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4.灯笼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5 17:1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吴伯箫
灯 笼
第一单元
口抹胭脂一点红,
任你万里到西东。
竹丝皮纸虽然密,
只怕旁人口吐风。
(打一物)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
吴伯箫,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作品风格
吴伯箫散文特点:
以其绵长、深厚、浓烈的情思见长,显示出他特别深沉的特色,这是长期的生活体验造成的。他很善于从生活的沙里提取黄金,加以熔冶。吴伯箫散文的质朴,是多方面的,叙述是质朴的,描写是质朴的,抒情和议论也是质朴的。 其散文,既高亢粗犷,神采飘逸,又活泼生动,柔细幽深。以小见大、构思精巧,富有真切的生活实感,语言质朴清新。如同“无花果”,没有鲜艳的花朵,但却悄悄地结出老熟的果实。
争讼( ) 领域( )
斡旋( ) 静穆( )
褪色( ) 熙熙然( )
思慕( ) 可悯( )
锵然( ) 怅惘( )
sònɡ
tuì


mǐn

wò xuán
◆生难字





qiānɡ
chànɡ wǎnɡ
◆多音字
( )挑担
( )挑拨

tiāo
tiǎo
( )答卷
( )卷起

juàn
juǎn
◆词语解释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调停,调解。
静穆:安静庄严。
思慕:思念。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褪色:布匹、衣服等的颜色逐渐变淡。
熙熙然:和乐的样子。
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背景链接
一盏灯笼,一个故事
1.文中第2段的结尾,作者写道:“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作者将记忆比作网,那记忆中到底有哪些与灯笼结下的“缘”呢?
提示:《灯笼》是一篇自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后的阅读提示往往为大家指明阅读的方向,同学们在梳理内容时,可以结合起来思考,还可以标注你找到的相关信息。
寻找记忆
寻找记忆
第3段写到挑灯笼,伴祖父夜行。
第4、5段写到接纱灯,上、下灯学。
第6段写到村口挂红灯,慰藉孤行客。
第7段写到元宵张灯,跟着龙灯跑半夜。
第8段写到族姊远嫁,曾经的富贵破落。
第9段写到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字。
第10段联想到灯伴献帝。
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
1.文中第2段的结尾,作者写道:“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作者将记忆比作网,那记忆中到底有哪些与灯笼结下的“缘”呢?
寻找记忆
本文以“灯笼”为题有什么作用?
行文线索,贯穿全文
一盏灯笼,一份情思
跳读课文中有关“灯笼”的事件,你从中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段落 事件 作者的感情
3 提照明灯笼接祖父
4,5 母亲接沙灯留夜宵
6 乡俗还愿树挑红灯
7 元宵看跑马灯猜谜
8 族姊远嫁看官衔灯
9 纱灯上描摹宋体字
10 献帝宫灯处境凄凉
11 想象军营帐中挑灯
怀念祖父,长幼情笃
思念母亲,母子情深
思念家乡,温暖行客
怀念少年,快乐时光
感叹变迁,世事无常
怀念民俗,喜爱雅致
伤感历史,感叹沧桑
报国之志,爱国豪情
“灯笼”凝聚的作者情感
我:对灯笼的喜爱、对民俗的怀念、对时光的怀念
家: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乡的怀念、对变迁的感叹
国:对历史的感伤、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的担当
一盏灯笼,一点方法
《灯笼》一文,满载着作者的美好回忆,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情感,语言也是令人回味无穷。每一位作家都有其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常常体现在作家运用语言的特有方式上。
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
下面这些有关语言风格的词语,你觉得哪些可以用来描述这篇课文?
清新 平淡 雄浑 质朴 幽默 含蓄 豪迈
简洁 通俗 自然 乡土 恬淡 雅致 细腻
《灯笼》语言风格
平淡、质朴、简洁、含蓄、自然、雅致、乡土……
语言风格
第一组:
A: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B: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这样的短句,这样口语化的表达,简洁含蓄,有种声韵之美。可见,吴伯箫的散文语言也是质朴自然的。
语言风格
第二组:
A: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
B: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化用了古诗文,读起来有种诗的味道,真是雅致极了!
探究抒情
本文语言看似平淡,比较后发现作者不直抒胸臆,而是用描写和议论的方式寄情于物,寓情于景。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来谈谈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示例一:“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对童年灯会的喜爱,而是通过写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这样一个情节来表现孩童的天真烂漫,传递出细腻的情思,道尽“我”心中的美好、憧憬与回味。
探究抒情
示例二:“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对祖父的怀念,而是通过写“忘路之远近”道出了祖孙间的长幼情笃,更让这条可能原本并不那么让人踏实的夜路充满了温馨与安宁。“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熙熙然,指温和、欢乐、热闹的样子;静穆,不仅仅是指环境,更是内心的一份安然与归属。可见,本文的抒情也独具作者的匠心,不热烈、不喧噪,将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融为一体,寓情于景,陈情于事,融情于理,寄情于物。抒情也是自然质朴的。
以小见大
结合内容分析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作者生活中细碎的小事入手,以“灯笼”做媒介,抒写细微的情感,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壮烈之情,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这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小:人物之小,事件细碎,情感细微
大:家国情怀、壮烈之情、担当精神
一盏灯笼,一个期盼
灯笼意义
1.诸多的记忆和情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灯笼”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个人情感和历史文化两个方面:
“灯笼”蕴含着个人情感意义:长幼情笃、母子情深、岁月沧桑、家国情怀。
“灯笼”蕴含着历史文化意义: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反映乡风民俗,成为文化符号;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灯笼意义
2.理解最后一段“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的含义。
“壮”是照应了前一段“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唉”“于今灯笼又不够了”是从当时动荡的时局来看,灯笼已不够承载战场杀敌的激越悲壮,需要更大更强,更多更烈的火——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3.作者发出感叹,目的是什么?
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抗日的队伍中。作者渴望振臂一呼,全中国的民众们都团结起来,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敌侵略。以星星灯火,凝聚燎原之力量。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灯笼意义
4.作者用自己的书写,成为了“灯笼”,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照亮我们的心灵。如果你是一盏灯笼,你要怎么做?请写出你的担当。
示例:
如果我是一盏边塞的灯笼,我要点亮卫国将士心中的无穷斗志。
如果我是一盏长街上的灯笼,我要在月下绽放,装点人们的梦乡。
一盏灯笼,一生的美好回忆;一盏灯笼,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一盏灯笼,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在灯笼的烛照下,争做时代的马前卒。
结构梳理
灯 笼
开篇说“火”引灯笼
结尾说“火”寄壮志
































回忆联想画灯笼
喜爱灯笼 家国情怀
























本文以自由的散文化笔法,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情景,流露出对灯笼的喜爱、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同时,追忆历史,着眼现实,表达了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体现了强烈的保家卫国的时代担当精神。
主旨归纳
拓展延伸
《灯笼》与《灯》比较阅读
吴伯箫《灯笼》 巴金《灯》
相同点 背景:都写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之下 主题: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不同点 情感 由深情到激情 由窒闷到畅快再到微笑
手法 以小见大 象征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品。灯笼有不同的风格,包括泉州式灯笼、福州式灯笼、藁城式灯笼等;也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如宫灯、纱灯、吊灯、走马灯等。每逢春节、元宵节,人们会挂起象征团圆的红灯笼,营造喜庆氛围,表达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生活红火、平安幸福的美好期盼。闹花灯、逛灯会、猜灯谜是此时特有的民俗文化娱乐活动。
有关“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