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学习目标】
1.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明朝科技成就的概况。
2.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史实,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掌握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4.知道明清小说的四大名著,了解昆曲的发展和代表作品,知道京剧的发展过程。
【重点难点】
1.重点:明代科技成就;明长城;北京城;四大小说名著;京剧。
2.难点:理解对明朝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明清时期的思想;昆曲和京剧的形成和兴衰。
【自主学习】
一、科技名著
1.《本草纲目》
(1)作者:明朝医药学家 。
(2)内容:共记载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
(3)地位:总结了我国古代 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农政全书》
(1)作者:明朝科学家 。
(2)内容: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 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3)地位: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3.《天工开物》
(1)作者:明朝 。
(2)内容: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3)地位:被誉为“ ”。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 南扰。
(2)起止点:东起 、西至 。
(3)构成: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 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扎军队,开展屯田,修建相连的道路。
(4)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 体系。
2.北京城
(1)营建:在 基础上,明朝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清军入关后,对北京城进行持续改建。
(2)构成:北京城有 、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 ,今称 。
(3)特点: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北起钟鼓楼、南到永定门的中轴线纵贯,从宫城到外城以这条中轴线 对称展开,形成了布局均衡、完整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三、明清的思想家
1.明中期思想家:王守仁认为 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2.明末清初思想家
(1) :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
(2) :把“亡国”与“亡天下”作区分,认为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沦是亡天下。
(3)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
四、小说和戏曲
1.原因:明清时期, 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
2.小说:四大名著
时间 书名 作者
元末明初 《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 )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水浒传》
明朝中期 吴承恩.
清朝中期 曹雪芹
3.昆曲
(1)明朝万历末年,昆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 创作的《牡丹亭》
(2)清朝前期:洪昇的 、孔尚任的 这两部历史剧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4.京剧: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 ”,后来被称为“ ”或“京剧”。
【合作探究】
1.明朝科技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所呈现出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3.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的共同点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当堂达标】
1.(2024·河南中考)1608年,徐光启从福建引来甘薯种在上海栽种,取得成功;后又写成《甘薯疏》,指出甘薯的优点,介绍其种植方法。材料体现出他( )
A.关注科学理论 B.得到百姓的支持
C.重视数据分析 D.注重实践与总结
2.(2024·云南中考)我国古代建有一项宏伟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之中。它最初的定位与作用是以军事防御为主,后来逐渐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这项工程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明长城 D.北京城
3.北京城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将主要的建筑物安排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构建出一个“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布局。这体现了北京城的建造理念是( )
A.以民为本 B.皇权至上 C.和谐之美 D.科学合理
4.明清时期思想界异常活跃。下列选项中的思想主张与顾炎武相符的一项是( )
A.“心即理”“知行合一”
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
5.(2024·江西中考)作品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故事,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强烈要求个性自由,堪称明朝戏曲之冠。该作品是( )
A.《窦娥冤》 B.《长生殿》
C.《牡丹亭》 D.《红楼梦》
6.(2024·江苏盐城中考) 我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特色鲜明。从表现特色看,下列组图体现的是( )
A. 唐诗 B. 宋词
C. 元曲 D. 京剧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
——节选自[清]张廷玉等《明史 方技列传》
材料二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
——《天工开物》
材料三《农政全书》六十卷……总括农家诸书,裒为一集。凡农本三卷,皆经史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代重农之典。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1)材料一描述的是谁的什么作品?材料一反映了这一科技作品的哪些特点?
(2)《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这本书记述了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而被誉为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农政全书》有什么价值?
【我的收获】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1.李时珍 药物学 2.徐光启 3.宋应星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二、1.蒙古族 鸭绿江边 嘉峪关 烽火台 军事防御 2.元大都 宫城 紫禁城故宫
三、1.心 2.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四、1.商品经济 2.《三国演义》 施耐庵 《西游记》 《红楼梦》 3. 汤显祖 《长生殿》 《桃花扇》 4.皮黄戏 京戏
【合作探究】
1.明朝社会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科学家积极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
2.特点: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原因:明朝中期,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这一时期,虽然科技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八股取士使科技发展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明朝时期,中国科技的发展失去了客观条件 ,面临停滞的危机。
3.共同点是思想内容上都反映了反抗封建统治的主题,时代背景上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特点。原因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政治腐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在思想领域反封建思想的同时,文学艺术领域也必然带有反封建色彩。
【当堂达标】
1.D 2.C 3.B 4.C 5.C 6.D
7.(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特点:内容丰富,考订详细,图文并茂。
(2)宋应星;“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 目标 1.通过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清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牡丹亭》等文学作品,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学会通过史实,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通过对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愿望。(家国情怀) 3.借助史料理解明清时期思想家的思想观点;通过学习昆曲的演变历程,解读昆曲的兴衰原因;通过史料,了解京剧的演变历程和京剧艺术的繁荣。(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重点 难点 重点:明代科技成就;明长城;北京城;小说四大名著;京剧。 难点:理解明朝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兴盛的原因。
教法 学法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多媒体教学法。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材料分析。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长城相关图片(见课件)。“不到长城非好汉”“雄关万里”“万里长城永不倒”……长城绵延万里,横跨东西,修建时间前后长达两千多年。围绕着长城,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1987年,长城和故宫等一起被联合国列为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为世界人民所熟知。今天的长城,大都是明朝修建的。明朝为什么要修建长城 北京故宫也修建于明朝,它有什么特色 明清时期还有哪些科技、文化成就 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师随笔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 科技名著 1.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明代科技名著的名称、作者、作品内容和作品地位,分析它们的特点。 答案:(1) 名称作者内容地位《本草纲目》李时珍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记载药物1 800多种;收录药方11 000多个;附有1 100多幅药物形态图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农政全书》徐光启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天工开物》宋应星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特点:明朝科技既有中国传统科技实用性的特点,又集历代之大成,具有总结性的特点。 过渡语:明代科技成就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与创新,反映了我国明朝科技的先进性。与科技相比,明清时期的建筑成就也有创新与发展,明长城和北京城反映了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导 与 学 过 程 板块二 明长城和北京城 1.观看视频《明长城》(见课件),识读地图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明朝修建长城的目的,写出明长城的端点,并归纳其特点。 答案:(1)目的:明朝建立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南扰。 (2)端点: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3)特点: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扎军队,开展屯田,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2.观看视频《故宫》,识读图片(见课件),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北京城的营建情况及构成,说说北京城布局的特色。 答案:(1)营建情况:在元大都基础上,明朝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清军入关后,对北京城进行持续改建。 (2)构成: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 (3)北京城布局的特色: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北起钟鼓楼、南到永定门的中轴线纵贯,从宫城到外城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了布局均衡、完整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过渡语: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设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在对前代建筑的继承中有所创新与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宋代理学的基础上,明清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批判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家。 板块三 明清的思想家 1.观看人物图片(见课件),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思想家王守仁的生活时期、主要思想主张。 答案:(1)生活时期:明中期。 (2)主要思想主张: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2.观看人物图片,阅读史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归纳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答案:(1)黄宗羲: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 (2)顾炎武:把“亡国”与“亡天下”作区分,认为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沦是亡天下。 (3)王夫之: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 过渡语: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进步。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大师们也通过文学艺术形式,创作了一批揭露封建统治的阴暗面,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 板块四 小说和戏曲 1.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小说和戏曲快速发展的背景。 答案: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其中以“四大名著”最为著名。 2.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四大名著成书的时间、书名和作者。 答案: 时间书名作者元末明初《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水浒传》施耐庵明朝中期《西游记》吴承恩清朝中期《红楼梦》曹雪芹
教师随笔
导 与 学 过 程 3.识读图片(见课件),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昆曲兴起与发展的概况,列举明清时期昆曲的代表作。 答案:(1)兴起与发展的概况: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明朝万历末年,经过改良,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鼎盛。 (2)代表作:明朝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清朝前期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4.观看视频(见课件),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京剧形成的背景发展演变。 答案:(1)背景:1790年,乾隆皇帝80岁寿辰时,徽商组织徽剧戏班到京献艺。 (2)发展演变: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后来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结束语:学习明朝的建筑和科技名著,我们感知到明朝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大体处于领先地位,然而没落的封建制度和腐朽的专制主义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明清商品经济繁荣,这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的反封建意识,因此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众多以反封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明清时期思想家的主张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变化。 京剧也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 教师随笔
板书 设计 一、科技名著 1.《本草纲目》:李时珍,药物学著作 2.《农政全书》:徐光启,农业科学巨著 3.《天工开物》:宋应星,“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2.北京城: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三、明清的思想家 王守仁、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四、小说和戏曲 1.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昆曲:汤显祖《牡丹亭》、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3.京剧:道光年间形成
当堂 达标 见学案、课件,学案、课件同步使用
教学 反思 本课以突出“继承与创新”这一主题。因此,本课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片、史料的选材。教师对史料的甄选、解读和分析是否得当,对学生的史料研习是否作了必要的指导,是否做到了论从史出。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学情,重难点突出、详略得当地对本课设计进行了灵活处理,特别是对基础薄弱的班级适当地降低难度、缩减容量。长城和故宫的研究资料非常丰富和翔实,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视角选取材料,帮助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文学艺术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这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通过史料运用,突破这个难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通过学习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史实,认识到经济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通过《鱼鳞图》、清朝《耕织图·耕》等史料,了解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从利、弊两方面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理解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居庸关
嘉峪关
雁门关
山海关
一、科技名著
识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明代科技名著的名称、作者、作品类别和作品地位,分析它们的共同点。
《本草纲目》原版影印版
李
时
珍
徐光启
体现治国治民
的“农本”思想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1593)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被后世尊为“药圣”。
博采众长,刻苦钻研
实地考察,不耻下问
一、科技名著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
全书约190万字,记载药物1800多种,比前人所记多37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比前人所收录药方多4倍。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
“东方医学巨典”
一、科技名著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的特点。
材料一:《本草纲目》插图
特点一:图文并茂
特点二:内容丰富
特点三:对所载药物重新进行分类;
材料二:《本草纲目》共52卷,190万字,记载药物1892种,分为水、火、土、金石、草
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16部62类,附方11096则,附图1160
幅。编写的体例是首标正名叫作纲,各家注释叫作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再次是
气味、主治、附方。
——部编版七下教师教学用书
一、科技名著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材料一: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
材料二:《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2011年,《本草纲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名录》。
意义:《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传播: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一、科技名著
2、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徐光启(1562-1633)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科技名著
2、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内容:《农政全书》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地位: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一、科技名著
3、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宋应星(1587—1666)
姓名:宋应星
生活时代:明末清初
籍贯:江西南昌府奉新县
民族:汉族
职业:科学家
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五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1635年曾任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公务闲暇时专心研究科学技术,整理而成《天工开物》。
一、科技名著
《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 这部书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3、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治丝图
灌溉图
挖煤图
炼水银图
纺车图
一、科技名著
3、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材料研读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
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
明朝时的中国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中国自古就有“士农工商,以农为本”的观念,这一编排体现了作者的重农思想。
体现
的“农本”思想
影响: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传播: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一、科技名著
一、科技名著
识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明代科技名著的名称、作者、作品类别,以及价值或地位,分析它们的特点。
著作 作者 内容 价值/地位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李时珍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应星
“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
农业科学巨著
医药学。药物1800多种;药方11000多个;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请同学们思考,这三部科技著作的特点:
特点:明朝科技既有中国传统科技实用性的特点,又集历代之大成,具有总结性的特点。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进行全面的总结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观看视频《明长城》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观看视频《明长城》,识读地图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明朝修建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写出明长城的起止点,归纳其特点。
目的:明朝建立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南扰。
西:嘉峪关
东:鸭绿江边
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扎军队,开展屯田,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
明长城
特点1
特点2
明长城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明长城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长城的评价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观看视频《故宫》
北京城
京
北
城
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5代封建王朝辽金元明清的都城北京城,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
明成祖朱棣
(1360-1424)
在元大都基础上,明朝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清军入关后,对北京城进行持续改建。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2.观看视频《故宫》,识读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北京城的营建情况、构成,说说北京城布局的特色?
营建情况:
2、北京城
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
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它是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的,是北京城的核心。
皇城在宫城外面,周长9000多米,设有6个门。
内城又在皇城的外面,周长约23千米,设有9个城门。
外城在内城南面,设有7个城门。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构成:
2、北京城
建筑
规模
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建筑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有各类殿宇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明清北京城平面图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北京城布局的特色: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北起钟鼓楼、南到永定门的中轴线纵贯,从宫城到外城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了布局均衡、完整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赞美这条中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三、明清的思想家
1.观看人物图片,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思想家王守仁的生活时期、主要思想主张。
《传习录》是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
史料1:“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史料2:“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有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史料3:“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摘自《传习录》
生活时期:明中期。
主要思想主张: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2.观看人物图片,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归纳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1)黄宗羲: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
史料1:黄宗羲重新建构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天下观,在他看来,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囊中之物”。从“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的观念出发,强调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共治天下。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遗憾的是,现实的社会往往却是“君主为主,天下为客”。这样的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黄宗羲激愤地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君主专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
——摘编自刘勇强编著《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2)顾炎武:把“亡国”与“亡天下”作区分,认为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沦是亡天下。
(3)王夫之: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
史料2: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史料3:王夫之在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反对陆王心学“以知为行”和禅学“知有是事便休”的论点,提出“天下唯器”“理不先而气不后”的理论。在社会历史方面,他批判“泥古薄今”的观点,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化的。他反对天命观,认为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是“理势相成”。
四、小说和戏曲
1.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小说和戏曲突出发展的背景。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其中以“四大名著”最为著名。
背景:
材料1:明朝中叶以后,工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与正统诗歌相比,小说具有更多的趣味性,而且更加的贴近于现实生活,满足了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
材料2:明统治阶级对当时的知识分子采取了许多高压政策,许多文人在诗歌创作中不敢触及政治现状,只能在政府不重视的小说中表达对现实和生活压迫的不满。
材料3:明代印刷术的进步,刻书业的发展,使小说有了更快捷的传播条件。
四、小说和戏曲
28:
成书时间 作者 主要内容 艺术特点 成就
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互相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结构宏伟,脉络细密,情节跌宕起伏 我国章回体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
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了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梁山泊108位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一部优秀的
长篇小说
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 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境,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小说的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人胜 是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罗贯中
吴承恩
元末明初
施耐庵
元末明初
明代中期
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玉、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的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全书虽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但作者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练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清代小说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品,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
清朝中期
2.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小说四大名著的时间、名称和作者。
兴起与发展概况
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明朝万历末年,经过改良,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鼎盛。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
曲
四、小说和戏曲
2.识读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昆曲兴起与发展概况,列举明清时期昆曲的代表性成就。
代表
四、小说和戏曲
明朝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清朝前期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历史剧。
明朝·汤显祖《牡丹亭》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梦遇书生柳梦梅,醒后相思,感伤致死。三年后,梦梅养病南安,丽娘复生,结为夫妻。
清朝·孔尚任《桃花扇》
借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南明王朝覆灭的历史,刻画明朝灭亡前统治阶级腐化堕落的状态。
清朝·洪昇《长生殿》
天宝年间政治腐朽,安史之乱爆发,马嵬驿贵妃被迫自缢。玄宗对杨玉环念念不忘,在天上相会。
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的呼声
暗讽当时政治腐朽,反封建、反专制思想
四、小说和戏曲
3.观看视频《京剧很美》
四、小说和戏曲
3.观看视频,识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京剧形成的背景、形成时间和发展演变。
1.背景:1790年,乾隆皇帝80岁寿辰时,徽商组织徽剧戏班到京献艺。
2.形成时间:道光年间。
3.发展演变: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后来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秦腔
昆曲
汉调
京调
……
……
徽调
“皮黄戏”
博采众长
北京特色
京剧
创造
改进
课堂小结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科技名著
《本草纲目》:李时珍,药物学著作
《农政全书》:徐光启,农业科学巨著
明长城和北京城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北京城: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小说和戏曲
明清的思想家:王守仁、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天工开物》:宋应星,“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昆曲:汤显祖《牡丹亭》、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京剧:道光年间形成
1.(2024·河南中考)1608年,徐光启从福建引来甘薯种在上海栽种,取得成功;后又写成《甘薯疏》,指出甘薯的优点,介绍其种植方法。材料体现出他( )
A.关注科学理论 B.得到百姓的支持
C.重视数据分析 D.注重实践与总结
2.(2024·云南中考)我国古代建有一项宏伟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之中。它最初的定位与作用是以军事防御为主,后来逐渐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这项工程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明长城 D.北京城
3.北京城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将主要的建筑物安排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构建出一个“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布局。这体现了北京城的建造理念是( )
A.以民为本 B.皇权至上 C.和谐之美 D.科学合理
D
C
当堂达标
B
4.明清时期思想界异常活跃。下列选项中的思想主张与顾炎武相符的一项是( )
A.“心即理”“知行合一” 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
5.(2024·江西中考)作品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故事,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强烈要求个性自由,堪称明朝戏曲之冠。该作品是( )
A.《窦娥冤》 B.《长生殿》 C.《牡丹亭》 D.《红楼梦》
6.(2024·江苏盐城中考) 我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特色鲜明。从表现特色看,下列组图体现的是( )
A. 唐诗 B. 宋词 C. 元曲 D. 京剧
C
D
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
——节选自[清]张廷玉等《明史 方技列传》
材料二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
——《天工开物》
材料三《农政全书》六十卷……总括农家诸书,裒为一集。凡农本三卷,皆经史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代重农之典。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1)材料一描述的是谁的什么作品?材料一反映了这一科技作品的哪些特点?
(2)《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这本书记述了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而被誉为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农政全书》有什么价值?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特点:内容丰富,考订详细,图文并茂。
(2)宋应星;“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共23张PPT)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预习案·自主学习
训练案·效果评价
一、科技名著
预习案·自主学习
作者 著作 内容 地位
李 时 珍 . 记载药物1 800多种,收录药方11 000多个 总结了我国古代 .
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徐 光 启 《农政 全书》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 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是一部重要的 .
巨著
《本草
纲目》
药物学
农业生产
农业科学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1)目的:防御北方 南扰。
(2)端点:东起 、西至 。
(3)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 。
宋应星 _ 对我国古代的 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被誉为 .
.
《天工
开物》
农业和手工业
“中国
17世纪的工艺
百科全书”
蒙古族
鸭绿江边
嘉峪关
军事防御体系
2.北京城
(1)修建: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规模的营建。
(2)构成: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即紫禁城,今称故宫。
(3)特点:布局均衡,完整和谐。
三、明清的思想家
1.王守仁:认为 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宫城
心
2.黄宗羲:反对 ,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认为做官应该“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3.顾炎武:把“亡国”与“亡天下”作区分,认为改朝换代是亡国,
是亡天下。
4.王夫之:是 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
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沉沦
朴素唯物主义
四、小说和戏曲
1.小说:四大名著
时间 书名 作者
元末明初 《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水浒传》
明朝中期 《西游记》
清朝中期 《红楼梦》 曹雪芹
施耐庵
吴承恩
2.昆曲
(1)兴起:原是流行于 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2)发展:明朝 末年,经过改良,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汤显祖的 。
(3)顶峰:清朝前期发展到鼎盛,洪昇的 、孔尚任的
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3.京剧
(1)背景:1790年,乾隆皇帝80岁寿辰时,徽商组织徽剧戏班到京献艺。
苏州
万历
《牡丹亭》
《长生殿》
《桃花扇》
(2)形成: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 年间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 ,后来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道光
“皮黄戏”
1.(2024河南)1608年,徐光启从福建引来甘薯种在上海栽种,取得成功;后又写成《甘薯疏》,指出甘薯的优点,介绍其种植方法。材料体现出( )
A.关注科学理论
B.得到百姓的支持
C.重视数据分析
D.注重实践与总结
训练案·效果评价
D
2.下列著作中,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
A.《天工开物》
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A
3.下表为某书的部分目录及内容展示,据此推测该书是( )
B
第三卷 百病主治药 第四卷 百病主治药 第五卷 水部 …… 第十二卷 草部 …… 第三十四卷 木部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4.(2024云南)我国古代有一项宏伟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之中。它最初的定位与作用是以军事防御为主,后来逐渐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这项工程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明长城 D.北京城
C
5.关于《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三部小说共同点的介绍,错误的是( )
A.都成书于元末明初
B.都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家喻户晓
C.都结构严整,情节曲折
D.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A
6.(2024安徽)乾隆年间,汪中主张给予未成婚而守节的女子改嫁自
由,纪昀反对以严苛态度处理妇女和家庭问题,曹雪芹通过《红楼梦》讴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这说明当时( )
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市民文化广受欢迎
C.封建道德礼教受到冲击
D.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
7.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后来,徽调吸收汉调,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式以及其他地方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京剧。这表明京剧( )
A.贴近生活
B.形式多样
C.题材广泛
D.博采众长
D
8.(2024四川广安期末)这项工程从来不是“限制文明空间的环”,而是巧妙地控制、调节了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材料中的“工程”是指( )
A.大运河
B.都江堰
C.北京城
D.明长城
D
9.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文学名著《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创作面世并广泛传播;戏曲艺术推陈出
新,“国粹”京剧逐渐形成并流传四方。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文化专制的削弱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闭关政策的推行
B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技著作是传承科技的媒介。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了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本草纲目》书影 《农政全书》书影 《天工开物》书影
材料二 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在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幅图中任选一部科技著作,写出其作者并简述该科技著作的历史地位。(6分)
答案:《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2分)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分)
《农政全书》的作者是徐光启。(2分)此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4分)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2分)此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4分)
(任选一部科技著作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科技逐渐落后的重要原因,并谈谈你的感想。(6分)
答案:重要原因:政治制度方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经济方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文化方面,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对外政策方面,实行闭关政策,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答出两点即可,4分)感想:应大力发展经济,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自主创新;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国际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发展进程;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