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与地坛(节选)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我与地坛(节选)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7 17:1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秋天的怀念》
·教学导入:史铁生对人生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
整体感知
《我与地坛》是一篇自传体散文,全文共七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二部分。预习完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主要写了两对关系,分别是哪两对?
我与地坛
我与母亲
活动一:走进地坛,获得力量
“小说要读思想,读作者面对人类生活的各种境况产生的思考;散文则要读情感,读作者真实而个性化的情思抒发。”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找出“我”在文中写了几次进入地坛,在地坛里思考什么,思考的结果是什么?
1.第五段:“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 的另一个世界。”
2.第七段:“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
3.第七段:“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活动一:走进地坛,获得力量
提问:“我”三次写进入地坛,在地坛里思考什么,思考的结果是什么?
·“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第六段)
活动一:走进地坛,获得力量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生:一个事实:不可辩论
死:必然降临:不必急于求成
参透
生死
思考:
史铁生为何在地坛的守望中,能从生命困境中实现突围?请联系文中写地坛风景的文字探究分析。
活动二:细赏景色,品悟哲思
活动二:细赏景色,品悟哲思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活动二:细赏景色,品悟哲思
思考:这些文字可以这样改写吗?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四百多年里,它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祭坛四周的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绿草藤蔓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活动二:细赏景色,品悟哲思
思考:这些景物都有什么样的特点?
这一段景物描写是对微观世界的描述,投射了史铁生自己的生命哲思,融情于景,告诉我们:“缤纷的生命世界诉说着生活的蕴藉和爱意,生命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好好活下去。”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活动二:细赏景色,品悟哲思
生命的种种状态
活动二:细赏景色,品悟哲思
生命的种种状态
落日的灿烂
雨燕的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
草木和泥土的气味
落叶的味道
太阳,雨燕,孩子的脚印,古柏,草木泥土的芬芳,落叶的歌舞与气息,最博大与最精深,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这些意象都是亘古不变的,是时间的永恒。在时间的永恒里,个体是渺小的,个人的痛苦也微不足道。
“历史的沧桑和时间的永恒的伟力,衬托出个人遭际的微不足道,痛苦失去分量,灵魂找到归属。”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文本小结
汪国真曾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他是从凄凉之中,看到美好,看到人生的丰富。至此,他看透了生死,完成了自己的涅槃,走出人生困境。就像海德格尔说的,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地坛和我融为一体,这个自然中的地坛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1、母亲目送我去地坛
提问:快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主要回忆了母亲的几件事情?
2、母亲在地坛寻找我
活动三:回忆母亲,愧疚怀念
母亲的目送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第十段)
活动三:回忆母亲,愧疚怀念
母亲的寻找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第十五段)
活动三:回忆母亲,愧疚怀念
母亲的理性而深沉的爱
冷静




冷静
理解又担心
活动三:回忆母亲,愧疚怀念
提问:母爱如此伟大,我是从一开始就都知道并理解的吗?你能找出哪些作者对母亲的独白?
·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
活动三:回忆母亲,愧疚怀念
提问:母爱如此伟大,我是从一开始就都知道并理解的吗?你能找出哪些作者对母亲的独白?请大家读一读第十四段、最后一段。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文本小结
我的新生的力量不仅是地坛给予的,也是母亲的理解、支持、坚忍、期盼所赋予的。地坛不仅让我感知并理解了生命,也让我感知并理解了母亲的爱。它不仅是我的生命的慰藉所,也是母爱的纪念园,饱含着我对母亲的怀念与愧悔。
古老苍凉而又生机勃勃,包容丰富而又沉静超然
地坛
母亲
宽容、厚重、有一股强大的生命力
拓展补充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è)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jué)有《国语》;孙子膑(bìn)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如果人生的缺憾和苦难不可避免,一个人该如何面对生活?
布置作业
史铁生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盛赞:“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请你回忆以前的受挫时刻,模仿史铁生融情于景的描写,写一段约200字左右的“我与——”,表达你的生命哲思。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感谢聆听,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