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太空一日
国学名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概括课文内容。
2.品读文字,跟随杨利伟的经历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3.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学习重点
1.概括内容要点,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2.品读描绘太空生活的精彩语句,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概括课文内容。
2.品读文字,跟随杨利伟的经历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弧形( ) 炽热( ) 模拟( ) 严谨( ) 轮廓( )
烧zhuó( ) shùn间( ) 五脏六fǔ( ) 千jūn重荷( )
1.hú chì nǐ jǐn kuò 灼 瞬 腑 钧
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在题后的括号内。
紧绷 副度 遨游 耐人寻味 ( )
瞬间 急剧 磨擦 惊心动魄 ( )
凝神 分辨 倒悬 五脏六腑 ( )
肌肉 逃逸 共震 惊心动魄 ( )
A.副度—幅度;B.磨擦—摩擦;C.分辨—分辨;D.共震—共振
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B.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
C.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
D.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钧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3.B 解析:B项用的修辞方法是设问,其他三项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4.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作者 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1965年6月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 的作用。杨利伟耗时两年完成自传 ,首度揭秘中国人飞天梦背后生死时速的秘密。文章通过展现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赞扬了宇航员们 精神。
4.杨利伟 里程碑 《天地九重》 敢于冒险、不畏艰险、科学严谨
5.选词填空。
(1)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 (震动 抖动),产生了共振。
(2)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 (照耀 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3)以我们航天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从山脉的 (轮廓 外形),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我也基本可以判断出飞船正经过哪个洲的上空,正在经过哪个国家。
(4)我曾 (俯瞰 俯视)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
5.(1)抖动 (2)照射 (3)轮廓 (4)俯瞰
合作探究
6.速读课文,本文讲述了杨利伟在“太空一日”中经历的哪些事?
6.(1)应对难以承受的26秒。(2)太空中看到的情景。(3)神秘的敲击声。(4)惊心动魄的归途。
7.文中有许多句子可能与你之前对太空的认识不同,你能摘录几句推荐给你的同学或者家人吗?
示例: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7.示例:曾经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
8. 杨利伟“太空一日”中哪段经历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你从中有何收获?
(温馨提示:建议从科学品质的养成,以及对科学探索的认识等方面谈收获。)
8. 示例:“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宇航员要具有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还要拥有非凡的毅力和智慧。
8.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
8.紧张——放松——非常痛苦——难以承受——解脱痛苦——轻松和舒服——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拓展延伸
9.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成为英雄?
9.不是的。杨利伟在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遇到许多突发事件,危难考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没有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临危不惧、坚持到底的。所以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此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我们都应该把他们当作英雄。
当堂测试
___________ ① 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
② 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③ 在地面没人提到过这种情况,即使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会,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
④ 在这个情况下,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⑤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了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讲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感觉。
⑥ 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
⑦ 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⑧ 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⑨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页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⑩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10.给选文一个小标题。
10.神秘的敲击声或突发事件
11.选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11.内容上:交代简要写作的内容——突发事件或神秘的敲击声。
结构上:总领下文。
12.选文写了哪些突发的事件?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反映是怎样的?
12.“本末倒置”的错觉和敲击声。产生错觉时:完全靠意志克服这种错觉。想象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得想,以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
敲击声: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却未能发现什么。
13.从选文中反映出作者的哪些品质?
13.顽强的毅力,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
14.结合课文,谈谈为什么称杨利伟是“航天英雄”?
14.(扣住杨利伟的精神品质和他上太空的意义谈)。示例:杨利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充满不可预料的各种危险和意外情况之下,杨利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具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所以被称为“航天英雄”。
15.摘抄“感动中国”给杨利伟的颁奖词。
16.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概括内容要点,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2.品读描绘太空生活的精彩语句,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自主突破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炽热(chì) 圆弧(hú) 俯瞰(kàn)
B.稠密(chóu) 载人(zǎi) 释然 (shì)
C.烧灼(zhuó) 确凿(záo) 负荷(hé)
D.刹那(shà) 严谨(jǐn) 模拟(mó)
1.A 解析:B项“载人” 的“载”应读:zài;C项“负荷”的“荷”应读:hè;D项“刹那”的“刹”应读:chà。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儿子的话像一道闪电穿过我的五脏六腑,让我浑身顿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
B.近日,我军一场惊心动魄的实兵实装演练在大漠深处展开。
C.今天我是值日班长,面对教室里的一片嘈杂声,我感觉这千钧重负实在难当。
莫言作品的开头总是耐人寻味,它们往往是整部作品的神韵所在,使读者欲罢不能 。
2.C 解析:“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用在此处,与作为值日班长,管理教室的纪律这一语境不符。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些什么?
B.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
C.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D.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3.B。解析:A项有疑问词,但不是疑问句,故句末不用问号,用句号;C项“百分之八九十”是概数,中间不用顿号;D项句末句号应放在下引号里面。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
B.随后改进了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C.经过研究分析,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D.共振的情况在“神舟六号”飞行时,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4.A 解析:B项缺主语,应该在句首添加“我们”;C项语序不当,“研究”和“分析”位置互换;D项主语和位于不搭配,把“提高”改为“改善”。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它主要承担“长征五号”火箭、“长征七号”火箭的发射任务。
②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建设也给海南国际旅游岛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③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四大卫星发射中心之一,位于海南省文昌市
④它的建成填补了我国低纬度发射的市场空白,为参与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市场的竞争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A.③①④② B.①②④③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5.A。解析:这个语段介绍的是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情况。因为第①句和第④句开头都有代词“它”,所以不能作为首句出现,由此可排除 B.D两项;第③句介绍的是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地位和位置,可以作为首句;第①句介绍的是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基本功能,第④句则深入介绍了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价值和意义,而第句中有“也”,所以应放在结尾。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神舟五号”在起飞阶段持续26秒的共振现象是可以通过改进飞船技术工艺来解决的。
B. 杨利伟在太空中经过几次努力也没能通过肉眼直接看到长城。
C.“神舟六号”舱体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是为了避免宇航员“本末倒置”的错觉。
D.“神舟五号”归途中舷窗上的玻璃因为高温的原因出现了细细的碎纹。
6.D
合作探究
选文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这样写可以详尽地描绘出“我“的心理活动,大大加强真实性,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8.“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分析
其作用。
8.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我”在飞船刚刚升空时的极度紧张与恐惧之感。
9.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9.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
10.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0.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有这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气和决心。
拓展延伸
11.假如杨利伟到我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
11.示例: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认为要上太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在登上太空后有什么感想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还想不想再次进入太空?
当堂测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不去,也要让国旗在太空飘扬
苗向东
突然,返回舱的系统上出现了红色报警,天地话音系统传来不断重复的提示音:“轨道舱火灾……”
返回舱里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此时,如果中止太空行走转入火情排查,首次太空行走将可能因为失去最佳时机而夭折;倘若继续完成太空行走任务,火情可能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一个两难的抉择摆在了他们面前。
刘伯明和翟志刚相互鼓励道:“如果起火的话我们也回不去了。即使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中留下飘扬的瞬间。不管情况如何,任务都要继续!”
火警声声,他们临危不惧,密切配合。本来出舱后第一个动作是取固体润滑材料。不过,如果翟志刚去完成这个动作,刘伯明就得在舱口等他,哪儿都不能去。为了尽快到舱内检查,刘伯明临时变更了预先的顺序,先将国旗递给翟志刚,趁翟志刚展示国旗的工夫,他赶紧返回舱内检查火情。仔细地找了一圈儿,刘伯明也没找到起火点,他问返回舱内的景海鹏系统火灾显示在第几个点,景海鹏告诉他在第二个点。再查,他还是没有发现起火点。他又检查了食物加热电路,确实没有发现问题,他马上报告没发现火情,大家心里才踏实了。
身处返回舱内的景海鹏,当时的心情也非常复杂。景海鹏又以最快的速度检查了各个系统,判断可能是仪表、系统等出现误报,他的心里踏实了许多,马上向战友和地面报告。
16时41分,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叙出返回舱,开始执行中国首次出舱活动任务。他接过刘伯明递上来的一面中国国旗,在太空中挥动。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的映衬下,翟志刚挥动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那么自然、潇洒,指挥中心的所有人员都激动地鼓起了掌。通过电视直播,这动人的一幕,传遍了中国,传遍了世界,17时,翟志刚成功返回,舱门关闭。浩瀚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的第一个印记,至此,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在经历生与死的68小时飞行后,三人体重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翟志刚减重7公斤,刘伯明减重3.5公斤,景海鹏减重3.2公斤。“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太空之旅的生死难忘经历,成为他们也成为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永恒记忆。
“神舟七号”飞天,等托着祖国人民探索太空奥秘的厚望,凝结着成千上万航天人的心血!这短短的20分钟,浓缩了他们辛勤的汗水、闪光的智慧和大无畏的精神,他们没有事负全国人民的期望。
12.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
答案:本文主要讲述了“神舟七号”的三名航天员克服重重困难,成功进行太空行走的故事。
13.通读全文,说说“神舟七号”航天员太空之旅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答案:正当他们要进行太空行走时,天地话音系统传来警报声,三位航天员面临太空行走和火情排查的两难抉择。
14.第三段中对刘伯明和翟志刚的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表现出了航天员们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15.阅读全文,说说我们可以向航天员们学习些什么。
答案:我们要学习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强烈的爱国精神,面对困难大无畏的勇气。
总结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太空一日
国学名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概括课文内容。
2.品读文字,跟随杨利伟的经历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3.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学习重点
1.概括内容要点,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2.品读描绘太空生活的精彩语句,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概括课文内容。
2.品读文字,跟随杨利伟的经历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弧形( ) 炽热( ) 模拟( ) 严谨( ) 轮廓( )
烧zhuó( ) shùn间( ) 五脏六fǔ( ) 千jūn重荷( )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在题后的括号内。
紧绷 副度 遨游 耐人寻味 ( )
瞬间 急剧 磨擦 惊心动魄 ( )
凝神 分辨 倒悬 五脏六腑 ( )
肌肉 逃逸 共震 惊心动魄 ( )
3.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B.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
C.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
D.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钧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4.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作者 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1965年6月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 的作用。杨利伟耗时两年完成自传 ,首度揭秘中国人飞天梦背后生死时速的秘密。文章通过展现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赞扬了宇航员们 精神。
5.选词填空。
(1)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 (震动 抖动),产生了共振。
(2)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 (照耀 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3)以我们航天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从山脉的 (轮廓 外形),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我也基本可以判断出飞船正经过哪个洲的上空,正在经过哪个国家。
(4)我曾 (俯瞰 俯视)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
合作探究
6.速读课文,本文讲述了杨利伟在“太空一日”中经历的哪些事?
7.文中有许多句子可能与你之前对太空的认识不同,你能摘录几句推荐给你的同学或者家人吗?
示例: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9. 杨利伟“太空一日”中哪段经历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你从中有何收获?
(温馨提示:建议从科学品质的养成,以及对科学探索的认识等方面谈收获。)
10.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
拓展延伸
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成为英雄?
当堂测试
___________ ① 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
② 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③ 在地面没人提到过这种情况,即使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会,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
④ 在这个情况下,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⑤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了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讲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感觉。
⑥ 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
⑦ 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⑧ 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⑨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页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⑩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10.给选文一个小标题。
11.选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12.选文写了哪些突发的事件?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反映是怎样的?
13.从选文中反映出作者的哪些品质?
14.结合课文,谈谈为什么称杨利伟是“航天英雄”?
15.摘抄“感动中国”给杨利伟的颁奖词。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概括内容要点,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2.品读描绘太空生活的精彩语句,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自主突破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炽热(chì) 圆弧(hú) 俯瞰(kàn)
B.稠密(chóu) 载人(zǎi) 释然 (shì)
C.烧灼(zhuó) 确凿(záo) 负荷(hé)
D.刹那(shà) 严谨(jǐn) 模拟(mó)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儿子的话像一道闪电穿过我的五脏六腑,让我浑身顿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
B.近日,我军一场惊心动魄的实兵实装演练在大漠深处展开。
C.今天我是值日班长,面对教室里的一片嘈杂声,我感觉这千钧重负实在难当。
莫言作品的开头总是耐人寻味,它们往往是整部作品的神韵所在,使读者欲罢不能 。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些什么?
B.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
C.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D.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
B.随后改进了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C.经过研究分析,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D.共振的情况在“神舟六号”飞行时,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它主要承担“长征五号”火箭、“长征七号”火箭的发射任务。
②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建设也给海南国际旅游岛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③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四大卫星发射中心之一,位于海南省文昌市
④它的建成填补了我国低纬度发射的市场空白,为参与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市场的竞争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A.③①④② B.①②④③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神舟五号”在起飞阶段持续26秒的共振现象是可以通过改进飞船技术工艺来解决的。
B. 杨利伟在太空中经过几次努力也没能通过肉眼直接看到长城。
C.“神舟六号”舱体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是为了避免宇航员“本末倒置”的错觉。
D.“神舟五号”归途中舷窗上的玻璃因为高温的原因出现了细细的碎纹。
合作探究
选文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9.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10.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拓展延伸
11.假如杨利伟到我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
当堂测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不去,也要让国旗在太空飘扬
苗向东
突然,返回舱的系统上出现了红色报警,天地话音系统传来不断重复的提示音:“轨道舱火灾……”
返回舱里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此时,如果中止太空行走转入火情排查,首次太空行走将可能因为失去最佳时机而夭折;倘若继续完成太空行走任务,火情可能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一个两难的抉择摆在了他们面前。
刘伯明和翟志刚相互鼓励道:“如果起火的话我们也回不去了。即使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中留下飘扬的瞬间。不管情况如何,任务都要继续!”
火警声声,他们临危不惧,密切配合。本来出舱后第一个动作是取固体润滑材料。不过,如果翟志刚去完成这个动作,刘伯明就得在舱口等他,哪儿都不能去。为了尽快到舱内检查,刘伯明临时变更了预先的顺序,先将国旗递给翟志刚,趁翟志刚展示国旗的工夫,他赶紧返回舱内检查火情。仔细地找了一圈儿,刘伯明也没找到起火点,他问返回舱内的景海鹏系统火灾显示在第几个点,景海鹏告诉他在第二个点。再查,他还是没有发现起火点。他又检查了食物加热电路,确实没有发现问题,他马上报告没发现火情,大家心里才踏实了。
身处返回舱内的景海鹏,当时的心情也非常复杂。景海鹏又以最快的速度检查了各个系统,判断可能是仪表、系统等出现误报,他的心里踏实了许多,马上向战友和地面报告。
16时41分,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叙出返回舱,开始执行中国首次出舱活动任务。他接过刘伯明递上来的一面中国国旗,在太空中挥动。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的映衬下,翟志刚挥动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那么自然、潇洒,指挥中心的所有人员都激动地鼓起了掌。通过电视直播,这动人的一幕,传遍了中国,传遍了世界,17时,翟志刚成功返回,舱门关闭。浩瀚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的第一个印记,至此,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在经历生与死的68小时飞行后,三人体重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翟志刚减重7公斤,刘伯明减重3.5公斤,景海鹏减重3.2公斤。“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太空之旅的生死难忘经历,成为他们也成为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永恒记忆。
“神舟七号”飞天,等托着祖国人民探索太空奥秘的厚望,凝结着成千上万航天人的心血!这短短的20分钟,浓缩了他们辛勤的汗水、闪光的智慧和大无畏的精神,他们没有事负全国人民的期望。
12.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
13.通读全文,说说“神舟七号”航天员太空之旅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14.第三段中对刘伯明和翟志刚的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
15.阅读全文,说说我们可以向航天员们学习些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太空一日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默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思维能力: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重难点) 思维能力: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重难点) 文化自信: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重难点)
同学们,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将载有叶光富、李聪、李广苏3名航天员的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我国2024年度首次载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而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北京时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的情况你了解吗 “神号”发射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中华儿女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起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太空一日》。
1.掌握生字词
(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弧形(hú) 炽热(chì) 轮廓(kuò)
瞬间(shùn) 模拟(nǐ) 稠密(chóu)
屏息(bǐng) 遨游(áo) 无虞(yú)
五脏六腑(fǔ) 俯瞰(kàn) 严谨(jǐn)
千钧重负(jūn) 概率(gài) 烧灼(zhuó)
耐人寻味(nài)
(2)解释下列词语。
炽热:温度高;极热。
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模拟:模仿。
严谨:严密谨慎;严密细致。
瞬间:转眼之间。
烧灼:烧、烫,使受伤。
五脏六腑: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2.作者简介
杨利伟,1965年6月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他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 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3.背景解读
选自《天地九重》(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有删改。2003年10月15日9时(北京时间),我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飞船绕轨飞行14圈后,于北京时间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天地九重》是杨利伟耗时两年写成的自传,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作者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课文便节选自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
4.知识链接
航天飞行的基本知识
(1)航天器的种类与功能
航天器种类繁多,包括卫星、载人飞船、货运飞船、深空探测器等。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功能。例如,卫星可用于通信、气象观测、导航定位等;载人飞船则负责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返回地球;货运飞船则用于向空间站运送补给和物资;深空探测器则负责探索太阳系内其他行星和天体。
(2)发射过程
航天器的发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首先,航天器在发射场被安装在火箭上;然后,火箭点火升空,穿越大气层进入宇宙空间;接着,火箭和航天器分离,航天器进入预定轨道;最后,航天器在轨道上运行,执行其预定任务。
(3)太空环境
太空环境是一个极为特殊和恶劣的环境。在太空中,由于没有大气层的保护,航天器会面临真空、极端温度、辐射等挑战。此外,太空中还存在微重力环境,这会对航天员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
5.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10分钟内读完,注意借助各部分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交流点拨]
部分 小标题 主要内容
一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起飞时的生死考验(升空)
二 我看到了什么 太空中的真实所见(所见)
三 神秘的敲击声 飞船上的声音探究(所闻)
四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返回途中的惊险遭遇(落地)
(2)以“我感受到……”的句式,表达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交流点拨]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坚定的意志。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献身的精神。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无限深情。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
我感受到祖国的富强与伟大。
我感受到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惊险。
(一)深层探究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请找一找,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 他相应地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请你将找到的内容填写在表中。
标题(部分) 意外 心理或举动
我以为自 己要牺 牲了 第一次
神秘的 敲击声 第二次
第三次
归途如此 惊心动魄 第四次
第五次
[交流点拨]
标题(部分) 意外 心理或举动
我以为自 己要牺 牲了 第一次 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要碎了。 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神秘的敲击声 第二次 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觉得自己在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 靠意志克服,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 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第四次 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 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 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2.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交流点拨]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
(二)探寻写作思路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交流点拨]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
2.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①就文章内容来看,四个部分依次写了升空、所见、所闻、落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篇章,四个小标题概括各自要点,便于阅读;②就写法来看,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纵向叙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是细节上的横向描写,前后对照,纵横对照,升空落地对照,描写抒情对照,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本文写作者作为我国第一个航天员乘“神舟五号”飞船到太空遨游一日的观察与体验。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再辅以小标题的方式使全文思路清晰而各有侧重,记叙中既让我们了解太空为人所不知的细节,也让我们感受到惊心动魄之处,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关键语句,了解航天探险过程中的重重意外,探寻杨利伟的良好心理素质。(重点) 2.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一)深层探究
1.为什么“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交流点拨]飞船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让“我”非常痛苦,感到难以忍受。
2.“本末倒置”是怎样的一种错觉
[交流点拨]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3.“我”为什么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呢
[交流点拨]因为当时飞船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纹,“我”不知道这是正常现象。联想到“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因为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增加了“我”的紧张感。
4.飞船抛伞经历哪几个阶段
[交流点拨]抛开降落伞盖,迅速带出引导伞;引导伞出来后,紧跟着把减速伞也带出来;减速伞让飞船减速下落,16秒钟后再把主伞带出来。
5.详细记录飞船落地的时间,有什么意义
[交流点拨]“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球,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6.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交流点拨]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有这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气和决心。
(二)品析语言
1.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交流点拨]①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②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④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是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叮嘱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地球上的任何单体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大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⑤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⑥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作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⑦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离地面100公里,逐渐进入稠密大气层。——准确地记录时间、高度,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总结: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
2.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请大家结合课文赏析下面语句,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
①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②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③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交流点拨]①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②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战友和亲人的爱。
③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同学们,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看见了许多太空奇景,也遇到了很多危险,经历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有无数科学家、航天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对科学的热爱,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将来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建功立业。
读了《太空一日》我们对航天员有了更深的了解。假如杨利伟来到你所在的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出什么问题
[交流点拨](示例一)杨利伟叔叔,在艰苦的训练中您从来没有过放弃的念头吗 (示例二)您在太空中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您还想再飞一次吗
(示例)对于学生而言,太空是未知的神秘世界。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乐于探索细节,把握课文内容比较容易。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好。通过快速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了解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如何解读标题。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体会航天人的奉献精神。学生也了解了杨利伟的基本情况,感受到了他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伟大。第一次载人航天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杨利伟的宝贵品质,并希望今后好好学习,多关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朝一日也可遨游太空,为祖国争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
23.太空一日
学习目标
语言运用: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思维能力: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重难点)
第一课时
课程导入
同学们,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将载有叶光富、李聪、李广苏3名航天员的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我国2024年度首次载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而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北京时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的情况你了解吗 “神号”发射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中华儿女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起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太空一日》。
走近作者
杨利伟,1965年6月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他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 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写作背景
选自《天地九重》(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有删改。2003年10月15日9时(北京时间),我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飞船绕轨飞行14圈后,于北京时间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天地九重》是杨利伟耗时两年写成的自传,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作者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课文便节选自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
知识链接
航天飞行的基本知识
(1)航天器的种类与功能
航天器种类繁多,包括卫星、载人飞船、货运飞船、深空探测器等。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功能。例如,卫星可用于通信、气象观测、导航定位等;载人飞船则负责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返回地球;货运飞船则用于向空间站运送补给和物资;深空探测器则负责探索太阳系内其他行星和天体。
(2)发射过程
航天器的发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首先,航天器在发射场被安装在火箭上;然后,火箭点火升空,穿越大气层进入宇宙空间;接着,火箭和航天器分离,航天器进入预定轨道;最后,航天器在轨道上运行,执行其预定任务。
(3)太空环境
太空环境是一个极为特殊和恶劣的环境。在太空中,由于没有大气层的保护,航天器会面临真空、极端温度、辐射等挑战。此外,太空中还存在微重力环境,这会对航天员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
音形识记
弧形 炽热 轮廓 瞬间 模拟 稠密
屏息 遨游 无虞 忏悔 矜持 五脏六腑
俯瞰 严谨 千钧重负 概率 烧灼 耐人寻味
(zhuó)
(chì)
(kuò)
(shùn)
(nǐ)
(chóu)
(bǐng)
(áo)
(yú)
(chàn)
(jīn)
(fǔ)
(kàn)
(jǐn)
(jūn)
(gài)
(hú)
(nài)
词语积累
炽热:温度高;极热。
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模拟:模仿。
严谨:严密谨慎;严密细致。
瞬间:转眼之间。
烧灼:烧、烫,使受伤。
五脏六腑: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10分钟内读完,注意借助各部分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部分 小标题 主要内容
一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二 我看到了什么
三 神秘的敲击声
四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部分 小标题 主要内容
一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起飞时的生死考验(升空)
二 我看到了什么 太空中的真实所见(所见)
三 神秘的敲击声 飞船上的声音探究(所闻)
四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返回途中的惊险遭遇(落地)
整体感知
2.以“我感受到……”的句式,表达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坚定的意志。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献身的精神。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无限深情。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
我感受到祖国的富强与伟大。
我感受到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惊险。
深层探究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请找一找,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 他相应地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请你将找到的内容填写在表中。
标题(部分) 意外 心理或举动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第一次
神秘的敲击声 第二次
第三次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第四次
第五次
深层探究
标题(部分) 意外 心理或举动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第一次 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要碎了。 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神秘的敲击声 第二次 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觉得自己在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 靠意志克服,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 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第四次 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 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 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深层探究
2.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
探寻写作思路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
2.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有什么好处
①就文章内容来看,四个部分依次写了升空、所见、所闻、落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篇章,四个小标题概括各自要点,便于阅读;
②就写法来看,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纵向叙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是细节上的横向描写,前后对照,纵横对照,升空落地对照,描写抒情对照,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课堂小结
本文写作者作为我国第一个航天员乘“神舟五号”飞船到太空遨游一日的观察与体验。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再辅以小标题的方式使全文思路清晰而各有侧重,记叙中既让我们了解太空为人所不知的细节,也让我们感受到惊心动魄之处,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精读关键语句,了解航天探险过程中的重重意外,探寻杨利伟的良好心理素质。(重点)
2.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深层探究
1.为什么“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船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让“我”非常痛苦,感到难以忍受。
2.“本末倒置”是怎样的一种错觉
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3.“我”为什么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呢
因为当时飞船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纹,“我”不知道这是正常现象。联想到“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因为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增加了“我”的紧张感。
深层探究
4.飞船抛伞经历哪几个阶段
抛开降落伞盖,迅速带出引导伞;引导伞出来后,紧跟着把减速伞也带出来;减速伞让飞船减速下落,16秒钟后再把主伞带出来。
5.详细记录飞船落地的时间,有什么意义
“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球,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6.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有这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气和决心。
品析语言
1.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①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②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品析语言
④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是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叮嘱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地球上的任何单体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大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⑤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⑥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⑦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离地球100公里,逐渐进入稠密大气层。——准确地记录时间、高度,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总结: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
品析语言
2.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请大家结合课文赏析下面语句,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
①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②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③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①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②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战友和亲人的爱。
③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看见了许多太空奇景,也遇到了很多危险,经历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
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有无数科学家、航天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对科学的热爱,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将来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建功立业。
拓展延伸
读了《太空一日》我们对航天员有了更深的了解。假如杨利伟来到你所在的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出什么问题
示例一:杨利伟叔叔,在艰苦的训练中您从来没有过放弃的念头吗
示例二:您在太空中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您还想再飞一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