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走进作者
苏轼有一个好朋友叫刘景文,刘景文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刘景文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写作背景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这首诗中写到了秋天哪些的景物?把相关词语圈出来。
诗句解读
明诗意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就是在橙黄橘绿的秋天。
诗人的好朋友。
赠刘景文
赠送。
赠送给刘景文的诗。
诗句解读
悟诗情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新知讲解
荷尽已无擎雨盖
一望无际的荷田, 清艳的荷花也无法抗拒深秋的风刀霜剑,纷纷凋落, 如伞盖一样的荷叶已经枯萎。从这句诗可以看出,诗人描写的是晚秋之景。
赏析
荷尽已无擎雨盖,
荷花凋谢,连荷叶也没有了。
擎:举,向上托。
诗句解读
释义:荷叶败尽,再也看不到遮风挡雨的伞盖。
新知讲解
菊残犹有傲霜枝
诗人将目光从辽阔的湖面收回,看到岸边的菊花,此时,花朵残败。菊花在百花凋杀后斗寒凌霜而怒放,因此成为人们心中不畏险恶环境、傲岸不屈的象征。
赏析
新知讲解
菊残犹有傲霜枝
释义:菊花虽然败了,还有那顶霜傲雪的花枝存在。
菊残
菊残:菊花开败了。
想象画面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盖
菊
残
ɡài
jú
cán
君
橙
霜
shuānɡ
jūn
chénɡ
赠
刘
liú
zènɡ
我会写
悟诗情
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就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
悟诗情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悟诗情
描写秋末冬初荷败菊残的萧瑟景象,与后面的“橙黄橘绿”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为了强调和突出最后一句“橙黄橘绿”的美好景象,体现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景象。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中写到了秋天哪些的景物?把相关词语圈出来。
诗句解读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句解读
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那么苏轼是如何通过这首诗鼓励刘景文的呢?
讨论交流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秋天
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擎雨盖
傲
霜
枝
凄凉
荷尽
菊残
傲霜枝
橙黄橘绿
精神振奋
作者正是要通过这首诗告诉好朋友,遇到困难要像残菊傲霜那样勇敢面对,积极向上,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秋冬之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风景。
主题思想
《赠刘景文》这首诗描写了秋末冬初的萧条景象,突出了菊枝傲霜凌寒的气概,说明了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深秋时节,以此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
拓展延伸
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
一叶知秋 秋色宜人 秋风萧瑟 秋雨绵绵 春种秋收 春花秋月
丹枫迎秋 枫林如火 秋风习习
五谷丰登 金风玉露 橙黄橘绿
1.背诵《赠刘景文》。
2.积累有关秋天的古诗。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