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历代重要变法改革的背景、基本内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基本线索
(富国强兵)
(救亡图存)
(民族复兴)
邹忌改革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等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BC356)最为彻底。
齐国 邹忌改革
楚国 吴起变法
秦国 商鞅变法
燕国 乐毅改革
赵国 武灵王胡服骑射
魏国 李悝(kuī)变法
韩国 申不害变法
目标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富国强兵
思考1:你知道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改革吗?请列举。
目标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富国强兵
(一)战国:商鞅变法
1、时代背景
思考2: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改革的原因?
井田制瓦解,
土地私有出现
奴隶主贵族衰落,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变法
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
(铁犁牛耕)
富国强兵
法家变革思想
战国兼并战争频繁
统一趋势
目的
生产关系
要求
经济:
阶级:
政治:
思想:
铁犁牛耕出现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奴隶主贵族衰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法家变革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一)战国:商鞅变法
2、措施
归纳1:依据教材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领域 措施 作用
经济
选官
政治
思想
风俗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调动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
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严刑峻法,强化统治
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小农经济;提升财政收入
废除井田,开阡陌,授民土地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建立什伍连坐制
普遍推行县制
燔诗书以明法令
强制分家
3、实质及影响
材料: 这一系列措施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思考3: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实质及影响有哪些?
实质: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 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1)进步性:
①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
①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②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小试牛刀1.(2024·广东深圳龙岗区高二上期末·1)战国时期的《商君书》写道:“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由此可知( )
A.道德说教阻碍社会发展 B.商鞅思想适应时代需要
C.以法治国优于以礼治国 D.礼治大乱消耗国家资源
B
小试牛刀2.(2024·贵州六盘水高二上期末·2)商鞅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把家庭单位强令最细小程度,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分异令”意在( )
A.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B.剥夺贵族世袭特权
C.加重百姓的赋役负担 D.疏远亲情血缘关系
A
材料一: 新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告谋反,结果被车裂而死。车裂是古代的一种非常残忍的死刑,就是把人的四肢和头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让马车向不同的方向奔跑,撕裂人的肢体。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思考4:商鞅变法成功了吗?并说明理由。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商鞅变法成功了。
理由:
①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
② 尽管如此,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推动社会的全面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入民心,在秦国得以延续,故“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标准: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回顾1:结合教材回顾魏晋时期的历史发展。
北魏孝文帝时期
总结1:结合教材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代背景。
①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②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措施
总结2:依据教材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完成以下图表)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措施 内容 影响
三长制 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县以下: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
俸禄制 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设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租调制 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强化国家对地方和人民的有效控制(中央集权),健全基层政权。
整顿吏治,巩固统治。
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保证政府税收和徭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
(2)后期:孝文帝主持,推进汉化,民族交融。
①迁都洛阳
②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同婚姻)
总结3:依据教材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及实质?
①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②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缓解了民族矛盾;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④为隋唐的统一 强盛奠定基础。
意义:
实质:
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小试牛刀3:(2024·辽宁鞍山高二下期末·1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下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皇族拓跋改姓元。北魏孝文帝更改姓氏旨在( )
A.增强汉族对北魏政权的认同
B.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大趋势
C.解决少数民族复姓烦琐之弊
D.推动鲜卑民众加快汉化步伐
A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1069-1085)
总结3:依据教材归纳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
①宋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三冗两积”问题,出现财政危机。
②辽和西夏的威胁,出现边患危机。
③土地兼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出现统治危机。
④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提供了经验教训。
1、背景
2、措施
措 施 内容 意义
青 苗 法
募 役 法
农田水利法
均 输 法
市 易 法
方田均税法
地方官府每年分两次贷款给农民,收成后加利息20%。
以钱代役,官僚地主不例外。
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采购物资。
设市易务,收购滞销物,市场短缺时卖出。
按土地数量、质量收税,官僚地主不例外。
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限制高利贷盘剥。
增加政府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时;打击地主官僚特权。
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
节约开支和成本,增加收入,减轻纳税户的负担;限制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
打击商人垄断,稳定市场,安定生产和生活;增加了政府收入。
抑制了隐瞒和兼并土地的现象,保证了财政收入。
分析1:请同学们依据图表内容分析其意义?
富
国
之
法
2、措施
措 施 内容 意义
保 甲 法
保 马 法 将 兵 法 设军器监 组织农户习武,轮差巡查,维护地方治安。
百姓自愿申请替官府养马,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选派有经验的军官专门负责各地区军队的军事训练。
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节省了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强
兵
之
法
措 施 内容 意义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要求考生联系实际。
重编教科书,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免试做官,开设新学科。
择优录用,打破按资升迁成规,克服 “恩荫” 弊病。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推动改革;扩大统治基础。
取
士
之
法
分析2:请同学们依据教材及变法内容分析其影响?
3、影响
(1)积极
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富国目的,增强军事实力,一定程度改变积贫积弱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
(2)消极
①改革操之过急②触犯官僚集团利益③执行中用人不当,加重人民负担;④强兵收效甚微;引发激烈党争,统治集团分裂,后期宋神宗动摇;⑤未能从根本上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
(失败原因)
小试牛刀3(2024·江西赣州高二下期中·5)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希望通过官府发放农业贷款等手段达到“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的局面。苏轼却指出该做法“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司马光也感叹“愚民”只知借钱之便,不知还款之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信贷推广缺乏有利的环境 B.官府放贷加剧了政治腐败
C.大量农民弃田向市镇迁徙 D.赋税改革抑制了土地兼并
A
材料:其大者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疾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亏,其他为圣明之累者,不可以悉举,而五者乃其尤大较著者也。
—张居正《论时政疏》
思考5:根据张居正的奏疏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面临怎样的危机?张居正如何应对?
危机 措施
政治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府库空虚,财政危机加深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社会矛盾尖锐
军备废弛
大力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考成法)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一条鞭法)
整饬武备:实施边防新政策,内修防备
拓展1:什么是一条鞭法,如何正确评价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货币税),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作用:①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②简化赋役征解,国家财政收入增加;③赋役征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十年来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壤地千里,荒外警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惜其褊衷多忌,刚愎自用。……久直信任,奸佞好谀成风。六曹之长,咸唯唯听命。至章疏不敢斥名,第称元辅。……世称张居正相业,誉者多许其干略,毁者仅恶其专。——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成效: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缓解了封建统治危机。
败因:改革触犯了统治阶层的根本利益,缺少统治者的支持;明朝时弊过多,积弱已久;张居正自身的问题……
思考5: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张居正改革的影响,并说明失败原因。
小试牛刀4(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高二上期末·5)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地籍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这一措施( )
A.加重了百姓的财税负担 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加剧了官僚地主的土地兼并
小试牛刀5(2024·四川内江高二下期末·14)明万历元年(1573年)开始,为挽救明王朝统治,内阁首辅张居正进行了全面革新。万历九年,张居正将“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田亩缴纳。张居正病卒后,除一条鞭法外的措施都遭废弃。这表明一条鞭法( )
A.彻底废除了人头税 B.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符合历史发展方向 D.克服了明朝的危机
C
C
总结3: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时间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背景 诸侯纷争,社会变革 民族冲突与交往 内忧外患
统治危机
内容 废两制(井、世),奖耕战,行两制(连坐、县制) 实行三制(俸、均、 三);迁都+汉化 商业贷款、兵农合一 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性质 封建性质的改革 影响 富国强兵,奠定秦统一基础 促进北魏发展;加快民族交融;利于国家统一 初期有效,后被废止; 富国未强兵 暂缓危机,
几乎废止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战国商鞅变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明朝张居正改革
本课小节:
当堂检测1.(2024·重庆(康德卷)高二下期末·6)明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推行考成法。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将拟办之事,据道途远近、事情缓急确定完成期限,登录于文簿备案,按月考核,年终总结,以此决定官员赏罚升降。考成法之实施( )
A.强化了专制集权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扩大了六部权限 D.革除了官场惰怠陋习
当堂检测2.(2024·广东大湾区高二上期末·1)万历新政十年间,张居正主持国政推行一系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整顿和改革措施。《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张居正的这些举措( )
A.使得特务政治横行无忌 B.削弱中央和地方的守旧势力
C.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D.对制约相权起到一定的作用
B
C
当堂检测3:(2024·贵州铜仁高二下期末·1)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在改革中指出: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多少与国家的兴盛有着紧密联系,“男子二十而婚,女子十五而嫁”。鲁国孔子主张“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道”。这体现出( )
A.婚姻习俗阻碍社会发展 B.专制集权改变人口观念
C.经济发展促进人口增殖 D.时代发展影响思想意识
D
当堂检测4:(2022·广东高考·20)【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
(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8分)
(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4分)
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
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
意义: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