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知道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2.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的过程,了解明朝灭亡的史实。
3.知道后金的建立、清朝的建立,了解清军入关等基本史实。
4.了解清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重点难点】
1.重点:张居正改革;李自成起义;明朝的灭亡;清军入关。
2.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1.政治腐败
(1)表现:皇帝多沉迷享乐,重用 ,疏于朝政。当时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结党营私,纷争不已。
(2)后果:。
①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②皇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 ,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张居正改革
(1)时间:明朝万历初年。
(2)内容
①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将 、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按银两收税,称为“ ”。
②整顿吏治、巩固边防。
(3)作用: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政府 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政治局面为之一新。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原因
(1)明朝末年, 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 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广大农民无法忍受下去,纷纷起义。
2.过程
(1)口号:李自成提出“ ”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2)治军:规定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3)政权: 年,李自成在 建立政权,国号 。
3.结果:李自成挥师北上,攻进北京城内, 在绝望中自缢, 灭亡。
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满洲兴起
(1)建立政权: 年, 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 。
(2)改国号: 年, 定族称为 。 年,改国号为 。
2.清军入关
(1)吴三桂降清:明朝灭亡后,驻守 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打败李自成的军队。
(2)李自成起义失败: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 ,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四、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建立统治: 年,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以北京为都城,并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巩固统治
(1)政治制度: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 ,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文化:推崇 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合作探究】
1.讨论明末农民起义顺利进军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
2.李自成起义军最大的功绩是什么?如何评价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
【当堂达标】
1.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按银两收税,称为“一条鞭法”。它的提出者是( )
A.岳飞 B.张居正 C.王安石 D.范仲淹
2.《陕西通志》曾记载明末(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尽矣,则剥树皮而食……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材料反映的状况导致了( )
A.李自成起义 B.吴三桂降清 C.金改国号清 D.崇祯帝登基
3.明朝末年曾流行这样的歌谣:“宰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歌谣中的“闯王”( )
A.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B.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C.在北京建立起大顺政权 D.联合吴三桂灭掉了明朝
4.崇祯皇帝曾在《罪己诏》中痛切指出官员身居官位,却只为自己谋私利……下级官吏品行不端,勾结无赖作为爪牙欺霸乡里,感叹道:“嗟此小民,谁能安枕?”由材料可以看出,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吴三桂投降清军 B.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C.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D.李自成发动起义
5.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他的建立者是( )
A.李自成 B.努尔哈赤 C.皇太极 D.顺治帝
6.满族入关后,立即“遣官祭先师孔子”,孔子后人“仍袭封衍圣公”:1654年加孔子“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头衔,多尔衮并亲自“谒先师孔子庙行礼”。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地域文化的差别 B.增强了统一国家凝聚力
C.加剧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7.根据明末大事年记,回答问题。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18年,明神宗先后三次下令加派全国田赋,时称“辽饷”,激起人民强烈不满。
1627年,明思宗(即崇祯皇帝)继位。
1629年,李自成加入起义军。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清。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占领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败退北京。
(1)根据材料,指出明神宗“辽饷”的主要用途。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神宗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2)根据材料,指出崇祯皇帝在位期间明朝统治面临哪些威胁。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事记中李自成败退北京的经过。
【我的收获】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1. 宦官 兼并土地 2.田赋 一条鞭法 税收
二、1. 政治腐败 陕西 2.均田免粮 1644 西安 大顺 3.崇祯帝 明朝
三、1. 1616 努尔哈赤 后金 1635 皇太极 1636 满洲 大清 2.山海关 北京
四、1. 1644 2.中央集权 儒家
【合作探究】
1.顺利进军的原因:明末农民战争最典型的战术是流动作战,具有优越性,起义军时分时合,神出鬼没,使明军疲于奔命。明军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因为军政腐败,军队没有战斗力,且分兵作战,常常失败,起义军军纪严明,战斗力较强,与明军形成鲜明对比。
失败原因: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明末农民起义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进入北京后,军事首领滋长了腐化思想,政治上处理不当,军队纪律松弛,战斗力下降,在明清军队进攻下功败垂成。
2.最大的功绩是推翻了明朝的统治。评价: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打击了清朝,在中国农民起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遏制了土地高度集中的发展,起义中提出均田口号,直接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当堂达标】
1.B 2.A 3.B 4.B 5.C 6.B
7.(1)用途:与后金作战。表现:皇帝疏于朝政;皇室钩心斗角;大臣结党营私。
(2)威胁:北部后金(后称清)的威胁,内部受到农民起义的威胁。
(3)经过: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教学 目标 1.通过研读史料、历史图片,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表现,认识明朝面临的统治危机、灭亡的根本原因以及李自成起义的原因;了解张居正为拯救危机而进行的改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借助时间轴、历史地图,了解李自成起义的过程,分析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得到广大农民拥护的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通过梳理明亡清兴的历史过程,理解清军入关是历史的必然,明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在危机和竞争中生存。(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重点 难点 重点:张居正改革;李自成起义;明朝的灭亡;清军入关。 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一条鞭法。
教法 学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见课件)。教师:请同学们齐读图片中的诗句,这首诗描写的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明朝末年,东北地区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与明朝发生战争,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威胁;加上内部农民起义不断,明朝的统治岌岌可危。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亡。勤奋治国的崇祯帝为何会亡国 是谁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让我们今天来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来了解明朝灭亡的这段历史。 教师随笔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 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1.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的表现。 答案:(1)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重用宦官,疏于朝政。 (2)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结党营私,纷争不已。 2.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明朝政治腐败对社会的影响。 答案:(1)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2)皇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3.观看视频《张居正改革》,识读图片(见课件),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张居正改革的时间,归纳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分析其历史作用。 答案:(1)时间:明朝万历初年。 (2)主要内容:①清丈田亩;②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按银两收税,称为“一条鞭法”。③整顿吏治、巩固边防。 (3)历史作用:①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政府税收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②使政治局面为之一新。 过渡语:明朝中后期,皇帝昏庸、统治腐朽,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农民流离失所,张居正的改革虽有成效,但也无力挽救大局,明末农民起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板块二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答案:(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起义。 2.识读图片(见课件),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李自成起义的过程。 答案:(1)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2)起义军纵横于河南、湖广等十余省。 (3)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4)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内,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3.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理解明朝灭亡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答案:(1)①根本原因: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②直接原因: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③重要原因:后金的兴起,消耗了明朝的国力。 (2)启示和教训:①保持政治清明,要注重发展经济。②要关注民生,以民为本。③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过渡语:明朝末年,关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时,关外东北地区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并建立政权。吴三桂降清后,引清军入关,消灭农民起义建立政权,进入北京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导 与 学 过 程 板块三 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识读图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简述后金的建立和清朝的建立。 答案:(1)1616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1635年,皇太极定族称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 2.识读图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讲述清军入关的史实。 答案:明朝灭亡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打败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3.问题探究:清军入主中原是偶然的吗 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必然:明朝后期的腐朽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都注定其失败,清政权正处于充满生机的发展期。 (2) 偶然:吴三桂为了个人利益投降,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 过渡语:吴三桂降清,清军入关后,发动了镇压农民军、消灭明朝残余势力等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统一中国的战争,标志着清朝对全国统治的开始。 板块四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清朝是如何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的。 答案:(1)1644年,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以北京为都城。 (2)清军随后南下,陆续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清朝的统治政策。 答案:(1)政治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文化上: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结束语:17世纪中期,明朝统治日益腐朽,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水深火热。国家治理混乱,边疆难以掌控,东北的女真崛起。努尔哈赤基本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反抗明朝的统治。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横扫明朝军队,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李自成起义军推翻明朝统治,随后清军入关。清军陆续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和明朝残余力量,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中国又进入了新的朝代。 教师随笔
板书 设计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1.腐朽统治: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2.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口号:“均田免粮” 2.政权:大顺 3.明朝灭亡:1644年 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建立政权:1616年,努尔哈赤建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2.清军入关:吴三桂降清,李自成起义失败 四、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统治全国:1644年,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以北京为都城 2.统治方针: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大一统;推崇儒家学说
当堂 达标 见学案、课件,学案、课件同步使用
教学 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明末农民起义和明亡清兴的历史,通过对明末农民起义的探讨学习,了解明末政治腐败的严重危害,知道农民战争对于明代封建秩序产生了猛烈地冲击与破坏的历史作用。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面分析。要学会运用丰富的史料展现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完整性,体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应反思如何指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评价本课的重要人物,如崇祯帝、李自成、吴三桂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2张PPT)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清太祖努尔哈赤
李自成
皇太极
1.通过研读史料、历史图片,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表现,认识明朝面临的统治危机、灭亡的根本原因以及李自成起义的原因;了解张居正为拯救危机而进行的改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借助时间轴、历史地图,了解李自成起义的过程,分析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得到广大农民拥护的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通过梳理明亡清兴的历史过程,理解清军入关是历史的必然,明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在危机和竞争中生存。(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政治腐败:
明武宗之豹房
尚武爱玩乐
(第10位皇帝)
明神宗
不爱上朝
(第13位皇帝)
明熹宗
喜好木工
(第15位皇帝)
明宣宗
好斗蟋蟀
(第5位皇帝)
明世宗
好炼丹
(第11位皇帝)
①皇帝: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重用宦官,疏于朝政。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
(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我太难了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1.识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的表现。
政治腐败:
相关史事
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到处游玩,甚至公开抢掠民女。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沉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②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结党营私,纷争不已。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万历二十二年,顾宪成被革职后,与同好高攀龙、钱一本等人在无锡东门外东林书院借讲学为名,讽议朝政,品评人物,时人称他们为“东林党”,号称“清流”。天启年间的党争进入到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时期。早期的东林党人具有一定的正义感,但是他们实质上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攻击异己。明末党争加速明朝腐败,进一步削弱明朝的统治力量。
魏忠贤
社会动荡:
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
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
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豫变纪略》
①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周臣《流民图》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2.识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明朝政治腐败对社会有何影响?
社会动荡:
②皇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材料: 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职此之由
——《明清史料》甲编
万历年间 南京一带有的富豪之家占地7万顷。(1倾=100亩,博外120亩)
天启年间 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
崇祯年间 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3.观看视频《张居正改革》识读图片,分析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张居正改革的时间,归纳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分析其历史作用。
材料:一是整频吏治。张居正提出有名的“考成法”,考成法实施以后,法必遵行,言必有效,一时大小官员皆不敢玩忽职守,一切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率大为提高。二是整饬边防,改善同蒙古的关系,从而西北边塞安宁,二十余年没有战争。…………四是清丈田地。此法清查出了一部分素强地主隐瞒的田地,有利于抑制地主逃税现象。五是一条鞭法。主要解决“役”的征收问题。经过上述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改善了国家的经济状况,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边防实力增强。
——摘编自赵黎君《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异同》
①清丈田亩;②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按银两收税,称为“一条鞭法”。③整顿吏治、巩固边防。
①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政府税收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②使政治局面为之一新。
时间:明朝万历初年。
主要内容:
历史作用:
二、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李自成其人:
姓名:李自成
籍贯:陕北米脂人
生卒:1606年—1645年
主要社会经历
童年:给地主放牛
长大后:当兵
原职业:驿站马卒
性格爱好:
英勇善战,不好酒色,
与其下同甘苦
起义原因:
(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豫变纪略》
三饷:辽饷、练饷、剿饷
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陕西北部)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怠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
直接原因: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起义。
二、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起义过程:
政治腐败,赋税严重; 陕北连年干旱
陕西起义
提出_________口号
建立
_________
政权
________年4月
________
自缢,明朝统治长达_____年
进军______
攻克______
攻克_______
明朝灭亡
河南
”均田免赋“
西安
大顺
北京
1644
崇祯帝
276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最大特点:第一次明确提出对土地的要求
你认为“均田免赋”是什么意思?会给李自成带来什么好处?
均田: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免赋:减免沉重赋税,甚至不纳粮
二、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识读图示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李自成起义的过程。
3.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理解明朝灭亡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太监、航海家
(1)根本原因: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2)直接原因: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3)重要原因:后金的兴起,消耗了明朝的国力。
明朝灭亡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①保持政治清明,要注重发展经济。
②要关注民生,以民为本。
③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崇祯帝最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3岁。
二、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起义 领导者 口号 影响 特点
秦末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推翻 秦的统治 首创精神
东汉黄巾起义 张角 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沉重打击 东汉统治 利用宗教
有组织有准备
唐末农民起义 黄巢 沉重打击 唐朝统治 流动作战
元末农民起义 朱元璋 推翻 元朝统治
明末农民起义
李自成
均田免赋
推翻明朝统治
目标明确
规模大
百姓欢迎
历代农民起义一览表
明确将土地作为斗争目标
农民起义发展到新的水平
知识拓展
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识读图文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后金的建立和清朝的建立。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沈阳故宫
1625年,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沈阳故宫建成于1636年,在国内现存的皇宫建筑中,它的规模仅次于北京故宫。
(2)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
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接连取胜,使明朝北部受到严重威胁。
努尔哈赤死后,
皇太极继位,
继续进攻明朝。
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2.识读图文并结合教材知识,讲述清军入关的史实。
太监、航海家
清兵入关:
明朝灭亡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打败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吴三桂,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
吴三桂
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进。自成劫其父襄…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归山海。自成怒…东攻山海关。三桂惧,乞降于我。”。 ——《明史·流寇》
冲冠一怒为红颜
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3.问题探究:满洲入主中原是偶然的吗?谈谈你的看法。
偶然
吴三桂为了个人利益投降,打开山海关让清军入关。
必然
明朝后期的腐朽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都注定其失败,
清政权正处于充满生机的发展期。
(1)1644年,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以北京为都城。
建立统治: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三桂将清军引入三海关
顺治帝迁都北京,开始统治全国。
清初抗明形势图
(2)清军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四、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识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清朝是如何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的?
统治政策:
材料一:面尊明太祖,封建其后(分封他的后人),以减少汉族的反感。圣祖(康熙)南巡,每过南京,必向明太祖陵致祭……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满族统治者进入北京后,立即“遣官祭先师孔子”;接着又以孔子的后人“仍袭封衍圣公”;一六四五年为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头衔,多尔衮并亲自“谒先师孔子庙行礼”。 ——稻叶君山《清朝全史》
(1)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文化上: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四、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2.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清朝的统治政策。
课堂小结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腐朽统治: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口号:“均田免赋”
政权:大顺
明朝灭亡:1644年
统治全国:1644年,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都城
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统治方针:维护政治大一统,推崇儒家学说
建立政权:1616年,努尔哈赤建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清军入关:吴三桂降清,李自成起义失败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按银两收税,称为“一条鞭法”。它的提出者是( )
A.岳飞 B.张居正 C.王安石 D.范仲淹
2.《陕西通志》曾记载明末(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尽矣,则剥树皮而食……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材料反映的状况导致了( )
A.李自成起义 B.吴三桂降清 C.金改国号清 D.崇祯帝登基
3.明朝末年曾流行这样的歌谣:“宰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歌谣中的“闯王”( )
A.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B.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C.在北京建立起大顺政权 D.联合吴三桂灭掉了明朝
B
A
当堂达标
B
4.崇祯皇帝曾在《罪己诏》中痛切指出官员身居官位,却只为自己谋私利……下级官吏品行不端,勾结无赖作为爪牙欺霸乡里,感叹道:“嗟此小民,谁能安枕?”由材料可以看出,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吴三桂投降清军 B.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C.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D.李自成发动起义
5.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他的建立者是( )
A.李自成 B.努尔哈赤 C.皇太极 D.顺治帝
6.满族入关后,立即“遣官祭先师孔子”,孔子后人“仍袭封衍圣公”:1654年加孔子“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头衔,多尔衮并亲自“谒先师孔子庙行礼”。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地域文化的差别 B.增强了统一国家凝聚力
C.加剧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B
C
7.根据明末大事年记,回答问题。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18年,明神宗先后三次下令加派全国田赋,时称“辽饷”,激起人民强烈不满。
1627年,明思宗(即崇祯皇帝)继位。
1629年,李自成加入起义军。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清。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占领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败退北京。
(1)根据材料,指出明神宗“辽饷”的主要用途。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神宗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2)根据材料,指出崇祯皇帝在位期间明朝统治面临哪些威胁。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事记中李自成败退北京的经过。
(1)用途:与后金作战。表现:皇帝疏于朝政;皇室钩心斗角;大臣结党营私。
(2)威胁:北部后金(后称清)的威胁,内部受到农民起义的威胁。
(3)经过: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共18张PPT)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预习案·自主学习
训练案·效果评价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1.政治腐败
(1)表现:皇帝多沉迷享乐,重用宦官,疏于 ;当时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结党营私,纷争不已。
(2)后果: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皇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 ,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张居正改革
(1)时间: 。
预习案·自主学习
朝政
兼并土地
万历初年
(2)内容:清丈田亩,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按银两收税,称为 。
(3)作用: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政府税收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背景:明朝末年, 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一条鞭法”
政治腐败
2.过程
“均田免粮”
大顺
崇祯帝
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满洲兴起
(1)建立政权:1616年, 基本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发展:1635年, 定族称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 。
2.清军入关
(1)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 降清,引清军入关。
(2)吴三桂与清军联合打败李自成的军队。
努尔哈赤
皇太极
大清
吴三桂
四、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建立统治:1644年,清朝统治者以北京为都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巩固统治
(1)政治制度方面:进一步加强 ,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文化方面:推崇 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中央集权
儒家
1.“明朝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官府多次增加赋税和各种杂税,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这里论述的是( )
A.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B.明朝灭亡的结果
C.清朝建立的原因
D.清朝统一全国的背景
训练案·效果评价
A
2.(2024福建)明朝在户部设置太仓库,“专备三边军饷”,与皇室的内库有别。明神宗时,皇室的日用、婚丧等花费远超以往,皇帝“数取太仓银入内库”。这导致明朝( )
A.物价不断飞涨
B.与清军作战失利
C.官员职权范围缩小
D.国家财政体制被破坏
D
3.“一条鞭法”是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按银两收税。由此可见,“一条鞭法”( )
A.简化了税收手续
B.推动了汉化进程
C.增强了军事力量
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A
4.(2024四川成都期末)连环画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好读物。下列连环画有助于了解明朝灭亡历史的是( )
D
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如果把李自成比作“螳螂”,把明朝比作“蝉”,那“黄雀”应当是( )
A.西晋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6.引发下面图示中两种变化的是哪一人物所为(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康熙帝 D.雍正帝
D
B
7.由下表信息可知,唐朝与明朝走向灭亡的相同因素是( )
C
时间 社会现象
唐朝后期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统治腐朽
明朝中后期 皇帝多沉迷享乐、大臣结党营私、宦官专权
A.地方割据
B.财政困难
C.政治腐败
D.外来侵略
8.关于张居正的改革,历史上评价不一。下列评价符合史实的是( )
A.一条鞭法将田赋、兵役及其他杂税合并
B.新的赋税制度灵活性大,主要以实物交税
C.改革还涉及整顿吏治、巩固边防
D.改革影响巨大,他去世后,改革气象仍持续很久
9.“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李自成起义中符合这一精神的是( )
A.“均田免粮” B.“行仁政”“不嗜杀”
C.井田制 D.农田水利法
C
A
10.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国号大金。1626年,皇太极继位。1635年,皇太极定族称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女真定族称和改国号的目的是( )
A.尽快灭亡明朝
B.镇压李自成起义军
C.尽快创建“八旗制度”
D.更好地创建统一多民族国家
D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蜀昔有沃野之说……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 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
材料三 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豫变纪略》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后期的什么社会问题 (4分)
答案:明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的农民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下。(4分)
答案: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农民吃光了蓬草、树皮,甚至以石块充饥。(4分)
(3)材料三反映李自成大赈饥民。李自成起义军在起义中提出什么口号 (2分)这个口号有什么重要意义 (4分)
答案:口号:“均田免粮”。(2分)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和减轻封建剥削的愿望,起义军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从而迅速发展壮大。(4分)
(4)通过以上探究,你有何认识 (2分)
答案:统治者要关注民生,以民为本。(言之有理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