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12课近代西方
民族国家与
国际法的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就是指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民族组建了一个国家政府,它的权利不受任何外国政府的干涉和制约,它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中央集权,并有足够的力量控制疆土以内的任何地方政府。
——海斯·穆恩·韦兰《全球通史》
民族国家
1.
2.
3.
概 念 解 析
目标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原因
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生长受到了封建势力的阻碍,它需要得到国王的保护以制止封建贵族对城市的骚扰和镇压发生在城市中的暴乱。……为了保护这种(跨国贸易)经济活动,国王必须强化本国的秩序,负责修筑本国范围内的道路、桥梁……这些都要求国王必须采取措施集中其领土内的资源,以满足国际性物流所需要的条件……随着这种权力的增强,统治者据此把自己定位在了“公共福利”的维护者上。
——丛日云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思考1:中世纪末期西欧的经济基础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又引发了什么政治变化?
经济基础:西欧城市兴起,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上层建筑:国王权力上升,削弱封建割据;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促进西欧国家加强中央集权;
思考2:宗教改革对西欧的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路德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繁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德语版《圣经》)
英国国王亨利八世
1529年,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以教皇不同意他与王后离婚为由开始与罗马教廷走向决裂。1533年,亨利八世宣布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在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脑”,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打击教会势力
强化世俗权力
2.政治基础:挑战教皇权力,形成专制王权国家
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钱乘旦《世界现代史·总论卷》
注意:这一时期,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一)原因
1337年至1453年期间,英格兰王国与法兰西王国之间针对法兰西统治权爆发了持续百年的战争。最终,英军被赶出巴黎,除加莱外,英国在法国已经没有占领其他任何地方。
英
法
百年战争让英国退回到不列颠岛,从此它就只能按民族和地域的原则行事了,从而为组建民族国家设置了方向。
——钱乘旦《英国通史》
思考3:战争对英法民族国家进程产生什么影响?
1362年,英语被宣布为法律和法庭中的通用语。……到了15世纪,特别在英国人失去了他们在法国的属地后,英语战胜法语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阎照祥《英国史》
在战争中,法国为了赶走英国军队,奋起抗争,涌现出民族女英雄贞德。贞德成为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的象征。
法国由此扫除了国土统一的障碍,第一次确定了大致的边境线。……随着疆域的统一,法兰西语言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陈晓律《世界现代化历程》
疆域固定(一统)
专制王权发展
使用民族语言
3.思想基础:强化民族认同
(一)原因
(法国革命战争)革命将数以百万的法国公民卷入保家卫国、抵抗外国军队入侵的战争以及扩大法国对邻国影响的运动中,战争促使全欧洲人开始思索自己作为独立群体的特性。——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白、红三色旗为队旗,后成为法国的国旗。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入侵法国,马赛的义勇军高唱着一只进行曲奔向巴黎,也就是《马赛曲》,后来成为法国的国歌。
1880年7月14日定为法国的国庆节,直至今日。以纪念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从而揭开法国大革命序幕。
3.思想基础:强化民族认同,民族意识觉醒
思考3:战争对英法民族国家进程产生什么影响?
(二)形成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促进西欧国家加强中央集权;
2.政治基础:挑战教皇权力,形成专制王权国家
封建国家
专制王权国家
民族国家
3.思想基础:
强化民族认同,民族意识觉醒
16-19世纪
5-15世纪
注意: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三)影响
民族主义者宣称,那些为自己民族共同利益而努力工作的人将获得荣誉和成功。……当民族主义同强大的政治、外交、军事领袖结合起来后,它在动员、集合民族感膨胀的民众方面便具备了无限潜力,这在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进程中得到了充分说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思考4:民族主义的发展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对于民族主义而言,仇外主义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近代的德国民族主义,则是脱胎于对法国的强烈憎恨。拿破仑占领军令人无法接受的做法,更强化了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识……由于被民族自豪感所遮蔽,在健康的民族自决权问题上,他们对其他民族的此种权力已不予关心。究其原因,他们之所以犯下这个致命错误,是因为坚持把民族建立在种族基础上,而非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法律。
——马丁·基钦《剑桥插图德国史》
积极:热情的民族主义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形成,民众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消极:极端的民族主义则会导致极端排外与极端种族主义,甚至引发侵略与战争。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链接: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梁启超(1903)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始终与两大矛盾(反帝反封建)结合起来,始终与民主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本质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
小试牛刀1.(2024·江西高考·14)普法战争后,法国体操协会数量由1873年的9个增加到了1899年的809个,地方体操协会的名称有哨兵、尚武、传令兵、先锋等;在体操运动中开始编排集体演唱来推动活动进展。这表明法国的体操运动( )
A.采取了军事管理方式 B.体现了爱国主义色彩
C.普及了公平竞争意识 D.推动了国防力量提升
B
小试牛刀2.(2024·重庆高考·13)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上充斥着君主、军人英雄的纪念碑或雕像。19世纪60年代,各国开始重视对本国文化英雄的纪念,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的纪念碑越来越多,与政治家和军人的相当。这种变化说明( )
A.文化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 B.欧洲人文景观的政治色彩弱化
C.雕塑艺术传统在欧洲走向衰落 D.艺术创作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
A
小试牛刀3.(2023·湖南高考·14)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 )
A.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 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D.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
B
目标二、国家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民族国家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争夺土地、资源、人民和发展的优势,以及国家的生存权,它们便征战不已,使天下越来越不太平。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思考4:如何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一)国际关系治理手段一——国际法
国际法是国家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协调国家意志的,并由国家单独或集体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原则、规则和制度总和。国际法是与国内法相对应的一个法律体系,调整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又被称为国际公法。
1.
2.
3.
4.
?
(一)国际法的形成
(1)民族国家的形成,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
利益纷争加剧;
(2)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关系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3)文艺复兴等思想运动打破了神学观念
(4)古罗马自然法精神的历史渊源
(5)地理大发现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交往
1.形成原因
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各邦和天主教各邦因为教派之争,各自结成同盟,爆发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虽然是教派之争,但其核心问题是领土、王位和霸权,因此本质上是国家利益的冲突。这场战争持续时间很长,涉及范围广,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卷入其中。
(7)思想基础:
(6)导火索---
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
——【荷】格劳秀斯,何勤华等译《战争与和平法》
国家主权原则
思考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战争
1.形成原因
2.形成标志: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648年,交战各方在威斯特伐利亚的两个相邻城市明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召开会议,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开创了用国家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患、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
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10月24日)
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二)国际关系治理手段二——近代外交制度
——外交是通过对话与谈判来解决国家之间的分歧。
古代中国,外国派遣而来的使臣
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出使中国
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不再满足仅仅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联系,而是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三)国际治理的发展——维也纳体系
拿破仑帝国崩溃后,战胜的欧洲封建君主们召开了维也纳会议(1814.11.1—1815.6),重新划分势力版图,恢复法国大革命前的旧封建统治秩序,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维也纳体系。
——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
思考1: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①国家实力
②国家利益
③国际形势
④社会制度
小试牛刀4(2023·湖南高考·6)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C
小试牛刀5(2023·山东高考·11)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均势,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这反映了欧洲( )
A.国际协调机制更趋合理 B.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
C.各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 D.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B
目标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法的影响
思考2 一战后针对国际关系的处理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
国
际
法
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为国际法开辟了新阶段。
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反映大国利益和战胜国的利益诉求,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公约并未得到真正的实行。
一战后,国际法的效力非常有限!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法的影响
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10月,联合国成立。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弗懈”
——联合国宪章
1、《联合国宪章》本身就是国际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联合国对国际法发展最重要的贡献。
2、战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变外交对国际法的编纂与发展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国际法的发展是联合国的主要目的之一。
3、尽管联合国在国际法领域的工作并不总是得到重视,但却影响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它是实现国际关系法治化、民主化的基石和保障。
思考3:联合国的产生对于国际法产生怎样的影响?
新组织
新公约
国际法院
欧盟
金砖国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大会
国际组织数量激增
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合影
(三)局限性
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肆意践踏国际法,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小试牛刀6(2024·浙江高考·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分)
材料 非战公约(节录) (1928年8月27日订于巴黎)
第一条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第二条缔约各方同意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第三条本条约由序言内所列缔约各方按照它们各自的宪法程序加以批准,并于所有它们的批准书均交存华盛顿时,在它们之间立即生效。
——引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1924—1933)》(注:该公约的正式名称为《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最初由美、法、英、德、日、意等15个国家签署,至1933年有包括中国在内的63个国家加入。条约的主要内容为以上三条)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一战后国际治理的角度评价《非战公约》。
【答案】
观点:是国际法的发展,但未真正得到实行。(未阻止德、日、意发动侵略战争)(2分)
背景:一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苏俄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国际联盟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2分,任答两点得2分)
进步性:把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纠纷写进公约。(2分)
局限性:缺少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机制。(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