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古代诗歌五首 望岳(教学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2 古代诗歌五首 望岳(教学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5 21:1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杜甫


WANG YUE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 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 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鉴赏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人的思
想感情。
3.鉴赏诗歌,陶冶情操,树立远大志向。

课前导读
作者名片
杜甫,字子美,又称杜少陵、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
(712~770)
代表作品
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吏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三别
登高
春望
春夜喜雨
律诗
作者名片
作者名片
读书和壮游时期
南北漫游,看遍河山,裘马轻狂,志向远大。此时期诗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陷贼与为官时期
历国破家亡,哀民生多艰,创作出《春望》“三吏”“三别”等杰出代表作。
困守长安时期
生活艰苦,仕途失意,观民生疾苦,创作出反映现实的《兵车行》《丽人行》等作品。
漂泊西南时期
四处漂泊,穷困潦倒,疾病缠身,这期间是创作高峰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作于此时。
背景链接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文体知识
律诗:中国旧诗体裁之一。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十句及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仗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知识链接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平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识字识词
识字识词

诗歌赏析
诗歌朗诵
望岳(唐 杜甫)
岱宗 /夫如何,齐鲁 /青未了。  
造化 /钟神秀,阴阳 /割昏晓。  
荡胸 /生曾云,决眦 /入归鸟。  
会当 /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
诵读感知
岱宗夫如何?齐鲁 青 未了。
诗意: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指泰山
指山色
不尽
诵读感知
造化 钟 神秀,阴阳 割 昏晓。
诗意: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大自然
聚集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聚集
诵读感知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诗意:层云生起,是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同“层”
眼眶
诵读感知
会当 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意: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
终当,终要
登上
诗歌解读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具体分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远望泰山参天耸立
近望泰山高大秀美
细望泰山情由景生
愿望——抒怀言志
诗歌解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首句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的心情,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的特点。
诗歌解读
“青未了”写出了泰山怎样的气势?
高 大
绵 延
诗歌解读
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
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泰山
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
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诗歌解读
赏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一句。
“曾云”“归鸟”,勾勒出“天高任鸟飞”的广阔背景;“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极其令人震撼的力量。表达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及热爱之情。
诗歌解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诗歌解读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末了)
泰山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
泰山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歌解读
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借写泰山之景抒发诗人的感情。前六句写泰山之景。开头两句写远望泰山,突出泰山的青翠、绵延、高大。三、四两句写近望泰山之势,表现泰山的神奇秀美、高耸挺拔。五、六两句写细看之景,并由静转动,描写山中的层层云雾和翩翩飞鸟。 在描绘泰山高大险峻和神奇秀丽景色的基础上,诗人自然抒发出自己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豪迈之情。
诗歌解读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却看不出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
板书设计
望 岳
气象雄伟
胸怀博大
写景
远望 绵延不绝、巍峨高大
近望 神奇秀丽、遮天蔽日
抒情
细望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愿望 勇攀绝顶、俯视一切

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中无“望”,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至暮,从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
B.开篇一问一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诗歌三、四两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
D.诗歌五、六两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
解析:A.应为自远而近。C.三、四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同一时间,山南山北明暗不同,而不是说“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D.五、六两句是由静景到动景。
B
当堂检测
2.(1)《望岳》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句子是 , 。
(2)《望岳》中表现作者看到泰山云气、心胸为之荡漾的句子是 , 。
(3)《望岳》中表现泰山聚集大自然灵秀的句子是 , 。
(4)《望岳》中不仅写出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的句子是: , 。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新 秋
[唐] 杜 甫
火云①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②。
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③高低照暮空。
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注] ①火云:俗称火烧云。②一叶风:秋风。③萤焰:萤火。
当堂检测
答案:示例:我认为不能替换。替换后虽能突出秋的特征,但不能突出“新秋”。“几处”的意思是园林中有个别地方可以看到秋天的景象了,“谁家”的意思是只有个别人家开始做秋天的衣服了。“几处”“谁家”更能突显“新秋”中的“新”意,所以,用“几处”“谁家”更好。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要结合诗句的意境及诗歌的题目分析。诗歌描写的是新秋的景象,看看原句的词语和替换的词语,哪两个更能突出这一点即可。
3.有人认为,颔联中的“几处”“谁家”替换为“处处”“家家”,更能突出秋的特征。对此,你有何看法?
当堂检测
答案:流露出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功名难就的苦闷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可以结合关键诗句来分析。“欹枕初惊一叶风”和“夜深搔首叹飞蓬”,一惊一叹,含蓄不露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他功名未就,心有苦衷,眼看夏去秋来,难免有时不我待之感。
4.“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通过描写新秋之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