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13 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时空坐标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民族独立运动:又称民族解放运动,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进行民族解放的斗争。
民族民主运动(革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斗争。
概念阐释
民族革命:
民主革命:
反对外来侵略,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
(针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
反对封建专制,建立一个政治上民主的国家。
(针对本国封建势力)
民族独立运动
民族民主运动(革命)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1、背景
材料1 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疯狂地掠夺贵重金属,到处寻找金银产地。开发矿藏除了使用黑人奴隶外,还实行一种特殊的徭役制度——“米达制”,强迫印第安人每年要送一定数量的成年男子(在墨西哥为4%,秘鲁为14%)去矿场工作。由于繁重劳动、饥饿和虐待,很少有人能活着返回。16到18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共掠夺黄金250万公斤,白银1亿公斤。葡萄牙殖民者仅在18世纪就从巴西掠夺了价值10亿美元的黄金和金刚石。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政治: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埋下了独立的火种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材料2 到18世纪下半期,拉美殖民地社会经济冲破了宗主国的种种限制而缓慢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生产纺织品、皮革、陶、铁器、玻璃、糖等手工工场及造船厂……在巴拿马、古巴、阿根廷和巴西兴起了造船业,巴西的优质木材一直畅销国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殖民地在经济上摆脱宗主国束缚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从而推动着殖民地走上争取独立斗争的道路。
——刘诈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
(2)经济: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为革命奠定了基础。(根本原因)
材料3 18世纪中叶以后,拉丁美洲与外界接触日趋频繁。欧洲的近代科学、文学和法国唯物主义哲学,通过多种方式,不断传入。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人的一部分重要著作,在殖民地广泛传颂。 ——许海山主编《美洲历史》
(3)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1、背景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1、背景
材料4:拉丁美洲的革命深深受益于同时代欧洲和北美的发展……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由主义理想深刻影响了整个南北美洲受过教育的少数人的心智。……美国独立战争……受到了人们的欢呼。几年后,法国大革命向人们提供了另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推翻专制统治的实例,而同时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完全忙于欧洲事务,结果给新世界提供了一个向这两个国家的统治发起挑战的难得机会。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4)法国大革命削弱了法、西、葡等国对拉美的殖民统治。
(5)美国独立鼓舞了拉美人民,为他们树立了榜样。
(4)法国大革命削弱了法、西、葡等国对拉美的殖民统治。
(5)美国独立鼓舞了拉美人民,为他们树立了榜样。
殖民国家
残酷与暴力
抗争
殖民地独立运动
归纳总结: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
(1)政治: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埋下了独立的火种
(2)经济: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为革命奠定了基础
(3)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根本: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阻碍了拉美经济的发展
内因
外因
1804年,海地独立
法属殖民地
1822年,巴西独立
葡属殖民地
圣马丁领导解放智利、秘鲁
1821年,墨西哥独立
西属殖民地
玻利瓦尔领导解放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
圣马丁领导解放智利、秘鲁
2.过程:第一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
第一阶段特点:赶走殖民者,获得民族独立。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形势图
哥伦比亚
委内瑞拉
厄瓜多尔
阿根廷
智利
秘鲁
墨西哥
中美洲联邦
殖民地 时间 领导者 结果
法属海地
西属拉美
葡属巴西
1791-1804
杜桑·卢维杜尔
1804年海地独立,拉开了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玻利瓦尔、圣马丁等
1826年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取得独立运动的胜利。
1822
1826年
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独立,建立君主制。
2.过程:第一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
第一阶段特点:赶走殖民者,获得民族独立。
(1)法属海地领导人:杜桑·卢维杜尔
(2)西属拉美(1810——1826)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3)葡属巴西领导人:巴西第一任皇帝:佩德罗一世
圣马丁是阿根廷"国父”,智利和秘鲁称他为“自由的缔造者"与西蒙·玻利瓦尔一道被誉为美洲的解放者,被视为国家英雄。
杜桑·卢维杜尔
玻利瓦尔被称为“南美洲的解者”“委内瑞拉国父”。其独立思想至今影响着美洲政治思想。
2.过程:第一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
材料5 独立以后仍然盛行大地产制。殖民地时期绝大多数克列奥地主的大地产不仅原封未动,而且他们又利用独立后掌权的条件,霸占从殖民者那里没收来的大量地产。这些大地产克列奥地主的大庄园,基本上仍保持中世纪的剥削方式。
材料6 拉美各国独立后,除巴西实行帝制政体外,其他国家都建立了共和制,这是一种与欧美民主共和制不同的考迪罗主义的共和政体,(考迪罗为西班牙语,意为领袖或首领。)考迪罗主义实际上是军人专政的军事独裁制,是大地主专政的一种表现形式。
1)经济上:大地产所有制阻碍经济发展
2)政治:政局动荡,军事独裁
(1)
独立后拉美国家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原因
材料7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崩溃后,欧美列强主要是英美法德等国的势力便伸向了拉丁美洲。许多拉美国家在经济上已成为英国的附庸;美国利用其有利的地理条件以武力攫取欧美国家尤其是墨西哥的大片领土,同时对拉美各国在政治上加强控制,诸如提出了泛美主义,建立泛美同盟等;从19世纪80年代起,德国也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渗透。
3)外部:英美等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2.过程: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门罗主义:1823年美总统门罗:“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
大棒政策:1904年12月6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矩”,其实质是加强对拉美的侵略。其特征是:武力威胁、外交讹诈。
金元外交:以金钱代替枪炮,用经济手段控制拉美,使其日益依附于美国。
知识拓展
严禁进入美洲
宪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的成果,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积极参加革命,粉碎了一次又一次的复辟阴谋,推翻了维护帝国主义利益和封建主义利益的迪亚斯独裁统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墨西哥逐渐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性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既是民族解放运动, 也是资产阶级革命。
地区 时间 结果
巴西 1889年 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墨西哥 1910年 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赶走独裁
1917年 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
材料8
……国家领土范围内土地与水流之所有权本属国家……
国家在任何时候皆有权利对私产加以限制……应采取必要措施以分散大地产;发展小土地持有制……
一切矿物,或存在于矿脉、矿层、矿块或矿床中构成矿藏之物质……其所有权皆直接属于国家……
——《1917年墨西哥宪法》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2.过程: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2)概况
(4)特点:推动民主改革,巩固独立成果。
材料9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是继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之后的又一场更为宏大的革命运动。它在拉丁美洲的辽阔土地上摧毁了殖民制度,使绝大多数拉美国家获得了独立。……拉丁美洲独立战争进一步传播了自由、平等、独立的观念。
……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很快废除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取消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商业专卖制度,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了条件。
但是,长时间的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也对各国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并导致了军事独裁者长期保持政权,形成了拉丁美洲特有的考迪罗主义。另一方面,大地产制仍然保留,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仍然处于经济阶梯的最底层,这就严重阻碍了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民主革命的任务仍然摆在各国人民面前。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3.影响
积极:(1)结束了西、葡等的殖民统治,建立多个民族独立国家;
(2)打击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势力,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3)奠定了拉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利于拉美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消极:革命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问题探究:北美独立战争后,一个独立统一的国家---美国形成了,而拉美独立运动结束后,拉美地区却没有像美国一样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这是为什么?
主要原因有:
第一,由于西方国家长期的侵略压迫,拉美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薄弱。
第二,拉美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彼此贸易往来少,没有形成统一市场,缺乏联系在一起的共同经济基础。
第三,拉美地域广阔,彼此间交通不便,各地大封建主据地自雄,阻碍统一。
第四,人民几百年来深受压迫,对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有所疑惧。
第五,语言,习俗,心理差异很大。沟通和交流不畅
第六,独立后,英美等国打着“援助”的旗号,加紧对拉美进行政治和经济渗透,使得拉美的动乱不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不利于统一。
合作探究: 拉丁美洲的独立与美国的独立有何不同之处?
拉美与美国在地理、资源、殖民历史等方面拥有诸多相似之处,又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相继独立。然而独立后的美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突飞猛进,而拉美国家直到今天依然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踯躅前行。拉美与美国独立后走上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究竟是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呢?
项目 北 美 拉丁美洲
殖民历史
政治形势
经济发展
移民素质
北美殖民宗主国是荷英,有浓厚的民主传统,自由发展工商业的基础。
拉美殖民宗主国为西葡,封建专制意识浓厚,并移植了本国封建生产方式。
拉美独立后建立军事独裁的考迪罗制,民主政治不成熟,政局还长期不稳定。
拉美独立后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
沿袭殖民经济结构,出口单一产品依赖国外。
美国独立后建立宪政民主,除南北内战外,其他时段都相对安定和平。
美国独立后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经济命脉掌握在本国资产阶级手中。
美国积极吸引欧洲移民,高素质移民给北美带来了资金、技术和文化。
拉美移民在数量和质量上远不如北美。
总结归纳 :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
(1)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
(2)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的独立过程。
(3)革命任务具有反封建反殖民压迫双重性质,争取民族独立是首要任
务,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4)以战争的形式独立,战争具有正义性。
(5)由外来移民及其后裔(土生白人地主)领导。(如玻利瓦尔、圣马丁)
(6)独立后各国相继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二、亚洲的觉醒
亚洲的觉醒是指亚洲各国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的觉醒和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进一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亚洲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族民主意识也不断发展;1905年的俄国革命运动也进一步唤醒了亚洲,终于形成了列宁所说的“亚洲的觉醒”的新局面。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 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意味着亚洲各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概念
伊朗立宪革命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中国辛亥革命
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经济: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提供经济基础与阶级准备。
思想: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亚洲各国的民族民主意识加强)
材料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同亚洲各被压迫民族的矛盾空前激化了,这时亚洲除日本外,其他国家均已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亚洲觉醒正是在帝国主义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都已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发生的。
材料2 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的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壮大是亚洲觉醒的内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统治,特别是廉价商品的倾销,破坏了亚洲各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创造了必要前提。
材料3 英国的教育制度把西方的文学和政治思想整个主要部分引入印度,也促进了印度的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原则、个人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原则,不可避免的变得对外来的英国统治不利起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2.觉醒的背景
二、亚洲的觉醒
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885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大党,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
1905年,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提拉克领导国大党激进派主张民族独立。
1908年,孟买10多万工人政治总罢工,成为20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
表明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3.觉醒的表现
(1)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1905——1908)
(2) 伊朗立宪革命(1905——1911)
时间 1905—1911年
过程 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结果 在伊朗统治阶级和俄英等外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影响 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二、亚洲的觉醒
拟制退位诏书
(3)中国辛亥革命——1911年
①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②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二、亚洲的觉醒
①领导者: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②结果: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③意义:
总结归纳:亚洲觉醒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领导作用
(2)斗争力量:某些国家工人阶级参与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3)斗争形式:政治罢工和武装斗争相结合
(4)斗争结果:亚洲各国人民相互支持、共同对敌
2、影响:
(1)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亚洲人民作为反帝力量登上国际斗争舞台,客观上成为西方工人阶级的同盟军。
(3)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潮,为亚洲各国走上独立道路奠定了基础。
(4)一批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形成,走上近代政党政治的道路。
(5)标志着亚洲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领导者 革命任务 概况 结果 意义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1905-1908) 反帝任务更突出 1905年,提拉克主张联合群众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1908年,孟买工人总罢工
伊朗立 宪运动(1905-1911) 反帝反 封建 制定了伊朗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
中国辛亥革命(1911) 不彻底
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失败
反帝反封建
民族资产阶级
归纳总结: 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亚洲的民主解放运动由旧式的农民战争转变到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结果:但是都没有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
1.背景:
材料1: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丧失了政治独立,一些原来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同一民族,被强行分割为不同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几部分。……非洲人民丧失了大片土地,人口锐减,丰富资源遭到无情掠夺。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2:帝国主义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为了自卫,居民们自动组织起来,在一些要道设立陷阱,用投枪、弓箭袭击贩奴商人。早期非洲人民的反抗斗争还表现在被捕奴隶进行的顽强斗争上,最常见的反抗方式是逃跑或自杀。据不完全统计,1700-1845年,仅在英、美贩奴船上就爆发了55次大规模的奴隶暴动。19世纪以来,武装斗争成为非洲人民的主要斗争形式。
(1)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给非洲带来了空前破坏和灾难。
(2)经济:殖民掠夺(黑奴贸易、资源掠夺等)阻碍了非洲经济发展。
(3)思想:非洲人民反抗思想不断增加,一直进行不屈不挠的武装反抗斗争。
早期:局部、零散的自卫斗争
19世纪后:规模化、有组织的武装斗争
三、非洲的抗争
2.表现
国家 殖民者 概况 领导 结果
埃及
苏丹
埃塞俄比亚
英国
成立祖国党,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唤起民族意识;1882祖国党领袖阿拉比领导反英斗争
祖国党
(政党组织)
抵抗失败,阿拉比被俘,英国占领埃及
英国
1881年爆发反英大起义,领导人自称“马赫迪”,号召人民起来斗争,赶走外国侵略者
马赫迪
(宗教宣传)
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起义失败,后英国控制了苏丹
1894年,意大利发动侵略战争,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发表《告人民诏书》,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的独立。全国人民英勇抵抗,1896年打败意军
孟尼利
克二世
(皇帝号召)
打败侵埃意军,保持了独立
意大利
特点:领导力量多元;武装斗争形式;组织、动员手段多样;主要是旧式民族运动。
三、非洲的抗争
素养提升: 正确认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差异。
1.差异:
(1)亚洲:由于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阶段,并呈现一下三个特点。
①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如中国的同盟会和印度国大党;
②旧式的农民起义逐渐被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代替,宗教的旗帜被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的旗帜代替;
③新的阶级力量参加了斗争,如1908年印度孟买工人大罢工。 至于朝鲜的甲午农民战争、中国义和团运动,则还属于传统的运动模式,但不占主流。
(2)非洲:斗争水平总体上相对落后,主要是旧式民族运动,只有埃及出现了非洲第一个政党——祖国党。
(3)拉丁美洲: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认识:
①各个地区、国家的社会发展程度很不平衡;
②外来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的新的经济因素,或强或弱,阶级结构的变化有大有小,因而不同地区和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斗争水平高低各异,形式和性质也不尽相同。
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
海地革命
拉丁美洲的全面独立
独立后的拉美
拉美独立的序幕
玻利瓦尔
圣马丁
金元外交、大棒政策
亚洲的觉醒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伊朗立宪革命
中国辛亥革命
失败
亚洲觉醒的意义
非洲的抗争
埃及抗英斗争
苏丹马赫迪起义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非洲抗争的特点
课堂小结
1.(2023·北京高考)墨西哥在1821年独立后,以阿兹特克帝国继承者自居。墨西哥土生白人将阿兹特克人视为祖先,将阿兹特克人的末代皇帝视为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民族英雄。这些做法意在( )
A. 打击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 B. 深化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C. 推动墨西哥的民族独立运动 D. 重建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
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821年后(墨西哥)。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独立后的墨西哥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奉阿兹特克人为祖先,视末代皇帝为民族英雄,以此来强化民众的民族认同,增强民众的国家观念,B项正确;墨西哥独立打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与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关系不大,排除A项;墨西哥独立后的做法有利于巩固民族独立成果,而不是推动民族独立运动,排除C项;墨西哥独立后,意在用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来增强国家民族意识,并不是重建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
对点训练
2.(2022·山东高考)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相同的理想”指的是
A.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2.A【详解】 根据材料“1913年”“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并结合所学可知,20初出现的亚洲觉醒运动(土耳其、波斯等)旨在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东欧一些落后国家以及底层民众也面临帝国主义的压迫,A项正确;波斯(伊朗)是“立宪”革命,而非“共和”,排除B项;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是《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1·重庆高考)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
A. 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
B. 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C. 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
D. 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
3.D【详解】 由材料“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可知该报纸认为中国的被发现,上海的被占领,都意味着先进对落后的拯救,在宣扬西方文明的同时掩盖了侵略战争的实质,D项正确;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在于鸦片战争应该早一些发生,这是对中国历史的误解,排除A项;“全面评价”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认为中国就是落后保守的象征,鸦片战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没有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排除C项。故选D项。
4.(2019·全国卷Ⅰ)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4.D【详解】 根据材料“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七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并结可知,拉丁美洲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场手工业发达,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故选D项。北美的印第安人也役,排除A项;材料“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说明殖民统治不是原因,排 B项;北美也有非洲和欧洲移民,排除C项。
5.(2019·江苏高考)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
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5.D【详解】 根据材料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D项正确。根据材料“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可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空间有限,并不是没有发展空间,A项错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只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之一,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B项错误;因果倒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以民族独立为前提的,C项页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