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短文两篇 课件+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短文两篇 课件+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6 10:11:3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短文两篇
国学名句: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铭”“说”等相关的文体知识。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两篇文言短文。 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学习难点
.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铭”“说”等相关的文体知识。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自主突破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德馨( ) 调素琴( ) 鸿儒( ) 案牍( )
甚蕃( ) 濯清涟( ) 亵玩 ( ) 鲜有闻( )
1.xīn tiáo rú dú fán zhuó xiè xiǎn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仙则名( )
(2)调素琴 ( )
(3)无丝竹之乱耳( )
(4)无案牍之劳形 ( )
(5)可爱者甚蕃 ( )
(6)亭亭净植( )
(7)濯清涟而不妖 ( )
(8)陶后鲜有闻 ( )
2.(1)出名,有名 (2)不加装饰的琴 (3)代指音乐 (4)身体 (5)多(6)立 (7)水波 (8)少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陋室铭》作者 , 朝诗人。“铭”是古代可在器物上 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押韵的。 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 、 、 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
《爱莲说》选自《 》,作者是 代哲学家,后人称他为“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 ,也可以 ,本文作者以莲自况,表明了他
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 的世风。
3.(1)刘禹锡 唐 用来警戒自己或者记述功德 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2)《周敦颐集》 北宋 濂溪先生 叙事 议论 洁身自好 趋炎附势、追求富贵
4.根据提示,默写名句。
(1)人以德立身。无论身处何境,只要德行美好,人格魅力便会“香远益清”,正如《陋室铭》中所云:“   ,   。”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居室周围宁静、雅致的景色,令人赏心悦目,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恬淡自在、自守高洁的人生态度。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表达了“独爱莲”的情感,原因之一是莲“_________,_________”,即莲虽经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5)《爱莲说》一文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6)《爱莲说》一文中作者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暗讽而不明说,意味深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4.(1)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儒”指博学的人;“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
B.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C.“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包括座右铭、墓志铭、居室铭等。一般是不需要用韵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D.“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5.C。解析:“一般是不需要用韵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一句说法错误。“铭”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是用韵的。
合作探究
6.刘禹锡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6.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7.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7.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8.《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
8.安贫乐道(或“高洁傲岸”,意合即可)
9.《陋室铭》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用此作类比,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暗示陋室不陋。
当堂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
⑵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素:
10.(1)名:出名。 (2)素:不加修饰。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2)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11.(1)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2.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有何用意?
12.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13.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13.文辞蕴藉、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
(二)阅读下面的两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谈笑有鸿儒 ( ) (2)无案牍之劳形 ( )
(3)可爱者甚蕃 ( ) (4) 亭亭净植 ( )
14..(1) 大 (2)使……劳累 (3)多 (4)竖立
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无丝竹之乱耳 花之隐逸者也
B.濯清涟而不妖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C.可以调素琴 以刀劈狼首
D.同予者何人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5.D 解析:此项中的“者”都解释为:……的人;A项的“之”分别解释为:主谓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B项“而”分别解释为:表转折 /表顺承;C项“以”分别解释为:与“可”连用可以 /用。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6.(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它玩弄啊!
17.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 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分)
17.《陋室铭》: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豁达乐观的高洁品格。《爱莲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相同的写法:托物言志。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自主突破
1.下列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甚蕃(fān) 濯(zhuó) 淤泥(yū)
B.不蔓不枝(màn) 亵玩(xiè) 隐逸(yì)
C.鲜有闻(xiǎn) 德馨(xīn) 涟(lián)
D.案牍(dú ) 调素琴(tiáo) 陋室(lòu)
1.A 解析:“蕃”应读:fá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惟吾德馨( ) (2)阅金经( )
(3)谈笑有鸿儒( )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斯是陋室( ) (6)濯清涟而不妖( )
(7)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8)宜乎众矣( )
2.(1)香气,指品德高尚 (2)指佛经 (3)大儒,指博学的人 (4)亲近而不庄重
(5)这 (6)洗涤 (7)认为 (8)应当
3.指出句中“之”字的用法。把序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1)孔子云:“何陋之有?” ( )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
(3)无案牍之劳形 ( )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
3. (1)E (2)A (3)D (4)D (5)A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 蕃:繁多
B.不蔓不枝 枝:长枝节
C.亭亭净植 植:种植
D.陶后鲜有闻 鲜:少
4.C 解析:“植”应解释为:立。
5.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何陋之有
B.濯清涟而不妖 (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C.自李唐来 自以为大有所益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B 解析:B项的“而”都表转折,解释为:却,可是;A.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C.连词 从/代词 自己;D.助词/兼词 在其中。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中不含词类活用文言现象的一项是(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D 解析:A项“名”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出名,有名;B项“乱、劳”动词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扰乱,使……劳累;C项“蔓、枝”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生枝蔓,长枝节。
7.下列对《陋室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C.这篇铭文的韵脚是“ing”。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7.A 解析:A项中,“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矛盾的说法有误。二者指代不同,“无丝竹之乱耳”的“丝竹”指的是城市嘈杂缭乱的宫廷富人家的丝竹,“调素琴”指的是自己兴趣所在的音乐。
8.下列对《爱莲说》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莲说》作者周敦颐。“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8.D 解析:此项中“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比恰当,词句委婉的批判了世人追求荣华富贵的世风。
合作探究
9.周敦颐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9.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10.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0.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而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但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1.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11.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12.《爱莲说》中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2.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13.两篇短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作简要的分析。
13.《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用“鸿儒”和“白丁”对比,表明自己的交往都是些儒雅之人;《爱莲说》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以爱牡丹的人众多和自己的“独爱莲”对比,表明自己的洁身自好的品质,委婉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拓展延伸
14.学习了两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14.略。
当堂测试
(2024·广州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都御史①刚峰海公②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民怀一人。苏点其宦囊③竹笼中俸金④八两葛布一端⑤,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选自《金陵琐事》)
【注释】①都御史:职官名称,负责巡按州县,考察官吏。②刚峰海公:即海瑞,字汝贤,号刚峰。③宦囊:做官的俸禄。④金:银子。⑤葛布一端:麻布两丈。
15.选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 )
A.香远益清/益慕圣贤之道
B.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C.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卒获有所闻
D.苏点其宦囊/可汗大点兵
A。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都是“更加”的意思;B.少/鲜艳;C.死/最终;D.检查清点/征发。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他能胜过这评价吗?
17.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B.甲文除了重点写莲,还写了菊花和牡丹,以植物来喻人,表达对菊花隐士者和对追名逐利的牡丹富贵者的厌恶鄙弃之情。
C.乙文主要从侧面写海瑞的清正廉洁。
D.乙文划线句的正确断句是:苏点其宦囊/竹笼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
B。解析:作者写菊花,是正衬莲,没有表达对菊花隐士者的厌恶鄙弃之情。
18.你认为海瑞能否称得上是莲一样的君子?请用甲文的观点和乙文的事实具体说明。
答案:示例:能。他在污浊的官场却坚守清廉的品格,似莲“出淤泥而不染”,他不拉党,特立独行,似莲“不蔓不枝,亭亭净植”的表现。
附乙【译文】
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同乡做官的南京人,只有在户部做事的苏民怀一个人。苏民怀检查清点他的遗物,竹箱里只有八两银子、麻布两丈、几件旧衣服罢了。这样的都御史又有几个?王凤渊评价他说:“不怕死,不贪财,不结伙。”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即使用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
总结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短文两篇
国学名句: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铭”“说”等相关的文体知识。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两篇文言短文。 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学习难点
.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铭”“说”等相关的文体知识。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自主突破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德馨( ) 调素琴( ) 鸿儒( ) 案牍( )
甚蕃( ) 濯清涟( ) 亵玩 ( ) 鲜有闻(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仙则名( )
(2)调素琴 ( )
(3)无丝竹之乱耳( )
(4)无案牍之劳形 ( )
(5)可爱者甚蕃 ( )
(6)亭亭净植( )
(7)濯清涟而不妖 ( )
(8)陶后鲜有闻 (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陋室铭》作者 , 朝诗人。“铭”是古代可在器物上 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押韵的。 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 、 、 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
《爱莲说》选自《 》,作者是 代哲学家,后人称他为“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 ,也可以 ,本文作者以莲自况,表明了他
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 的世风。
4.根据提示,默写名句。
(1)人以德立身。无论身处何境,只要德行美好,人格魅力便会“香远益清”,正如《陋室铭》中所云:“   ,   。”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居室周围宁静、雅致的景色,令人赏心悦目,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恬淡自在、自守高洁的人生态度。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表达了“独爱莲”的情感,原因之一是莲“_________,_________”,即莲虽经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5)《爱莲说》一文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6)《爱莲说》一文中作者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暗讽而不明说,意味深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儒”指博学的人;“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
B.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C.“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包括座右铭、墓志铭、居室铭等。一般是不需要用韵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D.“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合作探究
6.刘禹锡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7.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8.《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
9.《陋室铭》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当堂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
⑵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素: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2)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12.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有何用意?
13.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两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谈笑有鸿儒 ( ) (2)无案牍之劳形 ( )
(3)可爱者甚蕃 ( ) (4) 亭亭净植 ( )
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无丝竹之乱耳 花之隐逸者也
B.濯清涟而不妖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C.可以调素琴 以刀劈狼首
D.同予者何人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7.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 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分)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自主突破
1.下列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甚蕃(fān) 濯(zhuó) 淤泥(yū)
B.不蔓不枝(màn) 亵玩(xiè) 隐逸(yì)
C.鲜有闻(xiǎn) 德馨(xīn) 涟(lián)
D.案牍(dú ) 调素琴(tiáo) 陋室(lòu)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惟吾德馨( ) (2)阅金经( )
(3)谈笑有鸿儒( )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斯是陋室( ) (6)濯清涟而不妖( )
(7)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8)宜乎众矣( )
3.指出句中“之”字的用法。把序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1)孔子云:“何陋之有?” ( )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
(3)无案牍之劳形 ( )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 蕃:繁多
B.不蔓不枝 枝:长枝节
C.亭亭净植 植:种植
D.陶后鲜有闻 鲜:少
5.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何陋之有
B.濯清涟而不妖 (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C.自李唐来 自以为大有所益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中不含词类活用文言现象的一项是(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下列对《陋室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C.这篇铭文的韵脚是“ing”。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8.下列对《爱莲说》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莲说》作者周敦颐。“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合作探究
9.周敦颐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10.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1.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12.《爱莲说》中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3.两篇短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作简要的分析。
拓展延伸
14.学习了两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当堂测试
(2024·广州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都御史①刚峰海公②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民怀一人。苏点其宦囊③竹笼中俸金④八两葛布一端⑤,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选自《金陵琐事》)
【注释】①都御史:职官名称,负责巡按州县,考察官吏。②刚峰海公:即海瑞,字汝贤,号刚峰。③宦囊:做官的俸禄。④金:银子。⑤葛布一端:麻布两丈。
15.选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 )
A.香远益清/益慕圣贤之道
B.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C.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卒获有所闻
D.苏点其宦囊/可汗大点兵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B.甲文除了重点写莲,还写了菊花和牡丹,以植物来喻人,表达对菊花隐士者和对追名逐利的牡丹富贵者的厌恶鄙弃之情。
C.乙文主要从侧面写海瑞的清正廉洁。
D.乙文划线句的正确断句是:苏点其宦囊/竹笼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
18.你认为海瑞能否称得上是莲一样的君子?请用甲文的观点和乙文的事实具体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理解内容。(重点) 思维能力: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审美创造:学习古代名贤的高尚品格和情操。(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陋室铭》)
课时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分析陋室特点。(重点) 2.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重点)
同学们,“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这是对那些身居陋室,胸怀天下者的歌颂。其实,这句流传千古的格言警句是有来历的,它歌颂的是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刘禹锡是怎样的人 有怎样杰出的文作 请随我一同走进《陋室铭》。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哲学家、进步的思想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同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就极推崇他。著作有《刘梦得文集》。他被誉为“诗豪”。
2.背景解读
  《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当地官员故意刁难,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3.知识链接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4.掌握生字词
(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陋室(lòu)  德馨(xīn)   苔痕(tái)
鸿儒(rú) 调素琴(tiáo) 案牍(dú)
西蜀(shǔ)
(2)解释下列词语。
古今异义
①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形体、躯体
今义:样子。
②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世俗的乐曲
今义:丝绸和竹子。
词类活用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词“名”,形容词“灵”受副词“则”修饰,均用作动词:出名,有名;神异)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乱”,动词“劳”均为使动用法:使……扰乱;使……劳累。)
一词多义
往来
5.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何陋之有 (为了强调宾语“何陋”,用“之”将其提到动词谓语“有”之前,翻译时的语序应为“有何陋”。)
②省略句
谈笑有鸿儒(谈字前面省略主语“吾”,句意:与我谈笑的有博学的人。)(简介:此句后面的“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都是省略主语,是无主句。)
6.整体感知
(1)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清全文层次。
方法指导:朗读指导
《陋室铭》:
(1)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
(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
(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之后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4)“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
(一)深层探究
1.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交流点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填写下表。
原文内容 陋室特点
[交流点拨]
原文内容 陋室特点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自然环境的清雅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交往人物的儒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生活情趣的高雅
3.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4.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恪守的“惟吾德馨”的情操
[交流点拨]作者恪守“惟吾德馨”的情操,表现出封建知识分子洁身自好的人生品格,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仍然有进步意义,物质生活再丰富也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
(二)写作思路
1.文章开头写“山”“水”与“陋室”有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这里运用比喻起兴,以虚衬实。用“山”“水”的出名或灵异来引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仙”“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
2.为何作者要写陋室呢
[交流点拨]陋室是作者的屋子,作者是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志向的,这种借他物来表达志向和意愿的手法就叫作托物言志。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我们不但能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能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的确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1.根据本课所学,结合作者资料和时代背景,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交流点拨]示例:我觉得刘禹锡有着立志为国的远大抱负。虽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后长期遭受贬谪,但是这种际遇没有消磨刘禹锡与当时朝廷腐败官员对抗的意志,这篇课文就是他被贬时所写,当地的官员是个小人,见刘禹锡遭到贬谪,就故意百般刁难他,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
2.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也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送块匾额,起名时要说说根据。
[交流点拨]示例:
(1)雅称——清心斋 因为刘禹锡虽遭贬谪,身居陋室,但心境清明,交往高雅,情趣脱俗,不为名利所累。
(2)匾额——室陋德馨 因为居室虽简陋,但居室主人品德高尚,有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第2课时(《爱莲说》)
课时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理解内容。(重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理解映衬手法的作用。(重难点)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重点)
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本篇文章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
1.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与李宽、韩愈、张栻、黄斡、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知识链接
  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方法指导:朗读指导
《爱莲说》:
(1)放声自读课文,圈出读不准确的字音。交流评价,老师点拨,出示拼音。
(2)再读课文,试着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将文章读通顺。交流评价,老师点拨,出示文章断句的方法。
3.掌握生字词
(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淤泥(yū)  亵玩(xiè)  蕃(fán)
濯(zhuó) 隐逸(yì) 鲜有闻(xiǎn)
(2)解释下列词语
古今异义
①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
今义:栽种,种植
②陶后鲜有闻
古义:少
今义:新鲜
词类活用
①不蔓不枝
(名词“蔓”“枝”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
②香远益清
(形容词“远”,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形容词“清”受副词“益”修饰,用作动词)
一词多义
①远
香远益清(动词,远闻)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距离长)
②之
水陆草木之花(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结构助词,的)
4.特殊句式
(1)倒装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句中宾语“菊”“莲”“牡丹”均借助结构助词“之”放在动词“爱”前面)
(2)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句均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
(3)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应为: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
5.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
(2)学生自由朗读:
①齐读、轮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②自由小声读,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解文意,并勾画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③小组内解决疑难字词句,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课文分为两部分,试总结每部分段意。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从生长环境、外形、气质描写莲花的形象,说明自己爱莲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段):评述三种花,揭示三种花的比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感叹。
(一)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交流点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交流点拨]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交流点拨]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5.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交流点拨]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二)写作思路
1.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交流点拨]这是一种映衬的写作手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写“菊”为正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2.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 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交流点拨]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这篇短文托物言志,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1.如何看待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交流点拨]示例: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孤芳自赏、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可取的。
2.你能再找出作者没有写到的莲的其他品质吗
[交流点拨]示例:从莲浑身都是宝,可观赏可食用可入药,归纳莲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莲茎随着水面的上升而增长,叶总浮在水面上,总结莲的乐观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
  《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本文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应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词句意思。
《爱莲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托物言志写法的代表作。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增强古文阅读能力,能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体会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操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教学时应遵循古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读促译,就粗避细,整体感知,体会大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作为一篇意蕴丰富的咏莲名篇,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这篇文章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个思维过程,并且能学以致用,用所学的方法探究“菊”“牡丹”的内外意义。同时学习如何通过文章的品读、典故的补充、作者的生平入手,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志”,从而感受古文意蕴深厚的魅力,以及千古流芳的现实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5张PPT)
18.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陋室铭》
学习目标
语言运用: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分析陋室特点。(重点)
思维能力: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重点)
课程导入
同学们,“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这是对那些身居陋室,胸怀天下者的歌颂。其实,这句流传千古的格言警句是有来历的,它歌颂的是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刘禹锡是怎样的人?有怎样杰出的文作?请随我一同走进《陋室铭》。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哲学家、进步的思想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同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就极推崇他。著作有《刘梦得文集》。他被誉为“诗豪”。
背景解读
  《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当地官员故意刁难,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知识链接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积累字词
陋室 德馨 苔痕 鸿儒
调素琴 案牍 西蜀
(lòu)
(xīn)
(tái)
(tiáo)
(rú)
(dú)
(shǔ)
积累字词
古今异义
①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样子。
②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丝绸和竹子。
形体、躯体
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积累字词
词类活用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
名词“名”,形容词“灵”受副词“则”修饰,均用作动词:出名,
有名;神异
形容词“乱”,动词“劳”均为使动用法:使……扰乱;使……劳累
积累字词
一词多义
①往来
往来无白丁( )
其中往来种作( )
②之
无丝竹之乱耳( )
何陋之有( )
表示交往的人
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宾语前置的标志
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何陋之有?( )
②省略句
谈笑有鸿儒( )
(简介:此句后面的“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都是省略主语,是无主句。)
为了强调宾语“何陋”,用“之”将其提到动词谓语“有”之前,翻译时的语序应为“有何陋”。
谈字前面省略主语“吾”,句意:与我谈笑的有博学的人。
整体感知
方法指导:朗读指导
《陋室铭》:
(1)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
(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
(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之后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4)“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
深层探究
1.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填写下表。
原文内容 陋室特点



深层探究
3.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4.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恪守的“惟吾德馨”的情操
作者恪守“惟吾德馨”的情操,表现出封建知识分子洁身自好的人生品格,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仍然有进步意义,物质生活再丰富也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
写作思路
1.文章开头写“山”“水”与“陋室”有什么关系
这里运用比喻起兴,以虚衬实。用“山”“水”的出名或灵异来引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仙”“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
2.为何作者要写陋室呢
陋室是作者的屋子,作者是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志向的,这种借他物来表达志向和意愿的手法就叫作托物言志。
课堂小结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我们不但能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能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的确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拓展延伸
1.根据本课所学,结合作者资料和时代背景,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示例:我觉得刘禹锡有着立志为国的远大抱负。虽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后长期遭受贬谪,但是这种际遇没有消磨刘禹锡与当时朝廷腐败官员对抗的意志,这篇课文就是他被贬时所写,当地的官员是个小人,见刘禹锡遭到贬谪,就故意百般刁难他,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
拓展延伸
2.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也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送块匾额,起名时要说说根据。
示例:
(1)雅称——清心斋 因为刘禹锡虽遭贬谪,身居陋室,但心境清明,交往高雅,情趣脱俗,不为名利所累。
(2)匾额——室陋德馨 因为居室虽简陋,但居室主人品德高尚,有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第二课时
《爱莲说》
导入新课
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本篇文章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理解内容。(重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理解映衬手法的作用。(重难点)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重点)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与李宽、韩愈、张栻、黄斡、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知识链接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积累字词
淤泥  亵玩  蕃
濯  隐逸  鲜有闻
(yū)
(xiè)
(fán)
(zhuó)
(yì)
(xiǎn)
积累字词
古今异义
①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栽种,种植
②陶后鲜有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新鲜
竖立

积累字词
词类活用
①不蔓不枝
( )
②香远益清


名词“蔓”“枝”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
形容词“远”,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形容词“清”
受副词“益”修饰,用作动词
积累字词
一词多义
①远
香远益清(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②之
水陆草木之花(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动词,远闻
形容词,距离长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结构助词,的
积累字词
4.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②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
③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
(应为: )
三句中宾语“菊”“莲”“牡丹”均借助结构助词“之”放在动词“爱”前面
三句均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
整体感知
课文分为两部分,试总结每部分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从生长环境、外形、气质描写莲花的形象,说明自己爱莲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段):评述三种花,揭示三种花的比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感叹。
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深层探究
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5.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探寻写作思路
1.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这是一种映衬的写作手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写“菊”为正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2.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 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课堂小结
这篇短文托物言志,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拓展延伸
1.如何看待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示例: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孤芳自赏、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可取的。
2.你能再找出作者没有写到的莲的其他品质吗
示例:从莲浑身都是宝,可观赏可食用可入药,归纳莲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莲茎随着水面的上升而增长,叶总浮在水面上,总结莲的乐观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