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雁归来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7.大雁归来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5 17:2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利奥波德
大雁归来
第二单元
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愁情、岁月之感。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而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雁归来》却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意的科学文艺散文。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主要著作《沙乡年鉴》融哲理与文学于一体,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观,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与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并称为“自然文学三部曲”。
作者介绍
《沙乡年鉴》是一部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是一部关怀人类在自然家园的命运和万物在人类社会中的命运的博爱之书,对美国的环境保护有很大的影响。“沙乡”是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耕种者遗弃的荒芜农场,是利奥波德考察与研究自然生态的一个场所。在该书中,利奥波德分12个月,记录了他那贫瘠荒凉的沙乡农场一年四季的物候景物、生活趣事、细致描摹了各种生物的生存状况,表达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思考。
《沙乡年鉴》
资料链接
雾霭( ) 缄默( ) 迁徙( )
狩猎( ) 滑翔( ) 弥漫( )
香蒲( ) 沼泽( ) 瞄准( )
水洼( ) 盘旋( ) 喧嚷( )
凋零( ) 咯咯( ) 稀疏( )
zhǎo
xiánɡ

shòu

diāo
miáo

◆生难字
ǎi
jiān

ɡē
xuán
xuān rǎnɡ
shū
字词学习
◆词语解释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迁徙:迁移。 凋零:(草木)凋谢零落。
缄默:闭口不说话。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沼泽: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带。
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开幕式上,云南西双版纳的亚洲象群成为 世界级“ 网红 ”。象群北上南归,一路游走。人象和谐的画面,更是温暖了全世界。以此为主题的短片《“象 ”往云南》,记录下了这一路的点点滴滴,象群仿佛完成了一次规模空前的行为艺术,引发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今天,我们的科学兴趣小组也接到了这样一个任务,就是根据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这篇课文,来制作拍摄《与“雁 ”同归》纪录片,更直观立体地感受自 然科学的魅力。
情境设置
你想用镜头记录下大雁的哪些“野性 ”? 并观察作者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晰的介绍这些“野性 ”的。(方法提示: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如归来的时间,归来的行为,归来的特点等。)
(1)大雁归来的季节是 。
(2)南飞的大雁飞行路线是 。
(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 。
(4)当第一群大雁到达迁徙地时会

(5)大雁特喜欢寻食 。
(6)孤雁的飞行和鸣叫很 ,而且声调 。
(7)大雁常以 组成的雁队飞行。
(8)四月的夜间,大雁会在沼泽 。
(9)大雁具有 观念。
春天的三月
笔直的

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玉米粒
频繁
忧郁
六只或以六的倍数
集会
联合
初识雁群——观雁识“野性 ”
11月
南飞
时间顺序
本文是一篇观察笔记,主要记录了大雁每年三四月北归的
过程,文章按什么顺序来记录“大雁归来”的过程的?
3月
北归
喧嚷
4月的夜间
集会
喧鸣
5月来到之时
集会逐渐减少




初识雁群——观雁识“野性 ”
迁徙中的大雁,是带着野性的飞翔,也是诗意的回归。接下来我们就捕捉这些精彩镜头,给纪录片加入带有野性的“诗歌 ”。
(方法提示:品读课文,圈画文中描写大雁特别有“情味 ”的语言,析一析,品一品,读一读。)
阅读提示:本文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阅读时要注意其中对雁群生活习性的观察和说明,欣赏作者的抒情笔法,感受作者的浪漫情怀。
聆听雁语—寻野赏“诗歌 ”
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雁机敏警觉,热情活泼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喜爱之情。
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
聆听雁语—寻野赏“诗歌 ”
手法: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词精妙。大雁归来在作者看来像一首抒情诗。 它们在向久别的朋友“低语 ”,向水洼和池塘“ 问好 ”,向大自然喧嚷着发出“邀请 ”。听它 们“有趣的辩论 ”“响亮的争论“ ,作者仿佛融入了雁群,更是听懂了雁语。没有了黑洞洞 的枪口,让大雁们感到世界是如此美好,这份轻松与欢快,即是大雁的心情,也是作者看到大雁归来的心情。
情感:读出作者对大雁的那份欣赏、喜爱之情。可以诗歌的形式,注意表情微笑,语气柔和,语调轻松欢快。
形象:大雁时而“低语 ”,时而“响亮 ”的叫声;和那“如凋零的枫叶般摇晃着从空 中落下 ”的优雅姿态。细致的观察配合生动的描写,让读者闭上眼仿佛能听到大雁归来的歌声,睁开眼能看到大雁归来的画面。写出了大雁的聪明、可爱、热情。更让我们感受到大雁那充满野性、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性格。语言生动,情趣盎然。
聆听雁语—寻野赏“诗歌 ”
(1 段)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 3 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冲破 ”一词用得好,写出了速度、力度与“ 回归 ”的勇气。开篇作者就深情的歌颂了作为春天的使者的大雁,溢于言表的喜爱为整篇文章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聆听雁语—寻野赏“诗歌 ”
(2 段)“……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里飞行 200 英里的赌 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
作者把这个简单的意思用复杂的句式表达了出来,像诗歌中的“起兴 ”一样,先言他物,再写到大雁身上来,不仅在对比烘托之中写出了大雁迁徙的铁一般的规律,还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极富诗意的语言表达技巧。写出了大雁的迁徙是勇往直前的、没有变更的、没有退缩的。一旦起飞,便一往无前,坚定执着。应读出赞美与敬佩之情。
聆听雁语—寻野赏“诗歌 ”
【方法点拨】
(1)拟人写法的运用;
作者始终以拟人化的笔法描写大雁,他看大雁仿佛在看人——具有高贵灵魂 与品格的人。
(2)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形象性: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活灵活现。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知识性: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
抒情性:本文字里行间充满爱鸟之情。
聆听雁语—寻野赏“诗歌 ”
1.一部好的纪录片,往往具有教育、警示的作用。镜头最后我们要学习大雁的哪些智慧?
寄雁传情—悟情明“有益 ”
政治上:作者在《沙乡年鉴》中曾写道:我们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傲慢和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乡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也就是说,很多东西,我们人类已经失去了很久,却能在大雁的身上找到。人和山川、河流、森林、草地等万物和谐共处的时候,我们的大地才是完整的,这样的完整的大地才是产生梦想的大地。人不仅要处理好跟人的关系,跟社会的关系,还要用道德的观念,对待山、 水、草和一切生物,这就是大地伦理学。
——利奧波德《沙乡年鉴》
(2 段)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大雁是聪明机敏、了解人类的,也是需要被保护的。“大雁归来 ”不仅是作者对大雁的热切呼唤,更是对很多美好期待的呼唤。除了大雁,他还希望动物们平安的归来;美丽环境的归来;人类环保意识的归来;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的归来……
寄雁传情—悟情明“有益 ”
(7 段)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作者将伤心地孤雁拟人化,忧郁的声调,频繁的叫声,让我们听出了大雁失去同伴后的伤心,作者说这是所有的孤雁的共性,让我们感受到了它们的重情,连人类也自愧不如!
寄雁传情—悟情明“有益 ”
(12 段)各国之间的联合是不可预期的。然而,大雁的这种联合观念已经 有很长时间了。自更新世以来,每年三月,从中国海到西伯利亚,从幼发拉底河到伏尔加河,从……到……,大雁都要吹起联合的号角。
这里写的是大雁的迁徙是极有规律的,这种规律表现在年代久远,年年如是, 这种规律表现在地域辽阔,处处如是。“大雁都要吹起联合的号角 ”写出了一种伟大的生命特征。这里将人类的行为与大雁对比,而人类却是不可预期的。
寄雁传情—悟情明“有益 ”
1.课文中除了代指大雁的“它们”外,“我们”一词也反复出现,我们的大雁,我们的农场,我们的沼泽……,在文中画出含有“我们”的句子,体会其中“我们”的情怀。
阅读提示:文章字里行间充盈着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表现出对它们命运的关注,体现了一位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深切思考。
走进“我们”,感受作者情怀
①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②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③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④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⑤等到白头翁花盛开的时候,我们的大雁集会也就逐渐少下来。在五月来到之时,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弥漫着青草气息的地方,那些红翅黑鹂和黑脸田鸡更给它增添生气。
走进“我们”,感受作者情怀
资料助读:土地应该被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只是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和公民。土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
“我们”一词说明作者将大雁视为我们中的一员,和人类一样,都是自然界的平等成员,体现了作者与大雁和谐相处、平等友好的情怀。
走进“我们”,感受作者情怀
这节课我们拍摄了《与“雁 ”同归》纪录片,唱响了一曲田园牧歌,引人向往,发人深思。大雁归来,融知识性、抒情性、思想性为一体,为我们唱出了一首野性的诗歌;利奥波德更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书写了一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歌!最后,老师想用改编自利奥波德的一首诗来送给大家:
课堂小结
当黄昏的微风拂过古老的白杨树林,
愿我们还能看到树丛中有飞翔的鹌鹑(ān chún),
草地上有歌唱的矶鹬(jī yù);
当银灰色的阳光洒在古老的河流上,
愿我们还能听到风吹过翅膀的声音,
听到野鸭和水鸭的嘎嘎声;
当清晨星星在东方的天空隐藏,
当夜幕在大地上降临,
愿一切生命都和谐共存!
课堂小结
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
——利奥波德
大雁归来
大雁归来
报春使者
欣喜
大雁习性
春雁
辩论
低语
孤雁
忧郁
伤心
群雁
喧闹
谈论
喜爱
大雁迁徙
全球一体
赞美
保护动物热爱自然
结构梳理
本文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了大雁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说明了大雁是人类的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同时呼吁人们尊重生命,保护野生动物,与它们和谐共处。
主旨归纳
拓展延伸
含“雁”字的古诗词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杜甫《归雁》
4.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刘禹锡《秋风引》
5.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三代守鹤人
“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这首名叫《一个真实的故事》的歌,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歌曲中所唱的为了守护丹顶鹤而献出生命的女孩,名叫徐秀娟。他们一家人生活在黑龙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龙湿地,从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成立的那天开始,他们一家人就成为那里丹顶鹤的守护人。
丹顶鹤人工孵化曾是世界难题,徐秀娟的父亲费尽心思,使人工孵化的丹顶鹤成活率达到了90%。去美国访问时,当地请他留下,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扎龙需要我。”
为创建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徐秀娟怀揣着3枚丹顶鹤蛋南下盐城,奔波了3天3夜,一路用体温暖着。1987年9月16日,她因为寻找飞失的丹顶鹤,不幸落水遇难,年仅23岁。
徐秀娟牺牲后,弟弟徐建峰于1997年回到扎龙接过保护丹顶鹤的接力棒,一干就是18年,从未间断。但让人心痛的是,为了保护丹顶鹤,他遭遇交通事故,倒在了去往保护区的路上,年仅47岁。
徐建峰的女儿徐卓,在父亲去世后再次回到了扎龙保护区,成了丹顶鹤的第三代守护人。她将沿着爷爷、姑姑、爸爸的足迹,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