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5 22:4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
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10题;20分)
1.《诗经 卫风 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这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国人暴动 D.涿鹿之战
2.秦国主持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两千多年来,该水利工程一直造福于民,它是(  )
A.大运河 B.郑国渠 C.都江堰 D.灵渠
3.如图是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及其设计理念,据此可知(  )
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图形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中间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将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BEIJING2022”印鉴在形态上汲取了中国书法与剪纸的特点。
A.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B.书法艺术独树一帜
C.中国已建设为体育强国 D.汉字发展一脉相承
4.郭希汾在《中国体育史》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体育最为发达,“尚武之观念,遂深入于人心,忠勇义侠之士,蔚然为一代之光。”此现象形成的根源是(  )
A.私学兴起,学术自由 B.民族交融,往来密切
C.诸侯纷争,战事频繁 D.诸侯势大,追求享乐
5.今年春晚精心安排了“一带一路”主题节目《一带繁花一路歌》,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10周年。西汉时开辟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从东向西的走向是(  )
A.长安-玉门关、阳关-河西走廊-葱岭-西亚-欧洲
B.长安-西域-河西走廊-葱岭-西亚-大秦
C.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安息-大秦
D.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6.下图反映的是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社会问题,统治者解决此问题所采取的对策的是(  )
A.政府盐铁专卖 B.实行察举制
C.建立刺史制度 D.实施“推恩令”
7.毛泽东评价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在词作《浪淘沙·北戴河》中称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曹操打败对手袁绍“统一中国北方”的著名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8.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动植物品种,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桃、大黄、茶树、桑蚕、方竹等也随之传向西方。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促进了物种交流 B.实现了贸易互惠
C.加速了民族交融 D.提升了汉朝军力
9.下列名人与其成就的搭配中,不正确的是(  )
A.祖冲之——圆周率 B.贾思勰——《齐民要术》
C.老子——道教 D.王羲之——《兰亭集序》
10.在古罗马,丝绸的价值等同于同等重量的黄金,古罗马人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今天的(  )
A.成都 B.西安 C.洛阳 D.咸阳
二、填空题(共3题;15分)
11.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代表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   ,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种植   。
12.西汉司马迁主编的《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明朝宋应星编著的《   》被誉为17世纪的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13.【战火纷飞·三分天下】阅读文字信息,获取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李明同学写出的关键词:曹操南下,不习水性,孙刘联合,曹操大败,三分天下。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内容是   之战。
三、综合题(共2题;30分)
14.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变法)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某校初一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专题探究活动,请你阅读材料,参与下列活动。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叶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班固《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中能够促进生产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2)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魏国公民,请你说说“魏主”是谁?他把首都从平城迁往何处?
(3)结合所学内容回答,孝文帝改革中是如何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至少回答3点)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15.中国古代制度的创新与改革推动历史进程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周的制度创新】
材料一: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周代贵族等级分为①②③④。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秦朝的制度建设】
材料三:秦统一后,国土辽阔,最初设置 36 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又设……5 郡。除内史管理的京畿地区外,秦有41郡。郡下设县……秦县的数量大约有一千个。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制度?依据材料指出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作用。
(2)材料中 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什么内容?
(3)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立足唯物史观对西周这一制度进行评价。
(4)根据材料三指出秦国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有何深远影响?
(5)你认为怎样才能保持新制度的生命力
答案解析部分
1.B
题干中的“齐桓公”“尊王攘夷”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进行变革,积极发展内政、改革军制、并且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通过改革,齐国国富民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开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之后进入春秋争霸时期,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B符合题意;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领导军队与商君在牧野大战。A不合题意;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终于发生了国人暴动。C不合题意;
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C
根据题干中“秦国”“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两千多年来,该水利工程一直造福于民”并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防洪灌溉作用,C项正确;
大运河是隋炀帝在位期间,为了加强南北交通,而下令开凿的,大运河体现不出“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排除A;
郑国渠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排除B;
灵渠是秦始皇在统一岭南的过程中,为了运输粮草,派人开凿的。与“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都江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BEIJING 2022’印鉴在形态上汲取了中国书法与剪纸的特点”可知,上述设计理念体现出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A项正确;
“冬梦”不仅仅体现书法艺术,还有剪纸艺术,排除B项;
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及其设计理念不能说明中国已建设为体育强国,排除C项;
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及其设计理念不能说明汉字发展一脉相承,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本题主要考查文字的演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C
诸侯纷争,战事频繁与“尚武”观念有直接的关联。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因此,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武术技能变得尤为重要。这种环境促使人们重视武术和体育训练,从而形成了“尚武”的社会风气,C正确;
虽然私学的兴起确实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繁荣提供了条件,但它与“尚武”观念深入人心的直接关联并不明显,排除A;
民族交融确实可能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但它并不是导致“尚武”观念深入人心的主要原因,排除B;
追求享乐更多地是与文化艺术、生活品质等相关,而不是与武术或体育有直接关系,排除D。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5.D
6.D
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汉初地方王国所控制的人口和辖区比中央还多,这明显威胁到了中央,因此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政府盐铁专卖 ,政府盐铁专卖是在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与主旨无关,不符合题意;
B.实行察举制,实行察举制涉及的是选官,不符合材料中王国问题,不符合题意;
C.建立刺史制度,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监察地方,并不能解决王国问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中央和封国的力量对比,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采取的对策回答。
7.D
8.A
根据题干信息“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动植物品种,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桃、大黄、茶树、桑蚕、方竹等也随之传向西方”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物种交流,A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物种交流,没有体现实现了贸易互惠,B错误;
民族交融是指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材料没有体现,C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物种交流,“提升了汉朝军力”没有体现,且不是丝绸之路开通的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A。
本题考点是丝绸之路。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9.C
10.B
11.水稻;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代表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年,种植粟。
故答案为:水稻;粟。
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较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12.史记;天工开物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汉司马迁主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明朝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的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故答案为:史记,天工开物
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3.赤壁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赤壁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巨鹿之战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14.(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或:努力种田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
(2)孝文帝或拓跋宏(元宏)。洛阳。
(3)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该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1)根据材料“废井田,开阡陌,……”可得出促进生产发展的措施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根据材料“急耕战之赏”可得出措施:奖励耕战。
(2)根据材料“魏主”“徙居平城”“移风易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因此“魏主”是孝文帝或拓跋宏(元宏)。迁都到洛阳。
(3)根据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该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故答案为:(1)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或:努力种田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
(2) 孝文帝或拓跋宏(元宏)。洛阳。
(3)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该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本题以商鞅变法和《魏书》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5.(1)分封制。
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①西周分封制起初起到了加强统治、稳定秩序、扩充疆土的作用。②周朝后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
(4)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5)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及时做出调整
(1)制度:根据材料“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分封制。目的:根据材料“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的目的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作用:根据材料“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的作用是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根据分封制将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可知,①代表天子;②代表诸侯;③代表卿大夫;④代表士。
(3)评价:根据材料“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分封拓展了疆域,有利于巩固统治,到后期随着诸侯国力量增强,周王室权威下降,出现了诸侯争霸。
(4)制度:根据材料“最初设置36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又设……5郡。除内史管理的京畿地区外,秦有41郡。郡下设县”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郡县制。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使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5)综合上述材料可知,要保持新制度的生命力,就要根据国情制定政策,并且与时俱进,不断改革。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 ①西周分封制起初起到了加强统治、稳定秩序、扩充疆土的作用。②周朝后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
(4) 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5)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及时做出调整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记分封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相关知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