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时 3
内容 分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6个板块的内容。“识字加油站”编排了9个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其他课本识字,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字词句运用”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再写一写”,二是“读一读,记一记《汉语拼音字母表》”,三是“读一读”。“书写提示”揭示了全包围结构的字“先外后内再封口”的笔顺规则。“日积月累”安排了古诗《春晓》。“口语交际”以“请你帮个忙”为主题。“和大人一起读”内容富有童趣,节奏明快。要注意根据板块内容,联系生活,注重实践运用。
素养 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热爱祖国。 语言运用:认识字母表。 思维能力:了解全包围结构的字“先外后内再封口”的笔顺规则。 审美创造:热爱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思政 元素 通过学习诗歌《祖国多么广大》和开展相关讨论,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口语交际中,引导学生学会礼貌待人、尊重他人,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重点 难点 1. 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能正确区分前鼻音、后鼻音;《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会大小写字母对应。 2. 理解诗歌和古诗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运用所学的口语交际技巧,提高沟通能力。
课前 准备 教学课件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 目标 1.正确认读课文上见过的9个词语,并认识“识、组”等12个生字,会写“文、卡、片、合”4个生字。激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识字的兴趣。 2.通过归类练习,复习前鼻音、后鼻音的读音。 3.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将大小写字母一一对应,为学习音序查字法打好基础。 4.读诗歌《祖国多么广大》,感受祖国的地域宽广,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环节一:识字加油站
【教师活动】 1. 直接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一,这里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首先,让我们来到识字加油站。” 2.(出示字词)“请大家自主拼读这些词语,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纠正读音。” 巡视学生拼读情况,适时正音。 3.(依次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识字。 (1)读准字音。“算、减、团”是前鼻音,“形、唱”是后鼻音;“列”的声母是“l”;“识、式、唱”是翘舌音,“组、算”是平舌音。 (2)识记字形。 按部首归类识记:讠——识、计;囗——图、团。 加一加、换一换:纟+且=雷;凉-京+咸=减;吃-乞+昌=唱。 ③字谜识字:上下一条心(卡);一人一口(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多种方式读。 4.(课件出示“文、卡、片、合”的动漫笔顺)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及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讲解书写要点,学生书空。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摹;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学生自由练写,同桌互议互评。
【学生活动】 1. 认真倾听老师导入,对新课内容充满期待。 2. 自主拼读词语,同桌之间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3. 认真听老师讲解读音、字形,积极参与识字活动,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认真参与生字认读练习,读准字音。 4. 仔细观察动漫笔顺和老师的范写,书空、描红、临摹,注意书写姿势;与同桌互相评价书写情况,学习他人优点,改进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多种识字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识字效率;详细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环节二:字词句运用
【教师活动】 1. 认读组词:(出示 8 个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这些生字,并给它们口头组词。” 巡视学生组词情况,纠正错误。 2. 趣味游戏: 教师举起拼音卡片ɑn,问 “ɑn、ɑn、ɑn,ɑn 的朋友在哪里?” 引导学生拿出相应的字卡 “见” 或 “言” 等,并说出 “jiàn— 见,ɑn 的朋友在这里!” 多进行几轮游戏。
- 组织分小组玩游戏,观察各小组游戏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3. 分类书写:引导学生给生字分类,写在田字格里,“大家想一想,这些字可以按什么规律分类呢?写好后,和同桌说说你的分类依据,再想想还知道哪些字的韵母是‘ɑn’,哪些字的韵母是‘ɑnɡ’。”
【学生活动】 1. 同桌之间认真认读生字并积极组词,如 “见(看见)”“言(语言)” 等。 2. 积极参与游戏,认真听老师的指令,快速找出对应的字卡并正确读出;在小组游戏中,与小组成员密切配合。 3. 思考并给生字分类,按要求书写,与同桌交流分类规律和自己知道的同韵母字,如 “盘、碗” 韵母是 “ɑn”,“帮、忙” 韵母是 “ɑnɡ”。
【设计意图】通过认读组词巩固生字,趣味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区分前鼻音和后鼻音,分类书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环节三: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
【教师活动】 1. 谈话激趣:“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字典。字典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要想用好字典,就得先学会课文中的字母表。” 2. 认读指导:(出示字母表)“我们一起来学习字母表,大家看,这里有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我们可以结合起来认读。” 带领学生按顺序认读。 3. 巩固练习:让学生对照大小写字母,反复认读,之后分组读、开火车读;引导学生观察大小写字母的变化,鼓励学生分享发现;指名背诵字母表,检验学习效果;(出示大写字母卡片)让学生说出并写出对应的小写字母,再出示几组大小写字母,组织学生进行连线练习;引导学生借助字典,找到里面的字母表,讲解其用处。
【学生活动】 1. 认真倾听老师关于字典和字母表的介绍,对学习字母表产生兴趣。 2. 跟着老师认读字母表,对照大小写字母反复练习;积极参与分组读、开火车读,读准字母读音;观察大小写字母,分享自己发现的变化规律,如形状相似、大小写转换规则等;认真背诵字母表,努力记熟;积极参与大小写字母的对应练习,动手书写小写字母,完成连线任务;借助字典找到字母表,了解其在字典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字母表的兴趣,多种练习方式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字母表,为学习音序查字法做准备。
环节四:朗读诗歌《祖国多么广大》
【教师活动】 1. 初读指导:“同学们,我们来读一首诗歌《祖国多么广大》。大家借助拼音自读诗歌,读通读顺,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巡视指导学生初读。 2. 范读引导:教师范读诗歌,“大家边听边想,诗歌讲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3. 合作交流:组织同桌之间合作读诗歌,并交流收获;全班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关内容;(出示中国版图)“我们来找找‘大兴安岭、长江两岸、海南岛’在图中的位置,看看春天来了,它们有什么不同,感受祖国地域的广大。” 引导学生体会祖国地域差异,激发爱国情感;提问 “你还从哪里体会到了祖国地域的广大?”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组织比赛读,“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引导学生从读音、节奏、情感等方面评价。
【学生活动】 1. 借助拼音自读诗歌,努力读通读顺,想象画面。 2. 认真听老师范读,思考问题;与同桌合作读诗歌,交流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如 “我知道大兴安岭还在下雪,海南岛已经很暖和了”;积极参与全班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在地图上找出相应位置,感受祖国的地域宽广,产生爱国之情;思考并分享自己体会祖国广大的其他方面,如从不同地区的时差、不同的民族文化等;参与比赛读,认真倾听他人朗读,进行客观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交流,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祖国的地域宽广,培养爱国情感和朗读能力。
环节五:课堂回顾
【教师活动】 1.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趣味识字,学会了按韵母给生字分类,认识了汉语拼音字母表,还朗读了诗歌,积累了优美的句子,收获真大呀!同学们的表现也非常棒,下节课我们继续加油!
【学生活动】 1.学生自主复习本课所学知识,同桌之间互查互评,落实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总结课堂内容,强化学习成果;自主复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为下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成功之处在于,识字环节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如部首归类、字谜等,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较好。在学习字母表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练习,大部分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大小写字母的对应。诗歌朗读环节,借助地图和想象画面,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诗歌内容,感受到了祖国的地域宽广,爱国情感得到了培养。 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游戏环节,如前鼻音、后鼻音分类游戏,部分学生过于关注游戏形式,对个别字音的区分不够准确,说明游戏的引导和巩固练习还需加强。在学习字母表时,虽然学生参与度较高,但仍有少数学生记忆困难,可能是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诗歌朗读评价环节,学生的评价能力有待提高,评价内容较为单一,多集中在读音方面,对节奏和情感的把握不够准确,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游戏环节的引导,在游戏前明确学习目标,游戏过程中加强对字音的指导,游戏后增加巩固练习。对于学习字母表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在朗读评价环节,提前给出评价标准,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如节奏是否合适、情感是否饱满等,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朗读水平。
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 目标 1.学习按先外后内再封口的书写规则练习写全包围结构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古诗表现的美好意境。
环节一:书写提示
【教师活动】 1.出示“田、四、白”的字卡,指名认读并口头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国、回”是全包围结构,“白”也具有全包围结构的特点。) 3.(出示“田、四、白”的动漫笔顺)学生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全包围结构或具有全包围结构的特点的汉字在书写时要遵循“先外后内再封口”的笔顺规则。) 4.练习书写,要求先看后写再对照;教师巡视指导,给予评价或鼓励。 5.拓展:“园、团、自”的笔顺是什么?
【学生活动】 1. 认真认读生字并积极组词,如 “田(田地)”“四(四个)”“白(白色)”。 2. 仔细观察生字,思考并交流它们的共同特点,发现其结构特征。 3. 观看动漫笔顺,积极交流发现,理解并记住书写规则。 4. 按照要求在练习本上书写生字,仔细观察、认真书写,对照范字找差距;认真倾听老师的指导和评价,学习他人优点。 5. 思考 “园、团、自” 的笔顺。
【设计意图】通过认读、观察、实践等环节,让学生自主发现全包围结构字的书写规则,并通过练习和拓展,加深对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环节二:日积月累(学习古诗《春晓》)
【教师活动】 1. 情境导入:(出示古诗)“同学们,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在春天的早晨,鸟儿欢唱,花朵盛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早晨的古诗《春晓》。” 引导学生朗读古诗。 2.教师简介作者。 孟浩然 (689—740)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3. 初读指导:“请大家借助拼音,自主拼读这首古诗,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词。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纠正读音。” 巡视学生自读和互读情况,给予指导。 4. 正音指导:“大家在刚才的朗读中,有没有发现哪些字词比较难读呢?” 针对学生反馈的难读字词,进行正音,如 “然、眠、闻” 是前鼻音,“孟、风、声” 是后鼻音;“春、处、声、知、少” 是翘舌音;“鸟” 是鼻音,“来、落” 是边音。之后,通过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齐读等方式,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5. 范读引领: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古诗,“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对照原文跟读,同时在心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看看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场景。” 示范划出朗读节奏。 6. 多样诵读:组织多种方式诵读古诗,如指名读、开火车读、同桌互读、小组比赛读、齐读等,在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7. 理解诗意:“现在,大家对古诗有了一定的了解,先自己想一想哪些地方不明白,把它画出来,然后和同桌交流交流,最后我们一起集体讨论。”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讲解诗意: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花。 8. 意境体会:“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春天早晨的美好。”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古诗,读出节奏感,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落花的怜惜之情。 9. 背诵古诗:鼓励学生熟读古诗,并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如填空背诵、接龙背诵等,“和同桌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活动】 1. 观察画面,认真朗读古诗,对学习古诗产生兴趣。 2. 认真倾听老师介绍作者,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3. 借助拼音自主拼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字词;同桌之间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4. 认真听老师正音,积极参与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齐读等活动,读准字音。 5. 认真听老师范读,跟读并划出节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如春天早晨的鸟鸣、风雨后的落花等。 6. 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感受古诗的韵律,如在同桌互读中互相评价、在小组比赛读中为小组争光。 7. 思考并画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同桌交流讨论,参与集体交流,理解古诗的意思。 8. 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感受春天早晨的美好,带着感情朗读古诗,读出节奏感。 9. 选择喜欢的方式背诵古诗,积极和同桌比赛,努力快速准确地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从初读正音到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再到背诵积累,让学生逐步深入感受古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语言积累能力。
环节三: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 总结回顾:“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全包围结构字的书写规则,还一起欣赏了古诗《春晓》。大家在课堂上都很认真,表现得非常棒!希望大家课后继续练习书写全包围结构的字,把字写得更漂亮;同时,多读一读古诗,去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
【学生活动】 认真倾听老师的总结,明确课后任务,对书写和背诵古诗充满信心。
【设计意图】梳理课堂内容,强化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习惯。
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在达成教学目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成功之处在于,在书写提示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和实践,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全包围结构字的书写规则,书写的规范性有所提高。在古诗教学中,多样化的朗读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诵读活动,对古诗的韵律美有了较好的感受。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交流讨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能够体会到诗中的情感。 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书写指导时,虽然强调了书写规则,但仍有部分学生在书写时没有严格按照 “先外后内再封口” 的顺序书写,可能是因为练习不够充分,或者在指导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足。在古诗教学中,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理解诗意仍存在一定困难,在引导他们想象画面和体会情感时,效果不太理想,这可能是由于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另外,在课堂时间的把控上还不够精准,导致背诵环节有些仓促,部分学生未能熟练背诵古诗。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增加全包围结构字的书写练习量,在学生练习时加强巡视指导,关注每个学生的书写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对于理解古诗有困难的学生,采用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通过图片、故事等更直观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诗意,引导他们想象画面。在教学设计时,更加合理地安排各教学环节的时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背诵练习,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熟练背诵古诗,提高教学效果。
过程设计
第三课时
课时 目标 1.懂得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 2.学会请别人帮忙时要运用合适的礼貌用语。 3.知道说话时要把要求说清楚,正视对方的眼睛,态度诚恳。 4.流利地朗读绕口令,读懂绕口令的主要内容,感受绕口令的情趣。
环节一:口语交际 “请你帮个忙”
【教师活动】 1. 情境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大家回想一下,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里,你们遇到过哪些困难呢?又是怎么解决的呢?如果得到过别人的帮助,那你是怎么请人帮忙的呢?” 引导学生自由交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口语交际主题 “请你帮个忙”,并板书课题。 2. 学习方法: (出示向人请求帮忙图)“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图片,找一找图中的人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 明确要求: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总结并出示交际要求:要把自己寻求帮助的原因说清楚,让别人听明白;态度要真诚大方,声音要洪亮,眼睛要看着对方;在交际过程中使用 “请、请问、您、您好、谢谢、不客气” 等礼貌用语 。 模仿表演:邀请三组学生模仿图中的人物进行表演,“请这三组同学来模仿一下图中的场景,其他同学认真观看,看看他们有没有做到我们刚才说的几点要求。” 表演结束后,组织其他学生进行评议,引导学生从是否将寻求帮助的原因说清楚、是否使用礼貌用语等方面进行评价,巩固学生对交际要求的认知。 3. 全员练习: (出示第二、三幅插图)“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上的这两幅插图,看看图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先说一说图中有哪些人物,泡泡框中的话是谁说的,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图画内容。” 巡视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给予指导。 提出要求:提出练习要求:同桌之间相互合作,选择一幅图进行情境再现,在练习过程中可以互换角色;注意交际中语言表达要清楚,态度要真诚,要运用礼貌用语;在他人给予帮助后,要真诚地表示感谢;(出示参考句式)学生自主练说。 巡视指导:学生同桌练习时,深入学生中间,观察练习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如提醒学生注意语气、表情等。 评价反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大家来评一评,看看哪组同学表现得好,好在哪里,哪组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理由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态度、礼貌用语等方面进行评价。 拓展讨论:“如果别人遇到困难请你帮忙时,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大家讨论一下。”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适时总结帮助他人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强调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他人,如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当别人向我们求助时,我们要热情帮忙,如果自己没办法帮,也要真诚地向对方解释原因,取得理解。” 4. 表演评议: 情境表演:(再次出示第二、三幅插图)邀请两组学生上台进行情境表演,“请这两组同学上台展示一下,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师生评议:表演结束后,组织师生共同评议,从态度是否真诚大方,语言表达是否清楚明白,礼貌用语是否恰当使用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学习优点,改进不足。 再次表演:根据评议结果,邀请一组学生再次上台表演,巩固提高。 拓展交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还有哪些情况需要寻求别人的帮助,“除了课本上的这些场景,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我们需要请人帮忙呢?” 指名交流,如在图书馆找不到书、迷路了等情况。 儿歌巩固:出示儿歌 “请你帮个忙”,引导学生背记,“大家一起读一读这首儿歌,记住请人帮忙的要点。” 通过儿歌加深学生对交际要点的记忆。 请你帮个忙 你拍一,我拍一,我想请你帮个忙。 你拍二,我拍二,帮忙先把话说清。 你拍三,我拍三,说出你的困难来。 你拍四,我拍四,你想我来怎么帮。 你拍五,我拍五,邀请记得讲礼貌, 说话客气不能忘,“请、请问”; 见到长辈问声好,“您、您好”; 帮忙结束要感谢,常把“谢谢”挂嘴边, 礼尚往来要客气,“不客气”也不能忘。 实践活动:布置实践活动任务,在学校里向老师、同学寻求一次帮助;在家里向长辈寻求一次帮助,提醒学生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虽然是我们的家人,但请他们帮忙一样也需要讲礼貌。”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生活中哪些忙可以帮,哪些忙不可以帮,如果不帮要如何解释理由。
【学生活动】 1. 认真回忆生活中的困难及请人帮忙的经历,积极参与交流分享。 2. 仔细观察图片,思考并交流图中人物值得学习的地方;认真倾听教师总结的交际要求,牢记要点;观看同学表演,积极参与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 3. 仔细观察插图,与同桌交流图意;按照要求,选择一幅图与同桌进行情境再现练习,互换角色,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和清晰表达;认真参与评价,学习他人优点;参与讨论,思考并分享自己帮助他人时的做法。 4. 认真观看同学的上台表演,参与师生评议,学习他人优点;积极思考并分享生活中需要请人帮忙的其他场景;背记儿歌,加深对请人帮忙要点的记忆;课后完成实践活动任务,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模仿表演、全员练习、表演评议和实践活动等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实践如何请人帮忙,逐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明礼貌的交际习惯。
环节二:和大人一起读《妞妞赶牛》
【教师活动】 1. 导入绕口令:(出示插图)“同学们,看这张图片,谁能说一说图中的妞妞正在做什么呀?” 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从而揭示课题 “妞妞赶牛”。 2. 范读引领: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绕口令,“大家认真听老师读,感受一下绕口令的有趣之处,同时想一想什么是绕口令呢?” 读完后,讲解绕口令的定义:人们把一些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编成几个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而又准确念出,这就是绕口令。 3. 初读指导:“现在,请大家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绕口令,把不会读的生字圈出来,多读几遍。注意‘走’是平舌音,‘吃、石’是翘舌音;‘赶’是前鼻音,‘顶’是后鼻音;‘边、过、捡、吓’是三拼音节;‘妞妞、牛牛’是叠音轻声词,‘吓得、石头’也是轻声词。” 巡视学生自读情况,给予个别指导。 4. 生字认读:出示字卡(妞、牛、柳、扭、拗),“这些生字是绕口令里比较难读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它们读熟。” 带领学生认读生字,多种形式巩固。 5. 再次范读:教师再次范读绕口令,“大家边看图边听老师读,注意老师读的节奏,想象一下妞妞赶牛的有趣情景,想一想绕口令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感受绕口令的节奏和大致内容。 6. 制作阅读卡:展示阅读卡模板,“我们来制作阅读卡,记录下阅读情况。大家想一想,读了绕口令后,你有哪些问题,把它们写在‘我的问题’这一栏。” 引导学生思考并填写阅读卡,之后与大人交流,将大人的解答填写在相应位置。 我的阅读卡和谁一起读读后来评分我的问题1.妞妞和牛牛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这首绕口令中声韵相同而容易读错的字词有哪些?大人的解答1.牛牛要吃河边的柳条,妞妞为了保护柳树,不让牛牛吃。 2.妞、牛、柳、扭、拗。
7. 朗读游戏:组织师生一人一句轮读绕口令,先慢读后快读,边拍手边诵读,“我们来玩个朗读游戏,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看看我们能不能越读越快还不出错。” 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阅读绕口令的乐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8. 课堂小结:“《妞妞赶牛》这则绕口令非常有趣,经常练习绕口令可以让我们的口齿更加清楚伶俐。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大人一起再找几则绕口令来读一读。”
【学生活动】 1. 观察图片,回答妞妞正在赶牛,对绕口令产生兴趣。 2. 认真听老师范读,感受绕口令的节奏和趣味,理解绕口令的定义。 3. 借助拼音自读绕口令,圈出不会读的生字,多次朗读;注意老师提示的字音难点,努力读准。 4. 认真认读生字卡,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生字,读熟生字。 5. 边看图边听老师范读,注意节奏,想象画面,了解绕口令大致内容。 6. 思考阅读中的问题,填写阅读卡,与大人交流并记录解答内容。 7. 积极参与师生轮读游戏,边拍手边诵读,感受阅读绕口令的乐趣,提高朗读能力。 8. 认真倾听老师的小结,明确课后任务,课后积极寻找其他绕口令阅读。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生字认读、制作阅读卡和朗读游戏等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绕口令的朗读技巧,感受绕口令的乐趣,提高朗读能力和语言节奏感,同时增进亲子或师生间的阅读互动。
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成功之处在于,口语交际环节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模仿、组织大量练习和评议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礼貌用语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尝试运用,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在 “和大人一起读” 板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对绕口令的兴趣浓厚,在朗读过程中对字音的掌握和语言节奏感的把握有了一定进步。 在口语交际的评价环节,虽然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的评价不够具体深入,多停留在表面,未能准确指出同学在表达中的优点和不足,这可能是由于教师在评价指导方面不够细致,学生缺乏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在绕口令教学中,对于一些发音较难的字词,尽管进行了多次强调和练习,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准确读出,可能是练习方式不够多样化,没有充分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指导。另外,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口语交际的拓展交流和实践活动布置略显仓促,导致部分学生对拓展内容的思考不够深入,实践活动的要求理解不够清晰。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在评价前明确评价标准,如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礼貌用语的使用、态度是否真诚等方面进行评价,并通过示范评价让学生掌握评价方法。在绕口令教学时,针对发音难点设计更多样化的练习活动,如个别辅导、小组竞赛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设计上,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对于重点内容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实践,同时在布置任务时,清晰明确地说明要求,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