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12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唯物史观 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原因。
时空观念 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及日德兰海战的概况。
历史解释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个比较全面和理性的认识,识记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分析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一战和战后国际秩序的确立,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家国情怀,坚决地捍卫国家和平与安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战争、革命交织;
2、两种社会制度并存;
3、国际秩序重构。
阶段特征
世界现代史(20世纪初-至今):资本主义发展遭遇重大挫折,进行重大调整。社会主义诞生,与资本主义在对抗中并存发展。
一、失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 世界已经分割完了! 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长1899年末的一次演说
问题1:概括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经济实力和殖民地占有情况之间存在什么现象?
分析产生这一现象取决于什么?会产生什么影响?
现象:经济实力与殖民地占有出现倒挂现象。
原因:取决于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利用程度。
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要求重新分割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一、失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意
德
奥
法
英
俄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
突尼斯问题
巴尔干半岛问题
普法战争积怨与北非殖民地
贸易摩擦
争夺世界和欧洲霸权
问题2:根据教材,指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表现?其核心矛盾是哪对?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国家选择了一种什么方式?
军事对峙: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
一、失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鼓动民族仇恨的宣传运动,像在所有交战国一样,在德国也很快展开。报摊上出现了印有口号的明信片,例如“一枪干掉一个俄国佬!”“一刀捅死一个法国佬”“一脚踩死一个英国佬”“一拳打死一个日本佬”等等,社会民主党人集中火力向沙皇俄国开火,知识界和学术界则参加对英国的连续不断地谩骂。
——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意识形态: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问题3:根据教材结合材料,概述以下材料分别如何推动了一战的爆发
一、失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最后一个背景因素即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使得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后事态向战争方向发展的趋势极其难以扭转。19世纪后期是欧洲军事技术通过科学和军事结合获得大飞跃的时期。旧式武器正得到改进,新式武器包括潜水艇和飞机被引进。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公司、德国的克虏伯公司、法国的施奈德—克卢索公司等私人军火公司煽动了全球范围的武器竞赛:他们通过卖武器给一个国家,引起邻国的恐慌并刺激了武器销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武器进步与军备竞赛给各国带来了巨大利益,推动了萨拉热窝事件迅速走向了世界大战。
一、失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民族关系复杂……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做为假想敌人的,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极大愤怒,6月28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19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
德皇威廉二世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现在不发动就永远没有发动的机会了。
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1914.7.28
8.1
8.3
8.4
8.6
8.10
8.12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日、美、中等三十三国先后参战
德国对俄宣战
德国向法国宣战
英法向德国宣战
英、法向奥匈帝国宣战
奥匈帝国对俄宣战
法对奥匈帝国宣战
地区性战争
欧洲战争
世界大战
①客观性:20世纪初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②可能性: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形成世界大战。
③现实性:完成工业革命的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思考: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何能够演变为世界性战争?
一、失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一、失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思考: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从定义上看
帝国主义国家间为瓜分世界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
从起因上看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从进程来看
帝国主义各国进行了长期且残酷的争夺,显示出一战的侵略性质。
从结果来看
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瓜分和掠夺,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
3、进程
时间 战线 交战对象 重大战役 评价
1914年 双方共出动150万兵力,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施里芬计划)
1916年 德奥取得胜利,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6年
1916年 凡尔登战役 转折点,双方伤亡近100多万,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地狱”首次使用机枪和坦克
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1917年 美国和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
1918年 同盟国投降,一战结束
1、一战的过程
问题4:阅读教材结合所学,完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填表
西线
东线
南线
英、法—德
俄—德、奥匈
俄、塞-奥匈
马恩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
西线
英法—德
二、失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大战开始时,美国宣布中立。……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大做生意,仅向协约国就提供了约200亿美元的物资和贷款。……当时交战双方都已筋疲力尽,为参与战后分赃和争夺霸权,此时参战正是好时机。于是便利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攻击了美国商船为理由,在维护公海航行自由的旗帜下,于2月3日宣布对德断交,4月6日对德宣战。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索姆河地狱
肮脏和污秽自然是战壕里的忠实伴侣。有时候,因为浑身脏得实在不行了,士兵们即使是在隆冬季节也会不顾寒冷,在弹坑里洗澡。那些弹坑常常因为连续下雨而积满了水。……战壕里到处都是害虫。苍蝇、螨虫、虱子卵、跳蚤、蚊子和甲虫令人心烦,但让人讨厌的主要还是虱子和老鼠。
——莫德里斯《春之祭》
战争的残酷性
问题5: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二、失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施里芬及其“速战速决”计划
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德皇威廉二世信心百倍对出征的士兵宣布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双方诸民族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而又胜利的战争。但是,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与各总参谋部的计划相反,西线的战斗这时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战争的不可控性
二、失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材料一 战争在我们眼里是一件非常有男子气概的事:狙击手们在草丛中兴高采烈地战斗,在那里,他们的鲜血如同露珠般坠落在花瓣上。世上再没有比这更美妙的死亡方式了。千万不要隐匿在家中,快来一同加入到这战斗的信仰之中。”
——1914年恩斯特 荣格尔《钢铁风暴》
材料二 1916年英国宣布征兵后,有16500人拒绝服兵役……前线士兵中也有高昂的反战情绪。1917 年5月底,法国西线士兵的哗变扩大,3万多名法国士兵离开战壕,回到后方,……在一个城市 ,哗变者宣布成立反战政府。尽管哗变被残酷镇压,但还是不断扩大。
——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好战必亡
一战后的法国伦斯城市面貌
被化学毒气灼伤眼睛的英军士兵
二、失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参战国 目标 结果
德国 取代英国的位置,实现世界霸权,企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的日耳曼帝国
奥匈帝国 占领巴尔干,取得亚得里亚海、爱琴海的出口,扩大成三元帝国
英国 保住老牌帝国的地位,打败德国,夺取更多殖民地,在近东肢解奥斯曼帝国
法国 夺回阿尔萨斯洛林,夺取德国萨尔区的殖民地,重新成为欧洲霸主
沙俄 摧毁德国和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势力, 建立“大斯拉夫帝国”
海外殖民地被瓜分,面临巨额战争赔款,国内经济崩溃,发展受限
帝国解体
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战后经济长期低靡,对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
人员、经济损失惨重,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因爆发革命退出一战,帝国被摧毁,十月革命后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二、失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战争使……德意志帝国被摧毁;奥匈帝国废墟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独立的国家;土耳其的所有属地被剥夺,处在痛苦的呻吟之中;庞大的俄罗斯帝国寿终正寝,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正在占地球陆地1/6 的土地上进行试验;英国的鲜血已流干;法国躺在手术台上。
四国摧毁,两国衰弱,欧洲内部政治经济危机
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二、失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问题6: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思考同盟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经济,军事,国内,国际)
同盟国(德奥) 协约国(英法俄)
世界制造业产量 19.2% 27.9%
陆军人数 636万 873万
战争后备力量 1.45亿 2.88亿(包括意大利)
所利用资源 被占有国 本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①经济:协约国集团在物质和人力资源都占优势(主要)
②军事:同盟国战略失误:“速决战”破产,两线作战,未能突破海上封锁
③国内:战争导致同盟国国内部矛盾尖锐(奥匈帝国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导致帝国解体;德国爆发“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④国际:意大利倒戈,美、日、中等中立国参战,增加了协约国实力
二、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清单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多月(1914.7-1918.11)
参战国家 31个(同盟国4国,协约国27国)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3/4
参战人员 7350多万人
伤亡人员 3000多万人(1000万人死于饥饿和瘟疫)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
问题7: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思考一战有何特点?
飞机
重型火炮
阵地战壕
电报机房
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破坏强,人类灾难,先进武器的使用
三、重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一)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1、公开订立和平条约,无秘密外交。
2、确保公海航行绝对自由;
3、取消国家间的经济障碍并建立贸易平等条约;
4、裁减军备;
5、调整对殖民地的要求,平等对待殖民地人民;
……
14、成立国际联盟以维持世界和平
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进而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
(调整列强欧洲和中东地区地区矛盾)
三、重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一)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
美国
英国
法国
意大利
日本
中国
世界霸权
欧洲均势
欧陆霸权
倒戈好处
势力扩张
维护主权
巴黎和会
一定程度体现民族自决
实质:战胜国整治战败国的会议,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
A.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B.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C.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
D.限制德国军备
废除普遍义务兵制,只能保留10万陆军和少量船舰;不得拥有空军、坦克和潜艇等
E.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
1921年总算商量出德国的赔偿总数,德国的马克2260亿,并且在42年内必须赔偿完。后改为1320亿马克, 66年还清。
苛刻的条约激起了复仇心理
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建立国际联盟。
三、重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国际联盟(1920-1946年)
(一)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① 成员:
②性质:
③原则:
④实质:
⑤对战败国制度:
成立时44国(苏俄与战败国被排斥,美国未参加)
委任统治制度”。
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世界性国际组织。
全体一致原则(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才生效)
英法维护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委任统治制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慑于民族解放斗争的声势,对殖民体系的一种改造,它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将殖民地半殖民地视为“落后”国家,认为还不能获得独立;
需要将它们委任给英法等“先进国”帮助它们进行统治。
三、重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一)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国际联盟(1920-1946年)
思考:如何评价国际联盟呢
A.成为英法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B. 苏联、美国未加入,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C.全体一致原则无法有效制止战争发生
积极
A.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
B.在维持国际和平、恢复战后经济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C.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消极
国际联盟主持公道
学案
三、重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一)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太平洋会议)
时间:1921.11.12-1922.2.6
地点:美国华盛顿
代表: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一共9个参会国。
成果: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
①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②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③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控制中国的共同原则。
(调整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矛盾)
结束了一战爆发后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
客观上维护中国领土完整
实质:是战胜国之间协调会议,具有争霸性质
三、重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一)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
《五国海军条约》: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议(美英日法意)
美:抑制了日本,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军事地位。
英:丧失海上优势。
日:海军扩张受到抑制。
美国是最大的赢家:①拆散英日同盟;②美国海军力量与英国并驾齐驱;③遏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④在中国实现了“门户开放”政策。
三、重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一)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问题8:根据右图结合所学,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确立过程及结果存在什么问题?说明了什么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
①将世界战争的责任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②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
③无视弱小民族利益
④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体现了帝国主义
强权政治特征
三、重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一)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矛盾重重:
2
3
4
宰割: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分赃: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奴役: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敌视: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的矛盾
列宁: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法军元帅福煦: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三、重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一)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我们该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系?
积极
①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确立了战后国际新秩序
②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出现,有利于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消极
①它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
②未能根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三、重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二)殖民体系:
摧毁了德意志、奥斯曼、俄罗斯、奥匈四大帝国
材料2: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撕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三、重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三)国际格局:
材料1: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40%在美国手中。 日本趁火打劫……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法国工农业生产 损失严重,沙皇俄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德国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经济困境。
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材料2: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日本获得了异乎寻常的畸形发展。它利用“大战的天赐良机”,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趁英、荷、法忙于战争,加紧向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俄、英等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
材料3: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随着苏联的建立了实力的增长,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
三、重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四)人类历史:
凡尔登战役中德军尸体
一战后士兵墓地
被毒气灼伤眼睛的英军
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材料3:大战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对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产生怀疑,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由此产生。
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五)思想观念:
三、重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一战德国潜艇
一战英军的坦克
一战德军飞机
妇女生产军火
妇女在军队服役
政府职能:政府经济进行干预职能加强,垄断对外贸易,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科技:推动科技发展: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
社会:妇女地位提高,战后女权运动兴起。
①飞机:实用阶段②汽车:战后主导③化工技术发展④生产管理革新
(六)客观进步:
三、重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中
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
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
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
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的车轮向着光明的目
标前进!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2、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3、科技是把双刃剑,要趋利避害。
4、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前车之鉴:修昔底德陷阱如何避免?
2015年9月,哈佛大学外交政策教授格雷厄姆·艾里森提出该概念
在国际关系学界,英德战争或一战的发生常被说成“修昔底德陷阱”,即新老强国之间难以避免的对抗的再现:修昔底德在其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就将这场战争的发生首先归因于雅典权力的增长以及斯巴达对此的恐惧。相应地,今天的一个重要话题是,中美是否可能落入或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而当年的英德关系也常常成为当今中美关系的参照物。
中国智慧
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总书记用五个“要”系统阐述了怎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1.(2023·湖北高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
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
1.B【详解】 由材料“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可知相比较一战时期欧洲殖民者直接动用非洲殖民地人民参战,二战期间则是通过宣传号召的方式鼓动殖民地国家参与战争,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战后非洲人民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认识到战争的侵略性,具有更加强烈的反抗精神,故选B项;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的原因是自身实力下降,排除A项;电影、无线电等现代技术手段是这种转变的客观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两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属于国际背景而非内在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
对点训练
2.(2022·浙江高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波谲云诡。“1898年以后迅速增长的德国海军计划,几年间就成为英国关切的根源。……英国人逐渐而谨慎地摆脱了他们过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年,他们跟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其共同的敌人俄国。……(1904年)英法两国政府一致同意忘却……所积累的旧怨。……由于对德国的企图越发感到捉摸不透,英国人也同样有接受调解的愿望。1907年,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该材料反映出英国的外交取向是
A.“结伴不结盟”
B.“集体安全”
C.“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D.“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2.D【详解】 面对德国的不断强大,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这说明英国的外交取向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故选D项;“结伴不结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总结与坚持,而材料英俄结盟,排除A项;“集体安全”指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排除B项;英国外交针对的是德国,不符合“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且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排除C项。
3.(2022·山东高考)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3.B【详解】 一战初期,英国从“欧洲均势”考虑出发,担心德国战败后法国会成为另一个霸权国家,所以对法国采取有限援助政策,希望法德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随着形势变化,如果法国与德国媾和,那么德国势力将迅速壮大,打破欧洲大陆均势格局,进而威胁英国利益,所以英国才与法国全力合作以遏制德国,仍然体现的是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故选B项;如果要尽快恢复欧洲和平,在战争初期就应该全力援助法国以终结战争,排除A项;此项是表象,而非实质,排除C项;英国一贯的政策是“欧洲均势”,不会联合法国控制欧洲,排除D项。
4.(2021·重庆高考·14)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这材料可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 )
A.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
B.与文明的冲突有关
C.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
D.与经济的低迷有关
4.C【详解】依据材料“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可以看出民族极端主义发展迅速,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疯狂的军备竞赛,文明的冲突,经济的低迷,排除ABD项。故选C项。
5.(2021·浙江高考)下图所示为英国人阿瑟·摩尔兰德所绘漫画《最糟糕的就在我们身后》,反映的是1918年8月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一次会战。结合所学,分析此时战争形势,正确的是
A.坦克决定了战争胜负
B.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C.东线战事胶着,转入持久阵地战
D.协约国在西线大规模反攻,
战线已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5.B【详解】 据材料“1918年8月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一次会战”“败退的德军士兵与追击中的坦克”可知,1918年7月,协约国军队在西线发动了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把战线向前推进到马恩河一线(第二次马恩河战役),故选D项;“决定”说法错误,战争从来不靠武器决定胜负,排除A项;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排除B项;1914年东线德军进入俄国境内,但同时俄军也打败了奥军,深入奥地利境内,东西两线的战事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战,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