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5 22:4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诵读
典故
晋文帝时,在琅邪这个地方,有一个叫王戎的人。他因平定吴国有功,被封为安丰侯。他是竹林七贤其中之一。
传说,王戎从小就非常聪明。他7岁时,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外出游玩,发现路边有几株李树,树上的枝条上,结满了李子,都把树枝给压弯了,而且看上去一个个都熟透了。
他的小伙伴们一见,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于是,一个个高兴地竞相跑去摘那些李子,惟有王戎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
同伴们觉得非常奇怪,就叫喊着问王戎:“喂,王戎,你为什么不摘啊?又大又圆的李子,多好呀!”
王戎笑着回答:“那树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来也不能吃。你看,这李树都长在道路旁,上面结了那么多李子,却没有人摘,要不是苦的,能会这样吗?”
“道旁苦李”一成语便出于此,也做“路边苦李”,意义相同。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戎不取道旁里》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诵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译文注释
曾经
众多
小孩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玩耍嬉戏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译文注释

李子
压弯树枝
争逐

争相地跑过去

代词,指李子
只有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译文注释
代词,指王戎

一定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取之,信然。
译文注释
代词,指李子
的确如此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全文翻译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古今异义






(小孩)
(儿子)
(跑)
(行走)
主题思想
此文生动记叙了王戎不摘路边李的事件、与他人的问答和其心理过程。他年仅七岁,就展现出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表面的诱惑所迷惑。这种智慧和定力,让人不禁为之赞叹;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面对诱惑时,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轻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学会用智慧和判断力去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
习题链接
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因为在道边的李子会很多路过的人去摘,而这棵树还有很多果实,说明李子是苦的,不能吃,没有人去摘。
习题链接
说说王戎是一位怎样的孩子?
王戎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小朋友,在7岁的时候就能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天资聪颖;他非常有领导才能,因为他的话令别人信服了,说明他从小就是个非常善于表达的人;在道路旁的李子不应该随便采摘,说明他也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感谢观看
汇报人:嘻悦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