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6年七下历史: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6年七下历史: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01 08:4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含义;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3.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重难点
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难点: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知识概览图
三、新课导引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的一个细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阿Q准备把庙里最值钱的物品——宣德炉偷出去卖掉。在今天,据说一个宣德炉当值百万之价。右图中的宣德瓶曾经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创中国瓷器之天价。
【思考讨论】 你知道“宣德”是怎么回事吗 中国瓷器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出口的
四、探究学习
(一)互动探究
1.在明代,北方地区用棉花纺纱织布,经常断 ( http: / / www.21cnjy.com )纱,织不出高质量的棉布。明朝末年,北方出现半地窖式的房屋,屋檐高出地面二尺多,开窗透入阳光,在里面纺纱织布,织出了紧实细密的棉布,这是为什么 想想看,谁说得对
男孩说:“北方气候寒冷,在地窖房里纺织比较暖和,所以能织出好布。”
女孩说:“北方气候干燥,纺织时容易断纱。地窖房里比较潮湿,在那里纺织不会断纱,因此才能织出好棉布。”(课本第116页)
2.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课本第119页)
(二)思维拓展
1.明朝从国外引进玉米和甘薯的原因是什么
2.明代从国外引进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产生了什么重大作用
3.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4. 明清帝国由盛转衰的原因有哪些
五、课堂检测
1.《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 ( http: / / www.21cnjy.com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此则材料反映了明代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使用机器生产 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C.行业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D.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下列有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闭关政策是指严格禁止对外贸易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②闭关政策的实施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的目的 ③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④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国时期,南方得到初步开发。在江南的手工业中,最重要的织造麻布,当时有一地方出产的越布是著名特产。
材料二 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材料三 明朝初年,他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四 清朝初年,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到乾隆年间,只准开放一处地方作为对外开放的港口。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有改动)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越布是当时哪一地方的著名特产
(2)材料二的纸币出现在我国哪一时期
(3)材料三的“他”是谁
(4)材料四的“地方”是指哪里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项目 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各次航海的船只 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少3只,最多17只
每次航行人数 约2.7万~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材料二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 ( http: / / www.21cnjy.com )1793年来到中国时的日记记载: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有指南针,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在广州港一个口岸,每年海上遇难人数达1万至1.2万人。……(在定海)时惊奇地发现中国帆船很不结实。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后发现:“帆船没有任何变化。”马嘎尔尼写道:“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相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不得照抄材料)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嘎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航海状况的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二所述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右图
材料二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
请回答:
(1)材料一所示的唐代文化使者是谁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时期对外政策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天朝”是指哪个朝代 “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4)对比以上两种对外政策,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以古鉴今
六、学后反思
我小结:
参考答案:
四、探究学习
(一)互动探究
1.答案 男孩说的有一定的道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女孩说的更准确,因为纺纱织布不仅要求一定的温度,更重要的是要求一定的湿度。半地窖式的房里既有利于保持一定的湿度,也有利于维持常温,所以可以织出好棉布。
2.答案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进外国作物,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而清朝“闭关锁国”,则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有关“想法”的大致思路如下:
(1)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
(2)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
(3)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思维拓展
1.答案 明朝从国外引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玉米和甘薯的原因:由于明太祖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和明初恢复发展农业的措施,经过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大片荒地得到了开垦,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明朝的人口也急剧增加,超过了元朝统治时的最高纪录。人口的大量增加,使粮食的供应日益紧张,遇到灾荒年月问题就更加突出。为解决粮食日益紧张的问题,明政府从美洲引进了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这两种作物成熟周期短、产量高,所以不仅明朝,清朝也大力推广种植,以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
2.答案 粮食产量大幅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的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促进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3.答案 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年,长期的自给自足经济相对稳定,人们手中有了钱往往买田置地,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农民购买力低下,而且传统的观念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再加上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资本主义的萌芽最终停留在幼年时期,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4.答案 从明中期到清朝前期,农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手工业、对外贸易和国内商业的繁荣,封建经济处于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发展的高峰。清康熙、乾隆时期尤盛,史称“康乾盛世”。明后期以来,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的一系列显露新旧冲突征兆的变化,显示了封建帝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在清朝前期出现向工业文明演进趋向的情况下,闭目塞听的清朝统治者不了解世界发展的潮流,没有积极对中国近代化趋向发展推波助澜,而是采取对外紧闭国门,对内重农抑商,压制打击工商业,鄙薄科学技术,厉行文化专制,严重摧残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使封建统治陷入危机。东西方力量的对比发生逆转,到1840年后鸦片战争时中国已全面落后于西方,英国等西方国家以鸦片作为敲门砖,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逐步陷入任由西方列强宰割的境地。
五、课堂检测
1.分析 从材料中的“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知主与匠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从而判断出明代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答案为D。
2.分析 本题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所以①的说法不正确,应排除,所以选B。
3.分析 此题跨度大,但不是很难,主要考查平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答案】 (1)吴国 (2)北宋 (3)郑和 (4)广州
4.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明清两朝对外关系的情况。解答的关键是对两朝的对外关系作一比较,明确出现不同航海状况的原因。
【答案】 (1)时间早、次数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数多、船队规模大。(2)中国的航海技术停滞不前。(3)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缺乏创新精神。
5.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唐代和清代对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策的比较,解答的基础是明确唐朝对外开放,繁荣发展,清朝闭关锁国,日趋落后。通过比较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答案】 (1)玄奘。(2)开放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明。(3)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或“闭关政策”。(4)坚持改革开放的对外政策;学习别人的长处,发展自己。(其他意思相近即可)
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新品种
手工业:棉纺织业——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和南京;
制瓷业——景德镇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
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
明清经济的发展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
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
开放四个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
船只的载重量
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海外贸易
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使清政府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
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
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原因
“闭关锁国”的政策
形成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