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
教材分析:
《幸福是什么》选自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第三单元。此单元是一个童话单元,编排本单元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童话的了解有一个总结、提升。同时,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以及对课文的朗读,达到对内容的掌握,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幸福是什么》一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讲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什么是幸福。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幸福是我们很熟悉的话题,但要说清楚幸福是什么,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该童话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幸福的真正含义。文章重点写了三个青年话,对三个青年人寻找的具体过程却省略。这个空白也正是学生的体验所缺乏的。如何让学生从他们的话中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就成了本课的难点。基于以上的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策略。
教学目标:
1、了解童话的特点;能理请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2、仿照文中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用朴实的语句表达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3、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设计思路: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了解童话的特点;能理请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仿照文中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用朴实的语句表达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因此,本案例的撰写,重在让学生通过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最终学会发现身边的幸福,学会体验真正的幸福,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学会为别人创造幸福。一句话,走近幸福,走进幸福!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在课前就安排了学生搜集生活中为他人做出贡献的人物的事迹,在课中安排了朗读、复述、结合事例谈感受等环节,课后还安排了读、评、写的环节,让学生对幸福从内涵和外延上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大语文学习观,把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以及情感体验的积累结合起来,构建一个语文素养培养的立体结构体系。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1、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童话故事吗?都读过哪些童话?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幸福是什么也是一个童话。课前你们读过几次了?
(真好!书要读,边读书还得边要记,现在考考你们记住了多少?敢接受考验的同学请把你的腰杆挺直了。)
3、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些词:
彼此 铁锹 树杈 麦子 义务 诧异
指名读。问:诧异读得过程中,你理解它了吗?
(抓住了这几个词语展开教学,既体会了这几个词语的含义,有帮助学生梳理了课文内容,为下文讲故事做准备。)
二、回忆课文,梳理内容
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去看看这个故事,待会儿我们一起把这个故事说完。课的开始讲什么?哪位同学给我们起个头?
学生接着讲述。
2、课件出示
发现老泉 疏通泉眼 砌口小井 盖上石板
(你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下来,真不错!)
3、师:他们高高兴兴地坐在井旁的大石头上,看那股清澈的泉水慢慢填满那口小井。最后从那个宽阔的出口流出来。这时候……谁能接着把故事讲下去。
生讲(你的优点在于文中的对话都记得清清楚楚。)
4、出示课件
姑娘喝水 感谢孩子 送上祝福
牧童问幸福
师:姑娘告诉你们了吗?谁接着讲。
师:谁能概括地用几个字来说说这个部分。
出示:分头寻找幸福
师:十年后,他们又在小井旁边相遇了。接着说
出示:重新相遇 说幸福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大家努力我们一起把故事说完了!
(让学生接着讲故事,能使他们更快了解故事大概,直奔中心,提高学习效率,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
三、感受奇特,理解诧异
1、过渡: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这个故事,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诧异?
学生反馈汇报(预设)
(1)姑娘她突然不见了,就像她突然出现一样。
(2)这时候又是突然之间,那位姑娘又出现了,没有变样。还是金黄色的头发,头上还是戴着那个白色的花环。她显得那样谦虚、美丽、善良。
(3)你们说的话我全听见了……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体会,再读。
2、小结:姑娘来无影去无踪,这些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他超常的能力。这奇特、夸张、想象就是童话的特点及魅力所在。
(从文本出发,初步体会童话奇特的特点,体现了本单元阅读教学重点。)
(在找人物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智慧的女儿的角色是一个神秘的人物,是文中的“魂”,是她引导三个牧童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四、合作对话,明白道理
1、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师:三位青年是怎么找到幸福的?他们为什么会感到幸福?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做上记号,并好好读一读。
学生自读批划,认真读书,深入思考,教师巡回指导。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后的体会
(1)师:三位青年通过十年的苦苦寻找,终于找到了幸福。他们是怎么找到幸福的?
生:(第一位青年的话)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
生:(第二位青年的话)“我,”第二个青年说,“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我在火车上、轮船上工作过,当过消防队员,做过花匠,还做过许多别的事。我勤勤恳恳地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
生:(第三位青年的话)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
(2)师:他们为什么感到幸福?作为医生他不感到危险吗?作为打工者他不感到自卑吗?作为农民他不感到辛苦吗?
(学生有点措手不及,看得出来,他们对老师的第二问题只是从划出的三位青年的语句中稍微做了归纳,并没有这么深入地思考和扩展。)
老师相机指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课文。
(3)引导理解智慧女儿的话
师:三位青年的谈话被智慧的女儿听到了,她很高兴,为我们总结出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用的事情。
师:通过朗读智慧女儿的话,你对幸福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生:幸福要靠劳动获得!
生:幸福并不是要做惊天动地的事情,哪怕做的事情很小,只要尽了自己的义务,让别人感受到了幸福,自己就是幸福的!
师:你说得太棒了:因为你幸福,所以我幸福!你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感受吗?(引导学生体验给予的幸福)
生:我帮助同学学习,看到他成绩提高,我虽然辛苦也感到幸福!
生:小朋友摔倒了,我把他扶起来。尽管我的衣服弄脏了,看到他破涕为笑,我仍然感到幸福!
生:妈妈下班回家,我为妈妈拿来拖鞋,看到妈妈的笑脸,我很幸福!
……
(有了对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感悟,学生的情感体验层出不穷!)
四、拓展延伸,深化对幸福的理解和感悟
1、引导学生理解幸福的外延
师:是啊,无论接受别人对你的付出或者你对别人给予有益的付出,都是一种幸福!两者相比,你觉得哪种幸福更甜蜜呢?哪种幸福更值得珍惜呢?
生:我觉得接受别人的付出是幸福的,不过这种幸福很短暂,而且印象不是特别深刻。我觉得相比之下,给予别人而收获的幸福更长久,更有意义,所以也更甜蜜啊!
师:说得好!记得高尔基就曾写信教导他的孩子:给永远比拿愉快!
生:我觉得所有的幸福都应该珍惜,而来之不易的幸福更值得珍惜!
生:我觉得“因为别人幸福,所以我幸福”的幸福虽然更深刻,但是别人带给我们的幸福我们更应该珍惜。因为珍惜这份幸福,就是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珍惜别人的付出!
2、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幸福
(1)师:美好的感觉确实是幸福的,可是有时候痛苦的体验也未尝就不是一种幸福。
3、听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谈谈自己的感受。
[对幸福的理解在道德准则的前提下因人而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引导学生对幸福的个性化认识,是教学中“面向全体,发展个性”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多维发展的需要。此环节的设置凸显了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教学理念,不是用教师的分析和教条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实践,而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提升。]
五、作业
1、阅读毕淑敏的另一篇文章《提醒幸福》
2、和爸爸妈妈做一次倾心交谈,交流对幸福的理解。
3、写一篇关于幸福的小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