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谣和儿歌 课时 1
内容 分析 本次“快乐读书吧”的内容旨在激发学生阅读童谣和儿歌书籍的兴趣,产生阅读童谣和儿歌书籍的欲望,引导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书籍。教科书上呈现的童谣和儿歌只是例子,以此引发学生对此类读物的兴趣。
素养 目标 文化自信:乐于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愿意和小伙伴分享阅读感受和书籍。 语言运用:通过阅读童谣认识更多生字。 思维能力:尝试进行自主阅读,结合生活实际增强阅读体验。 审美创造:对童谣和儿歌产生兴趣,喜欢读童谣和儿歌类的书籍。
思政 元素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热爱,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分享活动,培养学生的分享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阅读成果。
重点 难点 1. 激发学生对童谣和儿歌的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童谣和儿歌类书籍。 2. 引导学生乐于展示阅读成果,愿意与同伴分享阅读感受和书籍,初步培养阅读交流能力。
课前 准备 教学课件
过程设计
课时 目标 1.对童谣和儿歌产生兴趣,喜欢读童谣和儿歌类的书籍。 2.乐于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愿意和同伴分享阅读感受和书籍。
环节一:背诵童谣,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1. 热情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进入一个超级有趣的世界!你们喜欢童谣和儿歌吗?相信大家肯定会背不少童谣和儿歌,谁先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呀?” 鼓励学生积极举手背诵。 2. 播放音频:在学生背诵后,“大家背得太棒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动听的童谣和儿歌。” 播放一段节奏欢快的童谣或儿歌音频,引导学生边听边感受其中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课题:播放结束后,在黑板上板书 “读读童谣和儿歌”,“同学们,童谣和儿歌可是儿童文学里特别古老又特别基本的体裁呢。它们主要是给像你们这样可爱的小朋友们准备的,里面的内容大多反映了大家的生活情趣,还能教给我们很多生产、生活知识。而且呀,它们的节奏轻快,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欢乐的童谣和儿歌世界吧!”
【学生活动】 1. 积极思考自己会背的童谣和儿歌,踊跃举手背诵,如背诵《两只老虎》《小星星》等。 2. 认真倾听音频,跟着节奏轻轻晃动身体,感受童谣和儿歌的韵律之美。 3. 认真倾听老师讲解童谣和儿歌的特点,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背诵熟悉的童谣和儿歌,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学习兴趣;播放音频让学生感受节奏和韵律,为后续学习做铺垫;讲解课题让学生对童谣和儿歌有初步的认识。
环节二:读童谣儿歌,感受快乐
【教师活动】 1. 朗读引导:“现在,让我们正式开启快乐的朗读之旅。” 播放《摇摇船》和《小刺猬理发》的音频,“大家仔细听,感受一下这两首童谣和儿歌有多有趣。” 音频播放结束后,“接下来,请大家先借助拼音拼读这两首,争取读通顺、读流利。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帮对方纠正错误。” 巡视学生自读和互读情况,随机进行正音指导,之后带领学生一起读。 2. 指导《摇摇船》: 提问思考:“同学们,读完《摇摇船》,大家想一想,外婆为什么叫‘我’‘好宝宝’呢?”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们的外婆什么时候会叫你们‘好宝宝’呀?” 交流小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大家说得都很对,外婆叫我们‘好宝宝’的时候,肯定是特别开心、特别喜欢你。那外婆叫你‘好宝宝’时,你心里什么感受呢?” 引导学生体会情感。 深入思考:“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摇船怎么会摇出那么多好吃的呢?”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交流想法。 朗读体会:“让我们带着这种开心、好奇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童谣,感受它的有趣之处。” 指导学生读出情感。 小组交流:“现在,分小组交流一下读完《摇摇船》的感受,感受相同或相似的同学可以击个掌哦。” 巡视各小组交流情况,参与部分小组讨论。 3. 指导《小刺猬理发》: 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小刺猬吗?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小刺猬长什么样?” 引导学生回忆小刺猬的外形特点。 问题引导:“那儿歌里写的是给小刺猬理发吗?到底是谁在理发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深入探究:“题目中写的是小刺猬理发,可实际上是小娃娃,这是为什么呢?” 鼓励学生自由交流。 生活联系:“原来呀,孩子头发长了就像小刺猬。那怎样才能让自己不像小刺猬呢?” 引导学生明白勤理发的道理。 比赛朗读:“现在,我们来进行一场朗读比赛,看看谁能把这首儿歌的有趣之处读出来。” 组织比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 整体感受:“大家读完这两首童谣和儿歌,喜欢它们吗?为什么呢?你们还会背其他的童谣和儿歌吗?” 引导学生分享感受和背诵更多作品。
【学生活动】 1. 认真听音频,借助拼音拼读《摇摇船》和《小刺猬理发》,努力读通顺;与同桌互相朗读、纠正错误;跟着老师一起读,读准字音。 2. 思考外婆叫 “我”“好宝宝” 的原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积极分享;交流摇船摇出好吃的的想法,大胆想象;有感情地朗读《摇摇船》,体会其中的情感;在小组内积极交流感受,与有相同感受的同学击掌互动。 3. 回忆小刺猬的样子,积极描述;思考并回答儿歌中的问题;参与交流讨论,明白孩子头发长像小刺猬的原因;积极参与朗读比赛,争取读得生动有趣。 4. 表达对两首作品的喜爱之情,分享喜欢的原因,如 “我喜欢《摇摇船》,因为里面有好多好吃的”;背诵自己会的其他童谣和儿歌,如《拔萝卜》等。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深入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充分感受童谣和儿歌的趣味性,体会其中的情感和道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三:展示推荐,分享快乐
【教师活动】 1. 展示朗读:“老师也准备了几首特别有趣的童谣和儿歌,读给大家听听。” 朗读 2 - 3 首准备好的作品,朗读时富有感情,加上动作和表情,“大家听完老师读的,是不是也迫不及待想展示自己会的呢?现在,轮到你们啦!” 鼓励学生轮流上台朗读自己校外学会的童谣或儿歌。 2. 小组交流:在学生朗读后,“大家都读得太棒了!现在,我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听完老师和同学朗读后的感受,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读童谣和儿歌的快乐。” 巡视各小组交流情况,引导学生积极表达。 3. 教师推荐: 展示目录:“老师这里有几本特别好的童谣和儿歌书籍,我们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展示书籍目录,带领学生读一读目录。 激发兴趣:“读了这些目录,大家对哪首童谣或儿歌最感兴趣呢?” 鼓励学生发言。 朗读推荐: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读给大家听,“老师给大家读一读这首,看看是不是很有趣。” 自主阅读:“现在,请大家选择书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给同桌或小组同学听,听的同学要认真听,给朗读的同学一些评价哦。” 巡视学生阅读和评价情况。 4. 学生分享: 小组交流:“大家都带来了自己喜欢的书,现在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一下,读一读里面的童谣或儿歌。” 组织小组活动。 交换阅读:“读完之后,大家可以在小组内交换书籍阅读。” 引导学生交换书籍。 交流感受:“读完同学的书,大家从里面读到了什么有趣的童谣、儿歌?喜欢同学分享的书吗?” 组织学生交流。 礼貌换书:“如果想和更多同学换书看,大家要学会礼貌地提出请求,比如‘我喜欢你的书,我们可以换书看吗?’现在,大家去试试吧!” 鼓励学生积极换书交流。
【学生活动】 1. 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被老师的表演所吸引;积极举手,上台朗读自己准备的童谣或儿歌,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2. 在小组内认真倾听同学的朗读,大胆分享自己的感受,如 “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我好像看到了那个画面”。 3. 认真观看书籍目录,思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积极发言;认真听老师朗读推荐内容,感受其有趣之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给同桌或小组同学听,认真倾听评价,接受建议。 4. 在小组内热情地介绍自己带来的书,和同学一起朗读其中的童谣或儿歌;积极交换书籍阅读,认真阅读同学分享的书;交流阅读感受,如 “我读到了一首关于小兔子的儿歌,特别有意思”;礼貌地向其他同学提出换书请求,积极换书阅读,享受分享的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展示朗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现欲望;推荐和分享书籍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阅读资源,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和阅读交流能力,同时在交流中学会礼貌待人。
环节四: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教师活动】 1.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大家都表现得特别棒!我们一起感受了童谣和儿歌的魅力,还分享了很多有趣的作品和读书感受。谁来和大家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呢?”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精彩表现,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 2. 课外拓展:“课后,大家可以去书店逛一逛,挑选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书籍。我们班级还会举办交换图书的小书市,大家可以带上自己的书去参加,享受读书和分享的快乐。另外,老师希望大家能坚持每天读一首童谣或儿歌,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哦。”
【学生活动】 1. 认真倾听老师的小结和点评,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如 “我今天学会了很多新的童谣,还知道了怎么和同学分享书”。 2. 课后积极去书店挑选书籍;期待参加班级的小书市,准备好自己要交换的图书;按照老师的要求,坚持每天阅读一首童谣或儿歌,养成阅读习惯。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强化阅读感受;课外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将阅读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让学生在阅读和分享中不断成长。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童谣和儿歌的兴趣,达成了部分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如个人读、跟老师读、拍手读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童谣和儿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较高。在展示推荐环节,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分享阅读感受和书籍,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分享意识和口语交际能力。 在引导学生思考童谣和儿歌中的问题时,部分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回答问题较为单一,可能是由于问题的引导方式不够开放,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小组交流环节,个别小组的讨论秩序不够好,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小组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不够到位,没有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另外,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最后的课外拓展环节有些仓促,对学生的指导不够细致,学生可能对小书市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设计更具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组织小组活动前,明确小组分工和活动规则,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教学设计时,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为每个教学环节留出充足的时间,对课外拓展活动进行详细的指导和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活动的目的和要求,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