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有为有不为
国学名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2.分析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3.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2.分析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诉诸( ) 烦琐( ) 屈膝( )
贰臣( ) 笼统( ) 轮廓( )
得逞( ) 制裁( ) 毅然( )
脑筋( ) 大逆不道( )溃于蚁穴( )
1. zhū suǒ xī èr lǒng kuò chěng cái yì jīn nì ku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韩勇紧紧地握了握李有国的手,含着热泪,带着通讯员小于毅然离去。
B.青少年容易受不良网络信息的熏陶,这会对其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造成负面影响。
C. 天性狂妄的潘屠夫,终于迷途知返了,他彻底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感到后悔了。
D. 他盘 膝坐在床上,闭目养神,远远听到巡更之声,忽然窗外一响,有人从墙外跃入。
2.B 解析:“熏陶”指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这个词是褒义词,句子表现的是不良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褒贬误用。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
B.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C.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D.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办公室、政治部、研究室……等部门的内勤。
3.D解析:“……”与“等”作用相同,可删去省略号。
4.选出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 )
A.能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点工程建设,中国建设者们深感责任重大。修改:将“能否”改成“能够”。
B.随着来华签证及入境政策的调整,中国国内正在迎接更多外国游客的身影。修改:删掉“随着”。
C.由于全球持续变暖的原因,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北极地区的永久冻土层面积已经缩减超过50%。修改:删掉“的原因”。
D.曲艺工作者们表示,要汲取人民智慧,倾听人民心声,让曲艺之花永远为人民绽放。修改:将“汲取人民智慧”和“倾听人民心声”调换位置。
4.B解析:该句无误,不需要删掉“随着”。
5.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责任”“逃避”“愉悦”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B.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是引用。
C.季羡林,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
D.“五经”指的是《诗经》《孟子》《礼记》《周易》《春秋》。
5.D解析:“《孟子》”不是“五经”之一,应改为“《尚书》”。
6.下列这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__________________
①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②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就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③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④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A.④①②③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6.C解析:由前句“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可知,首句选择③,“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是对前面问题的回答,也是本段文字的论点;①句“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承接②句“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就没有责任”,因此两句的正确顺序是②①;④句“你若是要躲”又承接①句“……如何能躲”,两句的正确顺序是①④;②①④三句层层递进,是对③句分析说理,是论证的过程,因此这段文字正确的排序是:③②①④。
合作探究
7.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7.①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②结尾归纳中心论点。
8.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阐述“有为有不为”的道理的?有什么作用?
8.①作者是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明道理的。 ②其作用: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只要能分清是非善恶,自然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也就自然明白什么是有为有不为的道理。
9.简要分析③-⑦段的论证思路。
9.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用事例论述什么是小恶小善和大善大恶,并得出结论----进一步补充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10.第⑦节中引用俗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哪些作用?
10.用了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形象地证明了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拓展延伸
11.本文题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是否离题 谈谈你的看法。
11.不离题。因能分辨清是非善恶,就会分清什么事因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即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
当堂测试
(2024·济宁汶上质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敢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史学强 苏浩翔
①一条题为《独腿小伙的滑雪梦》的新闻,引起了许多人关注。一场车祸,夺走了一名18岁小伙的左腿,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以顽强的毅力把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变为一个个现实。经过不懈努力,他不仅站在了北京冬残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坡面回转(LL1级)的赛场上,并且斩获了该项目的金牌。他就是中国单板滑雪队运动员武中伟。
②在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的我们,在不同时期也会遇到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比如那些难以跨越的障碍、难以突破的极限、难以实现的目标……如果踟蹰不前,失去前进的动力,人生就会失掉很多精彩。挑战和机遇并存,挫折和成长同行,唯有敢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想方设法战胜困难,跨过沟坎,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到达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③因此,我们要坚定信念,不懈努力,一步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④“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没有想让它变成可能。”很多时候,当我们轻言某件事不可能做到时,实际上是从思想上已经否认了其成为现实的可能性。然而古往今来无数奇迹的诞生,却印证了很多“不可能”中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因此,我们在面对一些“不可能”时,先不要急于否定它,不妨先冷静思考“不可能”是否真的不可为。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都不应该退缩放弃,要相信,只要努力争取,“不可能”终能变成可能。若总是暗示自己“不可能”,就算有能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也会丧失机会,最终让自己碌碌无为。
⑤行动是最有力的宣言。当我们国家用运行速度每秒只有几十万次的老式计算机编制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程序时,有人断言“不可能”。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上太空;1975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回收成功……我国航天事业诸多“第一”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以“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干劲,不断闯关夺隘,从而书写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由此可见,当面对诸多“不可能”时,光是敢想还不够,更需要我们付诸行动,在不懈努力中破解难题、摆脱困境,这样才能把认知中的“不可能”变成一个个令人惊叹的现实。
⑥任何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的过程更是遍布荆棘坎坷,那些数不清的阻挠困扰、难以承受的艰难困苦,时刻考验着我们的决心和意志。有些人之所以认为某件事是“不可能”实现的,并不是因为他真的觉得没有实现的可能,也不是他缺乏对成功的渴望,而是缺少“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持。其实,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持之以恒坚持,只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对坚持的要求更高。只要我们咬定目标,咬紧牙关,不懈前行,哪怕再累、再难、再苦,也不停下脚步,就能在一路攻坚克难中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收获人生的精彩、事业的奇迹。
12. 选文的论点是什么?
12. 我们要坚定信念,不懈努力,一步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13. 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3. 以中国单板滑雪队运动员武中伟的事例引出论题,同时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论点,生动有趣吸引读者。
14. 选文第④段和第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14. 不可以,第④段和第⑤段分别从思想和行动的层面来论证论点,是递进关系,并且与后面“光是敢想还不够,更需要我们付诸行动,在不懈努力中破解难题、摆脱困境”一句相照应。
15. 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充当本文的论据?请说明理由。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一经亮相就惊艳世界,也让中国的射电天文学一举领先世界水平。这背后,是“天眼之父”南仁东和科研团队22年的辛勤付出、攻坚克难。特别是在为“天父眼”项目选址的时间里,南仁东寒暑无惧、风雨无阻,走遍了贵州省上百个窝凼,在乱石和泥土中摸爬滚打、上下求索。凭着“不教一日闲过”的勤奋和坚韧,南仁东和他的科研团队一步步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15. 可以,南仁东率领团队攻坚克难,把梦想变成现实,能够证明论点“我们要坚定信念,不懈努力,一步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总结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有为有不为
国学名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2.分析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3.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2.分析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诉诸( ) 烦琐( ) 屈膝( )
贰臣( ) 笼统( ) 轮廓( )
得逞( ) 制裁( ) 毅然( )
脑筋( ) 大逆不道( )溃于蚁穴(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韩勇紧紧地握了握李有国的手,含着热泪,带着通讯员小于毅然离去。
B.青少年容易受不良网络信息的熏陶,这会对其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造成负面影响。
C. 天性狂妄的潘屠夫,终于迷途知返了,他彻底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感到后悔了。
D. 他盘 膝坐在床上,闭目养神,远远听到巡更之声,忽然窗外一响,有人从墙外跃入。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
B.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C.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D.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办公室、政治部、研究室……等部门的内勤。
4.选出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 )
A.能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点工程建设,中国建设者们深感责任重大。修改:将“能否”改成“能够”。
B.随着来华签证及入境政策的调整,中国国内正在迎接更多外国游客的身影。修改:删掉“随着”。
C.由于全球持续变暖的原因,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北极地区的永久冻土层面积已经缩减超过50%。修改:删掉“的原因”。
D.曲艺工作者们表示,要汲取人民智慧,倾听人民心声,让曲艺之花永远为人民绽放。修改:将“汲取人民智慧”和“倾听人民心声”调换位置。
5.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责任”“逃避”“愉悦”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B.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是引用。
C.季羡林,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
D.“五经”指的是《诗经》《孟子》《礼记》《周易》《春秋》。
6.下列这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__________________
①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②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就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③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④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A.④①②③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合作探究
7.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8.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阐述“有为有不为”的道理的?有什么作用?
9.简要分析③-⑦段的论证思路。
10.第⑦节中引用俗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哪些作用?
拓展延伸
11.本文题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是否离题 谈谈你的看法。
当堂测试
(2024·济宁汶上质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敢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史学强 苏浩翔
①一条题为《独腿小伙的滑雪梦》的新闻,引起了许多人关注。一场车祸,夺走了一名18岁小伙的左腿,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以顽强的毅力把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变为一个个现实。经过不懈努力,他不仅站在了北京冬残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坡面回转(LL1级)的赛场上,并且斩获了该项目的金牌。他就是中国单板滑雪队运动员武中伟。
②在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的我们,在不同时期也会遇到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比如那些难以跨越的障碍、难以突破的极限、难以实现的目标……如果踟蹰不前,失去前进的动力,人生就会失掉很多精彩。挑战和机遇并存,挫折和成长同行,唯有敢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想方设法战胜困难,跨过沟坎,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到达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③因此,我们要坚定信念,不懈努力,一步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④“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没有想让它变成可能。”很多时候,当我们轻言某件事不可能做到时,实际上是从思想上已经否认了其成为现实的可能性。然而古往今来无数奇迹的诞生,却印证了很多“不可能”中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因此,我们在面对一些“不可能”时,先不要急于否定它,不妨先冷静思考“不可能”是否真的不可为。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都不应该退缩放弃,要相信,只要努力争取,“不可能”终能变成可能。若总是暗示自己“不可能”,就算有能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也会丧失机会,最终让自己碌碌无为。
⑤行动是最有力的宣言。当我们国家用运行速度每秒只有几十万次的老式计算机编制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程序时,有人断言“不可能”。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上太空;1975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回收成功……我国航天事业诸多“第一”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以“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干劲,不断闯关夺隘,从而书写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由此可见,当面对诸多“不可能”时,光是敢想还不够,更需要我们付诸行动,在不懈努力中破解难题、摆脱困境,这样才能把认知中的“不可能”变成一个个令人惊叹的现实。
⑥任何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的过程更是遍布荆棘坎坷,那些数不清的阻挠困扰、难以承受的艰难困苦,时刻考验着我们的决心和意志。有些人之所以认为某件事是“不可能”实现的,并不是因为他真的觉得没有实现的可能,也不是他缺乏对成功的渴望,而是缺少“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持。其实,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持之以恒坚持,只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对坚持的要求更高。只要我们咬定目标,咬紧牙关,不懈前行,哪怕再累、再难、再苦,也不停下脚步,就能在一路攻坚克难中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收获人生的精彩、事业的奇迹。
12. 选文的论点是什么?
13. 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4. 选文第④段和第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15. 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充当本文的论据?请说明理由。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一经亮相就惊艳世界,也让中国的射电天文学一举领先世界水平。这背后,是“天眼之父”南仁东和科研团队22年的辛勤付出、攻坚克难。特别是在为“天父眼”项目选址的时间里,南仁东寒暑无惧、风雨无阻,走遍了贵州省上百个窝凼,在乱石和泥土中摸爬滚打、上下求索。凭着“不教一日闲过”的勤奋和坚韧,南仁东和他的科研团队一步步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有为有不为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2.分析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3.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与体会。
课时安排 1课时
同学们,你知道“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是什么意思吗 (指名学生回答)这是孟子的至理名言。世界上可学、可做的事情那么多,人不可能样样都学,样样都做,什么都想学。所以我们应该学会选择和放弃,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只有放弃学一些东西,放弃做一些事情,才能专心致志地学好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做好自己擅长的工作,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今天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季羡林的名作《有为有不为》。
1.掌握生字词
(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诉诸(zhū) 烦琐(suǒ) 屈膝(xī)
贰臣(èr) 笼统(lǒng) 轮廓(kuò)
得逞(chěng) 制裁(cái) 毅然(yì)
脑筋(jīn) 大逆不道(nì) 溃于蚁穴(kuì)
(2)解释下列词语。
诉诸:求之于;求助于。指采取某种方式解决事端、矛盾等。
屈膝:下跪,借指屈服。
得逞:(坏主意)实现;达到目的。
迷途知返: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大逆不道: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闭目养神:把眼睛闭上,集中精神。
浪子回头:指不务正业、游荡玩乐的人改邪归正,悔过自新。
2.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3.知识链接
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4.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依据文章的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
(1)第1—2段,具体解释:
(2)第3—7段,提出分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3)第⑧段,
[交流点拨](1)“为”与“不为”的含义。
(2)“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
(3)总结归纳中心论点: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一)深层探究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是怎样提出的
[交流点拨]观点: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提出方式:结尾归纳中心论点。
2.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阐述“有为有不为”的道理的 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作者是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明道理的。作用: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只要能分清是非善恶,自然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也就自然明白什么是有为有不为的道理。
3.简要分析3—7段的论证思路。
[交流点拨]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用事例论述什么是小恶小善和大善大恶,并得出结论——进一步补充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4.本文题目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是否离题 谈谈你的看法。
[交流点拨]不离题。能分辨清楚是非善恶,就能分清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即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
(二)论证方法
1.第7段中引用俗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哪些作用
[交流点拨]用了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形象地证明了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1)举例论证,如举文天祥被元军所虏却不屈膝投敌的事例。(2)引用论证,如引古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话。(3)正反论证,如第6段中关于大善大恶和小善小恶的论述。
同学们,本文通过讲述生活中的几件大小善恶之事,表达了作者希望应正确的“为”,若一旦“为”错了,要抓紧时间改正,回头!
仔细阅读选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第7段中“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一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一】刘志军,19岁从铁路养路工干起,逐级上位,官至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经查,他在任期间滥用职权帮助邵力平、丁羽心等11人在职务晋升、承揽工程、获取铁路货物运输计划等,先后非法收受上述人员给予的财物,共折合人民币6 460万余元,仅丁羽心及其亲属违法所得数额竟达20多亿元。2013年7月,刘志军被判死缓,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链接材料二】魏鹏远,长期在国家发改委煤炭处工作,后任处长,再升职为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2014年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后经多方证实,魏被带走时,家中发现2.3亿元现金。执法人员从北京一家银行调去16台点钞机清点,因工作时间较长,当场烧坏4台。2016年10月,魏鹏远被判死缓,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交流点拨]①常行小善修为大善,小恶不改终成大恶。②刘志军弄权徇私,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魏鹏远疯狂敛财,小贪变大贪。他们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③为官者当存公仆之心,守法廉政,防微杜渐做好官。
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议论文,应在解答议论文的问题上多下功夫,如解答论证方法的作用的题目,需要熟练掌握每一种论证方法的具体作用和答题模式。举例论证: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道理论证:引用了……的名言、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4张PPT)
16.有为有不为
学习目标
思维能力: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思维能力:分析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审美创造: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与体会。
课程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是什么意思吗?(指名学生回答)这是孟子的至理名言。世界上可学、可做的事情那么多,人不可能样样都学,样样都做,什么都想学。所以我们应该学会选择和放弃,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只有放弃学一些东西,放弃做一些事情,才能专心致志地学好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做好自己擅长的工作,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今天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季羡林的名作《有为有不为》。
走近作者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知识链接
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音形识记
诉诸 烦琐 屈膝 贰臣
笼统 轮廓 得逞 制裁
毅然 脑筋 大逆不道 溃于蚁穴
(zhū)
(suǒ)
(xī)
(èr)
(lǒng)
(kuò)
(chěng)
(cái)
(yì)
(jīn)
(nì)
(kuì)
词语积累
诉诸:求之于;求助于。指采取某种方式解决事端、矛盾等。
屈膝:下跪,借指屈服。
得逞:(坏主意)实现;达到目的。
迷途知返: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大逆不道: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闭目养神:把眼睛闭上,集中精神。
浪子回头:指不务正业、游荡玩乐的人改邪归正,悔过自新。
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依据文章的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
(1)第1—2段,具体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7段,提出分论点:
分论点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二: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3)第⑧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与“不为”的含义。
“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
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
总结归纳中心论点: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
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深层探究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观点: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提出方式:结尾归纳中心论点。
2.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阐述“有为有不为”的道理的?有什么作用?
作者是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明道理的。作用: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只要能分清是非善恶,自然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也就自然明白什么是有为有不为的道理。
深层探究
3.简要分析3—7段的论证思路。
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用事例论述什么是小恶小善和大善大恶,并得出结论——进一步补充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4.本文题目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是否离题?谈谈你的看法。
不离题。能分辨清楚是非善恶,就能分清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即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
论证方法
1.第7段中引用俗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哪些作用?
用了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形象地证明了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1)举例论证,如举文天祥被元军所虏却不屈膝投敌的事例。(2)引用论证,如引古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话。(3)正反论证,如第6段中关于大善大恶和小善小恶的论述。
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文通过讲述生活中的几件大小善恶之事,表达了作者希望应正确的“为”,若一旦“为”错了,要抓紧时间改正,回头!
拓展延伸
仔细阅读选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第7段中“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一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一】刘志军,19岁从铁路养路工干起,逐级上位,官至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经查,他在任期间滥用职权帮助邵力平、丁羽心等11人在职务晋升、承揽工程、获取铁路货物运输计划等,先后非法收受上述人员给予的财物,共折合人民币6 460万余元,仅丁羽心及其亲属违法所得数额竟达20多亿元。2013年7月,刘志军被判死缓,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拓展延伸
【链接材料二】魏鹏远,长期在国家发改委煤炭处工作,后任处长,再升职为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2014年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后经多方证实,魏被带走时,家中发现2.3亿元现金。执法人员从北京一家银行调去16台点钞机清点,因工作时间较长,当场烧坏4台。2016年10月,魏鹏远被判死缓,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①常行小善修为大善,小恶不改终成大恶。②刘志军弄权徇私,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魏鹏远疯狂敛财,小贪变大贪。他们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③为官者当存公仆之心,守法廉政,防微杜渐做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