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检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检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5 22:4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
历史开学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 (共30题;共60分)
1.6世纪末,隋朝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直接政治背景是(  )
A.杨坚夺取了北周政权 B.隋文帝统一全国
C.隋炀帝修建大型工程 D.隋炀帝三征辽东
2.“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材料介绍的是(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 D.厂卫制
3.下侧是某同学的制作的学习笔记。★处内容应是(  )
A.国家疆域拓展 B.中外文化交流
C.民族关系发展 D.海外贸易兴盛
4.下表出自《新唐书·地理志》,出现图中数据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时期 户数 人口数 全国耕地面积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 304万余 1235万余
460万顷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 769万余 4141万余 680万顷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 841万余 4814万余 850万顷
唐玄宗天宝三年(745) 906万余 5288万余 1400万余顷
A.统治者励精图治,重视农业 B.社会风气开放
C.藩镇割据的破坏 D.人口大量南迁
5.《文明的解析》一书中用下图表示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中国绘画约每200年出现一个高峰期。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
A.吴道子 B.徐渭 C.张择端 D.柳公权
6.中书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央机构,始于西汉,终于明朝。以下是历朝关于中书省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掌管全国行政,统辖六部②负责政令的草拟③废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
A.③①②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7.“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两句诗出自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之手,他是(  )
A.李自成 B.黄巢 C.张角 D.李密
8.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盛世,邹老师做出如下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习,下面“?”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手工业发展迅速 B.统治者励精图治
C.科举制广纳贤才 D.各民族交往密切
9.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0.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诗中的“大散关”至淮水为一线划定分界线,是以下哪个历史事件后出现的情况(  )
A.宋夏和议 B.金灭辽 C.金灭北宋 D.宋金和议
1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其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这一王朝是(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2.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下列史实不能在《资治通鉴》中查阅的是(  )
A.千古一帝秦始皇 B.一代明君唐太宗
C.黄巢起义 D.陈桥驿兵变
13.下图为一本书的目录,这本书最有可能是(  )
A.《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研究》 B.《明朝政治制度》
C.《中国古代思想史》 D.《清代文化概论》
14.成书于明代的这本著述收录了上万个药方,详细记载了大量药物的功能效用,并附以人参、黄芪、甘草等药物的具体形态图。“这本著述”是(  )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伤寒杂病论》
15.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传统的科学技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C.祖冲之创制《大明历》 D.宋应星编写《天工开物》
16.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辽上京遗址刻着一首诗“赤峰辽国第一京,寂寞犹在忆皇城。 游人难步草盈天,不知从何觅市声。”建立了诗中“辽国”的民族是(  )
A.汉族 B.女真族 C.契丹族 D.党项族
17.甘肃省的嘉峪关被称为“天下雄关”,是我国古代的雄伟建筑之一。如果去嘉峪关旅游,可以参观(  )
A.秦长城 B.明长城 C.故宫 D.大运河
18.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道:“政治制度是现实,必须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变革也是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和治理。”据此整理了下表,它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朝代 秦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政治制度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废丞相,设三司 设军机处
A.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B.经营边疆不断重视
C.机构设置越来越多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19.宋太祖时期,政府规定:土地买卖的契约须注明立契人的姓名、顷亩、田色、坐落、四界、原业税钱及交易钱额等再向官府纳税,经官府勘验无误,注籍加印后,田产交易才是合法且有效的。田土产生纠纷,一旦经官处置,“唯凭契约”。这表明当时(  )
A.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B.重视规范田产交易秩序
C.政府禁止私人买卖土地 D.商业交易全面纸币化
20.[2023 江西南昌模拟]从下面示意图可看出该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
A.国家统一,开元盛世 B.政权并立,战和并存
C.和平交往,平等互利 D.土地兼并,民不聊生
21.乾隆皇帝曾在奏疏中批示道:“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还曾说道“朕中外一视,念其人皆吾赤子,覆育生成,原无区别”。这表明乾隆皇帝(  )
A.精通多种民族语言 B.具有社会危机意识
C.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D.注重维护国家统一
22.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搜集了如下三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发达的农业生产 B.繁荣的商业贸易
C.精巧的手工技艺 D.兴盛的海外贸易
23.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行政区。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防止地方分裂割据 B.实现国家统一
C.实现地方高度自治 D.开发边疆地区
24.如图文物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它主要反映了宋朝(  )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
A.科技领先世界 B.矿冶技术先进
C.手工业技术先进 D.商品经济繁荣
25.“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材料中的“余”是(  )
A.郑成功 B.郑和 C.陈化成 D.林则徐
26.清代,小说创作继续发展,某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以多愁善感为世人熟知,一幅“花谢花飞花漫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画面,更是预示着这部小说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这部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27.古代政治家通过这项工程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项“工程”指的是(  )
A.长城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28.18世纪时,西方社会在轰鸣的机器声中成为工业时代的领先者,古老的中国却在自己的“牢笼”之中不知世界之变化。这主要是因为(  )
A.实行文化专制 B.实行“闭关锁国”
C.强化君主专制 D.大兴文字狱
29. 下面是某同学做的学习笔记。依据笔记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0.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是一个辉煌与危机并存的时代。中国的明清时期之所以出现了危机,主要是因为(  )
A.文化专制和闭关锁国 B.白银外流与殖民入侵
C.重农抑商和焚书坑儒 D.外族入侵和军阀割据
二、综合题 (共2题;共3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材料二 如图
请回答:
(1)材料一“至元八年”是哪一年 “遂一天下”是怎么一回事 这次统一与以往的大一统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2)材料二图中反映的是元朝时期的哪一制度 元朝加强了对哪些边疆地区的管辖 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世祖的主要事迹。
3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数量统计表
秦 6位
西汉 47位
…… ……
两宋 121 位
明 4位
—整理自《中国历代宰相》
材料二 (宋)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赵)普曰:“……其故非他,节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
材料三 下图是有关古代君臣之礼的漫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丞相数量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丞相数量发生如表所示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末以来“兵革不息”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稍夺其权”,宋朝在地方设置了哪一官职以分知州的权力 为了“制其钱谷”,其又设置了什么官职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古代的君臣礼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反映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三、简答题 (共1题;共15分)
33.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建筑之美】
材料一
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 你知道长城有多长 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 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 都说长城内外百花香 你知道几经风雪霜 凝聚了千万英雄志士的血肉 托出万里山河一轮红太阳 ——《长城长》歌词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长城东西两侧的起止点。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长城的象征寓意。
【节日之礼】
材料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2)材料二这首诗反映了宋朝哪些节日习俗?这一节日在今天的名称是什么?
【文学之韵】
材料三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一小说作家的线索提示:
线索一:他是清代的一位小说作家。
线索二:他出身贵族世家,但雍正时他家被抄,走向败落。
线索三:他写过有名的小说,该小说原名《石头记》。
(3)依据材料三中的线索提示,写出这位小说作家的名字。你如何评价《石头记》这部小说?
(4)作为中学生,你认为该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答案解析部分
1.B
2.B
3.B
4.A
据题干表格看出,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至唐玄宗天宝十三年,户数、人口数和全国耕地面积一直在增加。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期间励精图治,重视农业生产,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A项正确,符合题意;
题干主要阐述了户数、人口数和全国耕地面积增加,不能体现出社会风气开放,排除B项;
藩镇割据局面出现是在安史之乱后,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这一时期北方安定,所以户数、人口数和耕地面积的增加与人口南迁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及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表格数据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统治者励精图治,重视农业。
5.A
6.D
7.B
答题关键词“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结合所学分析:
A: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符合题意,排除B项。
C:张角,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李密,隋朝末年瓦岗军领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末农民大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唐末农民大起义的相关史实。
8.B
9.C
10.D
A:北宋与西夏签订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A项不符合题意;
B:1125年金灭辽,B项不符合题意;
C: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南宋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的局面形成宋金和议,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金与南宋的对峙,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1.D
12.D
13.A
14.B
15.B
16.C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建立了政权辽,女真族建立了政权金,党项族建立了政权西夏。因此:
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辽、宋、西夏的并立。难度较低,掌握辽、宋、西夏、金的建立的基本情况即可作答。
17.B
18.D
据所学可知,秦朝开始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便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在随后历朝历代统治者时期,皇权不断加强,至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可见,题干表格所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至宋代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至明朝废丞相,设三司,至清朝设军机处,突出反映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主要趋势是加强专制皇权,D项正确;
题干表述内容与民族交融程度加深无关,比如各民族生活习性趋于一致,排除A项;
维护国家统一和经营边疆不断重视也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但并不是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要趋势,排除B项;
机构设置越来越多,表格中看不出来,且清朝只有军机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君主专制强化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19.B
根据题干信息“宋太祖时期,……经官府勘验无误,注籍加印后,田产交易才是合法且有效的。田土产生纠纷,一旦经官处置,‘唯凭契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对土地契约的规定,有利于规范田产交易秩序,减少纠纷,B项正确;
题干是关于土地买卖契约的,无法得出土地买卖的信息,排除A项;
题干只反映的是政府对土地契约的规定,无法得出土地买卖双方是私人还是官府,排除C项;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但是当时依然是以铜钱为主,“商业交易全面纸币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北宋的政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当时重视规范田产交易秩序。
20.B
B:根据题干示意图可知,各政权间开展贸易并订立盟约、金灭辽及北宋,该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并立,战和并存,B项符合题意;
A:“国家统一,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时代特征,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和平交往,平等互利,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土地兼并,民不聊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辽宋夏金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分析图片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
21.D
22.C
C:根据所学可知,“图1汝窑三足洗”反映的是宋朝时期的瓷器制造业,“图2蜀锦名品灯笼锦”反映的是宋朝时期丝织业的繁荣,“图3福建泉州出土的海船”反映的是宋朝时期的造船业。因此,三幅图反映的内容都与手工业有关,可以共同确定的主题是宋朝时期精巧的手工技艺,C项符合题意;
A:题干强调的是手工业生产,与农业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北宋时期商业贸易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城市的发展突破时空限制,B项不符合题意;
D:宋朝时期海外贸易繁荣,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不是三幅图的共同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A
24.D
25.A
根据题干材料“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史实,“余”指的是郑成功,1661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A项正确;
郑和七下西洋,排除B项;
陈化成在虎门战役中牺牲,排除C项;
林则徐的贡献是虎门销烟,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及意义。
26.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题干的“花谢花飞花漫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预示着这部小说女主人公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故C符合题意;《三国演义》、《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与题干的“清代小说”不符,故AB不符合题意;《西游记》成书于明朝,故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需要学生结合文学史来学习,难度低。
27.A
28.B
29.D
根据题干信息“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可知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朱元璋废除丞相、清朝时期设置的军机处,“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是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台湾府、驻藏大臣、伊犁将军”是指清朝在台湾地区、西藏和新疆地区设立的机构,因此他学习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项正确,符合题意;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表格内容的正确识读。
30.A
A:根据所学可知,清朝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A项符合题意;
B:近代白银外流与殖民入侵,B项不符合题意;
C:我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秦朝焚书坑儒,C项不符合题意;
D:外族入侵不是主要原因,军阀割据在袁世凯死后出现,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清朝文化专制和闭关锁国,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31.(1)1271 年。灭亡南宋,统一全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行省制。西藏和琉球(台湾)。设立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
(3)事迹:① 建立元朝,统一全国。②借鉴中原的先进管理经验,确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③开创行省制,对全国进行了有效统治。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等等。
(1)据材料“世祖忽必烈,国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至元八年”是1271年。遂一天下”是灭亡南宋,统一全国。这次统一与以往的大一统相比,突出特点是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图中反映的是元朝时期的)行省制。朝加强了对西藏、琉球(台湾)、西域、东北地区的管辖。如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
(3) 综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元世祖的主要事迹有:①1271年建立元朝,1279年统一全国,②借鉴中原王朝的先进管理经验,确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③开创行省制,对全国进行了有效统治。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等。
故答案为:
(1)1271年。灭亡南宋,统一全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 行省制。西藏和琉球(台湾)。设立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
(3) 事迹:① 建立元朝,统一全国。②借鉴中原的先进管理经验,确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③开创行省制,对全国进行了有效统治。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等等。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建立、统一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32.(1)变化情况:秦到两宋逐渐增多,两宋到明显著减少。原因:明代初期为加强皇权,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
(2)原因:节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官职:通判。官职:转运使。
(3)变化: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趋势:皇帝独尊,君权不断强化。
(1)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数量统计表”概括可知,古代丞相数量的变化情况是秦到两宋逐渐增多,两宋到明朝显著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丞相数量发生如表所示变化的原因是明代初期为加强皇权,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
(2)根据材料“ ……其故非他,节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概括可知, 唐末以来“兵革不息”的原因是节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官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 稍夺其权”,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 以分知州的权力;官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为了“制其钱谷”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由图中漫画所示可知,我国古代的君臣礼仪发生的变化是 臣由坐到站再到跪;这反映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皇帝独尊,君权不断强化。
故答案为:
(1) 变化情况:秦到两宋逐渐增多,两宋到明显著减少。原因:明代初期为加强皇权,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
(2) 原因:节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官职:通判。官职:转运使。
(3) 变化: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趋势:皇帝独尊,君权不断强化。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的认识。
33.(1) 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象征寓意: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2) 习俗:燃放爆竹、喝屠苏酒、更换桃符。(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名称:春节。
(3) 名字:曹雪芹。
评价:它是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清代小说,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它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等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4) 做法:参加学校的传统文化活动;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等等。(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主题: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等等。(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