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5 22:3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程标准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 2.识读地图和文物图片,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融合的方式,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3.从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认识改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课后反思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媒体播放《敕勒川》歌曲,教师介绍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和语种的演变。 这首描绘草原风光和游牧画景的著名民歌《敕勒歌》,起初由高车族牧民用高车语创作。高车族即为铁勒族,又叫敕勒族,因他们乘高车,逐水草,过着游牧生活,所以被称为高车族。   后来,高车族与鲜卑族的交往增多,《敕勒歌》便被译为鲜卑语,在北方广为流传。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以汉语为“正音”(标准语言),在少数民族中推广汉语,《敕勒歌》又被译为汉语,保存流传下来。 2、师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儿女为了祖国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甚至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今天,我们要走进的就是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鲜卑族。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教材 1、知道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或原因)、措施及意义。 3、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 (二)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 【温故知新】 引导学生回忆西晋之后南方政权的更替情况及北人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放 设问:与东晋这一时期并立的北方政权有哪些?(十六国),曾经短暂统一北方的政权名称是什么?(前秦) 过渡:北方的前秦统一北方之后想统一全国,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之间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战争——淝水之战。 【决定南北命运的时刻——淝水之战】 环节一:淝水之战概况 教师展示东晋十六国疆域图介绍十六国的统一情况:357年符坚当上皇帝,重用汉人王猛,励精图治,发展经济,376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383年,苻坚信心满满的发动了对东晋的战争——淝水之战。 观看《淝水之战》视频,归纳其概况。 3、展示淝水之战形势图,了解其作战的地点及进攻的方向。 4、学生归纳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有哪些?(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环节二:探讨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 1、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及相关史事,想一想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原因:从前秦方面看,最主要的原因是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民族矛盾尖锐,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过渡:展示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设问:淝水之战前秦失败,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又是那一政权重新统一了北方?(北魏) 【促进北方民族交融的关键——北魏孝文帝改革】 环节一:北魏的统一及改革背景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及意义。引导学生归纳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的情况。 展示鲜卑族和汉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对比表格,让学生理解其落后性,从而理解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人物扫描:展示冯太后和孝文帝的简介,让学生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于冯太后。 环节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展示北魏迁都示意图设问: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1)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洛阳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展示相关材料与图片,理解孝文帝汉化措施的主要内容。 (1)说汉语 材料一:诏曰:“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穿汉服 (3)改汉姓 (4)与汉人通婚 知识拓展:教师补充讲解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政治上的措施:实施新制度: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 均田制: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将农田分给农民,确保耕者有其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三长制:即五户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完善了北魏的基层行政组织。 俸禄制:废除官吏自筹俸禄,敲诈百姓的制度,确立官吏的俸禄由政府统一筹集、分发的新制度。 环节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展示课本的知识拓展,学生根据知识拓展说说迁都洛阳有何历史意义? 意义: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展示一段材料,学生结合教材和材料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意义? 材料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政权的巩固,也推动了鲜卑民族向前发展,缓和了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因而也就更有力地推动了鲜卑族、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 ——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意义:促进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媒体展示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一段话,告诉学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正好印证了这段话的观点。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归纳,并做好笔记。 过渡:再次展示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三国、两晋时期,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中华文明的发展——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环节一:北方民族交融的方式 媒体展示图片、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说出北方民族交融的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民族认同感等方面。 环节二:北方民族交融的影响 1、展示材料,学生根据材料思考: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何影响? 材料四:这一时期,从表象上看是一个大分裂、大动乱时期,其实深入探究起来,它其实应该说是由分裂走向再统一的时期……关键就是“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各民族在融合中求同存异,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樊树志《国史概要》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并做好笔记。 三、总结拓展,情感升华 1、图示法小结全课。 2、议一议:今天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导致了鲜卑的消亡,是鲜卑族的千古罪人”;也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的功臣”,你是怎么看的? 评价: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古代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为推动我国历史的发展立下了功勋,孝文帝不愧是 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3、教师小结指出:评价孝文帝的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应以某个政权和民族的兴衰为标准。 4、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学生一起跟唱。 师旁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彼此征战中,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差异逐渐缩小。北魏孝文帝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大大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