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2.知道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史实。
3.了解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史实,分析认可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和影响。
4.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难点: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自主学习】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
(1)明太祖下令允许民众开垦各地荒闲的田地,实行轻徭薄赋、 的政策。
(2)明朝组织大规模的 。
(3)明朝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 的依据。清朝延续这一做法,多次加以修订。
2.表现
(1)耕地面积:清朝前期,大片土地得到开垦, 不断扩大,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1)兴修水利:清政府对 、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2)作物种植
①明朝引进原产于美洲的 、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②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影响: 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的发展
(1)明朝: 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
是棉纺织业中心, 是丝织业中心, 是制瓷中心。
(2)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 。
2.商业的发展
(1)商业网络:明清时期,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 。
(2)海外贸易: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 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 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中的重要一环。
(3)商业群体
①出现:在商业活动中,具有地域特色的 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如山西商人组成的 ,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 。
②作用:对当时 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人口的增长
1.表现
(1)明朝: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超过 。明末连年战乱,灾疫肆虐,人口锐减。
(2)清朝前期
①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 。
②雍正年间,进一步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征收,大量隐匿人口得以重现。
③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到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2.影响:中原地区人口快速增长, 日益突出,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荒垦田,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 的社会繁荣。
【合作探究】
1.明清时期引进或推广农作物的意义。
2.清代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当堂达标】
1.“他下令允许民众开垦各地荒闲的田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这里的“他”是指( )
A.明太祖 B.唐太宗
C.康熙帝 D.乾隆帝
2.16世纪中期,玉米、甘薯由美洲传入中国,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这表明明清经济的发展得益于( )
A.世界性的人口增长 B.统治者的重视
C.全球性的经济互动 D.重农抑商政策
3.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下列作物中,属于我国明代引进的是( )
A.水稻、向日葵 B.玉米、甘薯
C.马铃薯、粟 D.花生、水稻
4.(2024·四川成都中考)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该图描绘了苏州的市井风情。据统计,图中共绘有人物12000有余,船近400只,桥50余座,店铺200余家,中式房屋2000余栋。该图反映了当时( )
A.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尖锐的人地矛盾
C.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D.繁华的城市风貌
5.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广大农村市场;手工业的兴盛则提供了大量商品。这些使得商业发展,工商业市镇繁荣,在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一些大商帮。这描述的是商帮( )
A.出现的原因 B.经营的范围 C.雄厚的资本 D.产生的影响
6.(2024·江西中考)如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
A.人地矛盾突出 B.农业生产恢复
C.阶级矛盾激化 D.土地兼并严重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推广传入中国的高产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加工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随着国家的日趋统一,以及统治阶级对商业政策的调整,商业也日益繁荣起来……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兴盛。康熙年间,北京出现不少银号、钱庄,以及专门从事典当业的当铺。在商业资本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大约于乾隆时期,出现了经营汇兑业务的票号。
——摘编自《清朝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推广传入中国的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各一例。据材料一,促动“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的因素是什么?指出这一时期农业结构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清朝前期的商业团体有哪些?归纳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3)综上所述,概括清朝前期经济各领域发展的内在联系。
【我的收获】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1.休养生息 移民屯田 赋税 2.耕地面积 黄河 玉米 3.农业生产
二、1.棉纺织业 松江 苏州 景德镇 手工工场 2.商业网络 美洲 白银 商帮 晋商 徽商 社会经济
三、1.1亿 1.5亿 3亿 2.人地矛盾 边疆
【合作探究】
1.(1)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2)增加粮食产量。(3)改善饮食结构。(4)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2.(1)疆域的空前扩大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空间。
(2)农业的发展为人口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
(3)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与清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人口增长扫清了障碍。
(4)清政府改革赋税,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当堂达标】
1.A 2.C 3.B 4.D 5.A 6.A
7.(1)玉米、甘薯、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加工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2)徽商、晋商。形成了商业网络。城市的繁荣和兴盛;票号(当铺、银号、钱庄等)的出现。国家的日趋统一;统治阶级对商业政策的调整。
(3)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商业、城市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 目标 1.通过学习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史实,认识到经济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通过《鱼鳞图》、清朝《耕织图·耕》等史料,了解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从利、弊两方面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理解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重点 难点 重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明清时期人口增长。 难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教法 学法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多媒体教学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材料分析。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8世纪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社会经济和国家制度等各个方面都引起了西欧各国思想家们的浓厚兴趣。当时,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称颂中国:“当我们还是一小群人并在阿登森林中踯躅流浪之时,中国人把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帝国已经治理得像一个家庭。”“他们的帝国组织确实是世界上最好的,是唯一把一切都建立在父权的基础上的国家。”那么,伏尔泰的评价准确吗 18世纪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社会图景呢 让我们走进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来了解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吧。 教师随笔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识读图片(见课件),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明太祖下令允许民众开垦各地荒闲的田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 (2)明朝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 (3)明朝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清朝延续这一做法,多次加以修订。 2.识读图表(见课件),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业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答案:(1)清朝前期,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2)在兴修水利方面,清政府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 (4)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5)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识读图片和示意图(见课件),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整个社会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过渡语: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板块二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1)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明朝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①棉纺织业: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②景德镇是制瓷中心。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 (2)识读图片(见课件),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清朝前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导 与 学 过 程 2.识读图片(见课件),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1)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 (2)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白银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3)商帮:①出现:在商业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②作用: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过渡语: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人口在明清时期得到急剧增长,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板块三 人口的增长 1.识读图表(见课件),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清朝人口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变化: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增长。 (2)原因: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改革赋税制度(雍正年间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使大量隐匿人口得以重现。 2.观察表格,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 答案:中原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荒垦田,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 结束语:明清时期,大量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及推广、手工业技艺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使封建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口迅速增长,这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又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随笔
板书 设计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开垦田地,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移民屯田,核查土地、编制土地文册 2.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引进高产作物、改进种植技术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基地、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2.商业:商品贸易兴盛、形成商业网络、出现商帮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2.人口:明朝鼎盛时期超过1亿;康熙时达到1.5亿;乾隆末年达到3亿 3.影响:中原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当堂 达标 见学案、课件,学案、课件同步使用
教学 反思 本课内容繁多,比较琐碎,需要理清历史线索。清朝政权初立,虽入主中原,却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清朝前期的几位皇帝励精图治,重建并巩固了良好的社会秩序,进而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形成社会经济繁荣的景象,人口也达到一定规模。然而,与整个世界的发展潮流相比,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隐患,这些都需要引导学生明晰。本课内容属于经济史的范畴,与政治史、文化史相比,经济史相对枯燥,且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体验,对宏观经济现象不易理解。因此讲授本课时,可联系现实生活,多作解释与引导,尽可能将复杂的历史经济现象讲解清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0张PPT)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通过学习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史实,认识到经济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通过《鱼鳞图》、清朝《耕织图·耕》等史料,了解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从利、弊两方面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理解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18世纪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社会经济和国家制度等各个方面都引起了西欧各国对现实不满的思想家们的浓厚兴趣。当时,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称颂中国:“当我们还是一小群人并在阿登森林中踯躅流浪之时,中国人把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帝国已经治理得像一个家庭。”([法]伏尔泰著,梁守铿译《风俗论》(上册))“他们的帝国组织确实是世界上最好的,是唯一把一切都建立在父权的基础上的国家。”([法]伏尔泰著,王燕生译《哲学辞典》(上册))那么,伏尔泰的评价准确吗 18世纪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社会图景呢 让我们走进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来了解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吧。
导入新课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识读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统治者重视:
(1)明太祖下令允许民众开垦各地荒闲的田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
明朝鱼鳞图册
材料二:清朝延续明朝的土地普查和鱼鳞图册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康熙
材料三:摊丁入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
——雍正
清朝鱼鳞图册
材料一:徙江南百姓于凤阳,迁山东民众于河北,徙沙漠遣民屯田北平附近,徙江西农民于云南湖广等。明初为了巩固边防,还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等整理
(2)明朝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
(3)明朝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清朝延续这一做法,多次加以修订。
(1)清朝前期,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识读图表,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业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表现:
“人民渐增,开垦无遗……山谷崎岖之地,已无弃土,尽皆耕种。”
——《东华录》康熙五十一年二月
清朝开荒执照
(2)在兴修水利方面,清政府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识读图表,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业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表现:
黄河山东段至聊城至河口地区河汛图
自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实施治黄,历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淮水患得以根治,黄河“安澜顺轨百有余年”,农业连年丰收。乾隆时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实行高投入,又胜过前朝。总计“河工、海塘,以亿万计”。
——《中国古代经济》
靳辅《治河方略》
黄河筑堤图
(3)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识读图表,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业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表现:
北方种植早熟型稻种
南方推广双季稻
中原地区采取麦、豆轮作套种技术
(4)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识读图表,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业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表现:
(5)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药材
茶叶
棉花
甘蔗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识读图片和示意图,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整个社会起到什么作用?
作用:
苏湖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乾隆年间《万国来朝图》局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1)识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明朝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明初棉纺织业已渐有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全国人民主要的衣着材料。棉布生产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取代价昂的丝织品和产量少的麻制品的趋势。
明朝水蓝印金杂花绫
①棉纺织业: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
表现: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②景德镇是制瓷中心。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
明朝青花扁壶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牙纹香炉
明代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表现:
1.(2)识读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清朝前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江宁(今江苏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出现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
清雍正·墨彩山水盒(广东省博物馆)
表现:
2.识读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
《姑苏繁华图》
材料一: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和新大陆的发现,也使得明朝的经济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卷入了世界经济,其中最显著的代表是“白银货币化”的过程。……银在中国的产出较少,明清使用的白银,多数来自丝绸、瓷器的出口所得……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十四讲》《中外历史纲要上》
(2)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白银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中的重要一环。
表现:
材料二: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为7000至10000吨,约2.24亿两至3.2亿两白银。
“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弗兰克《白银资本》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商帮:①出现:在商业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
位于平遥古城的中国第一票号“日升昌记”寓意旭日东升,蒸蒸日上
山西商人组成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最大特点:“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徽商老字号“张小泉剪刀”
②作用: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识读图表,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清朝人口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三、人口的增长
材料:明朝中叶以来农、工、商各业的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清康熙时期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这意味着新增人丁不再有人头税负担…刺激了人口迅猛增长。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3亿
全国人口
明朝鼎盛时期
康熙时期
1.5亿
全国人口
1亿
全国人口
乾隆末期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改革赋税制度:雍正年间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
变化:
原因:
2.观察表格,识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
三、人口的增长
影响:中原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荒垦田,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
太监、航海家
年份 1651年 1766年 1812年
耕地数(亩) 约2.9亿 约7.4亿 约7.9亿
人口数 约0.1亿 约2.1亿 约3.3亿
人地矛盾突出
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课堂小结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原因:开垦田地,休养生息、移民屯田、核查土地、编制土地文册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引进作物、改进种植技术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基地、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商业:商品贸易兴盛、形成商业网络、出现商帮
原因: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人口的增长
人口:明朝鼎盛超过1亿;康熙时1.5亿;乾隆末年达到3亿
影响:中原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1.“他下令允许民众开垦各地荒闲的田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这里的“他”是指( )
A.明太祖 B.唐太宗 C.康熙帝 D.乾隆帝
2.16世纪中期,玉米、甘薯由美洲传入中国,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这表明明清经济的发展得益于( )
A.世界性的人口增长 B.统治者的重视
C.全球性的经济互动 D.重农抑商政策
3.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下列作物中,属于我国明代引进的是( )
A.水稻、向日葵 B.玉米、甘薯
C.马铃薯、粟 D.花生、水稻
A
C
当堂达标
B
4.(2024·四川成都中考)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该图描绘了苏州的市井风情。据统计,图中共绘有人物12000有余,船近400只,桥50余座,店铺200余家,中式房屋2000余栋。该图反映了当时( )
A.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尖锐的人地矛盾
C.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D.繁华的城市风貌
5.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广大农村市场;手工业的兴盛则提供了大量商品。这些使得商业发展,工商业市镇繁荣,在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一些大商帮。这描述的是商帮( )
A.出现的原因 B.经营的范围 C.雄厚的资本 D.产生的影响
6.(2024·江西中考)如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
A.人地矛盾突出 B.农业生产恢复
C.阶级矛盾激化 D.土地兼并严重
D
A
A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推广传入中国的高产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加工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随着国家的日趋统一,以及统治阶级对商业政策的调整,商业也日益繁荣起来……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兴盛。康熙年间,北京出现不少银号、钱庄,以及专门从事典当业的当铺。在商业资本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大约于乾隆时期,出现了经营汇兑业务的票号。
——摘编自《清朝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推广传入中国的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各一例。据材料一,促动“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的因素是什么?指出这一时期农业结构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清朝前期的商业团体有哪些?归纳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3)综上所述,概括清朝前期经济各领域发展的内在联系。
(1) 玉米、甘薯、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加工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2)徽商、晋商。形成了商业网络。城市的繁荣和兴盛;票号(当铺、银号、钱庄等)的出现。国家的日趋统一;统治阶级对商业政策的调整。
(3)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商业、城市发展。(共20张PPT)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预习案·自主学习
训练案·效果评价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明朝的政策:允许开垦荒地,实行轻徭薄赋、 的政策。
2.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1)核查土地: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耕地面积扩大。
(2)兴修水利:对 、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3)庄稼种植: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 、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预习案·自主学习
休养生息
黄河
玉米
(4)经济作物种植: 、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作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边远地区的开发;促进经济的发
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
(1)明朝:棉纺织业从南方向北方推广。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 .
是丝织业中心, 是制瓷中心。
棉花
苏州
景德镇
(2)清朝:丝织、 、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尤其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 。
2.商业
(1)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 。
(2)中国的瓷器、 、丝绸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 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3)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如山西商人组成的 、徽州府商人组成的 。
棉织
手工工场
商业网络
茶叶
白银
晋商
徽商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明末连年战乱,灾疫肆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 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也有很大增长。
2.表现
(1)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超过1亿。
(2)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 末年,全国人口达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社会经济
乾隆
3.影响
(1)中原地区人口快速增长, 日益突出。
(2)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 ,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
人地矛盾
开荒垦田
1.清朝前期,在农作物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的高产作物有( )
A.玉米、小麦
B.甘薯、棉花
C.烟草、甘蔗
D.玉米、甘薯
训练案·效果评价
D
2.造成下表耕地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清朝商业的兴盛
B.清朝推行垦荒政策
C.清朝手工业发展
D.清朝土地兼并严重
B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 493 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 078 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 837 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 414 495
3.清朝前期江宁(今南京)、苏州等地出现一些很富有的机户,如李扁担、李东阳皆有织机五六百张,他们多半“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按工作量收钱)”。这说明当时( )
A.已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B.工业革命已在江南地区开始
C.已卷入全球范围的世界市场
D.江南地区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A
4.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广大农村市场;手工业的兴盛则提供了大量商品。这些使得商业发展,工商业市镇繁荣,在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一些大商帮。这描述的是商帮( )
A.出现的原因
B.经营的范围
C.雄厚的资本
D.产生的影响
A
5.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
B.民族交往频繁
C.商品经济活跃
D.皇权高度集中
C
6.(2024成都)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
(又名《姑苏繁华图》),该图描绘了苏州的市井风情。据统计,图中共绘有人物12 000有余,船只近400只,桥50余座,店铺200余家,中式房屋2 000余栋。该图反映了当时( )
A.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尖锐的人地矛盾
C.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D.繁华的城市风貌
D
7.(2024湖北改编)与明朝鼎盛时期相比,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增长。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市民文化丰富 B.闭关政策的实行
C.手工工场成熟 D.社会经济发展
D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实证·探究货币发展]
材料一
图一 开元通宝
图二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1)材料一中图一所示货币发行于哪一朝代 (2分)图二所示纸币最早出现在哪一地区 (2分)与图一货币相比,图二所示纸币在流通中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4分)
答案:朝代:唐朝。(2分)地区:四川。(2分)优势:携带方便,更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4分)
[历史解释·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原因]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
——《海上丝绸之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原因。(4分)
答案:宋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政府鼓励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超;指南针用于航海;等等。(答出两点即可,4分)
[历史解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
材料三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各地出现了一批闻名全国的大商帮,最著名的有江南徽州府商帮和山西的晋商。同时,在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这些市镇的商品生产推动了商业发展,进而促进了区域性市场网络的形成。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4分)
答案:出现了徽商、晋商等闻名全国的大商帮;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答出两点即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