地租曲线图是用来表示城市内部地租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的图示,一般呈现从市中心向四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1.常见地租曲线图
常见的地租曲线图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如下所示:
三类图像都可以反映出: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内不同区位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区位
交通通
达度
地租
功能区
市中心
最高
最高
商业中心用地
城市环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


外围商业用地
城市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
较高
较高
住宅用地
城市边缘


工业用地
2.地租曲线图的判读要领
(1)抓住影响地租的核心要素
影响城市地租变化的要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两大要素,从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水平两方面看,一般在地租高峰处和次高峰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区域形成工业区。
(2)把握地租曲线图像特点分析
①在坐标图中,曲线上的某点表示在某距离条件下,地租水平的数值。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但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与地租并不是成正比关系,这说明又受到交通通达度的影响。
②在立体图中,通过山峰的立体图示形象的展现地租水平与交通通达度及距离市中心位置的关系。地租最高峰往往出现在市中心,交通要道的交会处,在城市次干道的交会处,地租水平相对周围较高,但相对市中心处较低,形成次高峰。
③地租等值线图用地租等值线表示城市地租的变化,地租数值由里向外逐渐减小,表明城市地租市中心最高,越向外地租越低。但是该等值线并不是规则的同心圆,弯曲的地方主要是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因此地租等值线图的判读主要掌握“三读”:
“一读”极值:该区域地租的最大、最小值。等值线的递变规律是从地租最高值向四周递减。
“二读”密度:地租等值线的疏密变化。等值线密集,地租变化大;等值线稀疏,地租变化小。
“三读”凸凹:地租等值线的弯曲变化及形成原因。交通便捷的地方等值线向城外凸出;交通相对闭塞的地方,等值线向市中心凸出。
2.房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为中国南方某城市等房价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对图中M、N、P、Q四处房价及原因的推断,最合理的是(  )
A.M处房价偏高,环境优美
B.N处房价偏低,距市中心远
C.P处房价高,靠近河流
D.Q处房价低,靠近铁路
(2)关于城市住宅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住宅区所占城市面积仅次于工业区
B.收入差距为住宅区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C.住宅区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D.高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地价较高的市中心附近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房价线可知,M处房价小于2 000 元,不算高,A项错误;N处房价在2 000~3 000元之间,比M、Q处的高,不算低,B项错误;P处房价最高,但原因是靠近市中心,而不是靠近河流,C项错误;Q处房价最低是正确的,因为Q处靠近铁路,火车运行时噪音大,影响居民生活,离市中心距离远也是其房价低的原因之一。第(2)题,住宅区占城市面积比例大概60%左右,比工业区面积比例大,A项错误;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的是工业区,C项错误;高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地势较高、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的位置,市中心因为环境污染严重不是高级住宅区的首选位置,D项错误;只有B项正确。
答案:(1)D (2)B
[教师用书独具]
1.(2014·高考大纲全国卷)如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
(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材料,该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甲地有港口,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好,容易发展成城市,故选D。甲地与周围地区相比,没有气候或者地形方面的优势,甲地是因建设港口发展起来的,其公路交通的枢纽地位不显著,故不选A、B、C。第(2)题,甲地由于港口发展带动了经济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这是其成为首都的最重要条件。
答案:(1)D (2)D
2.(2013·高考四川卷)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1)~(2)题。
时期(年)
1985~190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
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
增长率(%)
3.77
4.28
3.79
(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2)据上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能够结合数学知识进行解答。第(1)题,我国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一直比我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大,故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加。第(2)题,我国自1985年以来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一直比较大,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乡村人口数量不会持续增长,城市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商业用地在城市用地中的比例最小,故城市新增用地应主要为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城市用地的快速增加必然会占用大量农业用地,故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答案:(1)C (2)D
3.(2014·高考山东卷)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完成(1)~(2)题。
(1)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2)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
A.①处和③处
B.①处和④处
C.②处和③处
D.②处和④处
解析:组团式城市是在城市市区及近郊范围,组成城市功能整体的各部分,由三个及三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分散并相隔一定距离的集中功能区团块,通过便捷的交通连接形成的一个城市实体。第(1)题,组团式城市各部分之间距离相对较远,增加了居民的出行距离,不利于各区之间的联系,故A、C错;城市各部分内部主要功能区相对齐全,所以增加了基础设施投资,故D错;各部分之间有林地相隔,避免了集中布局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故B对。第(2)题,物流园区占地广,需要有较低地价的土地;需要有便利的交通,利于物资的集散。①处在高速公路出入口,交通便利,交通条件优于②③④处。化工园区对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是水体污染与大气污染。根据河流流向判断市区地势总体是东南高、西北低,③处位于郊外,地势较市区低,且处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对城区污染小。故选A。
答案:(1)B (2)A
4.(2014·高考江苏卷)下图是某特大城市开发区社区居民不同购物行为空间差异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居民倾向于到中心城区购买的商品是(  )
A.食品 B.日常用品
C.服装 D.家用电器
(2)影响居民购买食品和日常用品空间倾向的主要因素是(  )
A.出行距离 B.购物成本
C.交通方式 D.购物环境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服装及家用电器去中心城区购买的倾向最高。第(2)题,由图可知,居民购买食品和日常用品的空间倾向在开发区最高,也就是在其居住地附近最高,居民在当地购物的优势是出行距离近,并且会节省交通等费用,购物成本低。
答案:(1)CD (2)AB
5.(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图)。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故选D。第(2)题,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故选B。
答案:(1)D (2)B
[教师用书独具]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教材P27活动
1.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在中低纬度地带,尤其在中纬度地带,气温、降水条件适中,对人们居住、生活十分有利。在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在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好,交通便利,便于发展对外贸易,人流、物流量大,因此城市相对密集。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设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在山区,因为受地势的影响,气温的垂直变化较大,特别是在深山地区,无论地形还是气候,都不利于城市区位的选择,因此,山区的城市一般沿河流谷地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海口市气候四季温暖湿润;处于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设投资;南渡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3.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水陆交通枢纽;有许多科研院校,是我国中部的科教文化中心。
教材P28活动
1.一个城市的地理区位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政治文化地理区位等方面。自然地理区位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经济地理区位包括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方面;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包括政策、军事、外交等方面。
2.见下表:
城市区位
莫斯科
纽约
东京
开罗
自然地理区位
地形
位于东欧平原
大西洋沿岸平原
位于关东平原
位于尼罗河三角洲
气候
带有海洋性特点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和湿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带有海洋性特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河流
位于伏尔加河支流莫斯科河两岸
位于哈得孙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处
临海,有荒川、多摩川等河流过
位于尼罗河下游
经济地理区位
政治
首都,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世界大都市,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美国最大的经济、金融中心
首都,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首都,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交通
俄罗斯的陆上交通枢纽
美国最大的港口
日本著名的港口和铁路枢纽
铁路交通中心
其他(军事、宗教、科技、旅游)
古代王国所在地
科技、金融、旅游业发达
科技、旅游
文明古国,旅游发达
  3.从地形上看,日本山地多、平原少,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平原地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用地可能;从气候上看,日本太平洋沿岸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充沛的降水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用水之便;日本国内资源缺乏,市场狭小,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很强,同时又是一个多港湾的岛国,只有将城市布局在沿海,才能便于原料、燃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城市经济才能得以发展。
教材P29~30活动
城市用地分布的特点:
商业用地:面积较小,一般位于市中心或交通干线两侧。
居住用地:多分布在商业用地的外围。
工业用地:多分布于城市边缘,而且沿交通干线分布。
市政用地:接近城市中心处。
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在城市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居住用地是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
城市不分大小,都有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三种基本类型。
有些大城市,还有其他用地类型,如文化用地、交通用地等,而在中小城市,这些部门占地小而散。
教材P31活动
1.城市建成区和郊区同属于城市行政管辖的区域,建成区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相对集中分布的各种城市用地。郊区是指在城市行政界限以内、建成区外围的地区,通常为环状,在行政上归城市管辖,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距离市中心区的远近,可把郊区分为近郊区和远郊区。郊区为建成区提供后备土地资源,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郊区可能会转变成建成区;同时,郊区也为建成区提供劳动力和农副产品。
2.郊区是城市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既有城市的特点也有乡村的特点。郊区具有城市的某些特点,有部分工业,交通也比较发达;但郊区乡村特色更浓,它为建成区提供劳动力。
3.见下表。
农业
经营园艺业和畜牧业,以满足城市居民对蔬菜和副食品等的需求
土地利用
以农业用地为主,部分土地用作工业和交通用地,近年也成为高级住宅区的用地选择
环境保护
要注意生态保护,同时也要注意防止环境污染
旅游
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
教材P34活动
1.在进行调查时可以设计以下表格,通过填表分析得出结论。
购买商品
购买商店
商店离住所距离
粮食、食用油、食用盐、
卫生纸、牙膏、香皂
衣服、高档化妆品
电视、冰箱、计算机
销售粮食、食用油、食用盐、卫生纸、牙膏、香皂等低级商品的商店多,规模不大,相距较近;销售衣服、高档化妆品等商品的商店就相对较少;销售电视、冰箱、计算机等高档商品的商店相对更少,并且规模一般较大。
2.进行调查时可以设计以下表格,通过填表分析,得出结论。
商店类型
销售商品种类
商店数目
离住所距离
商店彼此
之间的距离
小型商店
大型商店
小型商店出售商品种类少,可能只有少数几种日常用品,商店数目多,一般离住所较近,商店彼此之间的距离也较近;大型商店销售商品种类多,但商店数目却较少,一般离住所较远,商店彼此之间的距离较远。
3.居民选择服务(购买商品)符合就近的原则。
小型商店出售低级商品(如粮食、食用油、食用盐、卫生纸、牙膏、香皂),商店数目多,彼此之间的距离小;大型商店出售高级商品(如高档时装、高档化妆品、电视、冰箱、计算机),商店数目少,彼此之间的距离大。
教材P35活动
1.北京的商业网点符合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认为,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圆形商业区域的中心。为了避免相邻中心地服务范围的重叠,可将中心地圆形体系转换为六边形体系。在北京市商业因素、行政因素和交通运输因素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就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2.东单、东四、地安门、西四、西单、前门6个商业中心依次相连,所构成六边形的中心地是天安门。
在一定的区域,各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均表现为六边形。但由于各级中心地门槛人口和服务范围的差异,六边形的大小也不相同。如天安门这个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它包括东单、东四、地安门、西四、西单、前门等低级中心地,天安门的服务范围覆盖东单、东四、地安门、西四、西单、前门等低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材P39活动
1.其原因主要是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边缘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再加上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小汽车的普及,许多人在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之间做“钟摆式”移动。
2.不合理。理由:①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是随国内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提高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为农业提供不出足够的剩余产品来维持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也吸收不了那么多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很大阻力,造成许多社会问题。②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3.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高,处于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或中期加速阶段。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4.城市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就越快。如果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就会出现“虚假城市化”的特点,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如果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就会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材P40活动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各地区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在城市化速度方面
快,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在城市化动力方面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在产业结构变动方面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变
在人口流动方面
由内地流向沿海,由山区流向平原,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入城市,70%流入大中城市
在城市建设方面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在环境生态保护方面
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城市生态环境也得到初步改善,但城市生态环境仍不乐观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基本协调,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城市化大力促进工业化进程
2.要协调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因地制宜,协调好城市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绿化用地的比例关系。
3.加速城市化进程,有助于提高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促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化,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P41活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适当评价各种交通工具的优缺点。如公共汽车和电车载客量大,但机动灵活性差;小轿车机动灵活性强、舒适,但载客量小;自行车无污染等。(2)优先发展各种交通工具要根据各自城市的具体情况确定,不能一概而论。(3)考虑各种交通工具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教材P43活动
1.首先,把城市化简单地当作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指标来追求,靠行政区划调整扩大管辖面积。如草原、沙漠地区和某些工矿区,尽管数字上反映了城市化率比较高,但不能说明其城市现代化水平高。目前一些地方不重实质而重形式。其次,在城市化问题上玩“数字游戏”导致了对城市、城市化基本概念的混淆。由于不少地方追求以改变行政区划来扩大城市辖区,把城市扩大,导致城市是“聚集的点(中心)”还是“城乡不分的面(区域)”变得日益模糊。如一些大城市所辖县改市,这样一大片的乡村区域都变成“城市”了。再次,城市核心竞争力定位比较混乱。有的城市为了展示其城市化水平,盲目修建大广场、大草坪、宽马路、摩天大楼等形象工程,甚至还出现了城市之间盲目攀比的现象。在产业结构上,缺乏区域和国家的统一规划,盲目雷同,不少城市都把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建设资金上,盲目供贷,形成很大的金融隐患。最后,从农业角度来看,无节制地吞食耕地资源,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城市农副产品的供应。城市建设过于奢华,抬高农民进城创业的“门槛”,大批农村劳动力不能实现顺利转移。
2.(1)一些城市建设扩张无度,大举侵占土地,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城市农副产品的供应。
(2)城市建设挥霍土地等于削弱后劲、透支未来,会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造成了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和城市发展布局的不合理,削弱了我国城市的总体实力,降低了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数量与质量并重,但更要重视质量;要速度与可持续发展并重,但更要重视可持续发展;要实体与环境并重,但更要重视环境;要硬件与软件并重,但更要重视软件;要个体和区域并重,但更要重视区域。
教材P44活动
1.城市环境污染的危害及其治理措施,见下表。
污染类别
危害
治理措施
大气污染
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危害生物,腐蚀建筑物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体污染
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限量排放
噪声污染
破坏生活环境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绿化隔离带
固体废弃物污染
影响环境卫生和人类健康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2.社会调查报告的构成要素。
①调查目的;②调查方法;③调查时间;④样本抽取的情况;⑤调查的内容;⑥调查结果的统计;⑦分析数据,提出自己的看法;⑧对自己研究的反思;⑨附录。
教材P45~46活动
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2.影响:城市上游山区的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如果城市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就会造成山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对下游的城市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下游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抬升,易造成洪涝等灾害。
区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是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城市生态系统是区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必然造成城市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产生一系列的城市“病态”问题。
3.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普遍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它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也就是说,生态城市是可持续的、符合生态规律和适合自身生态特色发展的城市。
大城市的绿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有统一的规划,城市绿化要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要使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通过逐步丰富原有林带的单一树种结构,使防护林带单一的功能向综合的多功能城市绿地转化;建立乡土植物苗圃,突出利用当地的土生草、树种,防止不惜成本到异地乡下、山上挖大树进城;避免刮“草坪风”,坚持宜树则树、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花则花的城市绿化原则,不能只种草不种树,更不能砍掉树转种草。另外,还有比绿化更重要的是保护和管理好现有的城市绿地,绝不能只为眼前利益毁树毁草进行道路、广场、住宅的建设。
教材P47活动
1.议题一是不切合实际的。集中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可以设计出一种高水平的城市规划模式,但不可能普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的国情是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各地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也不尽相同,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城市发展模式。只有像议题二那样,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强调城市个性,建设特色城市,塑造出独特的城市风貌。
2.图2-23中是一种欧式风格的建筑群,其所在的城市发展较早,中心区建筑相对低矮,一般很少能见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高大楼群在一起的情况也比较少见。图2-24中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四周建筑物错落有致。前者这种建筑风貌的形成是由于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而后者是由于城市发展历程比较短,市中心的建筑物多为高大的现代建筑。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下图a、b、c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气候、地形、河流因素,箭头方向表示条件越来越好。据此回答1~2题。
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图中最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如果图中a、b、c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资源、交通、政治因素,那么与南京对应的点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图中②处自然条件最为优越,最容易形成城市。第2题,南京资源不丰富,影响其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是交通和政治。
答案:1.B 2.C
下面是我国城市(单位:个)空间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3~4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主要集中在(  )
A.30°N~40°N和105°E~125°E的地区
B.30°N~40°N和105°E~120°E的地区
C.20°N~40°N和110°E~120°E的地区
D.20°N~40°N和105°E~125°E的地区
4.导致图中P处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交通 B.土壤、矿产
C.地形、矿产 D.河流、交通
解析:第3题,结合图例根据坐标判断即可,横坐标代表经度,自西向东度数增加为东经度,纵坐标代表纬度,自南向北度数增加为北纬,所以结合图标给出的数据,答案选C。第4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P处位于塔里木盆地,该区域城市分布在河流和交通干线两侧。
答案:3.C 4.D
下图中A、B、C代表三个城市,R1、R2和R3分别代表其服务范围,且R15.三个城市服务职能符合规律的是(  )
A.A——小学 B——中学 C——大学
B.A——小学 B——大学 C——中学
C.A——中学 B——大学 C——小学
D.A——大学 B——小学 C——中学
6.有关三个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服务半径最小,服务范围最大
B.A比B提供的职能种类多
C.C的城市级别最高
D.C的服务范围小于B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职能种类等之间的关系。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职能种类越多,除具有高等级城市的职能外,还具备低等级城市的职能。
答案:5.A 6.C
高铁客运站不仅是城市对外交通的枢纽,更是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对城市产业活动有较强的集聚性。读我国某城市高铁站位置示意图,回答7~8题。
7.在高铁站核心区域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活动是(  )
A.工业 B.园艺
C.物流 D.商务
8.高铁站将会导致该城市出现(  )
A.郊区城市化 B.城市空心化
C.逆城市化 D.过度城市化
解析:第7题,高铁站核心区域地价较高,不适宜发展占地广的工业和园艺业。高铁运输主要承担的是客运,不是货运,C项错误,D项正确。第8题,高铁站建在城市郊区,并有公路与城区相连。高铁站的建设增大了其附近的人流量,使经济活动增多,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答案:7.D 8.A
广州珠江新城为国家级中心商务区。图a为广州市局部示意图,图b为珠江新城附近可能出现的人口流动情况。读图回答9~10题。
9.据图分析,该城市的高级住宅区最可能分布在图a中的(  )
A.西北角 B.西南角
C.二沙岛 D.海心沙
10.图b中能反映珠江新城附近人口日变化特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9题,高级住宅区一般布局在上风、上水等环境优美地带,靠近文化区、远离工业区。图a中二沙岛位于珠江城区上游,文化设施完善。第10题,中心商务区人口昼夜差异很大,白天,商业活动频繁,人口密度大,夜晚则人口密度小。
答案:9.C 10.D
下图为某城镇年内风频统计及工业区划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对该城镇环境影响最小的工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该城镇东南部适宜规划(  )
A.仓储物流中心
B.高档住宅小区
C.中心商务区
D.休闲度假村
解析:第11题,④厂位于河流下游,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对城镇环境影响最小。第12题,该城镇东南部交通便利,土地广阔,适宜规划仓储物流中心。
答案:11.D 12.A
下图中实线表示从市中心到城市各方向的等时线,虚线表示距市中心的等距离线。读图,回答13~14题。
13.下列因素中,对城市地租高低影响比较小的是(  )
A.环境质量 B.人口分布状况
C.土地质量 D.城市化水平
14.图中①②③④点,地租最高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3题,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环境质量等,和土地质量关系不大。第14题,在①②③④点中,②点的等时线数值最小,说明该处交通通达度最好,所以在距市中心距离相等的情况下地租最高。
答案:13.C 14.B
快速公交系统,简称BRT,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共客运系统。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某BRT站台分时段乘客流量统计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该站台所在区域最有可能是(  )
A.中心商务区 B.居民住宅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
16.BRT的开通(  )
A.有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交通联系
B.可以取代出租车,成为城市客运的主要方式
C.有利于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提高
D.可以促进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解析:第15题,从图中可知区域内高楼林立,结合乘客流量,可知为中心商务区。第16题,BRT的开通可以减少大气污染,有利于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答案:15.A 16.C
读四个超大城市的人口及变化预测表,回答17~18题。
城市
人口(单位:千万)
2011年
2025年
北京
1.6
2.3
达卡
1.5
2.3
墨西哥城
2.0
2.5
孟买
2.0
2.7
17.四个超大城市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
A.北京 B.达卡
C.墨西哥城 D.孟买
18.据表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京人口占全国比重最小
B.达卡所在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C.墨西哥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
D.孟买人口比重占全国比重最大
解析:第17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四个超大城市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达卡,为0.8千万人。第18题,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所以北京人口占全国比重最小。
答案:17.B 18.A
读某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的年变化图,回答19~20题。
19.该图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
A.工业化进程 B.城市化进程
C.逆城市化现象 D.区域化现象
20.该现象最重要的标志是(  )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城市人口数量
C.城市人口数量和用地规模
D.城市中心区的面积大小
解析:第19题,该图描述了某城市1990~2010年间城市人口增加和规模扩大的过程,这是城市化的表现。第20题,在城市化的表现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答案:19.B 20.A
读城市化模式图,回答21~22题。
21.下列有关城市化模式图所代表时空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主要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③主要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④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2.形成这种城市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有(  )
①乡村地区环境优美 ②城乡交通条件改善 ③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④城市就业机会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21题,据图可知,人口由城市向农村或小城市转移,可知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第22题,逆城市化的出现与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乡村地区环境优美和城乡交通条件的改善有关,故A项正确。
答案:21.B 22.A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3~24题。
23.图示期间,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4.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
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解析:第23题,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仅为30%左右,由图中坐标数据可知,符合该情况的只有丁。第24题,图示期间为1990~2005年,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城市人口增长较快;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城市人口比重小,但数量仍较大。
答案:23.D 24.C
下图是我国某省会城市气温分布图,读图回答25~26题。
25.关于该城市气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由城市中心向四周递减
B.高温区大致呈环状分布
C.气温由郊区向城市中心递减
D.西部气温明显高于东部
26.关于该城市中心气温高或低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稠密,建筑密集,气温高于周围地区
B.工业、商业集中,气温高于周围地区
C.绿化面积增加,气温低于周围地区
D.人口大量迁入,气温低于周围地区
解析:第25题,由图可知,A、C答案很绝对地指出气温递变的规律,是不确切的。西部的气温大致上较东部低。高温区(即温度在22~23 ℃、23~24 ℃之间)大体上是呈环状分布。第26题,城市中心的温度在19~21 ℃ 之间,说明中心气温低。与以往提到的城市的热岛效应有区别,该处的温度低,主要是因为城市绿化起到了缓解热岛效应的积极作用。
答案:25.B 26.C
读漫画,完成27~28题。
27.漫画所反映的城市问题是(  )
A.城市建筑物高大密集,用地紧张
B.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C.热岛效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
D.土地面积小,居住条件差
28.解决漫画所示城市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
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
D.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与工业
解析:第27题,漫画反映出城市污染严重,小鸟本来洁白的羽毛如墨染一般。第28题,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改善城区环境的有效措施。
答案:27.B 28.D
   阅读材料,回答29~30题。
材料一 《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报告中称:“从1995年到2020年,最大城市的大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
材料二 根据城市的发展,到2010年,我国建成轻轨铁路约450千米;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轻轨铁路约900千米;到2050年,将建成4 500千米共300条的城市轻轨铁路。
29.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不能呈现“碧水蓝天”的原因是(  )
A.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多雨天,少晴天
B.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四流
C.沙尘暴时的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域泥沙含量大
D.城市生活、生产及交通排出废气(尾气)、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造成城市大气和水域污染
30.修建城市轻轨铁路,除了缓解城市交通,还可以(  )
A.改善城市的景观
B.提高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
C.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D.调整城市的经济结构
解析:第29题,目前造成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D项正确。第30题,修建轻轨铁路,除了缓解城市交通外,还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因为可以代替传统交通和私家车,主要体现在改善大气质量方面,C项正确。
答案:29.D 30.C
二、综合题(共40分)
31.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根据图示信息,比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4分)
(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析理由。(6分)
(3)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百分比变化情况。
年份(年)
降水量(%)
蒸发量(%)
地表径流
(%)
地下径流
(%)
1960
100
40
12
48
2013
100
27
41
32
分析该城市水量百分比变化的原因。(6分)
(4)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4分)
解析:第(1)题,图示C地位于河流的下游,主导风的下风向,远离交通线,地租最低。A地位于市中心,靠近消费群体,交通便利,地租最高。第(2)题,图中D地上风、上水、地势较高、近文化区和森林,自然和人文环境优越,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第(3)题,表格显示,与1960年相比较,同等降水量条件下,2013年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少,同时蒸发量减少,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的发
展,硬化面积增大、绿地减少的缘故。第(4)题,可从道路规划、车辆及道路的管理等方面分析解答。
答案:(1)A>B>C。A地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地租最高。
(2)D地。 ①靠近文化区;②地势较高;③靠近森林,处在上风地带,环境优美;④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
(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被建筑物覆盖;地表径流增大,地表水和雨水下渗减少(使地下径流减少);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
(4)①合理规划城市道路;②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④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等。
32.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读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概括图1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4分)
据统计,2010年11月上海人口普查中,流动人口超过900万,其中务工、经商人员占78.3%。
(2)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6分)
上海市政府规划建设以陆家嘴—外滩为核心的金融商务区(图2)。其中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历史上一直是上海的金融商务中心;而黄浦江东岸在80年代还是农田和菜地。
(3)依据图文资料,分析上海市金融商务区形成的原因。(6分)
(4)说出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对土地利用产生的影响。(4分)
解析:第(1)题,读图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上海流动人口多的原因与就业、收入有关。第(3)题,可从历史、经济发展、交通、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主要从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率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城市化水平中部高,南北低。
(2)上海市工商业发达(或二、三产业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所以吸引了大量务工经商人员。
(3)延续早期土地利用方式(或早期就是金融商务区);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速度快;交通便利,通达度提高;政府政策规划,引导功能区形成。(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4)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或由农业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土地利用率提高。
课件49张PPT。章末整合提升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专题一 城市的区位选择
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人文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称为静态因素,人文因素可称为动态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河流等,人文因素主要有交通、政治、军
事、宗教、旅游、科技、环保等。
城市区位分析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要进一步结合更具体的区位条件来分析,这就是城市区位选择,即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①充分考虑地基承载力;②避开地质条件不稳定的地区避免发生地质灾害将码头布局在河流凹岸处受流水侵蚀作用,水比较深,泥沙淤积少①对城市建设而言,平原最有利,丘陵困难较多;②地形平坦、地势低洼地区应建设排水设施节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①居住区布局在有污染的工业区的上风向或者城区河流的上游;②城市周围要有良好的植被,大面积的水面远离污染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讨论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把眼光放在这个城市刚诞生时,是什么原因把它吸引在一定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抑制了这个城市的发展,从而找到这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1.读台湾岛略图,完成(1)~(3)题。
(1)造成台湾岛东西部城市密度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资源 D.军事B(2)图中城市共同的区位因素是(  )
A.平原地形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铁路沿线
D.濒临大海
(3)图中众多河流的河口不能发育成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少,径流量小
B.地形陡峭、险峻
C.河流短促湍急,不利于航运
D.沿海台风频率高,对城市发展不利CB解析:台湾沿海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东侧沿海平原狭小,地形陡峭;从图中看出,图中城市都有铁路经过,分布于铁路沿线,因此铁路线成为其共同的区位因素。台湾岛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短促湍急,河口地形陡峭,不利于城市的建设。专题二 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地租曲线图是用来表示城市内部地租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的图示,一般呈现从市中心向四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1.常见地租曲线图
常见的地租曲线图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如下所示:三类图像都可以反映出: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内不同区位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最高最高商业中心用地高高外围商业用地较高较高住宅用地低低工业用地2.地租曲线图的判读要领
(1)抓住影响地租的核心要素
影响城市地租变化的要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两大要素,从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水平两方面看,一般在地租高峰处和次高峰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区域形成工业区。
(2)把握地租曲线图像特点分析
①在坐标图中,曲线上的某点表示在某距离条件下,地租水平的数值。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但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与地租并不是成正比关系,这说明又受到交通通达度的
影响。②在立体图中,通过山峰的立体图示形象的展现地租水平与交通通达度及距离市中心位置的关系。地租最高峰往往出现在市中心,交通要道的交会处,在城市次干道的交会处,地租水平相对周围较高,但相对市中心处较低,形成次高峰。
③地租等值线图用地租等值线表示城市地租的变化,地租数值由里向外逐渐减小,表明城市地租市中心最高,越向外地租越低。但是该等值线并不是规则的同心圆,弯曲的地方主要是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因此地租等值线图的判读主要掌握“三读”:
“一读”极值:该区域地租的最大、最小值。等值线的递变规律是从地租最高值向四周递减。“二读”密度:地租等值线的疏密变化。等值线密集,地租变化大;等值线稀疏,地租变化小。
“三读”凸凹:地租等值线的弯曲变化及形成原因。交通便捷的地方等值线向城外凸出;交通相对闭塞的地方,等值线向市中心凸出。2.房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为中国南方某城市等房价线图。读图,完成(1)~(2)题。(1)对图中M、N、P、Q四处房价及原因的推断,最合理的
是(  )
A.M处房价偏高,环境优美
B.N处房价偏低,距市中心远
C.P处房价高,靠近河流
D.Q处房价低,靠近铁路
(2)关于城市住宅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住宅区所占城市面积仅次于工业区
B.收入差距为住宅区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C.住宅区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D.高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地价较高的市中心附近DB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房价线可知,M处房价小于2 000 元,不算高,A项错误;N处房价在2 000~3 000元之间,比M、Q处的高,不算低,B项错误;P处房价最高,但原因是靠近市中心,而不是靠近河流,C项错误;Q处房价最低是正确的,因为Q处靠近铁路,火车运行时噪音大,影响居民生活,离市中心距离远也是其房价低的原因之一。第(2)题,住宅区占城市面积比例大概60%左右,比工业区面积比例大,A项错误;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的是工业区,C项错
误;高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地势较高、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的位置,市中心因为环境污染严重不是高级住宅区的首选位置,D项错误;只有B项正确。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教材P27活动
1.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在中低纬度地带,尤其在中纬度地带,气温、降水条件适中,对人们居住、生活十分有利。在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在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好,交通便利,便于发展对外贸易,人流、物流量大,因此城市相对密集。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设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在山区,因为受地势的影响,气温的垂直变化较大,特别是在深山地区,无论地形还是气候,都不利于城市区位的选择,因此,山区的城市一般沿河流谷地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海口市气候四季温暖湿润;处于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设投资;南渡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3.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水陆交通枢纽;有许多科研院校,是我国中部的科教文化中心。教材P28活动
1.一个城市的地理区位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政治文化地理区位等方面。自然地理区位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经济地理区位包括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方面;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包括政策、军事、外交等方面。2.见下表:3.从地形上看,日本山地多、平原少,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平原地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用地可能;从气候上看,日本太平洋沿岸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充沛的降水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用水之便;日本国内资源缺乏,市场狭小,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很强,同时又是一个多港湾的岛国,只有将城市布局在沿海,才能便于原料、燃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城市经济才能得以发展。教材P29~30活动
城市用地分布的特点:
商业用地:面积较小,一般位于市中心或交通干线两侧。
居住用地:多分布在商业用地的外围。
工业用地:多分布于城市边缘,而且沿交通干线分布。
市政用地:接近城市中心处。
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在城市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居住用地是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
城市不分大小,都有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三种基本类型。
有些大城市,还有其他用地类型,如文化用地、交通用地等,而在中小城市,这些部门占地小而散。教材P31活动
1.城市建成区和郊区同属于城市行政管辖的区域,建成区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相对集中分布的各种城市用地。郊区是指在城市行政界限以内、建成区外围的地区,通常为环状,在行政上归城市管辖,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距离市中心区的远近,可把郊区分为近郊区和远郊区。郊区为建成区提供后备土地资源,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郊区可能会转变成建成区;同时,郊区也为建成区提供劳动力和农副产品。
2.郊区是城市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既有城市的特点也有乡村的特点。郊区具有城市的某些特点,有部分工业,交通也比较发达;但郊区乡村特色更浓,它为建成区提供劳动力。3.见下表。
教材P34活动
1.在进行调查时可以设计以下表格,通过填表分析得出结论。
销售粮食、食用油、食用盐、卫生纸、牙膏、香皂等低级商品的商店多,规模不大,相距较近;销售衣服、高档化妆品等商品的商店就相对较少;销售电视、冰箱、计算机等高档商品的商店相对更少,并且规模一般较大。2.进行调查时可以设计以下表格,通过填表分析,得出结论。
小型商店出售商品种类少,可能只有少数几种日常用品,商店数目多,一般离住所较近,商店彼此之间的距离也较近;大型商店销售商品种类多,但商店数目却较少,一般离住所较远,商店彼此之间的距离较远。3.居民选择服务(购买商品)符合就近的原则。
小型商店出售低级商品(如粮食、食用油、食用盐、卫生纸、牙膏、香皂),商店数目多,彼此之间的距离小;大型商店出售高级商品(如高档时装、高档化妆品、电视、冰箱、计算
机),商店数目少,彼此之间的距离大。教材P35活动
1.北京的商业网点符合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认为,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圆形商业区域的中心。为了避免相邻中心地服务范围的重叠,可将中心地圆形体系转换为六边形体系。在北京市商业因素、行政因素和交通运输因素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就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2.东单、东四、地安门、西四、西单、前门6个商业中心依次相连,所构成六边形的中心地是天安门。
在一定的区域,各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均表现为六边形。但由于各级中心地门槛人口和服务范围的差异,六边形的大小也不相同。如天安门这个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它包括东单、东四、地安门、西四、西单、前门等低级中心地,天安门的服务范围覆盖东单、东四、地安门、西四、西单、前门等低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材P39活动
1.其原因主要是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边缘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再加上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小汽车的普及,许多人在城市中心区和郊区之间做“钟摆式”移动。
2.不合理。理由:①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是随国内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提高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为农业提供不出足够的剩余产品来维持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也吸收不了那么多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很大阻力,造成许多社会问题。②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3.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高,处于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或中期加速阶段。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4.城市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就越快。如果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就会出现“虚假城市化”的特点,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如果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就会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材P40活动2.要协调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因地制宜,协调好城市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绿化用地的比例关系。
3.加速城市化进程,有助于提高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促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化,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P41活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适当评价各种交通工具的优缺点。如公共汽车和电车载客量大,但机动灵活性差;小轿车机动灵活性强、舒适,但载客量小;自行车无污染等。(2)优先发展各种交通工具要根据各自城市的具体情况确定,不能一概而论。(3)考虑各种交通工具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
用。教材P43活动
1.首先,把城市化简单地当作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指标来追求,靠行政区划调整扩大管辖面积。如草原、沙漠地区和某些工矿区,尽管数字上反映了城市化率比较高,但不能说明其城市现代化水平高。目前一些地方不重实质而重形式。其次,在城市化问题上玩“数字游戏”导致了对城市、城市化基本概念的混淆。由于不少地方追求以改变行政区划来扩大城市辖区,把城市扩大,导致城市是“聚集的点(中心)”还是“城乡不分的面(区域)”变得日益模糊。如一些大城市所辖县改市,这样一大片的乡村区域都变成“城市”了。再次,城市核心竞争力定位比较混乱。有的城市为了展示其城市化水平,盲目修建大广场、大草
坪、宽马路、摩天大楼等形象工程,甚至还出现了城市之间盲目攀比的现象。在产业结构上,缺乏区域和国家的统一规划,盲目雷同,不少城市都把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建设资金上,盲目供贷,形成很大的金融隐患。最后,从农业角度来看,无节制地吞食耕地资源,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城市农副产品的供应。城市建设过于奢华,抬高农民进城创业的“门槛”,大批农村劳动力不能实现顺利转移。2.(1)一些城市建设扩张无度,大举侵占土地,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城市农副产品的供应。
(2)城市建设挥霍土地等于削弱后劲、透支未来,会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造成了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和城市发展布局的不合理,削弱了我国城市的总体实力,降低了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数量与质量并重,但更要重视质量;要速度与可持续发展并重,但更要重视可持续发展;要实体与环境并重,但更要重视环境;要硬件与软件并重,但更要重视软件;要个体和区域并重,但更要重视区域。教材P44活动
1.城市环境污染的危害及其治理措施,见下表。
2.社会调查报告的构成要素。
①调查目的;②调查方法;③调查时间;④样本抽取的情况;⑤调查的内容;⑥调查结果的统计;⑦分析数据,提出自己的看法;⑧对自己研究的反思;⑨附录。教材P45~46活动
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2.影响:城市上游山区的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如果城市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就会造成山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对下游的城市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下游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抬升,易造成洪涝等灾害。
区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是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城市生态系统是区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必然造成城市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产生一系列的城市“病态”问题。3.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
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普遍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它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也就是说,生态城市是可持续的、符合生态规律和适合自身生态特色发展的城市。
大城市的绿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有统一的规划,城市绿化要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要使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通过逐步丰富原有林带的单一树种结构,使防护林带单一的功能向综合的多功能城市绿地转化;建立乡土植物苗圃,突出利用当地的土生草、树种,防止不惜成本到异地乡下、山上挖大树进城;避免刮“草坪风”,坚持宜树则树、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花则花的城市绿化原则,不能只种草不种树,更不能砍掉树转种草。另外,还有比绿化更重要的是保护和管理好现有的城市绿地,绝不能只为眼前利益毁树毁草进行道路、广场、住宅的建设。教材P47活动
1.议题一是不切合实际的。集中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可以设计出一种高水平的城市规划模式,但不可能普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的国情是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各地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也不尽相同,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城市发展模式。只有像议题二那样,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强调城市个性,建设特色城市,塑造出独特的城市风貌。2.图2-23中是一种欧式风格的建筑群,其所在的城市发展较早,中心区建筑相对低矮,一般很少能见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高大楼群在一起的情况也比较少见。图2-24中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四周建筑物错落有致。前者这种建筑风貌的形成是由于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而后者是由于城市发展历程比较短,市中心的建筑物多为高大的现代建筑。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下图a、b、c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气候、地形、河流因素,箭头方向表示条件越来越好。据此回答1~2题。
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图中最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如果图中a、b、c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资源、交通、政治因素,那么与南京对应的点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图中②处自然条件最为优越,最容易形成城市。第2题,南京资源不丰富,影响其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是交通和政治。
答案:1.B 2.C
下面是我国城市(单位:个)空间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3~4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主要集中在(  )
A.30°N~40°N和105°E~125°E的地区
B.30°N~40°N和105°E~120°E的地区
C.20°N~40°N和110°E~120°E的地区
D.20°N~40°N和105°E~125°E的地区
4.导致图中P处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交通 B.土壤、矿产
C.地形、矿产 D.河流、交通
解析:第3题,结合图例根据坐标判断即可,横坐标代表经度,自西向东度数增加为东经度,纵坐标代表纬度,自南向北度数增加为北纬,所以结合图标给出的数据,答案选C。第4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P处位于塔里木盆地,该区域城市分布在河流和交通干线两侧。
答案:3.C 4.D
下图中A、B、C代表三个城市,R1、R2和R3分别代表其服务范围,且R15.三个城市服务职能符合规律的是(  )
A.A——小学 B——中学 C——大学
B.A——小学 B——大学 C——中学
C.A——中学 B——大学 C——小学
D.A——大学 B——小学 C——中学
6.有关三个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服务半径最小,服务范围最大
B.A比B提供的职能种类多
C.C的城市级别最高
D.C的服务范围小于B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职能种类等之间的关系。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职能种类越多,除具有高等级城市的职能外,还具备低等级城市的职能。
答案:5.A 6.C
高铁客运站不仅是城市对外交通的枢纽,更是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对城市产业活动有较强的集聚性。读我国某城市高铁站位置示意图,回答7~8题。
7.在高铁站核心区域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活动是(  )
A.工业 B.园艺
C.物流 D.商务
8.高铁站将会导致该城市出现(  )
A.郊区城市化 B.城市空心化
C.逆城市化 D.过度城市化
解析:第7题,高铁站核心区域地价较高,不适宜发展占地广的工业和园艺业。高铁运输主要承担的是客运,不是货运,C项错误,D项正确。第8题,高铁站建在城市郊区,并有公路与城区相连。高铁站的建设增大了其附近的人流量,使经济活动增多,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答案:7.D 8.A
广州珠江新城为国家级中心商务区。图a为广州市局部示意图,图b为珠江新城附近可能出现的人口流动情况。读图回答9~10题。
9.据图分析,该城市的高级住宅区最可能分布在图a中的(  )
A.西北角 B.西南角
C.二沙岛 D.海心沙
10.图b中能反映珠江新城附近人口日变化特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9题,高级住宅区一般布局在上风、上水等环境优美地带,靠近文化区、远离工业区。图a中二沙岛位于珠江城区上游,文化设施完善。第10题,中心商务区人口昼夜差异很大,白天,商业活动频繁,人口密度大,夜晚则人口密度小。
答案:9.C 10.D
下图为某城镇年内风频统计及工业区划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对该城镇环境影响最小的工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该城镇东南部适宜规划(  )
A.仓储物流中心
B.高档住宅小区
C.中心商务区
D.休闲度假村
解析:第11题,④厂位于河流下游,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对城镇环境影响最小。第12题,该城镇东南部交通便利,土地广阔,适宜规划仓储物流中心。
答案:11.D 12.A
下图中实线表示从市中心到城市各方向的等时线,虚线表示距市中心的等距离线。读图,回答13~14题。
13.下列因素中,对城市地租高低影响比较小的是(  )
A.环境质量 B.人口分布状况
C.土地质量 D.城市化水平
14.图中①②③④点,地租最高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3题,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环境质量等,和土地质量关系不大。第14题,在①②③④点中,②点的等时线数值最小,说明该处交通通达度最好,所以在距市中心距离相等的情况下地租最高。
答案:13.C 14.B
快速公交系统,简称BRT,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共客运系统。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某BRT站台分时段乘客流量统计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该站台所在区域最有可能是(  )
A.中心商务区 B.居民住宅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
16.BRT的开通(  )
A.有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交通联系
B.可以取代出租车,成为城市客运的主要方式
C.有利于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提高
D.可以促进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解析:第15题,从图中可知区域内高楼林立,结合乘客流量,可知为中心商务区。第16题,BRT的开通可以减少大气污染,有利于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答案:15.A 16.C
读四个超大城市的人口及变化预测表,回答17~18题。
城市
人口(单位:千万)
2011年
2025年
北京
1.6
2.3
达卡
1.5
2.3
墨西哥城
2.0
2.5
孟买
2.0
2.7
17.四个超大城市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
A.北京 B.达卡
C.墨西哥城 D.孟买
18.据表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京人口占全国比重最小
B.达卡所在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C.墨西哥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
D.孟买人口比重占全国比重最大
解析:第17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四个超大城市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达卡,为0.8千万人。第18题,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所以北京人口占全国比重最小。
答案:17.B 18.A
读某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的年变化图,回答19~20题。
19.该图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
A.工业化进程 B.城市化进程
C.逆城市化现象 D.区域化现象
20.该现象最重要的标志是(  )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城市人口数量
C.城市人口数量和用地规模
D.城市中心区的面积大小
解析:第19题,该图描述了某城市1990~2010年间城市人口增加和规模扩大的过程,这是城市化的表现。第20题,在城市化的表现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答案:19.B 20.A
读城市化模式图,回答21~22题。
21.下列有关城市化模式图所代表时空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主要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③主要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④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2.形成这种城市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有(  )
①乡村地区环境优美 ②城乡交通条件改善 ③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④城市就业机会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21题,据图可知,人口由城市向农村或小城市转移,可知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第22题,逆城市化的出现与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乡村地区环境优美和城乡交通条件的改善有关,故A项正确。
答案:21.B 22.A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3~24题。
23.图示期间,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4.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
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解析:第23题,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仅为30%左右,由图中坐标数据可知,符合该情况的只有丁。第24题,图示期间为1990~2005年,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城市人口增长较快;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城市人口比重小,但数量仍较大。
答案:23.D 24.C
下图是我国某省会城市气温分布图,读图回答25~26题。
25.关于该城市气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由城市中心向四周递减
B.高温区大致呈环状分布
C.气温由郊区向城市中心递减
D.西部气温明显高于东部
26.关于该城市中心气温高或低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稠密,建筑密集,气温高于周围地区
B.工业、商业集中,气温高于周围地区
C.绿化面积增加,气温低于周围地区
D.人口大量迁入,气温低于周围地区
解析:第25题,由图可知,A、C答案很绝对地指出气温递变的规律,是不确切的。西部的气温大致上较东部低。高温区(即温度在22~23 ℃、23~24 ℃之间)大体上是呈环状分布。第26题,城市中心的温度在19~21 ℃ 之间,说明中心气温低。与以往提到的城市的热岛效应有区别,该处的温度低,主要是因为城市绿化起到了缓解热岛效应的积极作用。
答案:25.B 26.C
读漫画,完成27~28题。
27.漫画所反映的城市问题是(  )
A.城市建筑物高大密集,用地紧张
B.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C.热岛效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
D.土地面积小,居住条件差
28.解决漫画所示城市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
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
D.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与工业
解析:第27题,漫画反映出城市污染严重,小鸟本来洁白的羽毛如墨染一般。第28题,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改善城区环境的有效措施。
答案:27.B 28.D
   阅读材料,回答29~30题。
材料一 《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报告中称:“从1995年到2020年,最大城市的大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
材料二 根据城市的发展,到2010年,我国建成轻轨铁路约450千米;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轻轨铁路约900千米;到2050年,将建成4 500千米共300条的城市轻轨铁路。
29.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不能呈现“碧水蓝天”的原因是(  )
A.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多雨天,少晴天
B.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四流
C.沙尘暴时的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域泥沙含量大
D.城市生活、生产及交通排出废气(尾气)、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造成城市大气和水域污染
30.修建城市轻轨铁路,除了缓解城市交通,还可以(  )
A.改善城市的景观
B.提高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
C.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D.调整城市的经济结构
解析:第29题,目前造成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D项正确。第30题,修建轻轨铁路,除了缓解城市交通外,还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因为可以代替传统交通和私家车,主要体现在改善大气质量方面,C项正确。
答案:29.D 30.C
二、综合题(共40分)
31.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根据图示信息,比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4分)
(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析理由。(6分)
(3)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百分比变化情况。
年份(年)
降水量(%)
蒸发量(%)
地表径流
(%)
地下径流
(%)
1960
100
40
12
48
2013
100
27
41
32
分析该城市水量百分比变化的原因。(6分)
(4)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4分)
解析:第(1)题,图示C地位于河流的下游,主导风的下风向,远离交通线,地租最低。A地位于市中心,靠近消费群体,交通便利,地租最高。第(2)题,图中D地上风、上水、地势较高、近文化区和森林,自然和人文环境优越,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第(3)题,表格显示,与1960年相比较,同等降水量条件下,2013年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少,同时蒸发量减少,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的发
展,硬化面积增大、绿地减少的缘故。第(4)题,可从道路规划、车辆及道路的管理等方面分析解答。
答案:(1)A>B>C。A地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地租最高。
(2)D地。 ①靠近文化区;②地势较高;③靠近森林,处在上风地带,环境优美;④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
(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被建筑物覆盖;地表径流增大,地表水和雨水下渗减少(使地下径流减少);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
(4)①合理规划城市道路;②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④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等。
32.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读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概括图1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4分)
据统计,2010年11月上海人口普查中,流动人口超过900万,其中务工、经商人员占78.3%。
(2)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6分)
上海市政府规划建设以陆家嘴—外滩为核心的金融商务区(图2)。其中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历史上一直是上海的金融商务中心;而黄浦江东岸在80年代还是农田和菜地。
(3)依据图文资料,分析上海市金融商务区形成的原因。(6分)
(4)说出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对土地利用产生的影响。(4分)
解析:第(1)题,读图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上海流动人口多的原因与就业、收入有关。第(3)题,可从历史、经济发展、交通、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主要从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率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城市化水平中部高,南北低。
(2)上海市工商业发达(或二、三产业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所以吸引了大量务工经商人员。
(3)延续早期土地利用方式(或早期就是金融商务区);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速度快;交通便利,通达度提高;政府政策规划,引导功能区形成。(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4)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或由农业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土地利用率提高。
课件45张PPT。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第1课时 城市区位分析 中心地理论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知识点一 城市区位分析
?
一、城市概述
1.概念: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_______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温馨提示]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城市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非农业产业活动经济信息交流二、城市区位分析
1.区位的含义: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________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
空间湖泊山前平原经济交通运输条件经济空间口岸铁路枢纽【思考】
1.《管子·乘马》中有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这说明了古代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条件是怎样的?
提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适宜。
2.上海市能够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提示:上海市位于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有非常便捷的海陆交通运输;工业基础雄厚,周围有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经济腹地广阔;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3.城镇空间布局特点材料一 世界上第一批城市诞生在大河冲积平原,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或大河入海处,如重庆市位于嘉陵江和长江汇合处,武汉位于汉江和长江的汇合处。世界上大多数城市位于平原地区,而巴西的许多城市却位于巴西高原上,亚马孙平原城市稀少。在我国新疆,城市大多分布在绿洲地区。
(1)结合材料探究:
①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地理因素主要有哪些?
②世界第一批城市为什么诞生在大河冲积平原?
③巴西城市为何大多位于巴西高原上?山区城市分布有何特点?提示:①地形、河流、气候、水源等。
②这些地区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有便利的水运。
③在热带地区,平原低地过于湿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材料二 矿业城市多分布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我国的大庆。交通城市分布在主要交通线上,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邻近港口或边境,利于形成口岸城市。
(2)结合材料探究:
①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经济地理因素主要有哪些?
②列举我国著名的矿业城市、内陆边境口岸城市、铁路枢纽城市各一例。
提示:①铁路、公路、港口、工矿企业等。
②矿业城市:大同;内陆边境口岸城市:满洲里;铁路枢纽城市:株洲。1.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
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地理区位主要有_________、气候、河流等,如下表。地形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
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节省建设投资我国城市大多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巴西利亚城市沿河谷谷地或开阔的低地分布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纽约、东
京、上海等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如南京、重庆等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转运赣州、宜宾等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重庆、武汉等河口处易形成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伯尔尼、巴黎2.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高3.城市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旅游[方法技巧] 图示法归纳城市区位因素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个城市中,可能形成较早的是___城市和___城市(填代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C平原地形,水源充足,交通(水运)便利(2)A、C、D三个城市兴起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
(3)促进A城市发展和限制其发展的区位因素分别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C城市位于__________(地貌)上。
(4)E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按目前图中展示的现状,哪个地点可能会再形成一座城市,将这座城市用字母F标注在图中。
标注略。(在B、C、D、E四城市之间铁路交会处标F)矿产资源丰富铁路运输气候干旱河口三角洲旅游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及读图分析能力,解答该题关键应抓住以下几点:①人类早期交通以河运为
主,海运及铁路均未发展;早期的城市诞生在河流沿岸。②城市兴起因素是城市诞生时,把它吸引到某一地点的因素,与促进城市发展的因素不一定相同。③交通枢纽处最有可能形成城市。知识点二 中心地理论
1.研究领域:城市空间组织和_________。
2.探讨内容:一定区域内城镇_________、规模、_________间的关系,并采用_________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_________关系加以概括。功能布局等级职能六边规模3.有关的基本概念
(1)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_________的地方。中心地有级别之分,较高级别的中心地辐射影响较低级别的中心地。
(2)服务范围:指中心地提供货物和_________的作用范围。
(3)门槛:某一级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需的_________或服务人数。一般来讲,服务人数_________门槛,中心地难以正常运行;服务人数_________门槛,中心地就能获得一定的经营利润。服务服务服务范围低于高于4.中心地理论关于城镇空间分布的规律
远近5.中心地理论指导下的城镇结构【思考】 下图中,乐平市与刘家庄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有何不同?
提示:乐平市的服务范围大,服务种类多,服务功能强;刘家庄的服务范围小,服务种类少,服务功能弱;乐平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刘家庄的服务范围。材料 下图是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示意图。结合材料探究:
(1)图中共有几级中心地?说出高等级到低等级中心地的名
称。
(2)在该城镇空间结构体系中,体现了中心地的等级与数量是什么关系?
(3)据图分析不同等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大小关系。
(4)同等级的中心地之间、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服务范围具有怎样的关系?
(5)总结不同等级中心地在服务范围、职能、数量、相互距离等方面的关系。提示:(1)3级。 从高等级到低等级分别是城市、小城镇、集镇。
(2)中心地等级越低,其数目越多;中心地等级越高,其数目越少。
(3)一个中心地六边形服务范围的面积正好是下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面积的3倍。
(4)同等级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相互独立和排斥,高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嵌套低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5)中心地的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职能种类越多,数量越少,相互距离越远;中心地的等级越低,服务范围越小,职能种类越少,数量越多,相互距离越近。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多少[方法技巧]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与空间分布的关系图解[知识拓展]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变化的因素读城市服务范围理论图,回答(1)~(3)题。
(1)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所属城市对应正确的是(  )
A.甲:普通服装店 乙:早点铺 丙:星级宾馆
B.甲:早点铺 乙:珠宝行 丙:家具店
C.甲:早点铺 乙:汽车销售店 丙:高级家用电器
D.甲:星级宾馆 乙:珠宝行 丙:早点铺B(2)根据图中服务区的面积关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2S甲=S乙
B.S丙=S乙
C.3S丙=S乙
D.6S甲=S丙
(3)图示反映了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各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的关系是(  )
A.重叠交错,层层嵌套
B.界线分明,彼此相离
C.界线分明,偶有交错
D.重叠交错,同级嵌套CA解析:(1)由图可知乙城市级别最高,甲最低。级别越高,服务档次越高,类型越多,能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2)较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的面积是它下级中心地六边形服务范围面积的3倍。(3)六边形城市等级体系反映了城市间服务范围同级排斥、高低嵌套的关系。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学习目标
思维导图
1.明确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3.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
4.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数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并理解中心地理论。
第1课时 城市区位分析 中心地理论
知识点一 城市区位分析[学生用书P27]
一、城市概述
1.概念: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
[温馨提示]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城市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城市区位分析
1.区位的含义: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
含义
特点
理想区位
自然地理区位
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对城市的影响相对稳定
临近河流、湖泊、海洋的地方,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荒漠地区的绿洲;干流与支流汇合处,大河入海处,优良的海港和河港附近
经济地理区位
指城市与周围经济事物(如铁路、公路、港口、城市、工矿企业、商品农业基地等)的空间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
邻近矿产资源地形成工矿城市;邻近港口或边境形成口岸城市;邻近铁路,尤其是交会处形成铁路枢纽城市
  【思考】
1.《管子·乘马》中有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这说明了古代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条件是怎样的?
提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适宜。
2.上海市能够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提示:上海市位于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有非常便捷的海陆交通运输;工业基础雄厚,周围有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经济腹地广阔;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
3.城镇空间布局特点
材料一 世界上第一批城市诞生在大河冲积平原,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或大河入海处,如重庆市位于嘉陵江和长江汇合处,武汉位于汉江和长江的汇合处。世界上大多数城市位于平原地区,而巴西的许多城市却位于巴西高原上,亚马孙平原城市稀少。在我国新疆,城市大多分布在绿洲地区。
(1)结合材料探究:
①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地理因素主要有哪些?
②世界第一批城市为什么诞生在大河冲积平原?
③巴西城市为何大多位于巴西高原上?山区城市分布有何特点?
提示:①地形、河流、气候、水源等。
②这些地区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有便利的水运。
③在热带地区,平原低地过于湿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材料二 矿业城市多分布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我国的大庆。交通城市分布在主要交通线上,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邻近港口或边境,利于形成口岸城市。
(2)结合材料探究:
①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经济地理因素主要有哪些?
②列举我国著名的矿业城市、内陆边境口岸城市、铁路枢纽城市各一例。
提示:①铁路、公路、港口、工矿企业等。
②矿业城市:大同;内陆边境口岸城市:满洲里;铁路枢纽城市:株洲。
1.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
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地理区位主要有地形、气候、河流等,如下表。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原因
实例
地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节省建设投资
我国城市大多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
巴西利亚
山区
城市沿河谷谷地或开阔的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气候
气候适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纽约、东京、上海等
气候恶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
河流
供水
城市常沿河分布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长江沿岸城市如南京、重庆等
运输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
货物在此集聚、转运
赣州、宜宾等
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
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
重庆、武汉等
河口处易形成城市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
上海、广州
军事防卫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
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伯尔尼、巴黎
2.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因素
评价(对区位的影响)
发展变化对城
市区位的影响
典型事例
经济水平
水平越高,
城市数目越
多、规模越大
推进或制约城市发展
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多,中西部较少
资源 (矿产)
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产生新兴城市
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或某种矿产资源利用发生结构变化,城市发展受影响
①英国阿伯丁(石油)、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鞍山、包头、攀枝花(铁矿)、大庆、玉门、东营(石油)、大同、抚顺、开滦(煤炭);②德国鲁尔区20世纪50~70年代城市的衰落与世界煤炭地位下降有关;③我国的矿业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前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交通便利与否: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线形成城市轴线
①不同时代的交通运输,城市区位不同,如车船时代大多在河流交汇、大道会合处,现代交通时代在交通枢纽和沿线出现城市;②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对城市产生影响
①我国古代城市大多在河流交汇、大道交会处;②依据铁路枢纽发展起来的城市有石家庄、蚌埠、宝鸡、株洲等;③以扬州、济宁为代表的运河城市在古代是重要的商贸中心,后来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运、铁路的开通,发展速度放缓
  3.城市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因素
评价(对区位的影响)
发展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典型事例
政治、
宗教、
历史、
军事
①政治中心使得首都成为大城市,另选新建城市作为首都;②宗教兴起城市;③军事要塞兴起城市
政治中心消失会影响城市发展;国家政策的变化影响城市发展;当前宗教、军事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力日益下降
①许多国家的首都为大城市,有些国家把新建城市作为首都,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②我国“十六大”报告中的城市化战略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③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的兴起是因为宗教
科技

旅游
①因科技而兴起科学城;②因旅游而兴起旅游城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与旅游成为新兴城市的区位影响因素
①日本的筑波、台湾的新竹;②黄山、桂林
[方法技巧] 图示法归纳城市区位因素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个城市中,可能形成较早的是________城市和________城市(填代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C、D三个城市兴起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促进A城市发展和限制其发展的区位因素分别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C城市位于________(地貌)上。
(4)E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按目前图中展示的现状,哪个地点可能会再形成一座城市,将这座城市用字母F标注在图中。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及读图分析能力,解答该题关键应抓住以下几点:①人类早期交通以河运为主,海运及铁路均未发展;早期的城市诞生在河流沿岸。②城市兴起因素是城市诞生时,把它吸引到某一地点的因素,与促进城市发展的因素不一定相同。③交通枢纽处最有可能形成城市。
答案:(1)B C 平原地形,水源充足,交通(水运)便利
(2)矿产资源丰富
(3)铁路运输 气候干旱 河口三角洲
(4)旅游 标注略。(在B、C、D、E四城市之间铁路交会处标F)
知识点二 中心地理论[学生用书P29]
1.研究领域: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
2.探讨内容: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3.有关的基本概念
(1)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地有级别之分,较高级别的中心地辐射影响较低级别的中心地。
(2)服务范围:指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作用范围。
(3)门槛:某一级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务范围或服务人数。一般来讲,服务人数低于门槛,中心地难以正常运行;服务人数高于门槛,中心地就能获得一定的经营利润。
4.中心地理论关于城镇空间分布的规律
城镇等级
城镇数量
城镇距离
服务范围
职能种类
服务功能
城镇规模














5.中心地理论指导下的城镇结构
【思考】 下图中,乐平市与刘家庄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有何不同?
提示:乐平市的服务范围大,服务种类多,服务功能强;刘家庄的服务范围小,服务种类少,服务功能弱;乐平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刘家庄的服务范围。
材料 下图是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图中共有几级中心地?说出高等级到低等级中心地的名称。
(2)在该城镇空间结构体系中,体现了中心地的等级与数量是什么关系?
(3)据图分析不同等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大小关系。
(4)同等级的中心地之间、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服务范围具有怎样的关系?
(5)总结不同等级中心地在服务范围、职能、数量、相互距离等方面的关系。
提示:(1)3级。 从高等级到低等级分别是城市、小城镇、集镇。
(2)中心地等级越低,其数目越多;中心地等级越高,其数目越少。
(3)一个中心地六边形服务范围的面积正好是下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面积的3倍。
(4)同等级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相互独立和排斥,高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嵌套低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5)中心地的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职能种类越多,数量越少,相互距离越远;中心地的等级越低,服务范围越小,职能种类越少,数量越多,相互距离越近。
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心地规模与数目的关系
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一个地区城镇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规模小的城镇数量多,规模大的城镇数量少;城镇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城镇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主要受制于商业因素、行政因素和交通运输因素
中心地的核心与服务范围
中心地理论认为,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圆形商业区域的中心。为了避免相邻中心地服务范围的重叠,可将中心地圆周体系转换为六边形体系。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中心地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大小
在一定的市场区域,各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均表现为六边形。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六边形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相距近,六边形数目多
中心地职能间的关系
从区域总体来看,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其服务范围覆盖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方法技巧]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与空间分布的关系图解
[知识拓展]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变化的因素
 读城市服务范围理论图,回答(1)~(3)题。
(1)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所属城市对应正确的是(  )
A.甲:普通服装店 乙:早点铺 丙:星级宾馆
B.甲:早点铺 乙:珠宝行 丙:家具店
C.甲:早点铺 乙:汽车销售店 丙:高级家用电器
D.甲:星级宾馆 乙:珠宝行 丙:早点铺
(2)根据图中服务区的面积关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2S甲=S乙
B.S丙=S乙
C.3S丙=S乙
D.6S甲=S丙
(3)图示反映了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各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的关系是(  )
A.重叠交错,层层嵌套
B.界线分明,彼此相离
C.界线分明,偶有交错
D.重叠交错,同级嵌套
解析:(1)由图可知乙城市级别最高,甲最低。级别越高,服务档次越高,类型越多,能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2)较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的面积是它下级中心地六边形服务范围面积的3倍。(3)六边形城市等级体系反映了城市间服务范围同级排斥、高低嵌套的关系。
答案:(1)B (2)C (3)A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
重点必背
1.与乡村相比,城市具有哪些特点?
2.什么是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主要包括哪些因素?
3.在河流的哪些地区易形成较大的城市?
4.影响城市区位的经济地理因素主要有哪些?
5.城镇空间布局具有哪些特点?
6.什么是中心地理论?其基本观点有哪些内容?
微点拨
1.城市是人口的聚居地,人类总是选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居住,因此自然因素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进而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分布大势基本与人口分布大势一致。
2.城市经济地理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变化。
3.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它往往决定城市的选址。而城市的发展则主要受经济地理区位的影响与制约。
4.一个区域内的大中小城市有机组合形成城市体系,不同等级城市的数目、规模、服务范围各不相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5.区域中的城市发展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等级规模及其服务职能,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道路。
6.一般情况下,区域中具有明显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城市,等级较高、规模较大且服务范围较广。

,             [学生用书P31])
知识点一 城市区位分析
读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团状、河流因素
B.团状、地形因素
C.带状、气候因素
D.带状、河流因素
2.最早发展成城市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的居民点沿河流延伸布局,呈带状分布。第2题,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早期城市的选址,图中①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答案:1.D 2.A
3.读攀枝花市略图,分析影响攀枝花市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两河交汇处,航运便利
B.铁路枢纽地区,交通便利
C.矿产资源丰富
D.人口密集,农业发达
解析:选C。攀枝花市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周围丰富的铁矿和煤矿资源。
4.下图是三座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与之相符的一组城市名称是(  )
A.甲—巴西利亚、乙—武汉、丙—大同
B.甲—郑州、乙—重庆、丙—北京
C.甲—巴黎、乙—北京、丙—上海
D.甲—拉萨、乙—上海、丙—武汉
解析:选A。本题考查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分析。甲—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海拔高,气候凉爽;乙—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交通便捷;丙—大同,煤矿丰富发展的城市。
知识点二 中心地理论
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空间圈层城市体系。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按等级可分为(  )
A.2级         B.3级
C.4级 D.5级
6.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苏州市比杭州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
B.扬州市比无锡市的服务范围小
C.城市体系中上海市的服务范围最大
D.宁波市比德清县的服务功能更全面
解析:第5题,据图中图例即可以判断出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分为三个等级。第6题,扬州市与无锡市属于同一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差不大。
答案:5.B 6.B
,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读某地1965年和2013年地理简图,完成1~2题。
1.B地形成城市的条件可能是(  )
A.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B.矿产资源丰富
C.优惠的政策 D.劳动力素质高
2.随着当地煤炭和石油资源耗竭,城市的经济发展受影响最小的是(  )
A.A城 B.D城
C.E城 D.F城
解析:第1题,B地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利于城市的形成。第2题,受煤炭和石油的枯竭影响最大的城市是与煤炭和石油的开发、运输关联性强的城市,D和F位于矿产资源所在地,资源枯竭直接影响其发展;A的发展与石油和煤炭的运输有关,资源枯竭会间接影响其发展;E城市的形成与当地旅游资源(石林、溶洞)的开发有关,受资源枯竭的影响最小。
答案:1.A 2.C
下图为某国三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图,读图回答3~4题。
3.决定甲、乙、丙三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自然资源、水陆运输、商业贸易
B.商业贸易、自然资源、水陆运输
C.水陆运输、自然资源、商业贸易
D.自然资源、商业贸易、水陆运输
4.下列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甲城市相似的是(  )
A.拉萨 B.桂林
C.株洲 D.鞍山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甲、乙、丙三城市的性质分别为矿业城市、商业城市和港口城市,因此决定它们发展的主导因素便很容易得出。第4题,鞍山是在当地铁矿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钢铁城市;拉萨是因宗教而兴起的城市;桂林为旅游城市;株洲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答案:3.D 4.D
下表为某省四类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情况统计表(“√”表示该中心地具有的职能)。据此回答5~6题。
类型




日常生活用品店




家用电器店



高档化妆品店


小学




重点中学



地方性大学


重点大学

5.空间分布密度最小的中心地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类中心地的服务职能最多
B.高档化妆品店服务范围最小
C.重点大学服务范围比中学大
D.②类中心地的服务职能最少
解析:第5题,城市级别越高,提供的职能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广,同等城市之间的距离越远,数量越少,则空间分布密度越小,故②正确。第6题,②中心地级别最高,服务职能最多,A、D错误;高档化妆品店职能级别较高,所以应位于级别较高的中心地。
答案:5.B 6.C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读京津冀地区城市分布图,回答7~8题。
7.北京周边的唐山、廊坊、保定等十余个区县快速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
①紧邻北京 ②交通便利 ③人口稠密 ④经济发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关于京津冀地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北京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其他城市的服务范围 ②等级低的城市数量多、相距较远 ③河北唐山市比北京市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 ④各级城市间相互独立、互不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7题,北京周边地区距离北京近,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迅速。第8题,等级低的城市数量多、相距较近;各级城市间相互联系。
答案:7.A 8.C
9.如图中有A、B、C、D四座城市,试从地形、气候和河流等区位因素分析其发展前景。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形考虑,________城市区位具有一定优势,因为它们位于________地区。
(2)从气候考虑,________城市区位较为有利,因为它们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城市区位更为有利。
(3)从河流因素考虑,________城市沿河而建,其中________城市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________城市位于河口,________城市所在河流通航条件最差。
(4)综上所述,________城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解析:从图中可分析出,B、D海拔在200米以下,是平原地区;A、C在200米以上,是山区。从地形因素考虑,平原最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从北极圈和北回归线的位置可以看出,B、C、D处于中低纬度地带,其中D距海最近。从气候因素考虑,城市多分布在水热条件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尤其是沿海地区的气候比内陆地区更为有利。从河流因素考虑,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了城市的区位。A、C、D都沿河分布,但区位不同,A位于通航河流的上游起点,C位于两条河流的汇合处,D位于河口处。综上所述,D城市在地形、气候和河流等自然条件上都占有优势,因而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答案:(1)B、D 平原
(2)B、C、D 水热条件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D
(3)A、C、D C D A (4)D
10.读中心地服务范围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A城和B城人口规模相当,A城比B城服务范围更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情况下,A、B两城市级别相同时,杜明家选购同级商品会选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明家到A、B两城接受服务,说明城市服务范围具有怎样的特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主要因素。A城和B城人口规模相当,说明其级别相同,但是由于受到交通等因素的影响,A城服务范围在不断扩大,这吸引了周边其他地区的人口,说明在实际中,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发展变化的,服务边界具有不确定性。
答案:(1)受高速公路的影响,A城比B城交通便利
(2)B城 A、B两城级别相同,商品等级相当时,只受距离远近和交通的影响,杜明家离B城更近
(3)不确定性。
读浙江省某地的地形剖面与人口、聚落分布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中四个区域人口和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植被 D.土壤
2.若图中四个区域原先分布的均为乡村聚落,则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读懂图是解题的关键。图的标题表明此图所示为地形与人口、聚落分布的关系;而且人口与聚落分布曲线也表达这样一个信息:在图示范围内,随着海拔降低,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上升。第2题,图中4个区域聚落的区位条件不同,导致其发展速度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选项
分析
A
①海拔最高,且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城市的形成
B
②位于山坡上,坡度大,交通不便,不利于城市的形成
C
③位于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较平坦,利于发展成为城市
D
④位于平原上,土壤肥沃;有河流经过,不仅提供丰富的水源,而且还存在水运的可能,交通最便利,发展为城市的条件最优越
答案:1.A 2.D
读甲、乙、丙三个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示意图,完成3~4题。
3.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服务中心甲、乙、丙的服务职能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
A.汽车销售、珠宝商行、星级宾馆
B.高档电器、早点铺、星级宾馆
C.星级宾馆、家用电器、早点铺
D.早点铺、星级宾馆、家用电器
4.对图中甲、乙、丙三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租水平:乙>甲>丙
B.在该区域范围内,类似甲的城市数量最多
C.乙处最可能布局居民区
D.据图中显示的条件,乙地服务范围和功能有增大的趋势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知,三城市的等级为甲最高,乙次之,丙最低,因此其职能也是甲>乙>丙,与此相对应的正确答案只有选项C。第4题,从图中所示可知,地租水平应是甲>乙>丙;甲等级最高,其数量应最少;乙处于区域边缘,且交通便利,最有可能布局商业区或工业区;受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乙地的服务范围和功能会增大。
答案:3.C 4.D
5.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济南都市圈规划》发布以来,支撑山东“一体两翼”总体战略布局中“一体”的两个重要规划,均已进入实施阶段。“一体”就是指以青岛为龙头,以青岛、济南两大中心城市为支撑,主要由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大板块组成的区域,该区域将成为山东经济的脊梁。
材料二 山东半岛城市群。
(1)济南都市圈规划中的城市级别包括________个层次。济南与淄博相比,________服务范围更大,山东半岛都市圈中服务范围最大的城市可能是________。
(2)济南是山东省的中心城市与它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经过济南的铁路有南北向的__________,东西向的________。
(3)试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4)大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大,应加快滨州、德州等中小等级城市的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像济南一样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体系的相关知识及读图分析能力,由题目可以获取以下信息:①济南都市圈城市体系的组成;②山东省部分城市的分布;③山东省的自然地理特征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城市体系的组成特点。《济南都市圈规划》所涉及的城市主要是山东省省会城市及周边的几个地级市,形成了省内小范围的城市体系,其中济南是中心城市,其余的为次一级城市。在山东半岛都市圈中,青岛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是其中心城市。济南位于京沪铁路与胶济铁路的交会处。分析城市群的形成条件:一是自然条件,二是社会经济条件。
答案:(1)2 济南 青岛
(2)京沪铁路 胶济铁路
(3)位于暖温带,气候适宜;沿海多港口;东望日本与韩国;处于北接辽东半岛、紧邻京津唐、南接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三角洲的交会点;亚欧大陆东端的中北部,亚欧大陆桥的东部出海口等。
(4)不正确。城市等级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条件只是提供了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提升其等级。不同城市等级不同,功能也不同,城市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城市定位,大、中、小城市要做好各自的服务角色,才能互利共赢。

,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读某地1965年和2013年地理简图,完成1~2题。
1.B地形成城市的条件可能是(  )
A.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B.矿产资源丰富
C.优惠的政策 D.劳动力素质高
2.随着当地煤炭和石油资源耗竭,城市的经济发展受影响最小的是(  )
A.A城 B.D城
C.E城 D.F城
解析:第1题,B地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利于城市的形成。第2题,受煤炭和石油的枯竭影响最大的城市是与煤炭和石油的开发、运输关联性强的城市,D和F位于矿产资源所在地,资源枯竭直接影响其发展;A的发展与石油和煤炭的运输有关,资源枯竭会间接影响其发展;E城市的形成与当地旅游资源(石林、溶洞)的开发有关,受资源枯竭的影响最小。
答案:1.A 2.C
下图为某国三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图,读图回答3~4题。
3.决定甲、乙、丙三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自然资源、水陆运输、商业贸易
B.商业贸易、自然资源、水陆运输
C.水陆运输、自然资源、商业贸易
D.自然资源、商业贸易、水陆运输
4.下列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甲城市相似的是(  )
A.拉萨 B.桂林
C.株洲 D.鞍山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甲、乙、丙三城市的性质分别为矿业城市、商业城市和港口城市,因此决定它们发展的主导因素便很容易得出。第4题,鞍山是在当地铁矿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钢铁城市;拉萨是因宗教而兴起的城市;桂林为旅游城市;株洲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答案:3.D 4.D
下表为某省四类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情况统计表(“√”表示该中心地具有的职能)。据此回答5~6题。
类型




日常生活用品店




家用电器店



高档化妆品店


小学




重点中学



地方性大学


重点大学

5.空间分布密度最小的中心地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类中心地的服务职能最多
B.高档化妆品店服务范围最小
C.重点大学服务范围比中学大
D.②类中心地的服务职能最少
解析:第5题,城市级别越高,提供的职能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广,同等城市之间的距离越远,数量越少,则空间分布密度越小,故②正确。第6题,②中心地级别最高,服务职能最多,A、D错误;高档化妆品店职能级别较高,所以应位于级别较高的中心地。
答案:5.B 6.C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读京津冀地区城市分布图,回答7~8题。
7.北京周边的唐山、廊坊、保定等十余个区县快速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
①紧邻北京 ②交通便利 ③人口稠密 ④经济发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关于京津冀地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北京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其他城市的服务范围 ②等级低的城市数量多、相距较远 ③河北唐山市比北京市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 ④各级城市间相互独立、互不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7题,北京周边地区距离北京近,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迅速。第8题,等级低的城市数量多、相距较近;各级城市间相互联系。
答案:7.A 8.C
9.如图中有A、B、C、D四座城市,试从地形、气候和河流等区位因素分析其发展前景。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形考虑,________城市区位具有一定优势,因为它们位于________地区。
(2)从气候考虑,________城市区位较为有利,因为它们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城市区位更为有利。
(3)从河流因素考虑,________城市沿河而建,其中________城市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________城市位于河口,________城市所在河流通航条件最差。
(4)综上所述,________城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解析:从图中可分析出,B、D海拔在200米以下,是平原地区;A、C在200米以上,是山区。从地形因素考虑,平原最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从北极圈和北回归线的位置可以看出,B、C、D处于中低纬度地带,其中D距海最近。从气候因素考虑,城市多分布在水热条件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尤其是沿海地区的气候比内陆地区更为有利。从河流因素考虑,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了城市的区位。A、C、D都沿河分布,但区位不同,A位于通航河流的上游起点,C位于两条河流的汇合处,D位于河口处。综上所述,D城市在地形、气候和河流等自然条件上都占有优势,因而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答案:(1)B、D 平原
(2)B、C、D 水热条件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D
(3)A、C、D C D A (4)D
10.读中心地服务范围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A城和B城人口规模相当,A城比B城服务范围更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情况下,A、B两城市级别相同时,杜明家选购同级商品会选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明家到A、B两城接受服务,说明城市服务范围具有怎样的特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主要因素。A城和B城人口规模相当,说明其级别相同,但是由于受到交通等因素的影响,A城服务范围在不断扩大,这吸引了周边其他地区的人口,说明在实际中,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发展变化的,服务边界具有不确定性。
答案:(1)受高速公路的影响,A城比B城交通便利
(2)B城 A、B两城级别相同,商品等级相当时,只受距离远近和交通的影响,杜明家离B城更近
(3)不确定性。
读浙江省某地的地形剖面与人口、聚落分布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中四个区域人口和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植被 D.土壤
2.若图中四个区域原先分布的均为乡村聚落,则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读懂图是解题的关键。图的标题表明此图所示为地形与人口、聚落分布的关系;而且人口与聚落分布曲线也表达这样一个信息:在图示范围内,随着海拔降低,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上升。第2题,图中4个区域聚落的区位条件不同,导致其发展速度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选项
分析
A
①海拔最高,且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城市的形成
B
②位于山坡上,坡度大,交通不便,不利于城市的形成
C
③位于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较平坦,利于发展成为城市
D
④位于平原上,土壤肥沃;有河流经过,不仅提供丰富的水源,而且还存在水运的可能,交通最便利,发展为城市的条件最优越
答案:1.A 2.D
读甲、乙、丙三个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示意图,完成3~4题。
3.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服务中心甲、乙、丙的服务职能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
A.汽车销售、珠宝商行、星级宾馆
B.高档电器、早点铺、星级宾馆
C.星级宾馆、家用电器、早点铺
D.早点铺、星级宾馆、家用电器
4.对图中甲、乙、丙三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租水平:乙>甲>丙
B.在该区域范围内,类似甲的城市数量最多
C.乙处最可能布局居民区
D.据图中显示的条件,乙地服务范围和功能有增大的趋势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知,三城市的等级为甲最高,乙次之,丙最低,因此其职能也是甲>乙>丙,与此相对应的正确答案只有选项C。第4题,从图中所示可知,地租水平应是甲>乙>丙;甲等级最高,其数量应最少;乙处于区域边缘,且交通便利,最有可能布局商业区或工业区;受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乙地的服务范围和功能会增大。
答案:3.C 4.D
5.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济南都市圈规划》发布以来,支撑山东“一体两翼”总体战略布局中“一体”的两个重要规划,均已进入实施阶段。“一体”就是指以青岛为龙头,以青岛、济南两大中心城市为支撑,主要由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大板块组成的区域,该区域将成为山东经济的脊梁。
材料二 山东半岛城市群。
(1)济南都市圈规划中的城市级别包括________个层次。济南与淄博相比,________服务范围更大,山东半岛都市圈中服务范围最大的城市可能是________。
(2)济南是山东省的中心城市与它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经过济南的铁路有南北向的__________,东西向的________。
(3)试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4)大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大,应加快滨州、德州等中小等级城市的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像济南一样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体系的相关知识及读图分析能力,由题目可以获取以下信息:①济南都市圈城市体系的组成;②山东省部分城市的分布;③山东省的自然地理特征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城市体系的组成特点。《济南都市圈规划》所涉及的城市主要是山东省省会城市及周边的几个地级市,形成了省内小范围的城市体系,其中济南是中心城市,其余的为次一级城市。在山东半岛都市圈中,青岛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是其中心城市。济南位于京沪铁路与胶济铁路的交会处。分析城市群的形成条件:一是自然条件,二是社会经济条件。
答案:(1)2 济南 青岛
(2)京沪铁路 胶济铁路
(3)位于暖温带,气候适宜;沿海多港口;东望日本与韩国;处于北接辽东半岛、紧邻京津唐、南接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三角洲的交会点;亚欧大陆东端的中北部,亚欧大陆桥的东部出海口等。
(4)不正确。城市等级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条件只是提供了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提升其等级。不同城市等级不同,功能也不同,城市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城市定位,大、中、小城市要做好各自的服务角色,才能互利共赢。

,             [学生用书P31])
知识点一 城市区位分析
读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团状、河流因素
B.团状、地形因素
C.带状、气候因素
D.带状、河流因素
2.最早发展成城市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的居民点沿河流延伸布局,呈带状分布。第2题,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早期城市的选址,图中①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答案:1.D 2.A
3.读攀枝花市略图,分析影响攀枝花市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两河交汇处,航运便利
B.铁路枢纽地区,交通便利
C.矿产资源丰富
D.人口密集,农业发达
解析:选C。攀枝花市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周围丰富的铁矿和煤矿资源。
4.下图是三座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与之相符的一组城市名称是(  )
A.甲—巴西利亚、乙—武汉、丙—大同
B.甲—郑州、乙—重庆、丙—北京
C.甲—巴黎、乙—北京、丙—上海
D.甲—拉萨、乙—上海、丙—武汉
解析:选A。本题考查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分析。甲—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海拔高,气候凉爽;乙—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交通便捷;丙—大同,煤矿丰富发展的城市。
知识点二 中心地理论
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空间圈层城市体系。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按等级可分为(  )
A.2级         B.3级
C.4级 D.5级
6.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苏州市比杭州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
B.扬州市比无锡市的服务范围小
C.城市体系中上海市的服务范围最大
D.宁波市比德清县的服务功能更全面
解析:第5题,据图中图例即可以判断出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分为三个等级。第6题,扬州市与无锡市属于同一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差不大。
答案:5.B 6.B
课件37张PPT。第2课时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知识点一 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
?
一、城市土地利用
1.含义
指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把土地作为____________资料,根据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加以改造、利用和_________的全过程。
2.作用
反映出_________的基本形态和_________的地域差异。生产和生活保护城市布局城市功能3.主要类型
包括_________、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_________、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
【思考】 1.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曾是封建王朝时期的皇家住所,如今已变身成为故宫博物院,成为世人游览的场所。故宫土地利用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二、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
(1)类型:______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2)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商业自然地理条件2.中心商务区(CBD)——城市的_________地区
(2)变动影响:对城市的_________、功能分区、_________布局和房地产价格具有显著影响。商业核心服务高层用地结构商业网点[图表导读]
读教材P31图2-5 中心商务区主要功能示意,思考下列问
题。
(1)中心商务区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提示:商务枢纽职能、交通中心职能、房地产开发职能、旅游职能。
(2)中心商务区的人口流动变化有何特点?
提示:白天人口大量流入,夜晚人口大量流出,人口流动昼夜差异大。【思考】
2.商业区和中心商务区有何区别?
提示:商业区和中心商务区都是城市功能区。商业区是城市中商业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的城市地域,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和街角路口处。在市中心区域则往往形成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是指中心商业区内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中心商务区担负着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双重职能。3.城市各功能区中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否为单一的利用方式?
提示:城市中的各种功能区以某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也可能存在其他用地类型。如住宅区中常存在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比例较小而已。因此功能区是指某种职能的集中分布区域,也可兼有其他职能。材料 下图是我国东南某地城乡规划示意图。结合材料探究:
(1)图中商业区的区位特征是什么?其区位优势有哪些?除此之外,商业区还可选择在什么地方?
(2)批发市场区位选择的主要优势条件是什么?
(3)甲功能区是哪种功能区?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4)乙功能区是哪种功能区?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5)在a、b、c、d四地中,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哪里?理由是什么?提示:(1)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客流量大。商业区还可选择在街道两侧和道路交会处。
(2)交通便利,地价较低。
(3)住宅区。位于市中心外围,占地面积广泛。
(4)工业区。位于城市边缘,沿交通线分布,与其他功能区之间设有绿化带。
(5)d。d处位于河流上游、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高坡地带。1.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2.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的形态、特征及分布市中心交通干线[方法技巧] 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与工业区),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协调用地:既要保证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内部的交通联系,又要在两者之间布置便利的交通,以方便两者之间的联系。
(2)合理布局:住宅用地要建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水源的上游。污染企业要布局在城市外围,并注意与盛行风和水源的关系,如有大气污染的企业,要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如在季风区,则布局在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有水污染的企业,一定要布局在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河流。(3)建防护带: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带内可植树造林,安排一些非公用建筑物,如仓库等。这样既可对住宅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
(4)留有余地:各功能区之间要留有发展的余地,目的是针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够的“弹性”。[知识拓展]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1)影响地租高低的经济因素
①距市中心远近
②交通的通达度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差异明显。(2)其他因素
很大程度上决定功能分区的现状上海中心商务区的发展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城市中心区附近住宅区的衰落、城内污染工厂外迁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对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影响,还影响到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发展变化高收入阶层集聚形成高级住宅区对住宅区分异的影响很大西方城市中的种族居住区,如黑人区主要表现在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这些政府行为上下图是某发达国家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三个阶段),读图回答问题。
(1)城市形成阶段(Ⅰ阶段)决定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等优越的条件。
(2)Ⅲ阶段商业用地分布在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两侧。河流水资源水运功能城市几何中心交通干线(3)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场所。Ⅲ阶段住宅区出现了分化,从建筑质量来说图中甲、乙两种住宅区,甲为_____________;乙为_____________。
(4)该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工厂迁出了老城区,工业区在城市区位中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保护城市环境降低生产成本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曲流处,河流的供水功能和运输功能是城市兴起的主导因素。第(2)
题,Ⅲ阶段商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和城市干道与环线公路交会处。第(3)题,甲地在铁路附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环境质量较差,且靠近生产用地,应为低级住宅区;乙地位于河流上游,盛行风向的上风向,地势较高,环境优美,应为高级住宅区。第(4)题,工业区主要布局在城市外围,并沿交通干线分布,主要目的是保护城市环境、降低生产成本。知识点二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1.西方城市结构学说地租交通地租【思考】 同心圆模式和多核心模式中的CBD的位置有何不同?
提示:同心圆模式中CBD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多核心模式中的CBD的位置常常不在城市的几何中心,有时根据交通条件的变化而偏向一方。皇权等级材料 我国某海滨小城的城区布局图。
结合材料探究:
(1)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一般包括哪几种?其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是哪种模式?
(2)该城市应属于哪种模式?该模式体现了城市的发展延伸规律是什么?
(3)图中的①~⑦中哪个区域适宜发展成中心商务区?为什
么?
(4)除中心商务区外,分别说出①~⑦中哪个区域的房价最高和最低?这种分布体现了住宅区分化的什么规律?
(5)该城市工业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为什么?提示:(1)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未来“田园城市”模式。未来“田园城市”模式。
(2)扇形模式。城市的发展总是从市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沿阻碍最小的路线延伸。
(3)①地区。本区域位于城市中心地带,交通便利。
(4)⑤最高。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临海,环境优美,交通便利。⑦最低。位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本区有火电
厂,靠近铁路,环境污染较严重。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5)不合理。工业区布局在河流上游,且部分在市中心附近,对市区大气及水源污染严重。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有很多,常见模式有三种,即同心圆模
式、_________模式及多核心模式。它们主要是根据西方国家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概括出来的,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扇形平原读某城市地域结构示意图,该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有:中心商务区、批发区与轻工业区、低级住宅区、中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据此回答(1)~(3)题。(1)图中数字代表的城市功能分区,正确的是(  )
A.A——高级住宅区
B.B——批发与轻工业区
C.C——中心商务区
D.D——低级住宅区
(2)城市功能区向外发展的方向是(  )
A.沿山坡
B.沿交通干线
C.沿盛行风向
D.沿南北方向BB(3)E功能区的优势条件是(  )
A.靠近中心商务区
B.远离工业区
C.地势低平
D.周围是风景区
解析:第(1)题,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学会分析各功能区的区位条件,正确的组合是:A——中心商务区;B——批发与轻工业区;C——低级住宅区;D——中级住宅区。第(2)题,扇形模式的形成体现了城市的发展由市中心向外沿交通线延伸。第(3)题,根据图例可知E功能区周围是风景区,环境优美。D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第2课时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知识点一 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学生用书P32]
一、城市土地利用
含义
指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把土地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根据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加以改造、利用和保护的全过程。
作用
反映出城市布局的基本形态和城市功能的地域差异。
主要类型
包括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
【思考】 1.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曾是封建王朝时期的皇家住所,如今已变身成为故宫博物院,成为世人游览的场所。故宫土地利用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二、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分区
(1)类型: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2.中心商务区(CBD)——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
(1)特点
(2)变动影响: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具有显著影响。
[图表导读]
读教材P31图2-5 中心商务区主要功能示意,思考下列问题。
(1)中心商务区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提示:商务枢纽职能、交通中心职能、房地产开发职能、旅游职能。
(2)中心商务区的人口流动变化有何特点?
提示:白天人口大量流入,夜晚人口大量流出,人口流动昼夜差异大。
【思考】
2.商业区和中心商务区有何区别?
提示:商业区和中心商务区都是城市功能区。商业区是城市中商业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的城市地域,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和街角路口处。在市中心区域则往往形成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是指中心商业区内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中心商务区担负着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双重职能。
3.城市各功能区中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否为单一的利用方式?
提示:城市中的各种功能区以某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也可能存在其他用地类型。如住宅区中常存在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比例较小而已。因此功能区是指某种职能的集中分布区域,也可兼有其他职能。
材料 下图是我国东南某地城乡规划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图中商业区的区位特征是什么?其区位优势有哪些?除此之外,商业区还可选择在什么地方?
(2)批发市场区位选择的主要优势条件是什么?
(3)甲功能区是哪种功能区?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4)乙功能区是哪种功能区?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5)在a、b、c、d四地中,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哪里?理由是什么?
提示:(1)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客流量大。商业区还可选择在街道两侧和道路交会处。
(2)交通便利,地价较低。
(3)住宅区。位于市中心外围,占地面积广泛。
(4)工业区。位于城市边缘,沿交通线分布,与其他功能区之间设有绿化带。
(5)d。d处位于河流上游、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高坡地带。
1.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
2.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功能分区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集聚成片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特征
地价高,是城市核心区。CBD特征: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分布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方法技巧] 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与工业区),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协调用地:既要保证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内部的交通联系,又要在两者之间布置便利的交通,以方便两者之间的联系。
(2)合理布局:住宅用地要建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水源的上游。污染企业要布局在城市外围,并注意与盛行风和水源的关系,如有大气污染的企业,要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如在季风区,则布局在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有水污染的企业,一定要布局在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河流。
(3)建防护带: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带内可植树造林,安排一些非公用建筑物,如仓库等。这样既可对住宅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
(4)留有余地:各功能区之间要留有发展的余地,目的是针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够的“弹性”。
[知识拓展]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1)影响地租高低的经济因素
①距市中心远近
②交通的通达度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差异明显。
(2)其他因素
因素
影响
举例
历史因素
历史背景
很大程度上决定功能分区的现状
上海中心商务区的发展
历史变化
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
城市中心区附近住宅区的衰落、城内污染工厂外迁
社会因素
收入
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知名度
对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影响,还影响到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发展变化
高收入阶层集聚形成高级住宅区
种族
对住宅区分异的影响很大
西方城市中的种族居住区,如黑人区
行政因素
主要表现在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这些政府行为上
 下图是某发达国家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三个阶段),读图回答问题。
(1)城市形成阶段(Ⅰ阶段)决定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等优越的条件。
(2)Ⅲ阶段商业用地分布在________或________两侧。
(3)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场所。Ⅲ阶段住宅区出现了分化,从建筑质量来说图中甲、乙两种住宅区,甲为________;乙为________。
(4)该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工厂迁出了老城区,工业区在城市区位中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曲流处,河流的供水功能和运输功能是城市兴起的主导因素。第(2)题,Ⅲ阶段商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和城市干道与环线公路交会处。第(3)题,甲地在铁路附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环境质量较差,且靠近生产用地,应为低级住宅区;乙地位于河流上游,盛行风向的上风向,地势较高,环境优美,应为高级住宅区。第(4)题,工业区主要布局在城市外围,并沿交通干线分布,主要目的是保护城市环境、降低生产成本。
答案:(1)河流 水资源 水运功能
(2)城市几何中心 交通干线
(3)低级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
(4)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保护城市环境 降低生产成本
知识点二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学生用书P34]
1.西方城市结构学说
模式
特点
形成因素
图示
同心圆模式
自核心向外扩展
地租因素
扇形模式
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交通的发展
多核心模式
出现不同的新的核心点,且以同样的强度发展起来
地租因素,交通的发展,人口增多
  2.我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
【思考】 同心圆模式和多核心模式中的CBD的位置有何不同?
提示:同心圆模式中CBD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多核心模式中的CBD的位置常常不在城市的几何中心,有时根据交通条件的变化而偏向一方。
材料 我国某海滨小城的城区布局图。
结合材料探究:
(1)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一般包括哪几种?其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是哪种模式?
(2)该城市应属于哪种模式?该模式体现了城市的发展延伸规律是什么?
(3)图中的①~⑦中哪个区域适宜发展成中心商务区?为什么?
(4)除中心商务区外,分别说出①~⑦中哪个区域的房价最高和最低?这种分布体现了住宅区分化的什么规律?
(5)该城市工业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为什么?
提示:(1)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未来“田园城市”模式。未来“田园城市”模式。
(2)扇形模式。城市的发展总是从市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沿阻碍最小的路线延伸。
(3)①地区。本区域位于城市中心地带,交通便利。
(4)⑤最高。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临海,环境优美,交通便利。⑦最低。位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本区有火电厂,靠近铁路,环境污染较严重。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5)不合理。工业区布局在河流上游,且部分在市中心附近,对市区大气及水源污染严重。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有很多,常见模式有三种,即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及多核心模式。它们主要是根据西方国家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概括出来的,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同心圆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城市的发展总是从市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沿阻碍最小的路线延伸
在私人小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多核心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等多种功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由于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读某城市地域结构示意图,该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有:中心商务区、批发区与轻工业区、低级住宅区、中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数字代表的城市功能分区,正确的是(  )
A.A——高级住宅区
B.B——批发与轻工业区
C.C——中心商务区
D.D——低级住宅区
(2)城市功能区向外发展的方向是(  )
A.沿山坡
B.沿交通干线
C.沿盛行风向
D.沿南北方向
(3)E功能区的优势条件是(  )
A.靠近中心商务区
B.远离工业区
C.地势低平
D.周围是风景区
解析:第(1)题,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学会分析各功能区的区位条件,正确的组合是:A——中心商务区;B——批发与轻工业区;C——低级住宅区;D——中级住宅区。第(2)题,扇形模式的形成体现了城市的发展由市中心向外沿交通线延伸。第(3)题,根据图例可知E功能区周围是风景区,环境优美。
答案:(1)B (2)B (3)D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
重点必背
1.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有哪些?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城市中的工业区的区位有何特点,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5.扇形模式的功能区呈楔形向外扩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微点拨
1.每个城市并不是都具备各种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单元,为各类城市所共有。而文教区、行政区和风景区等在中小城市里就不是很明显,这些部门占地面积很小或分散布局,形成不了相应的功能区。
2.中心商务区和商业区的区别
(1)从区位上看:商业区一般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而中心商务区位于市中心。
(2)从职能上看:中心商务区兼有商业活动和服务活动的功能,而商业区的功能较多地被认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
3.工业区布局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应位于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河流下游、下风向,与居民居住区之间应设置防护带。
4.(1)市中心:交通通达度最高,是地租最高峰,一般形成中心商务区。
(2)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侧和城市环线的交会处:交通通达度高,是地租次高峰,一般形成商业区。
(3)城市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交通通达度较高,地租较高,一般形成住宅区。
(4)城市边缘:交通通达度较低,地租较低,一般形成工业区。
,             [学生用书P36])
知识点一 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
1.下图为我国1990~2012年某城市各区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分析④区土地利用类型应为(  )
A.商业用地        B.工业用地
C.政府机关用地 D.居住用地
解析:选B。④区远离市中心,位于河流的下流,交通便利,最可能是工业用地。
读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回答2~3题。
2.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正确的是(  )
A.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B.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C.住宅区 工业区 旅游区
D.住宅区 绿化区 工业区
3.关于该城市的规划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建中心商务区——交通便利
B.②处建大型仓库——地价较低
C.③处建绿化带——减少污染
D.④处建食品加工厂——靠近水源
解析:第2题,由图可知,甲区域有多条交通线路经过,交通通达度最高,应为商业区;乙分布于商业区外缘,应为住宅区;丙位于城市外缘,且位于与季风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南亚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西南风),应为工业区。第3题,中心商务区多建在市中心,故A项错误;大型仓库应建在地价较低、交通便利的地区,故B项错误;为减少工业区对住宅区的污染,绿化带应建在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故C项正确;食品加工厂应建在河流的上游,故D项错误。
答案:2.B 3.C
4.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模式是,自中心城区到远郊区依次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影响这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土地价格 ②发展历史 ③交通条件 ④生活习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在完全竞争的状态下,某一块特定的土地,只有支付能力最高的功能活动才可能租用。因此,土地价格和交通条件对自中心城区到远郊区依次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的这种土地利用模式有很大的影响;发展历史对这种土地利用模式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生活习惯对这种土地利用模式几乎没有影响。
知识点二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读某大城市功能区分布简图,回答5~6题。
5.从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看,该城市属于(  )
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条带状
6.若在该城市建设一集零售、娱乐、餐饮、办公于一体的高层建筑,应建在(  )
A.a区 B.b区
C.c区 D.d区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城市各功能区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第6题,该建筑应建在中心商务区,该区经济活动最为繁忙,建筑物高大密集。
答案:5.B 6.A
,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读图完成1~2题。
1.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  )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
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2.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
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
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70~1990年之间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和夜间人口变化越来越大,即人们白天到中心商务区上班,夜间休息到住宅区,体现出住宅区和中心商务区分离。第2题,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反映出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住宅区和中心商务区分离的必备条件是城市交通条件改善,只有城市交通条件改善,才能使人们上下班更为便捷。
答案:1.C 2.B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简图,该市甲、乙住宅区出现了明显分化。读图完成3~4题。
3.有关甲、乙住宅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邻近商业区,居民购物比乙区方便
B.乙区居民的收入一般高于甲区
C.甲区交通便利,房价高
D.乙区远离市中心,房价低
4.关于该市工业区区位选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位于城市边缘,地价较低
B.靠近中心商业区,有利于结构调整
C.临近铁路线,交通便利
D.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区污染小
解析:第3题,甲住宅区靠近工业区和铁路,属于低级住宅区;乙住宅区位于河流上游,靠近风景区,地势较高,属于高级住宅区,该小区的居民一般收入较高。第4题,该市工业区位于城市外缘,盛行风的下风向,靠近铁路,交通便利。
答案:3.B 4.B
某城市具有环形放射状道路,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a曲线        B.b曲线
C.c曲线 D.d曲线
6.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地段一般的功能区是(  )
A.商业区 B.工业区
C.住宅区 D.文化区
解析:第5题,市中心土地租金最高,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与城市环线交会处形成地租次高峰。第6题,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及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两旁地段一般是商业区。
答案:5.D 6.A
下图为某中等城市常住人口数量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最有可能是(  )
A.扇形模式 B.同心圆模式
C.楔形模式 D.多核心模式
8.R1区域常住人口数量较少,其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
A.交通通达度低 B.环境质量差
C.地租昂贵 D.服务设施差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最有可能为同心圆模式。第8题,R1区域位于城市中心,地价较高,为商业区,故常住人口少。
答案:7.B 8.C
9.下图为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则该市主导风向是________(偏南风、偏北风)。
(2)除考虑风向外,该市工业布局的主要特点还有哪些?
(3)A、B、C、D四地中,最有可能发展为商业中心的是________地。
(4)A、B、C、D四地中,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地,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该地工业区位于城市的北部和西部,因此盛行偏南风才不污染住宅区空气。第(2)题,可从交通和位置两个角度归纳。第(3)题,位于市中心附近的C,交通便捷,人流量大,最有可能发展为商业中心。第(4)题,高级住宅区需要优美的环境,可从风向、河流、周围环境等角度分析。
答案:(1)偏南风
(2)靠近河流、公路、铁路等交通便捷处;分布在城市的边缘地区等。
(3)C
(4)D 位于城区盛行风的上风地带,污染少;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
10.如图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
(2)该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与哪种模式较为相似?其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3)M、P、Q中哪一处是高级住宅区,并说出判断理由。
(4)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石油化工城应建在何处并说出理由。
(5)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市建设的意义。
解析:第(1)题,城市的选址主要是受到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条件、政治因素、旅游因素等)影响,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中,该城市市中心的中心商务区位于河流的交汇处,其他城市功能区主要沿河流呈扇形分布,河流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水运交通和充足的水源。第(2)题,扇形模式的形成因素是地租因素和交通通达性。第(3)题,高级住宅区占据高坡、上风、上水、交通、风景区等优势。高级住宅区选择的区位是环境优美、地势较高的城市边缘地方,往往靠近文化区或风景区;P点位于河流上游,水源洁净;靠近文化教育区;靠近旅游观光带,环境优美;远离重工业区,污染少;离中心商务区近,方便购物;而Q区靠近重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且靠近飞机场,噪声污染严重;M区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易受污染,且靠近火车站,比较嘈杂,不符合形成高级住宅区的选址条件。第(4)题,高新技术产业区一般分布于人才密集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靠近高速公路或飞机场)等,石油化工工业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石油化工城的建设往往远离城区,并位于河流下游,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及交通便利的地区,尽可能减少对城区的污染;甲处位于河流下游、盛行风向垂直地带的郊外,且靠近河流与高速公路,水陆交通便利,适于建设石油化工城;乙城位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区,环境优美,且靠近高速公路与飞机场,交通便利,适于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第(5)题,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进而分散城市职能,缓解用地紧张与交通压力,利于保护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等。
答案:(1)河流交汇处,水运便利,取水方便。
(2)扇形模式。地租因素和交通因素。
(3)P。位于河流上游,水源洁净,靠近文化教育区;靠近旅游观光带,环境优美;远离重工业区,污染少;离中心商务区近,方便购物。
(4)甲。位于河流下游,水污染小;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大气污染小;水陆交通便利。
(5)分散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
随着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不断向郊区延伸,高速公路出入口、轨道交通站点附近成为购物、就业和人口的集聚区。随着集聚区规模的扩大,逐渐形成具备城市功能的新都市,又称“边缘城市”。下图示意美国“边缘城市”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首先出现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生产用地        B.居住用地
C.办公用地 D.零售业用地
2.图示“边缘城市”(  )
A.人口的昼夜流动性大
B.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
C.空间上和中心城市相接
D.建筑物的密度比中心城市大
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以零售业用地为主;“边缘城市”是在原有城市周边郊区基础上形成的具备就业场所、购物、娱乐等功能的新都市,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
答案:1.D 2.B
下图为某市三个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3~4题。
3.三个区域中(  )
A.工业污染最严重的是a
B.常住人口最多的是b
C.地价最高的是c
D.商业活动最为繁荣的是b
4.以下地理事物最有可能位于a区域的是(  )
A.大型批发零售市场
B.高级住宅区
C.疗养院
D.中心商务区
解析:第3题,据图中三个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构成可知,a区域为中心商务区,地价最高;b区域为住宅区,常住人口最多;c区域为工业区,工业污染最严重。第4题,由上题可知,a区域为中心商务区。
答案:3.B 4.D
5.下图为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看,________区的土地利用属于公共事业用地,各功能区中________区占地面积最大。
(2)现拟在①、②、③、④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最佳选址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处为化学工业园区,从环境角度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4)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现有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建设新城的两种方案,你支持哪一种方案?请阐述你的理由。
解析:(1)公共事业用地主要指公共服务事业的用地,例如政府、文教、医疗等;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是住宅用地。(2)大型批发市场要遵循交通最优原则,①在城市边缘,占地面积广,地价低;靠近铁路、高速公路,交通便利。(3)化学工业污染大气和水源,图示化学园区在城市东北方,河流下游方向,对城市水源污染小;最小风频上风方向,对城市大气污染小。(4)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东北部和西南部建设新城的两种方案都有利有弊,选其一答,要阐述建城的有利条件。东北部:有铁路、高速公路提供便利的交通;靠近工业区,原有的公用基础设施较好,便于工人上下班。西南部:地势较高,在河流的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较好;利用荒地,占用耕地少。
答案:(1)文教 住宅
(2)① 靠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城市外围,地价低
(3)河流下游方向,对城市水源污染小;最小风频上风方向,对城市大气污染小。
(4)以下两种答案任答其一,言之有理即可。
一是东北部:有铁路、高速公路提供便利的交通;靠近工业区,公用基础设施较好,便于工人上下班。
二是西南部:地势较高,河流的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较好;利用荒地,占用耕地少。

,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读图完成1~2题。
1.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  )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
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2.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
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
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70~1990年之间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和夜间人口变化越来越大,即人们白天到中心商务区上班,夜间休息到住宅区,体现出住宅区和中心商务区分离。第2题,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反映出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住宅区和中心商务区分离的必备条件是城市交通条件改善,只有城市交通条件改善,才能使人们上下班更为便捷。
答案:1.C 2.B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简图,该市甲、乙住宅区出现了明显分化。读图完成3~4题。
3.有关甲、乙住宅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邻近商业区,居民购物比乙区方便
B.乙区居民的收入一般高于甲区
C.甲区交通便利,房价高
D.乙区远离市中心,房价低
4.关于该市工业区区位选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位于城市边缘,地价较低
B.靠近中心商业区,有利于结构调整
C.临近铁路线,交通便利
D.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区污染小
解析:第3题,甲住宅区靠近工业区和铁路,属于低级住宅区;乙住宅区位于河流上游,靠近风景区,地势较高,属于高级住宅区,该小区的居民一般收入较高。第4题,该市工业区位于城市外缘,盛行风的下风向,靠近铁路,交通便利。
答案:3.B 4.B
某城市具有环形放射状道路,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a曲线        B.b曲线
C.c曲线 D.d曲线
6.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地段一般的功能区是(  )
A.商业区 B.工业区
C.住宅区 D.文化区
解析:第5题,市中心土地租金最高,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与城市环线交会处形成地租次高峰。第6题,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及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两旁地段一般是商业区。
答案:5.D 6.A
下图为某中等城市常住人口数量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最有可能是(  )
A.扇形模式 B.同心圆模式
C.楔形模式 D.多核心模式
8.R1区域常住人口数量较少,其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
A.交通通达度低 B.环境质量差
C.地租昂贵 D.服务设施差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最有可能为同心圆模式。第8题,R1区域位于城市中心,地价较高,为商业区,故常住人口少。
答案:7.B 8.C
9.下图为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则该市主导风向是________(偏南风、偏北风)。
(2)除考虑风向外,该市工业布局的主要特点还有哪些?
(3)A、B、C、D四地中,最有可能发展为商业中心的是________地。
(4)A、B、C、D四地中,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地,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该地工业区位于城市的北部和西部,因此盛行偏南风才不污染住宅区空气。第(2)题,可从交通和位置两个角度归纳。第(3)题,位于市中心附近的C,交通便捷,人流量大,最有可能发展为商业中心。第(4)题,高级住宅区需要优美的环境,可从风向、河流、周围环境等角度分析。
答案:(1)偏南风
(2)靠近河流、公路、铁路等交通便捷处;分布在城市的边缘地区等。
(3)C
(4)D 位于城区盛行风的上风地带,污染少;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
10.如图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
(2)该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与哪种模式较为相似?其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3)M、P、Q中哪一处是高级住宅区,并说出判断理由。
(4)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石油化工城应建在何处并说出理由。
(5)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市建设的意义。
解析:第(1)题,城市的选址主要是受到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条件、政治因素、旅游因素等)影响,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中,该城市市中心的中心商务区位于河流的交汇处,其他城市功能区主要沿河流呈扇形分布,河流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水运交通和充足的水源。第(2)题,扇形模式的形成因素是地租因素和交通通达性。第(3)题,高级住宅区占据高坡、上风、上水、交通、风景区等优势。高级住宅区选择的区位是环境优美、地势较高的城市边缘地方,往往靠近文化区或风景区;P点位于河流上游,水源洁净;靠近文化教育区;靠近旅游观光带,环境优美;远离重工业区,污染少;离中心商务区近,方便购物;而Q区靠近重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且靠近飞机场,噪声污染严重;M区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易受污染,且靠近火车站,比较嘈杂,不符合形成高级住宅区的选址条件。第(4)题,高新技术产业区一般分布于人才密集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靠近高速公路或飞机场)等,石油化工工业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石油化工城的建设往往远离城区,并位于河流下游,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及交通便利的地区,尽可能减少对城区的污染;甲处位于河流下游、盛行风向垂直地带的郊外,且靠近河流与高速公路,水陆交通便利,适于建设石油化工城;乙城位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区,环境优美,且靠近高速公路与飞机场,交通便利,适于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第(5)题,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进而分散城市职能,缓解用地紧张与交通压力,利于保护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等。
答案:(1)河流交汇处,水运便利,取水方便。
(2)扇形模式。地租因素和交通因素。
(3)P。位于河流上游,水源洁净,靠近文化教育区;靠近旅游观光带,环境优美;远离重工业区,污染少;离中心商务区近,方便购物。
(4)甲。位于河流下游,水污染小;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大气污染小;水陆交通便利。
(5)分散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
随着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不断向郊区延伸,高速公路出入口、轨道交通站点附近成为购物、就业和人口的集聚区。随着集聚区规模的扩大,逐渐形成具备城市功能的新都市,又称“边缘城市”。下图示意美国“边缘城市”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首先出现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生产用地        B.居住用地
C.办公用地 D.零售业用地
2.图示“边缘城市”(  )
A.人口的昼夜流动性大
B.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
C.空间上和中心城市相接
D.建筑物的密度比中心城市大
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以零售业用地为主;“边缘城市”是在原有城市周边郊区基础上形成的具备就业场所、购物、娱乐等功能的新都市,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
答案:1.D 2.B
下图为某市三个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3~4题。
3.三个区域中(  )
A.工业污染最严重的是a
B.常住人口最多的是b
C.地价最高的是c
D.商业活动最为繁荣的是b
4.以下地理事物最有可能位于a区域的是(  )
A.大型批发零售市场
B.高级住宅区
C.疗养院
D.中心商务区
解析:第3题,据图中三个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构成可知,a区域为中心商务区,地价最高;b区域为住宅区,常住人口最多;c区域为工业区,工业污染最严重。第4题,由上题可知,a区域为中心商务区。
答案:3.B 4.D
5.下图为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看,________区的土地利用属于公共事业用地,各功能区中________区占地面积最大。
(2)现拟在①、②、③、④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最佳选址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处为化学工业园区,从环境角度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4)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现有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建设新城的两种方案,你支持哪一种方案?请阐述你的理由。
解析:(1)公共事业用地主要指公共服务事业的用地,例如政府、文教、医疗等;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是住宅用地。(2)大型批发市场要遵循交通最优原则,①在城市边缘,占地面积广,地价低;靠近铁路、高速公路,交通便利。(3)化学工业污染大气和水源,图示化学园区在城市东北方,河流下游方向,对城市水源污染小;最小风频上风方向,对城市大气污染小。(4)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东北部和西南部建设新城的两种方案都有利有弊,选其一答,要阐述建城的有利条件。东北部:有铁路、高速公路提供便利的交通;靠近工业区,原有的公用基础设施较好,便于工人上下班。西南部:地势较高,在河流的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较好;利用荒地,占用耕地少。
答案:(1)文教 住宅
(2)① 靠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城市外围,地价低
(3)河流下游方向,对城市水源污染小;最小风频上风方向,对城市大气污染小。
(4)以下两种答案任答其一,言之有理即可。
一是东北部:有铁路、高速公路提供便利的交通;靠近工业区,公用基础设施较好,便于工人上下班。
二是西南部:地势较高,河流的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较好;利用荒地,占用耕地少。

,             [学生用书P36])
知识点一 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
1.下图为我国1990~2012年某城市各区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分析④区土地利用类型应为(  )
A.商业用地        B.工业用地
C.政府机关用地 D.居住用地
解析:选B。④区远离市中心,位于河流的下流,交通便利,最可能是工业用地。
读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回答2~3题。
2.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正确的是(  )
A.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B.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C.住宅区 工业区 旅游区
D.住宅区 绿化区 工业区
3.关于该城市的规划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建中心商务区——交通便利
B.②处建大型仓库——地价较低
C.③处建绿化带——减少污染
D.④处建食品加工厂——靠近水源
解析:第2题,由图可知,甲区域有多条交通线路经过,交通通达度最高,应为商业区;乙分布于商业区外缘,应为住宅区;丙位于城市外缘,且位于与季风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南亚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西南风),应为工业区。第3题,中心商务区多建在市中心,故A项错误;大型仓库应建在地价较低、交通便利的地区,故B项错误;为减少工业区对住宅区的污染,绿化带应建在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故C项正确;食品加工厂应建在河流的上游,故D项错误。
答案:2.B 3.C
4.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模式是,自中心城区到远郊区依次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影响这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土地价格 ②发展历史 ③交通条件 ④生活习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在完全竞争的状态下,某一块特定的土地,只有支付能力最高的功能活动才可能租用。因此,土地价格和交通条件对自中心城区到远郊区依次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的这种土地利用模式有很大的影响;发展历史对这种土地利用模式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生活习惯对这种土地利用模式几乎没有影响。
知识点二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读某大城市功能区分布简图,回答5~6题。
5.从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看,该城市属于(  )
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条带状
6.若在该城市建设一集零售、娱乐、餐饮、办公于一体的高层建筑,应建在(  )
A.a区 B.b区
C.c区 D.d区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城市各功能区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第6题,该建筑应建在中心商务区,该区经济活动最为繁忙,建筑物高大密集。
答案:5.B 6.A
课件43张PPT。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知识点一 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
1.城市化过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缩小热岛三废(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用地逐步演化为建设用地,形成城市功能分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乡村景观为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人口与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强化文化交流与融合材料一 某城市从市中心到郊区的气温变化示意图。
(1)结合材料探究: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是什么?是怎样产生
的?材料二 我国正逐步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到2015年底,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下图为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
(2)结合材料探究: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材料三 伴随着“出门坐汽车”“走路不用腿”的新时代的降临,大中城市交通拥堵之况已然成为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居民百姓心生厌烦、挥之不去的苦恼之事。人口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由于人口过分集中,导致住房拥
挤,2011年我国城市居民平均居住面积为35平方米,目前全国各城市中尚有51万户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
(3)结合材料探究:
①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其成因主要有哪些?如何整治?
②除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外,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社会问题还有哪些?提示:(1)热岛效应。 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过度集中,大量排放废热,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区。
(2)地表硬化导致蒸发减少,下渗减弱,地下径流减少,地面径流增加,从而使汛期洪峰流量加大,会加剧城市洪水发
生;城市河湖的蓄洪泄洪和排水管网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
(3)①城市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的主要成因是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整治措施主要有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优先发展公交等。
②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还有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社会不安定等。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恶化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方法技巧] 图示法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15年5月10日晚至11日6时,贵州省毕节市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城区出现严重内涝。下图为城市水循环部分环节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会导致城市内涝的环节变化是(  )
A.①过多         B.②受阻
C.③过快 D.④增大A(2)此次毕节城市内涝现象给我国城市建设带来了启示,今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  )
A.加快城市土地资源开发 B.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C.加强城市大气污染治理 D.加强城市人口迁移管理
解析:第(1)题,题干中显示出5月10日晚至11日6时,毕节遭遇了持续强降雨,说明了降水环节出现了异常变化,从而导致了城市内涝,应与图中的①环节对应;图中的②是蒸发环节,③是地表径流环节,④是下渗环节。第(2)题,城市内涝的出现一是与强降水相关,二是与城市的排水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应合理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B知识点二 城市环境问题
?
1.“城市病”
(1)成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的高强度的_________,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表现工业生产交通拥挤【思考】 1.大城市地价昂贵,向来有“寸土寸金”之说,然而上海市在地处市中心的黄浦、静安、卢湾三区交界地带,营造了20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你同意这种做法吗?为什么?
提示:同意。市中心建设绿地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2.城市郊区化(又称_________)
逆城市化卫星城郊区中心区集聚扩散【思考】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一定是不可避免的吗?
提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速度不合理,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过度膨胀等原因造成的,因
此,只要我们合理发展城市,有效管理城市,这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3.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倒退吗?
提示:逆城市化虽然会造成城市中心区的衰落,但它不是城市化的倒退,而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必经阶段,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逆城市化趋势越强。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派生出来的新潮流。材料一 2015年1月3日,北京遭遇新年首次雾霾,空气质量指数为186,PM2.5指数为142,为中度污染天气。北京雾霾天气是北京市区和周边的污染排放造成的。其中PM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大气污染物之一。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PM2.5的主要来源是城市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以及汽车尾气排放。除大气污染之
外,城市化的过程中还产生了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音污染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城市成了人们既爱又恨的地方。(1)结合材料探究:
①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列举主要整治措施。
②城市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分别是什么?材料二 城市的“空心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兴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而且在老城和新城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
(2)结合材料探究:材料二中叙述的现象是什么?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①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化石燃料所排放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汽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整治措施主要有合理布局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改进燃烧技术,节能减排;建立绿化隔离带。
②城市中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建筑、居民生活垃圾;噪声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2)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再加上交通发展,人口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城市化问题及其整治措施绿化隔离工业废水[特别提醒] 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并不只是整治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包括环境污染整治和合理规划两个主要方面,如下图所示:[知识拓展]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
C.热岛效应 D.臭氧层空洞C(2)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污染,应该(  )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解析:第(1)题,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明显的地区,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人口、工业密集,释放大量的人为热量,且城市建筑物密集,不易散热,导致城市气温比郊区
高,易出现“热岛效应”。第(2)题,城市热岛的出现,使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易把郊区的污染物带到城区,造成污染;为避免该问题的出现,应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外。A知识点三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_________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2)有更多的_________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3)运用_________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4)控制_________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5)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_________。
(6)_________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大型中心农业信息化环境污染人居环境城市经济【思考】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正积极建设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这反映了我国城市化的何种发展趋势?
提示: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主要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构建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这反映了我国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城市化发展趋势。材料一 南疆地区现代与古代城镇分布示意图。材料二南疆地区五座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关系图。结合材料探究:
(1)根据材料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五城市生态环境均较脆弱,其城市化与和谐度的制约因子是什么?
(3)为提升该地生态环境和谐度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提示:(1)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和谐度先下降后上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呈非线性关系)。
(2)干旱(水资源)。
(3)控制人口数量和城市规模;植树种草;保护水源;整治河道;统筹流域开发,合理规划用水,节约用水。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为了协调_________、社会、经济、_________与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关系,我国提出了城市发展的六个趋势。人口环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目标与责任。城市绿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下图为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简述规划绿地的分布特点。
(2)阐述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原理。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知绿地主要沿主干道呈放射状分布,在边缘呈网状分布。第(2)题,城市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原理,即城市绿地的作用,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能阻挡飞扬的灰尘,吸收各种有害的气体,从而起到过滤、净化空气的作用;绿地还可以减弱噪声。
答案:(1)城市中心为片状分布,边缘呈网状分布(环状分布,沿主干道呈楔形或条带状或放射状分布)。
(2)吸附飘(浮)尘,净化污染气体,释放氧气等。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思维导图
1.了解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掌握逆城市化的成因。
3.了解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知识点一 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学生用书P41]
1.城市化过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
?
②河流
??
③生态
?
(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土地利用
农业用地逐步演化为建设用地,形成城市功能分区
就业方式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
聚落景观
乡村景观为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
人类活动
人口与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
文化
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强化文化交流与融合
材料一 某城市从市中心到郊区的气温变化示意图。
(1)结合材料探究: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
材料二 我国正逐步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到2015年底,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下图为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
(2)结合材料探究: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伴随着“出门坐汽车”“走路不用腿”的新时代的降临,大中城市交通拥堵之况已然成为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居民百姓心生厌烦、挥之不去的苦恼之事。人口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由于人口过分集中,导致住房拥挤,2011年我国城市居民平均居住面积为35平方米,目前全国各城市中尚有51万户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
(3)结合材料探究:
①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其成因主要有哪些?如何整治?
②除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外,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社会问题还有哪些?
提示:(1)热岛效应。 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过度集中,大量排放废热,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区。
(2)地表硬化导致蒸发减少,下渗减弱,地下径流减少,地面径流增加,从而使汛期洪峰流量加大,会加剧城市洪水发生;城市河湖的蓄洪泄洪和排水管网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
(3)①城市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的主要成因是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整治措施主要有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优先发展公交等。
②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还有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社会不安定等。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的影响
结果
地形
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
气候
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热岛效应,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的污染物带到郊区,将郊区的污染物带到城市
水文
破坏原有河网系统
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富营养化,水体变黑发臭
生态
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及垃圾干扰、破坏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遭受破坏,环境恶化
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环境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村
转变为
城市
土地利用方式
农业用地
建设用地
居民就业方式
第一产业
第二、三产业
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
城市景观
人口
分散、农业人口
密集、非农业人口
经济开放程度


信息、交通
欠发达
发达
文化、观念
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低
受教育程度高,整体文化素质较高
[方法技巧] 图示法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5年5月10日晚至11日6时,贵州省毕节市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城区出现严重内涝。下图为城市水循环部分环节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会导致城市内涝的环节变化是(  )
A.①过多         B.②受阻
C.③过快 D.④增大
(2)此次毕节城市内涝现象给我国城市建设带来了启示,今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  )
A.加快城市土地资源开发 B.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C.加强城市大气污染治理 D.加强城市人口迁移管理
解析:第(1)题,题干中显示出5月10日晚至11日6时,毕节遭遇了持续强降雨,说明了降水环节出现了异常变化,从而导致了城市内涝,应与图中的①环节对应;图中的②是蒸发环节,③是地表径流环节,④是下渗环节。第(2)题,城市内涝的出现一是与强降水相关,二是与城市的排水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应合理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
答案:(1)A (2)B

知识点二 城市环境问题[学生用书P43]
1.“城市病”
(1)成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的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表现
【思考】 1.大城市地价昂贵,向来有“寸土寸金”之说,然而上海市在地处市中心的黄浦、静安、卢湾三区交界地带,营造了20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你同意这种做法吗?为什么?
提示:同意。市中心建设绿地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
2.城市郊区化(又称逆城市化)
含义
由于“城市病”的困扰,城市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表现
城市居民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
结果
市中心区衰落
本质
城市化进程从集聚发展到扩散的新阶段
【思考】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一定是不可避免的吗?
提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速度不合理,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过度膨胀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只要我们合理发展城市,有效管理城市,这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3.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倒退吗?
提示:逆城市化虽然会造成城市中心区的衰落,但它不是城市化的倒退,而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必经阶段,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逆城市化趋势越强。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派生出来的新潮流。
材料一 2015年1月3日,北京遭遇新年首次雾霾,空气质量指数为186,PM2.5指数为142,为中度污染天气。北京雾霾天气是北京市区和周边的污染排放造成的。其中PM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大气污染物之一。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PM2.5的主要来源是城市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以及汽车尾气排放。除大气污染之外,城市化的过程中还产生了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音污染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城市成了人们既爱又恨的地方。
(1)结合材料探究:
①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列举主要整治措施。
②城市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城市的“空心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兴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而且在老城和新城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
(2)结合材料探究:材料二中叙述的现象是什么?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①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化石燃料所排放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汽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整治措施主要有合理布局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改进燃烧技术,节能减排;建立绿化隔离带。
②城市中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建筑、居民生活垃圾;噪声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2)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再加上交通发展,人口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
城市化问题及其整治措施
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危害人们的健康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垃圾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人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难度增加,失业队伍扩大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特别提醒] 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并不只是整治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包括环境污染整治和合理规划两个主要方面,如下图所示:
[知识拓展]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市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图解
联系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
C.热岛效应 D.臭氧层空洞
(2)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污染,应该(  )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解析:第(1)题,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明显的地区,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人口、工业密集,释放大量的人为热量,且城市建筑物密集,不易散热,导致城市气温比郊区高,易出现“热岛效应”。第(2)题,城市热岛的出现,使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易把郊区的污染物带到城区,造成污染;为避免该问题的出现,应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答案:(1)C (2)A
知识点三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学生用书P44]
(1)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2)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3)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4)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5)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6)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思考】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正积极建设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这反映了我国城市化的何种发展趋势?
提示: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主要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构建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这反映了我国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城市化发展趋势。
材料一 南疆地区现代与古代城镇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南疆地区五座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关系图。
结合材料探究:
(1)根据材料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五城市生态环境均较脆弱,其城市化与和谐度的制约因子是什么?
(3)为提升该地生态环境和谐度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提示:(1)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和谐度先下降后上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呈非线性关系)。
(2)干旱(水资源)。
(3)控制人口数量和城市规模;植树种草;保护水源;整治河道;统筹流域开发,合理规划用水,节约用水。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为了协调人口、社会、经济、环境与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关系,我国提出了城市发展的六个趋势。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目标与责任。城市绿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下图为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规划绿地的分布特点。
(2)阐述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原理。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知绿地主要沿主干道呈放射状分布,在边缘呈网状分布。第(2)题,城市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原理,即城市绿地的作用,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能阻挡飞扬的灰尘,吸收各种有害的气体,从而起到过滤、净化空气的作用;绿地还可以减弱噪声。
答案:(1)城市中心为片状分布,边缘呈网状分布(环状分布,沿主干道呈楔形或条带状或放射状分布)。
(2)吸附飘(浮)尘,净化污染气体,释放氧气等。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
重点必背
1.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城市内涝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3.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4.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什么是逆城市化?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6.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7.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是什么?
微点拨
1.城市化导致了地面景观的巨大改变,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对原有地域的自然环境改变很大:城市硬化面积增加,植被减少,会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形成“热岛效应”;城市凝结核增多,导致城市降水多于郊区;城市硬化面积增加,下渗能力减弱,易形成城市内涝。
2.城市化发展对区域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区域城市化水平提高,区域内农业劳动人口数量减少;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增加城市核心地位,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城市化过程中因人口、产业过度集聚,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产生了交通拥堵,居住困难,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城市化问题。
4.解决城市化问题,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
(2)建设新城、卫星城,以分散产业、人口,减轻中心城市的压力。
(3)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功能区,科学规划建设城市道路交通网。
(4)积极整治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             [学生用书P46])
知识点一 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城市是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包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又包括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原先的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B.城市经济活动强烈地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从而导致城市气候类型的变化
C.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会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导致城市地区水系紊乱
D.城市是重要的污染源,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活污染
2.下列关于城市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用地一般都将逐步演化为工业用地
B.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一般都会从第三产业转向第二产业
C.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集聚到分散
D.城市化过程使原先的乡村景观逐步被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所取代
解析:第1题,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原来的自然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城市建设虽然使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气候类型。城市是重要的污染源,其中最主要的是“工业三废”。第2题,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用地会逐步演化为建设用地。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一般都会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
答案:1.C 2.D
知识点二 城市环境问题
2015年的3月份中旬,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将整个北京城笼罩在一片昏黄中。气象台连续发布雾霾黄色预警,空气质量属于严重污染。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北京市深陷十面“霾”伏中,其直接的不利影响是(  )
①市民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剧增
②商业、餐饮等服务业遭受客源危机
③导致诸多生活用品的物价上涨
④加剧城市道路交通拥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为应对雾霾天气,北京市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为减少公众外出,要求企业轮流停产
B.实行交通管制,汽车限行
C.鼓励市民家中安装空气净化设备
D.污染类的企业一律关停
解析:第3题,雾霾严重,说明大气污染严重,会导致市民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提高,同时使大气的能见度降低,加剧交通拥堵。第4题,从大气污染的污染物来源看,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及工业排放的废气密切相关,因此合理的解决措施应是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和工厂废气的排放。
答案:3.D 4.B
知识点三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下图为2015年春节期间深圳某大街“空城”一角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造成深圳某大街2015年春节期间“空城”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逆城市化加速
B.务工人员返乡
C.人口老龄化加剧
D.旅游人数增多
6.进一步提升城市化发展内涵的合理途径是(  )
①提高城市人口素质 ②扩大农业耕地征用 ③增加城市建筑密度 ④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5题,大量务工人员回家过春节,造成了深圳“空城”现象。第6题,目前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环境污染、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等问题严重,提升城市人口素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化发展内涵。
答案:5.B 6.D
,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2.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解析:第1题,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建筑地面越来越多、绿地越来越少,降水多时会造成城市地表积水多,若排水不畅,会造成城市内涝。城市渠化通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道改造成为外形归顺、水流顺畅的人工明渠,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尽快排泄洪水的目的,能及时排除地表积水到水渠中,增强排污排涝能力。第2题,城市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泥沙淤积;河道硬化破坏了河底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位的补充来源,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取直、水流加快,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净化加快。
答案:1.D 2.B
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等原则。据此完成3~4题。
3.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
B.城市人口和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C.与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有关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4.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A.绿地 B.工业区
C.交通区 D.住宅区
解析:第3题,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工业大量排放废弃物,而城市环境不能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净化造成的。第4题,生态城市一般环境优美,是因为生态城市多在环境问题严重的市中心布局面积较大的绿地。
答案:3.B 4.A
某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从“四大维度”出发来设计城市与地区和谐发展指数,即“经济增长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读某城市“体检”图,回答5~6题。
5.图中城市“越来越胖”体现了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  )
A.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文、社会、生态建设
B.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C.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D.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6.图中所示表明,和谐城市主要看(  )
A.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
B.城市人文、社会的发展情况
C.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D.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解析:第5题,从图中城市和谐指数来看,该城市经济增长指数高,其他指数较低,由此可推断,图中城市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第6题,从图中城市和谐发展指数可知,城市的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
答案:5.A 6.A
2014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是基本建成48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据此完成7~8题。
7.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可以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  )
A.城市洪水问题 B.交通拥挤问题
C.环境污染问题 D.住房困难问题
8.下图为某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图,其中最合理的是(  )
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很容易判断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是为了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第8题,从图例中的风频图可以判断出该地的最小风频为西风,因而工业用地应布局在安居工程(居住区)的西侧。
答案:7.D 8.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材料二 如图。
(1)图中“城市病”的表现有哪些?
(2)导致上述“城市病”的“病因”是什么?
(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漫画提示“入托难”“房价高”“堵车”“就医难”“幸福感”,可分析得出答案。第(2)题,“城市病”的产生与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规划不合理等因素有关。第(3)题,抓住材料一中“生态城市”的含义即可正确作答。
答案:(1)居住困难,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幸福感下降。
(2)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
(3)环境方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
10.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在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产生了一些城市化问题,请列举上海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上海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你能列举两项吗?
(3)从乙图气候资料看,反映了城市气候的两种效应,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效应,从气温和降水现象分别分析产生这两种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用地紧张;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2)建设卫星城,开发城市新区。
(3)热岛 雨岛 ①城市人口、工业、交通的过度集中使城市区域气温高于周围地区;②由于生产、生活活动使城市尘埃增多,尘埃作为水汽凝结核,使城市上空多云、雨。
下图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反映(  )
A.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成负相关
B.亚、非洲城市化速度较快
C.亚、非洲总体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D.欧洲、北美呈现逆城市化
2.新兴国家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在城市中出现一些问题,下面描述与实际最不相符的是(  )
A.无序扩张、环境质量下降
B.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C.教育配套滞后,学位不足
D.劳动力紧缺,退休年龄推迟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平均城市化速度慢;发展中地区城市化水平低,平均城市化速度快。第2题,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1.B 2.D
城市化率的高低表明农村劳动人口转移了多少。如果城市化率高,说明农村转移人口多,人口红利实现也多;反之,说明人口红利尚未实现或未充分实现。读下图,回答3~4题。
3.下列国家中,人口红利潜力最大的是(  )
A.越南 B.菲律宾
C.印度尼西亚 D.马来西亚
4.对图中国家城市化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
A.菲律宾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
B.印度尼西亚城市环境恶化
C.马来西亚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泰国城市中心出现空洞化
解析: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菲律宾、马来西亚城市化率高;越南城市化率低,即越南的人口红利尚未实现或未充分实现,所以人口红利潜力最大。第4题,由图可知:菲律宾、马来西亚城市化率高,已达发达国家水平,处于城市化成熟阶段;印度尼西亚城市化率目前发展较快,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问题突出;马来西亚虽处于城市
化高级阶段,但不是发达国家,没有逆城市化现象;泰国城市化率低,中心城市不可能出现空洞化现象。
答案:3.A 4.B
5.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分析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开始的时间。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请说明其原因。
(3)请从资源、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4)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你认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应从哪些方面来推进?
解析:第(1)题,城镇化标志之一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从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中可知,1980年以后上海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而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由此推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大约是从1980年开始。第(2)题,城镇化水平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原因可从影响经济发展的自然原因和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状况等方面分析。第(3)题,城镇化快速发展可能会造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如环境污染加重),交通、住房条件变差等。第(4)题,推进城镇化建设可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镇经济等方面进行。
答案:(1)1980年以后上海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而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说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
(2)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
(3)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4)将城镇的务工人员转为城镇居民,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城镇第二、三产业;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扩大城镇用地规模等。

,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2.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解析:第1题,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建筑地面越来越多、绿地越来越少,降水多时会造成城市地表积水多,若排水不畅,会造成城市内涝。城市渠化通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道改造成为外形归顺、水流顺畅的人工明渠,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尽快排泄洪水的目的,能及时排除地表积水到水渠中,增强排污排涝能力。第2题,城市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泥沙淤积;河道硬化破坏了河底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位的补充来源,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取直、水流加快,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净化加快。
答案:1.D 2.B
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等原则。据此完成3~4题。
3.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
B.城市人口和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C.与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有关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4.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A.绿地 B.工业区
C.交通区 D.住宅区
解析:第3题,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工业大量排放废弃物,而城市环境不能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净化造成的。第4题,生态城市一般环境优美,是因为生态城市多在环境问题严重的市中心布局面积较大的绿地。
答案:3.B 4.A
某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从“四大维度”出发来设计城市与地区和谐发展指数,即“经济增长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读某城市“体检”图,回答5~6题。
5.图中城市“越来越胖”体现了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  )
A.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文、社会、生态建设
B.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C.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D.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6.图中所示表明,和谐城市主要看(  )
A.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
B.城市人文、社会的发展情况
C.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D.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解析:第5题,从图中城市和谐指数来看,该城市经济增长指数高,其他指数较低,由此可推断,图中城市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第6题,从图中城市和谐发展指数可知,城市的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
答案:5.A 6.A
2014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是基本建成48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据此完成7~8题。
7.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可以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  )
A.城市洪水问题 B.交通拥挤问题
C.环境污染问题 D.住房困难问题
8.下图为某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图,其中最合理的是(  )
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很容易判断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是为了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第8题,从图例中的风频图可以判断出该地的最小风频为西风,因而工业用地应布局在安居工程(居住区)的西侧。
答案:7.D 8.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材料二 如图。
(1)图中“城市病”的表现有哪些?
(2)导致上述“城市病”的“病因”是什么?
(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漫画提示“入托难”“房价高”“堵车”“就医难”“幸福感”,可分析得出答案。第(2)题,“城市病”的产生与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规划不合理等因素有关。第(3)题,抓住材料一中“生态城市”的含义即可正确作答。
答案:(1)居住困难,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幸福感下降。
(2)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
(3)环境方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
10.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在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产生了一些城市化问题,请列举上海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上海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你能列举两项吗?
(3)从乙图气候资料看,反映了城市气候的两种效应,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效应,从气温和降水现象分别分析产生这两种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用地紧张;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2)建设卫星城,开发城市新区。
(3)热岛 雨岛 ①城市人口、工业、交通的过度集中使城市区域气温高于周围地区;②由于生产、生活活动使城市尘埃增多,尘埃作为水汽凝结核,使城市上空多云、雨。
下图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反映(  )
A.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成负相关
B.亚、非洲城市化速度较快
C.亚、非洲总体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D.欧洲、北美呈现逆城市化
2.新兴国家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在城市中出现一些问题,下面描述与实际最不相符的是(  )
A.无序扩张、环境质量下降
B.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C.教育配套滞后,学位不足
D.劳动力紧缺,退休年龄推迟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平均城市化速度慢;发展中地区城市化水平低,平均城市化速度快。第2题,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1.B 2.D
城市化率的高低表明农村劳动人口转移了多少。如果城市化率高,说明农村转移人口多,人口红利实现也多;反之,说明人口红利尚未实现或未充分实现。读下图,回答3~4题。
3.下列国家中,人口红利潜力最大的是(  )
A.越南 B.菲律宾
C.印度尼西亚 D.马来西亚
4.对图中国家城市化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
A.菲律宾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
B.印度尼西亚城市环境恶化
C.马来西亚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泰国城市中心出现空洞化
解析: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菲律宾、马来西亚城市化率高;越南城市化率低,即越南的人口红利尚未实现或未充分实现,所以人口红利潜力最大。第4题,由图可知:菲律宾、马来西亚城市化率高,已达发达国家水平,处于城市化成熟阶段;印度尼西亚城市化率目前发展较快,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问题突出;马来西亚虽处于城市
化高级阶段,但不是发达国家,没有逆城市化现象;泰国城市化率低,中心城市不可能出现空洞化现象。
答案:3.A 4.B
5.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分析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开始的时间。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请说明其原因。
(3)请从资源、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4)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你认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应从哪些方面来推进?
解析:第(1)题,城镇化标志之一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从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中可知,1980年以后上海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而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由此推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大约是从1980年开始。第(2)题,城镇化水平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原因可从影响经济发展的自然原因和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状况等方面分析。第(3)题,城镇化快速发展可能会造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如环境污染加重),交通、住房条件变差等。第(4)题,推进城镇化建设可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镇经济等方面进行。
答案:(1)1980年以后上海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而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说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
(2)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
(3)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4)将城镇的务工人员转为城镇居民,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城镇第二、三产业;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扩大城镇用地规模等。

,             [学生用书P46])
知识点一 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城市是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包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又包括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原先的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B.城市经济活动强烈地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从而导致城市气候类型的变化
C.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会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导致城市地区水系紊乱
D.城市是重要的污染源,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活污染
2.下列关于城市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用地一般都将逐步演化为工业用地
B.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一般都会从第三产业转向第二产业
C.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集聚到分散
D.城市化过程使原先的乡村景观逐步被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所取代
解析:第1题,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原来的自然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城市建设虽然使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气候类型。城市是重要的污染源,其中最主要的是“工业三废”。第2题,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用地会逐步演化为建设用地。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一般都会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
答案:1.C 2.D
知识点二 城市环境问题
2015年的3月份中旬,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将整个北京城笼罩在一片昏黄中。气象台连续发布雾霾黄色预警,空气质量属于严重污染。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北京市深陷十面“霾”伏中,其直接的不利影响是(  )
①市民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剧增
②商业、餐饮等服务业遭受客源危机
③导致诸多生活用品的物价上涨
④加剧城市道路交通拥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为应对雾霾天气,北京市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为减少公众外出,要求企业轮流停产
B.实行交通管制,汽车限行
C.鼓励市民家中安装空气净化设备
D.污染类的企业一律关停
解析:第3题,雾霾严重,说明大气污染严重,会导致市民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提高,同时使大气的能见度降低,加剧交通拥堵。第4题,从大气污染的污染物来源看,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及工业排放的废气密切相关,因此合理的解决措施应是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和工厂废气的排放。
答案:3.D 4.B
知识点三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下图为2015年春节期间深圳某大街“空城”一角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造成深圳某大街2015年春节期间“空城”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逆城市化加速
B.务工人员返乡
C.人口老龄化加剧
D.旅游人数增多
6.进一步提升城市化发展内涵的合理途径是(  )
①提高城市人口素质 ②扩大农业耕地征用 ③增加城市建筑密度 ④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5题,大量务工人员回家过春节,造成了深圳“空城”现象。第6题,目前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环境污染、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等问题严重,提升城市人口素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化发展内涵。
答案:5.B 6.D
课件38张PPT。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知识点一 城市化
?
1.含义: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
聚、乡村地区转变为_________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城市一用地规模3.意义
(1)缩小_________发展差距。
(2)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提高工业生产的_________。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
心。
(5)提高乡村的______________。
【思考】 为什么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指标?
提示:城市化包含了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两方面。但无论是产业上的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还是空间上的由乡村到城市的转移,均是以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为根本的。城乡效率对外开放程度材料下图为某大城市1966年和2013年的同比例平面示意图。结合材料探究:
(1)从图中看出,该城市的城市化进程表现在哪些方面?
(2)在城市化过程中,该城市的城市人口数量和比重有何变化?
提示:(1)城市区域扩大,人口向郊区迁移,工厂向郊区迁移,郊区新建有商场和公园绿地,建设卫星城和高速公路。
(2)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化的过程、表现及结果下图表示某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t1到t4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2)此过程被称为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城市数目增多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城市群形成城市化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解析:由题目条件和图示可获得以下主要信息:①从t1到t4城市数目在增多,城市用地在扩大;②城市成群、连片,此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知识点二 城市化动力机制
?
1.主要动力: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表现
社会经济发展【思考】 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这种说法准确吗?为什么?
提示:上述说法在“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不遵循这种一般规律,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图表导读]
读教材P37图2-13 世界城市化的推进,思考下列问题。
(1)20世纪,世界城市化水平有何变化?20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达到多少?
(2)20世纪,世界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数量有何变化?在哪一阶段增幅最大?
提示:(1)20世纪,世界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20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达到48%左右。
(2)20世纪,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在1950~2000年增幅最大。材料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浪潮扑面而来。是什么力量使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呢?这股动力来自于拉力和推力。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下图所示。结合材料探究:
(1)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2)城市的拉力因素和农村的推力因素主要有哪些?
提示:(1)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就越低。
(2)如下图归纳。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2.三次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城市服务业下图表示城市化过程中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
A.工业、农业、服务业
B.服务业、工业、农业
C.农业、服务业、工业
D.工业、服务业、农业A(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的城市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密切
B.多数城市的服务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
C.城市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
D.科技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曲线开始时b的劳动力比重最大,c的劳动力比重最小,可以判断b是农业,c是服务业,则a是工业。第(2)题,城市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多数城市的工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C知识点三 城市化特点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成熟边缘大都市不平衡衰落虚假滞后卫星城基础设施(2)过程: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______________的过程。
(3)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应注重以下方面的创新:推进以____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_________、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__________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数量城市不断提升人协调发展空间结构【思考】 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较慢,为什么城市化水平却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提示: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处于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目前城市化速度较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虽然城市化速度较快,但城市化水平却较低。[图表导读]
读教材P39图2-16 我国六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思考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什么?
(2)1982年以后,我国城市化速度特别快,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提示:(1)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3)①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③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④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材料一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材料二 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示意图。结合材料探究:
(1)材料二中各国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目前各国处于城市化的哪一个阶段?近20年来各国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2)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3)总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提示:(1)不同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不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发展中国家起步早,英国尤其早,因其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美国次之,日本第三,印度第四,巴西开始最晚。目前英
国、美国、日本处于城市化的成熟阶段。而印度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巴西处于加速阶段。近20年来,英国、美国、日本城市化发展趋缓甚至停滞,巴西的城市化加速发展,印度的城市化速度较慢。(2)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英国、美国、日本城市化地域将不断向农村推进,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市绿化率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巴西将进入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印度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提高,城市化进程将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3)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
从城市化进程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_________”形曲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处于不同阶段。S2.城市化的地域差异
快下图表示甲、乙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两类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发展中国家
B.乙图表示发达国家
C.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乙类国家
D.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乙类国家D(2)近年来,甲类国家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向郊区、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的现象,其原因不是(  )
A.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B.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城市经济发展缓慢
D.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
解析:甲类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缓慢,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目前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乙类国家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目前城市化水平低,速度快。发达国家的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而乡村环境优美,随着小城镇及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及交通事业的发展,人口逐渐从城市向乡村及小城镇流动。C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标
思维导图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理解城市化的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形成条件及其与三次产业的关系。
3.运用相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以及我国城市化的特点。
知识点一 城市化[学生用书P36]
1.含义: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2.表现
3.意义
(1)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5)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思考】 为什么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指标?
提示:城市化包含了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两方面。但无论是产业上的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还是空间上的由乡村到城市的转移,均是以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为根本的。
材料 下图为某大城市1966年和2013年的同比例平面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从图中看出,该城市的城市化进程表现在哪些方面?
(2)在城市化过程中,该城市的城市人口数量和比重有何变化?
提示:(1)城市区域扩大,人口向郊区迁移,工厂向郊区迁移,郊区新建有商场和公园绿地,建设卫星城和高速公路。
(2)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城市化的过程、表现及结果
 下图表示某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t1到t4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2)此过程被称为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题目条件和图示可获得以下主要信息:①从t1到t4城市数目在增多,城市用地在扩大;②城市成群、连片,此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
答案:(1)城市数目增多 城市用地面积扩大 城市群形成
(2)城市化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知识点二 城市化动力机制[学生用书P37]
1.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
2.主要表现
【思考】 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这种说法准确吗?为什么?
提示:上述说法在“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不遵循这种一般规律,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图表导读]
读教材P37图2-13 世界城市化的推进,思考下列问题。
(1)20世纪,世界城市化水平有何变化?20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达到多少?
(2)20世纪,世界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数量有何变化?在哪一阶段增幅最大?
提示:(1)20世纪,世界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20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达到48%左右。
(2)20世纪,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在1950~2000年增幅最大。
材料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浪潮扑面而来。是什么力量使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呢?这股动力来自于拉力和推力。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结合材料探究:
(1)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2)城市的拉力因素和农村的推力因素主要有哪些?
提示:(1)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就越低。
(2)如下图归纳。
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三次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产业
影响
第一产业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第二产业
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工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
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下图表示城市化过程中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
A.工业、农业、服务业
B.服务业、工业、农业
C.农业、服务业、工业
D.工业、服务业、农业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的城市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密切
B.多数城市的服务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
C.城市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
D.科技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曲线开始时b的劳动力比重最大,c的劳动力比重最小,可以判断b是农业,c是服务业,则a是工业。第(2)题,城市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多数城市的工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答案:(1)A (2)C
知识点三 城市化特点[学生用书P38]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特点
目前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市区范围扩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
总体水平较低,推进迅速;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
问题
大城市过度扩张,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逐渐恶化,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了“虚假城市化”或“滞后城市化”;城市生态破坏严重,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解决措施
建设卫星城和工业区;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城市及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合理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乡村向城市转变
2.中国的城市化
(1)特点
(2)过程: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城市不断提升的过程。
(3)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应注重以下方面的创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思考】 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较慢,为什么城市化水平却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提示: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处于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目前城市化速度较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虽然城市化速度较快,但城市化水平却较低。
[图表导读]
读教材P39图2-16 我国六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思考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什么?
(2)1982年以后,我国城市化速度特别快,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提示:(1)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3)①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③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④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材料一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材料二 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材料二中各国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目前各国处于城市化的哪一个阶段?近20年来各国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2)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3)总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提示:(1)不同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不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发展中国家起步早,英国尤其早,因其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美国次之,日本第三,印度第四,巴西开始最晚。目前英国、美国、日本处于城市化的成熟阶段。而印度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巴西处于加速阶段。近20年来,英国、美国、日本城市化发展趋缓甚至停滞,巴西的城市化加速发展,印度的城市化速度较慢。
(2)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英国、美国、日本城市化地域将不断向农村推进,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市绿化率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巴西将进入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印度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提高,城市化进程将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3)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
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
从城市化进程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处于不同阶段。
2.城市化的地域差异
  国家类型
比较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
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
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原因
城市化已推进到
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迅速
城市人口比重
大小
大(70%以上)
小(不到40%)
原因
起步早,城市
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市
化水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
阶段
动力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大批农业劳动力
向城市迁移
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
经济迅速发展
问题
及原因
问题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
求提高,郊区基础设
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人口增长快,农村
劳动力过剩
 下图表示甲、乙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两类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发展中国家
B.乙图表示发达国家
C.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乙类国家
D.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乙类国家
(2)近年来,甲类国家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向郊区、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的现象,其原因不是(  )
A.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B.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城市经济发展缓慢
D.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
解析:甲类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缓慢,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目前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乙类国家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目前城市化水平低,速度快。发达国家的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而乡村环境优美,随着小城镇及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及交通事业的发展,人口逐渐从城市向乡村及小城镇流动。
答案:(1)D (2)C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
重点必背
1.什么是城市化?其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3.三次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什么影响?
4.为什么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有何不同?
6.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微点拨
1.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推进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的标志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3.在城市化过程中,不仅区域的地表景观及人口的活动方式发生了变化,区域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人口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4.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并不表明城市化水平降低,而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新阶段。
5.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是不合理的。发达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是由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且与城市化的速度不相适应、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造成的。所以,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于少数大城市。
,             [学生用书P40])
知识点一 城市化
1.下图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示意图,图中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  )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C.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D.城市道路密度增加
解析:选B。由图示可以看出,北京城区面积在不断扩大。
知识点二 城市化动力机制
2.2014年10月31日,是首个世界城市日,主题为“城市的转型与发展”。下列关于城市特征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口与产业密集,集聚效应好 ②人口流动和职业变化非常活跃 ③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④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由从事第一、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根据城市化定义可知,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由从事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④错。结合选择项可知,①②③正确。
知识点三 城市化特点
读2025年世界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世界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
A.北美洲沿海城市数量多于内陆
B.人口1 000万以上沿海城市多于内陆
C.亚洲内陆城市数量少于北美洲
D.大洋洲的内陆城市数量多于沿海
4.与欧洲相比,南亚(  )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化起步早
C.城市化速度快 D.逆城市化现象显著
解析:第3题,由图示可以看出,人口1 000万以上的沿海城市多于内陆;亚洲、北美洲内陆城市都较多,且亚洲内陆城市数量多于北美洲;大洋洲沿海城市数量多于内陆。第4题,与欧洲相比, 南亚经济较为落后,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但发展速度快。
答案:3.B 4.C
下图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变化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信息能直接反映的城市化标志是(  )
A.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绿地增加
D.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6.关于中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为60%
B.城市化进程已推进到成熟阶段
C.逆城市化现象很普遍
D.构建和谐人居环境是城市的发展趋势之一
解析:图中显示的是我国自1953年以来的城市人口比重的曲线变化状况,说明我国的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从曲线变化看,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到加速发展时期,但城市化水平还相对较低,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城市化问题,因此构建和谐人居环境是城市的发展趋势之一。
答案:5.A 6.D
,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读我国中部地区某城市发展过程图,回答1~2题。
1.该地城市化过程的主要表现是(  )
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②城市人口增加
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④城市人口文化水平提高
⑤劳动力从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促进图示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政策 ②科技 ③交通 ④工业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1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网络化不断加强,呈综合化趋向;交通和工业的发展带动城市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原来城郊的部分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
答案:1.D 2.C
读城市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M时段,城市化发展较快
B.在P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C.在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D.在N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
4.中国和英国分别处于图中的时段是(  )
A.P、N B.N、P
C.M、N D.P、M
解析:第3题,P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第4题,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处于P时段;英国城市化水平较高,处于N时段。
答案:3.C 4.A
下图是甲、乙两城市人口增长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据此完成5~6题。
5.关于这两种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
B.乙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C.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于乙城市所在国家
D.乙城市所在国家的人口主要向城市中心区移动
6.关于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发展快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B.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C.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
D.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解析:第5题,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缓慢,甚至有些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乙城市所在国家为发达国家。第6题,甲城市所在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其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城市化推进很快,其原因不是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由人口过快增长,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城市经济畸形发展造成的。
答案:5.B 6.B
下图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曲线图。读图,完成7~8题。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是(  )
A.①时期 B.②时期
C.③时期 D.④时期
8.下列有关我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已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
B.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区
C.城市化速度取决于城市规模的大小
D.资源不足是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7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应是城市化发展曲线最陡的一段,即图中③时期。第8题,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影响城市化速度和进程。
答案:7.C 8.B
9.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三个不同年份同比例尺平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城市1991~2001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2)2001~2013年该城市的发展变化有哪些?
(3)从上述三幅图分析,未来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答案:(1)①城镇面积由小到大;②城市工业区由无到有;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2)①人口向郊区迁移;②工厂向郊区迁移;③郊区新建绿化带;④建设卫星城和高速公路。
(3)逆城市化。
10.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比例
年份
1950年
1970年
1990年
2025年
发达国家
50%
66.6%
72.6%
80%
发展中国家
17.0%
25.4%
33.6%
57%
(1)图甲中虚线代表________国家,实线代表________国家。目前,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的情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说明了世界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中说明了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总人口多,因此图甲中虚线为发展中国家,实线为发达国家。第(2)题,读图乙可知,世界特大城市数量增加迅速,发展中国家占优势。第(3)题,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慢。
答案:(1)发展中 发达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超过了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也较发达国家快
(2)数量不断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数量增长速度更快,未来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多数集中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3)起步早,目前城市化进程较慢,水平较高
读1990年至2010年江西省与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情况表,回答1~2题。
江西(%)
安徽(%)
1990年
20.40
17.84
2000年
27.67
27.81
2010年
44.06
43.01
1.与安徽省相比,20年来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和速度是(  )
A.城市化水平一直较高,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大
B.城市化速度一直较快,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小
C.城市化水平一直较低,城市化速度一直较慢
D.前十年城市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市化速度较快
2.促使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拉力”因素主要是(  )
A.城市高楼林立,环境优美
B.城市就业机会多
C.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解析:第1题,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江西省与安徽省相比,前十年城市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市化速度较快。第2题,城市就业机会多,是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拉力”因素。
答案:1.D 2.B
读甲、乙、丙、丁四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示意图,回答3~4题。
3.四国城市化的共同特点有(  )
①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②非农用地不断扩大
③城市化速度缓慢
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近年来,引起丁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A.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D.城市中心区的萎缩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四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则非农用地不断扩大;丁国目前城市化速度较快;丁国城市化水平较低,不到40%,不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第4题,丁国城市化水平不足40%,应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迅速,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较快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答案:3.A 4.B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近几年来城市化率变化图。
材料二 某年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市化率排名与当年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数量及排名(港、澳、台无统计)。
城市化
率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省级
行政区
上海
北京
天津
广东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江苏
新疆
内蒙古
人均
GDP
(美元)
7 330
6 410
5 340
3 630
2 830
2 100
2 020
3 710
1 890
2 590
人均
GDP
排名
1
2
3
6
8
11
12
5
14
10
(1)材料中城市化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它是衡量________的标志。
(2)由材料一可知,我国近年来城市化水平呈________趋势,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级行政区大多分布在____________,并分析其原因。
(4)有关上海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城市化基础水平高
B.经济发展水平高
C.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人口迁入率高
(5)由材料二可知,新疆人均GDP居14位,但城市化率较高,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农业基础好,对外贸易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上海市城市人口增长主要是外来人口迁入造成的,其人口自然增长缓慢。新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人口稀少,城市大多集中于绿洲地区,人口密集。
答案:(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水平
(2)加速增长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东部沿海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工农业基础好,商贸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4)C
(5)新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农业生产以游牧为主,人口稀少,而城市大多集中于自然条件优越的绿洲,人口密集。
,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读我国中部地区某城市发展过程图,回答1~2题。
1.该地城市化过程的主要表现是(  )
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②城市人口增加
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④城市人口文化水平提高
⑤劳动力从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促进图示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政策 ②科技 ③交通 ④工业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1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网络化不断加强,呈综合化趋向;交通和工业的发展带动城市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原来城郊的部分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
答案:1.D 2.C
读城市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M时段,城市化发展较快
B.在P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C.在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D.在N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
4.中国和英国分别处于图中的时段是(  )
A.P、N B.N、P
C.M、N D.P、M
解析:第3题,P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第4题,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处于P时段;英国城市化水平较高,处于N时段。
答案:3.C 4.A
下图是甲、乙两城市人口增长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据此完成5~6题。
5.关于这两种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
B.乙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C.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于乙城市所在国家
D.乙城市所在国家的人口主要向城市中心区移动
6.关于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发展快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B.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C.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
D.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解析:第5题,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缓慢,甚至有些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乙城市所在国家为发达国家。第6题,甲城市所在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其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城市化推进很快,其原因不是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由人口过快增长,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城市经济畸形发展造成的。
答案:5.B 6.B
下图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曲线图。读图,完成7~8题。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是(  )
A.①时期 B.②时期
C.③时期 D.④时期
8.下列有关我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已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
B.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区
C.城市化速度取决于城市规模的大小
D.资源不足是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7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应是城市化发展曲线最陡的一段,即图中③时期。第8题,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影响城市化速度和进程。
答案:7.C 8.B
9.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三个不同年份同比例尺平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城市1991~2001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2)2001~2013年该城市的发展变化有哪些?
(3)从上述三幅图分析,未来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答案:(1)①城镇面积由小到大;②城市工业区由无到有;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2)①人口向郊区迁移;②工厂向郊区迁移;③郊区新建绿化带;④建设卫星城和高速公路。
(3)逆城市化。
10.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比例
年份
1950年
1970年
1990年
2025年
发达国家
50%
66.6%
72.6%
80%
发展中国家
17.0%
25.4%
33.6%
57%
(1)图甲中虚线代表________国家,实线代表________国家。目前,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的情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说明了世界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中说明了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总人口多,因此图甲中虚线为发展中国家,实线为发达国家。第(2)题,读图乙可知,世界特大城市数量增加迅速,发展中国家占优势。第(3)题,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慢。
答案:(1)发展中 发达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超过了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也较发达国家快
(2)数量不断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数量增长速度更快,未来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多数集中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3)起步早,目前城市化进程较慢,水平较高
读1990年至2010年江西省与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情况表,回答1~2题。
江西(%)
安徽(%)
1990年
20.40
17.84
2000年
27.67
27.81
2010年
44.06
43.01
1.与安徽省相比,20年来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和速度是(  )
A.城市化水平一直较高,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大
B.城市化速度一直较快,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小
C.城市化水平一直较低,城市化速度一直较慢
D.前十年城市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市化速度较快
2.促使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拉力”因素主要是(  )
A.城市高楼林立,环境优美
B.城市就业机会多
C.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解析:第1题,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江西省与安徽省相比,前十年城市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市化速度较快。第2题,城市就业机会多,是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拉力”因素。
答案:1.D 2.B
读甲、乙、丙、丁四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示意图,回答3~4题。
3.四国城市化的共同特点有(  )
①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②非农用地不断扩大
③城市化速度缓慢
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近年来,引起丁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A.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D.城市中心区的萎缩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四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则非农用地不断扩大;丁国目前城市化速度较快;丁国城市化水平较低,不到40%,不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第4题,丁国城市化水平不足40%,应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迅速,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较快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答案:3.A 4.B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近几年来城市化率变化图。
材料二 某年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市化率排名与当年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数量及排名(港、澳、台无统计)。
城市化
率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省级
行政区
上海
北京
天津
广东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江苏
新疆
内蒙古
人均
GDP
(美元)
7 330
6 410
5 340
3 630
2 830
2 100
2 020
3 710
1 890
2 590
人均
GDP
排名
1
2
3
6
8
11
12
5
14
10
(1)材料中城市化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它是衡量________的标志。
(2)由材料一可知,我国近年来城市化水平呈________趋势,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级行政区大多分布在____________,并分析其原因。
(4)有关上海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城市化基础水平高
B.经济发展水平高
C.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人口迁入率高
(5)由材料二可知,新疆人均GDP居14位,但城市化率较高,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农业基础好,对外贸易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上海市城市人口增长主要是外来人口迁入造成的,其人口自然增长缓慢。新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人口稀少,城市大多集中于绿洲地区,人口密集。
答案:(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水平
(2)加速增长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东部沿海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工农业基础好,商贸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4)C
(5)新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农业生产以游牧为主,人口稀少,而城市大多集中于自然条件优越的绿洲,人口密集。

,             [学生用书P40])
知识点一 城市化
1.下图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示意图,图中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  )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C.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D.城市道路密度增加
解析:选B。由图示可以看出,北京城区面积在不断扩大。
知识点二 城市化动力机制
2.2014年10月31日,是首个世界城市日,主题为“城市的转型与发展”。下列关于城市特征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口与产业密集,集聚效应好 ②人口流动和职业变化非常活跃 ③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④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由从事第一、第二产业转变为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根据城市化定义可知,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由从事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④错。结合选择项可知,①②③正确。
知识点三 城市化特点
读2025年世界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世界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
A.北美洲沿海城市数量多于内陆
B.人口1 000万以上沿海城市多于内陆
C.亚洲内陆城市数量少于北美洲
D.大洋洲的内陆城市数量多于沿海
4.与欧洲相比,南亚(  )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化起步早
C.城市化速度快 D.逆城市化现象显著
解析:第3题,由图示可以看出,人口1 000万以上的沿海城市多于内陆;亚洲、北美洲内陆城市都较多,且亚洲内陆城市数量多于北美洲;大洋洲沿海城市数量多于内陆。第4题,与欧洲相比, 南亚经济较为落后,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但发展速度快。
答案:3.B 4.C
下图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变化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信息能直接反映的城市化标志是(  )
A.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绿地增加
D.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6.关于中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为60%
B.城市化进程已推进到成熟阶段
C.逆城市化现象很普遍
D.构建和谐人居环境是城市的发展趋势之一
解析:图中显示的是我国自1953年以来的城市人口比重的曲线变化状况,说明我国的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从曲线变化看,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到加速发展时期,但城市化水平还相对较低,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城市化问题,因此构建和谐人居环境是城市的发展趋势之一。
答案:5.A 6.D

[教师用书独具]
1.(2014·高考大纲全国卷)如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
(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材料,该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甲地有港口,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好,容易发展成城市,故选D。甲地与周围地区相比,没有气候或者地形方面的优势,甲地是因建设港口发展起来的,其公路交通的枢纽地位不显著,故不选A、B、C。第(2)题,甲地由于港口发展带动了经济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这是其成为首都的最重要条件。
答案:(1)D (2)D
2.(2013·高考四川卷)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1)~(2)题。
时期(年)
1985~190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
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
增长率(%)
3.77
4.28
3.79
(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2)据上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能够结合数学知识进行解答。第(1)题,我国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一直比我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大,故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加。第(2)题,我国自1985年以来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一直比较大,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乡村人口数量不会持续增长,城市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商业用地在城市用地中的比例最小,故城市新增用地应主要为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城市用地的快速增加必然会占用大量农业用地,故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答案:(1)C (2)D
3.(2014·高考山东卷)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完成(1)~(2)题。
(1)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2)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
A.①处和③处
B.①处和④处
C.②处和③处
D.②处和④处
解析:组团式城市是在城市市区及近郊范围,组成城市功能整体的各部分,由三个及三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分散并相隔一定距离的集中功能区团块,通过便捷的交通连接形成的一个城市实体。第(1)题,组团式城市各部分之间距离相对较远,增加了居民的出行距离,不利于各区之间的联系,故A、C错;城市各部分内部主要功能区相对齐全,所以增加了基础设施投资,故D错;各部分之间有林地相隔,避免了集中布局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故B对。第(2)题,物流园区占地广,需要有较低地价的土地;需要有便利的交通,利于物资的集散。①处在高速公路出入口,交通便利,交通条件优于②③④处。化工园区对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是水体污染与大气污染。根据河流流向判断市区地势总体是东南高、西北低,③处位于郊外,地势较市区低,且处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对城区污染小。故选A。
答案:(1)B (2)A
4.(2014·高考江苏卷)下图是某特大城市开发区社区居民不同购物行为空间差异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居民倾向于到中心城区购买的商品是(  )
A.食品 B.日常用品
C.服装 D.家用电器
(2)影响居民购买食品和日常用品空间倾向的主要因素是(  )
A.出行距离 B.购物成本
C.交通方式 D.购物环境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服装及家用电器去中心城区购买的倾向最高。第(2)题,由图可知,居民购买食品和日常用品的空间倾向在开发区最高,也就是在其居住地附近最高,居民在当地购物的优势是出行距离近,并且会节省交通等费用,购物成本低。
答案:(1)CD (2)AB
5.(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图)。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故选D。第(2)题,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故选B。
答案:(1)D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