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驿路梨花 课件+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驿路梨花 课件+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6 10:07:2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驿路梨花
国学名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驿路”“恍惚”“修葺”“悠闲”等词语。
2.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3.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行文思路,理清记叙的顺序。理解重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学习难点
理清记叙的顺序,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说出作者在顺叙中运用追溯往事这种写法的作用。
2、找出文中写梨树林和梨树花的语句,指认实写和虚写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3、熟记有关字词的音、形、义。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撵走( ) 露宿( ) 恍惚( ) 驿路 ( ) 修葺( )
晶 yíng( ) 陡qiào( ) 竹miè ( ) mù( )色
1.niǎn lù huǎng yì qì 莹 峭 篾 暮
2.根据句意,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 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2)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
开了。
(3)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 这小茅屋。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 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
A.闪 蹦 照料 恍惚 B.走 让 照看 迷糊
C.冲 跑 管理 朦胧 D.跑 蹦 看管 模糊
2.A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驿路梨花》的体裁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本文以__________为主,兼用了_______的表达方式。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 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 的高尚品质。
3.彭荆风 记叙文(散文) 彭荆风 记叙 抒情 梨花 助人为乐
4.下面不全是同义词的一组是( )
A.简陋—简单 悠闲—安闲
B.延伸—处长 漫步—信步
C.修葺—修缮 茂密—茂盛
D.照料—照看 陡峭—倾斜
4.D 解析:“陡峭”的同义词应该是“峻峭”或“崎岖”等。
5.结合句意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修理房屋)
B. 这么陡峭的山。(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C.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D. 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听得不真切、不清楚)
5.D 解析:“恍惚”在此句中的意思是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6.“驿路梨花”中的梨花指的是( )
A.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
B.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梨花。
C.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D.语意双关,既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心灵美好的哈尼族姑娘,更是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6.D 解析:本题考查题目的含义。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回答。
合作探究
7.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7.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其中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课文对他们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刚是通过梨花的妹妹——一位哈尼小姑娘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8.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表。
人物 事情 目的
“我”和老余 ① (1)
瑶族老人 ② (2)
哈尼小姑娘 ③ (3)
(解放军) ④ (4)
(梨花) ⑤ (5)
8. ①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1)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②专门送粮食来 (2)方便过路人
③照料小茅屋 (3)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④建造小茅屋 (4)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⑤照料小茅屋 (5)方便过路人
小说中,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课文是采用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①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②课文以“我们”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其叙述顺序是:“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③好处:本文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
当堂测试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0.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10.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11.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个画线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
①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②那洁白的梨花 ③驿路梨花处处开
11.①哈尼姑娘梨花②自然界的梨花③既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12.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12.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想道并且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
插叙的作用是,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13.揣摩下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13.(1)“深深”一词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2)“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人物,并体会两种写人方法结合的好处;
2、说出课文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含义;
3、理解作者对雷锋精神的赞美。
自主突破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漆黑(xī) 折损(zhé)  倚靠(yǐ)   麂子(jǐ)
B. 瑶族(yáo)  撵走(niǎn)  简陋(lù)   修葺(qì)
C. 菌子(jùn)  着落(zhuó)  陡峭(qiào)  驿路(yì)
D. 晶莹(yín)  露宿(sù)  恍惚(huǎng) 竹篾(miè)
1.C 解析:A项“漆黑”的“漆”应读:qī;B项“简陋”的“陋”应读:lòu;D项“晶莹”的“莹”应读:yíng。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寨子 打扰 茂蜜 香气四溢
B.竹篾 红润 歌谣 忽明忽暗
C.迷茫 幕色 疲劳 充满朝气
D.雷锋 花辨 陡峭 驿路梨花
2.B 解析:A项“茂蜜”应改为:“茂密”;C项“幕色”应改为“暮色”;D项“花辨”应改为“花瓣”。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
B.她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
C.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D.哀牢山奇山怪石,风景迷人,真是天伦之乐啊!
3.D 解析:“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此处与语境不符。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B.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C.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
D.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4.C。解析:“米”“水”“干柴”之间应用顿号,而不是逗号。
5.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拨开横陈的枝丫,迎着甜丝丝的细雨,我小心翼翼地走进树林,去亲近梨花。
②越往深处,枝与花越稠密,不时拂面擦身,留下一片水痕、一抹暗香。
③枝头上,或一丛丛一簇簇,或星星点点,或密或疏,或浓或淡,一色的浅素嫩白,有着一种令人心颤的圣洁的美。
④丛丛梨花,在风雨中相互依偎,绽放着少女般清纯的笑靥,深情地贪看着这雨中的春光,让人不忍去触摸她们,生怕惊动了一个个美丽的梦。
⑤那些可爱的梨花在雨中浸润着,花托、花瓣、花蕊、花蕾上,都挂满了晶莹的雨滴,颗颗粒粒如散珠碎玉,悬坠欲滴。
A.①③②⑤④ B.③①②⑤④ C.②①③⑤④ D.①③②④⑤
5.A。解析:这段话写的是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雨中梨花的情景,“去亲近梨花”“越往深处”“不忍去触摸”表明了观察的顺序。第①句“我小心翼翼地走进树林,去亲近梨花”交代行踪,为首句;第③句描写梨花的整体美,因此紧接第①句;第②句“越往深处”交代作者行踪的变化;第⑤句和第④句具体写雨中观梨花的所见、所感。即:①③②⑤④。
6.选出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刻画人物,有的是直接描写,有的是间接描写。对梨花姑娘采用的是间接描写。
B.文章开头对陡峭连绵的青山、茂密的树林进行描写,主要作用是表示事情发生的地点幽静美丽。
C.课文中“多好的梨花啊”一句的“梨花”是指梨花姑娘,这句话赞美了梨花姑娘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
D.课文对小茅屋由外到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正面写屋,侧面写人,写出了茅屋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周到。
6.B 解析: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美好心灵。
合作探究
7.本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7.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8.作者说:我“是怀着抒发自己对一代新人的崇敬心情来写作的”。看下列句子中,倾注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①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②一弯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③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④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8.本文是以梨花来象征梨花姑娘等人的雷锋精神的,所以文中对自然界中梨花、梨树林的赞美,都倾注着作者对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以上四句,或通过梦境,或描述梨花、梨树林,或引用诗句,都是为了寓对一代新人的情于这些景中的。
9.结合全文说说文章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9.“驿路梨花”引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是全文的线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语意双关,既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心灵美好的哈尼族姑娘,更是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拓展延伸
10.有人认为,我们这个时代,“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你写一段文字发表你的看法。
10.略,言之有理即可。
当堂测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花开了
青 辰
①离上学的日子越来越近,我的学费还差一大截,母亲催促父亲想办法,父亲低头沉默着,光秃秃的屋子里,有种被生活压迫的窒息感。我怏怏地问母亲,为什么不向邻居借点钱。母亲无奈地说:“借了之后拿什么还,而且邻居比我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②最后,父亲红着眼眶问我:“还想去上学吗 ”我拼命点头。父亲朝我一挥手,我乖乖跟在他身后朝后山走去。
③到后山要经过一片竹林,竹林里落了一层厚厚的竹叶和笋壳,踩上去嘎吱作响。我满腹疑惑,猜不出父亲究竟要干什么。直到进入山中,父亲站在一棵腰身粗的大树前,压低嗓门对我说:“只要咱们把这棵树砍了,拖到集市上卖了,你的学费就有着落了。”
④我大吃一惊。原来,父亲是要“偷”树。在那个年代,没有审批手续,即使自家的树也不可以砍,情节严重的还会被抓起来坐牢。我知道,父亲也是万般无奈。可我绝不接受父亲为了我读书冒这样的险。当时我就哭了,打定主意退学,不再让父母为难。
⑤开学前两天,父亲一进门就喜滋滋地冲我喊:“丫头,你可以上学了,村里出面联系学校,把你的学费全免了………”躺在床上,多日魂不守舍的我听完前半部分,瞬间回神,高兴地跳了起来。
⑥多年后,我读完大学回老家镇中学教书,假期就和父亲一起打理梨园。当年准备砍树的那片后山,早就被父亲承包,种上了许多梨树。灿烂春阳下,梨花重重叠叠争相盛放,赶着来赴这场久违的邀约。在星光、月光的映衬下,梨花散发出柔和的光芒,把整个乡村的夜晚渲染得明媚动人。
⑦梨花芳菲,白墙红瓦,翠竹掩映,仿佛一幅清新古典的田园画。途经的路人忍不住驻足观看,连声夸赞。婚纱摄影馆的老板发现了这处美景胜地,特意推出父亲的梨园作为摄影景点,大受欢迎。渐渐地,父亲的梨园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景,一到周末,三三两两周边城镇的居民就来此赏花游玩。
  ⑧村里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商机,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号召其他人将闲置土地都种上梨树,并请技术员到村里示范教授科学栽培梨树。在村里的动员下,母亲率先开办起家庭食堂,供游客吃饭,其他有条件的人家也纷纷开起农家乐。七八年的时间,村子被打造成生态旅游村。春天,络绎不绝的游客来村里休闲观光;初秋时,村里邀请外地客商前来参加品果订货会,分外热闹。
⑨记得第一年砂梨成熟时,父亲特意开车给我送来一箱梨。当时,我已调到县城工作并安家。我一口咬下去,汁水流溢,甘甜润喉,眯着眼睛回味了好久。
⑩每到收获季节,父母总要留一小枝梨子在枝头,我不解其意,母亲说是要报恩。我问报谁的恩呢 母亲说:“地啊,树啊,每个帮助过我们的人啊。”我笑了,我知道母亲除了想给游客们制造一点惊喜,更多的是想给越来越多的鸟儿留下些许粮食。从母亲的言语间,我感受到了她的感激和谢意。过去的苦难早已被岁月磨砺成闪亮的珍珠,在我们心里发出温润的光。今朝和往昔终于能平和共处,融于一体了。
11.从修辞的角度品味文中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灿烂春阳下,梨花重重叠叠争相盛放,赶着来赴这场久违的邀约。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让梨花具有人一样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梨花在灿烂的春阳下盛开的情景,表达了“我”的喜悦之情。
12.文章开头写了父亲带“我”去“偷”树这件事,请简要回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交代了当时“我”家很贫困,为后文写父亲种梨树,“我”家的生活有所改善作铺垫。
13.每到收获季节,父母为什么总要留一小枝梨子在枝头
答案:为了报恩;想给游客们制造一点惊喜;想给越来越多的鸟儿留下些许粮食。
14.“梨花开了”有什么含义 请简要回答。
答案:表层含义指梨树开花了;深层含义指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农民过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
总结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驿路梨花
国学名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驿路”“恍惚”“修葺”“悠闲”等词语。
2.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3.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行文思路,理清记叙的顺序。理解重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学习难点
理清记叙的顺序,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说出作者在顺叙中运用追溯往事这种写法的作用。
2、找出文中写梨树林和梨树花的语句,指认实写和虚写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3、熟记有关字词的音、形、义。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撵走( ) 露宿( ) 恍惚( ) 驿路 ( ) 修葺( )
晶 yíng( ) 陡qiào( ) 竹miè ( ) mù( )色
2.根据句意,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 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2)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
开了。
(3)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 这小茅屋。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 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
A.闪 蹦 照料 恍惚 B.走 让 照看 迷糊
C.冲 跑 管理 朦胧 D.跑 蹦 看管 模糊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驿路梨花》的体裁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本文以__________为主,兼用了_______的表达方式。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 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 的高尚品质。
4.下面不全是同义词的一组是( )
A.简陋—简单 悠闲—安闲
B.延伸—处长 漫步—信步
C.修葺—修缮 茂密—茂盛
D.照料—照看 陡峭—倾斜
5.结合句意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修理房屋)
B. 这么陡峭的山。(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C.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D. 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听得不真切、不清楚)
6.“驿路梨花”中的梨花指的是( )
A.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
B.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梨花。
C.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D.语意双关,既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心灵美好的哈尼族姑娘,更是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合作探究
7.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8.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表。
人物 事情 目的
“我”和老余 ① (1)
瑶族老人 ② (2)
哈尼小姑娘 ③ (3)
(解放军) ④ (4)
(梨花) ⑤ (5)
9.小说中,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课文是采用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当堂测试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0.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11.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个画线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
①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②那洁白的梨花 ③驿路梨花处处开
12.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13.揣摩下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人物,并体会两种写人方法结合的好处;
2、说出课文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含义;
3、理解作者对雷锋精神的赞美。
自主突破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漆黑(xī) 折损(zhé)  倚靠(yǐ)   麂子(jǐ)
B. 瑶族(yáo)  撵走(niǎn)  简陋(lù)   修葺(qì)
C. 菌子(jùn)  着落(zhuó)  陡峭(qiào)  驿路(yì)
D. 晶莹(yín)  露宿(sù)  恍惚(huǎng) 竹篾(miè)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寨子 打扰 茂蜜 香气四溢
B.竹篾 红润 歌谣 忽明忽暗
C.迷茫 幕色 疲劳 充满朝气
D.雷锋 花辨 陡峭 驿路梨花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
B.她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
C.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D.哀牢山奇山怪石,风景迷人,真是天伦之乐啊!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B.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C.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
D.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5.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拨开横陈的枝丫,迎着甜丝丝的细雨,我小心翼翼地走进树林,去亲近梨花。
②越往深处,枝与花越稠密,不时拂面擦身,留下一片水痕、一抹暗香。
③枝头上,或一丛丛一簇簇,或星星点点,或密或疏,或浓或淡,一色的浅素嫩白,有着一种令人心颤的圣洁的美。
④丛丛梨花,在风雨中相互依偎,绽放着少女般清纯的笑靥,深情地贪看着这雨中的春光,让人不忍去触摸她们,生怕惊动了一个个美丽的梦。
⑤那些可爱的梨花在雨中浸润着,花托、花瓣、花蕊、花蕾上,都挂满了晶莹的雨滴,颗颗粒粒如散珠碎玉,悬坠欲滴。
A.①③②⑤④ B.③①②⑤④ C.②①③⑤④ D.①③②④⑤
6.选出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刻画人物,有的是直接描写,有的是间接描写。对梨花姑娘采用的是间接描写。
B.文章开头对陡峭连绵的青山、茂密的树林进行描写,主要作用是表示事情发生的地点幽静美丽。
C.课文中“多好的梨花啊”一句的“梨花”是指梨花姑娘,这句话赞美了梨花姑娘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
D.课文对小茅屋由外到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正面写屋,侧面写人,写出了茅屋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周到。
合作探究
7.本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8.作者说:我“是怀着抒发自己对一代新人的崇敬心情来写作的”。看下列句子中,倾注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①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②一弯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③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④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9.结合全文说说文章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拓展延伸
10.有人认为,我们这个时代,“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你写一段文字发表你的看法。
当堂测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花开了
青 辰
①离上学的日子越来越近,我的学费还差一大截,母亲催促父亲想办法,父亲低头沉默着,光秃秃的屋子里,有种被生活压迫的窒息感。我怏怏地问母亲,为什么不向邻居借点钱。母亲无奈地说:“借了之后拿什么还,而且邻居比我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②最后,父亲红着眼眶问我:“还想去上学吗 ”我拼命点头。父亲朝我一挥手,我乖乖跟在他身后朝后山走去。
③到后山要经过一片竹林,竹林里落了一层厚厚的竹叶和笋壳,踩上去嘎吱作响。我满腹疑惑,猜不出父亲究竟要干什么。直到进入山中,父亲站在一棵腰身粗的大树前,压低嗓门对我说:“只要咱们把这棵树砍了,拖到集市上卖了,你的学费就有着落了。”
④我大吃一惊。原来,父亲是要“偷”树。在那个年代,没有审批手续,即使自家的树也不可以砍,情节严重的还会被抓起来坐牢。我知道,父亲也是万般无奈。可我绝不接受父亲为了我读书冒这样的险。当时我就哭了,打定主意退学,不再让父母为难。
⑤开学前两天,父亲一进门就喜滋滋地冲我喊:“丫头,你可以上学了,村里出面联系学校,把你的学费全免了………”躺在床上,多日魂不守舍的我听完前半部分,瞬间回神,高兴地跳了起来。
⑥多年后,我读完大学回老家镇中学教书,假期就和父亲一起打理梨园。当年准备砍树的那片后山,早就被父亲承包,种上了许多梨树。灿烂春阳下,梨花重重叠叠争相盛放,赶着来赴这场久违的邀约。在星光、月光的映衬下,梨花散发出柔和的光芒,把整个乡村的夜晚渲染得明媚动人。
⑦梨花芳菲,白墙红瓦,翠竹掩映,仿佛一幅清新古典的田园画。途经的路人忍不住驻足观看,连声夸赞。婚纱摄影馆的老板发现了这处美景胜地,特意推出父亲的梨园作为摄影景点,大受欢迎。渐渐地,父亲的梨园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景,一到周末,三三两两周边城镇的居民就来此赏花游玩。
  ⑧村里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商机,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号召其他人将闲置土地都种上梨树,并请技术员到村里示范教授科学栽培梨树。在村里的动员下,母亲率先开办起家庭食堂,供游客吃饭,其他有条件的人家也纷纷开起农家乐。七八年的时间,村子被打造成生态旅游村。春天,络绎不绝的游客来村里休闲观光;初秋时,村里邀请外地客商前来参加品果订货会,分外热闹。
⑨记得第一年砂梨成熟时,父亲特意开车给我送来一箱梨。当时,我已调到县城工作并安家。我一口咬下去,汁水流溢,甘甜润喉,眯着眼睛回味了好久。
⑩每到收获季节,父母总要留一小枝梨子在枝头,我不解其意,母亲说是要报恩。我问报谁的恩呢 母亲说:“地啊,树啊,每个帮助过我们的人啊。”我笑了,我知道母亲除了想给游客们制造一点惊喜,更多的是想给越来越多的鸟儿留下些许粮食。从母亲的言语间,我感受到了她的感激和谢意。过去的苦难早已被岁月磨砺成闪亮的珍珠,在我们心里发出温润的光。今朝和往昔终于能平和共处,融于一体了。
11.从修辞的角度品味文中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灿烂春阳下,梨花重重叠叠争相盛放,赶着来赴这场久违的邀约。
12.文章开头写了父亲带“我”去“偷”树这件事,请简要回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3.每到收获季节,父母为什么总要留一小枝梨子在枝头
14.“梨花开了”有什么含义 请简要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思维能力: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本文综合运用顺叙、插叙的叙述方法。(重点) 思维能力: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分析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及其表达效果。(重难点) 思维能力: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重点) 审美创造:体会课文讴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揭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正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的主题。(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行文思路,理清记叙的顺序。(重点) 2.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分析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及其表达效果。(重难点)
同学们,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精神、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1.掌握生字词
(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山寨(zhài)  扛着(káng)  迷茫(máng)
恍惚(huǎng) 菌子(jùn) 麂子(jǐ)
折损(sǔn) 竹篾(miè) 悠闲(yōu)
撵走(niǎn) 花丛(cóng) 简陋(lòu)
驿路(yì) 晶莹(yíng) 瑶族(yáo)
(2)解释下列词语。
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竹篾:劈成薄片的竹条。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折损:损失。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2.作者简介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历任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协理事等职,著有小说《绿月亮》《雾茫茫》,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绿色的网》等。
3.背景解读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的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4.整体感知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 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2)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8段):“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段):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和疲劳。
第三部分(13—27段):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段):“梨花”妹妹讲述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段):热情赞美,结束全文。
1.深层探究
(1)你认为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交流点拨]探究一:解放军。因为这小茅屋是解放军在十多年前路过时砍树割草盖起来的。
探究二:梨花姐妹。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探究三: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他们都有着一种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这正是文章所要赞美的。
(2)本文以《驿路梨花》为题的妙处 文章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妙处:(1)“驿路”与“梨花”与文章内容、景物完美吻合;(2)“梨花”既指花又指人,高度赞扬了“梨花们”善良、美好、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的雷锋精神,譬喻贴切,形象鲜明;(3)以“驿路梨花”为题,引用陆游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艺性。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作用:结构上,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内容上,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这一主旨,深化文章中心。
2.探寻写作思路
(1)小说中,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课文是采用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①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②课文以“我们”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其叙述顺序是:“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③好处:本文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主人更换的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
(2)文章中出现了多次的悬念和误会,请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第一次悬念:第8自然段“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
第一次误会:第14自然段“‘主人’回来了”。“我们”认为主人是瑶族老人,原来他是送粮食来的。
第二次悬念:第17自然段“主人家是谁 ”“我们”从老人那里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二次误会:第29自然段“她一定是梨花”。误会被哈尼小姑娘解除了。
第三次悬念:第32自然段“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小茅屋呢
最后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点题结束全篇。
贯穿全文的悬念是“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随着谜底的解开、误会的排除,我们明白了所有参加修建和照料小茅屋的人都是主人;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共情力(即在自己遇到困境或者得到优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别人在传递)。正是他们都把自己当成主人,才使“小茅屋”成为坚固的广厦,成为人们在风雨中的依靠。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重难点) 2.理解重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重点)
(一)深层探究
找出文中五写梨花,分析梨花的象征含义,进而理解标题的妙处以及主题。
第一处:“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交流点拨]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同时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第二处:“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交流点拨]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第三处:“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交流点拨]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第四处:“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交流点拨]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第五处:“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交流点拨]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二)品析语言
1.赏析下列句子。
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交流点拨]起伏、挨、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做铺垫。
②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
[交流点拨]两个“都”字反映了山区人民心灵的美好,社会主义中国多民族大家庭温暖如春。
2.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②“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交流点拨]①“深深”一词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②“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本文从学习雷锋的日常主题中翻出新意,展现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生命力,悬念的设置、巧妙的穿插,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运用梨花双关,笔墨饱含深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1.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在现在也被人们提倡。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2.假如“我”和同行的老余,住进茅屋后正好碰上了回娘家路经这里的梨花姑娘,故事会怎样发展下去 请大家发挥想象力,在不改变原文基本情节的情况下,简要谈谈你们的设想。见仁见智,让学生畅所欲言。
  通过学习,认识到学习到助人为乐是高尚的品德。懂得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提倡的道德风尚。对别人的困难或不幸加以关心和同情,并为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而感到高兴。愿意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行为上主动关心和热情帮助周围的人,为别人排忧解难不图表扬和报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
15.驿路梨花
学习目标
思维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行文思路,理清记叙的顺序。
思维能力: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分析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及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
课程导入
同学们,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精神、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作者简介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历任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协理事等职,著有小说《绿月亮》《雾茫茫》,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绿色的网》等。
背景解读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的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音形识记
山寨  扛着  迷茫 恍惚  菌子  
麂子 折损  竹篾  悠闲 撵走  
花丛  简陋 驿路  晶莹  瑶族
(zhài)
(káng)
(máng)
(huǎng)
(jùn)
(jǐ)
(sǔn)
(miè)
(yōu)
(niǎn)
(cóng)
(lòu)
(yì)
(yíng)
(yáo)
词语积累
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竹篾:劈成薄片的竹条。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折损:损失。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整体感知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2.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8段):“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段):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和疲劳。
第三部分(13—27段):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段):“梨花”妹妹讲述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段):热情赞美,结束全文。
深层探究
1.你认为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探究一:解放军。因为这小茅屋是解放军在十多年前路过时砍树割草盖起来的。
探究二:梨花姐妹。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探究三: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他们都有着一种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这正是文章所要赞美的。
深层探究
2.本文以《驿路梨花》为题的妙处?文章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妙处:(1)“驿路”与“梨花”与文章内容、景物完美吻合;(2)“梨花”既指花又指人,高度赞扬了“梨花们”善良、美好、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的雷锋精神,譬喻贴切,形象鲜明;(3)以“驿路梨花”为题,引用陆游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艺性。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作用:结构上,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内容上,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这一主旨,深化文章中心。
写作思路
1.小说中,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课文是采用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②课文以“我们”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其叙述顺序是:“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③好处:本文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主人更换的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
探寻写作思路
2.文章中出现了多次的悬念和误会,请简要分析。
第一次悬念:第8自然段“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一次误会:第14自然段“‘主人’回来了”。“我们”认为主人是瑶族老人,原来他是送粮食来的。
第二次悬念:第17自然段“主人家是谁?”“我们”从老人那里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二次误会:第29自然段“她一定是梨花”。误会被哈尼小姑娘解除了。
第三次悬念:第32自然段“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小茅屋呢?
最后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点题结束全篇。
贯穿全文的悬念是“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课堂小结
  随着谜底的解开、误会的排除,我们明白了所有参加修建和照料小茅屋的人都是主人;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共情力(即在自己遇到困境或者得到优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别人在传递)。正是他们都把自己当成主人,才使“小茅屋”成为坚固的广厦,成为人们在风雨中的依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重难点)
2.理解重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重点)
深层探究
找出文中五写梨花,分析梨花的象征含义,进而理解标题的妙处以及主题。
第一处:“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同时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第二处:“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深层探究
第三处:“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第四处:“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深层探究
第五处:“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品析语言
1.赏析下列句子。
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起伏、挨、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做铺垫。
②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
两个“都”字反映了山区人民心灵的美好,社会主义中国多民族大家庭温暖如春。
品析语言
2.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②“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①“深深”一词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②“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课堂小结
  本文从学习雷锋的日常主题中翻出新意,展现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生命力,悬念的设置、巧妙的穿插,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运用梨花双关,笔墨饱含深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拓展延伸
1.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在现在也被人们提倡。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2.假如“我”和同行的老余,住进茅屋后正好碰上了回娘家路经这里的梨花姑娘,故事会怎样发展下去?请大家发挥想象力,在不改变原文基本情节的情况下,简要谈谈你们的设想。见仁见智,让学生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