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素养测评】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基础卷)
一、单选题(共5题;共5分)
1.(1分)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苏醒 悬殊 次第 淋漓尽至
B.区域 调察 避免 北雁南飞
C.榆树 丘陵 海堂 周而复始
D.瑰丽 显著 损害 割麦插禾
2.(1分)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经典文章。
B.《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C.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使我明白了加强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D.物候学研究的许多自然现象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3.(1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高原, 。她的枝条是古铜色的,一如藏民古铜色的脸庞;____,犹如冈底斯山脚下黑色的岩石。高原的风雪不仅改变了她的形象,也重新塑造了她的个性和品格。
A.杨柳是见到最多的树种 粗壮底矮是她的树干
B.见到最多的是杨树 粗壮底矮是她的树干
C.见到最多的是杨树 她的树干是粗壮而低矮的
D.杨柳是见到最多的树种 她的树干是粗壮而低矮的
4.(1分)《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说明的中心是( )
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B.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C.斯英石只出现在沙子强烈挤压的地方。
D.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5.(1分)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 还不是从那些山涯上崩落下来的!
B.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充刷、吹拂着它。
C.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
D.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慕的一角而已。
二、填空题(共1题;共6分)
6.(6分)导学二[语言品析]读完这篇文章后,小文和小语就本文的语言展开了如下对话:
【对话一】
小文:文章开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句话真优美啊!
小语:是啊。“大地苏醒”具体表现为 。
小文:作者这样的表达,除文辞优美外,还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
【对话二】
小文:“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这里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
小语:我也认为这里的表达具体又准确。如句中的“ ”“ ”看上去是模糊的表达,但实际上符合植物的花期不可能绝对准确这一现象。在没办法用准确数字时使用约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文:是的,确数、约数、限定词等,都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关注。
三、积累与运用(共1题;共10分)
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春天来了,苍翠的生命复苏了,希望的机会一个个地迎面来了。 因春风的吹拂,荒芜的土地有了绿意,无数弱小的生命在春风中开始萌( )发,又向着辽阔的蓝天竞发。 一株弱不禁风的海棠,会因春风的扶持而渐渐强壮,那浩瀚的森林更不用说了。 一夜之间,春的消息传遍了林中,无边无际的绿意又在春风拂煦中 yùn( )育了。 春风中,一颗饱经沧桑的心灵振作起来了,草长莺飞、鸟语花香是大自然的恩赐。寒来署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 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1)(4分)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萌 发 yùn 育
(2)(4分)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
(3)(2分) 填入文段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② 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③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④ 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
A.③①④②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四、语段阅读(共2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dǎn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lù、沟 hè、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冲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 diàn下来的结果。
8.(8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dǎn 去 山 lù 沟 hè 沉diàn
9.(5分)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五、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7分)
10.(7分)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班级拟组织开展以“聚焦‘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2分)阅读下面的新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6个字)
据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11月30日电(记者王守宝)正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画线部分所包含的节气的名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3分)仔细观察下面的形象标志,根据画面内容,写出节气的名称及其含义。
六、诗歌鉴赏(共3题;共7分)
席勒说:“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虽然不能够挽留时间的脚步,但是可以记下时间的面容。记录方式因人而异,而对于诗人来说,最好的方式无疑就是诗歌。请阅读和品味下列关于“时间”的诗歌,完成任务。
水滴石穿茉棉有条不紊,一滴水垂直,吞没,另一滴水石头慢慢长出漏洞除了风,什么也不担心 微点评:水滴石穿,改变,来自时间。时间赋予柔弱者韧性,使其拥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
时间伯伯(节选)高士其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微点评:①
秋风中的向日葵翔之不再因狂热而炫耀色彩不再为追随而扭转颈项时光给予它一盘饱满的籽一颗谦恭的心秋风中它把头一再低垂 微点评:②
11.(2分)完成微点评①
12.(2分)完成微点评②
13.(3分) 请以时间为主题,借鉴前几首诗歌的写法,写一首小诗。
七、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①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②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④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⑤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作“化石”。
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⑦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⑧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14.(4分)请从选文中概括出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
15.(4分)指出选文第⑦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6.(4分)选文第④段中加点词“很可能”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八、写作题(共1题;共60分)
17.(60分)请你以导游的口吻介绍一处山水景观,写一篇说明性文章。
温馨提醒:任务中的“山水”可以是“山和水”,也可以是“山”或“水”。
要求:⑴确定说明对象,抓住景观的主要特征;⑵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条理清楚;⑶恰当运用说明方法,也可适当运用文学手法,增强说明的效果。⑷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⑸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错误,“淋漓尽至”应写为“淋漓尽致”;
B.错误,“调察”应写为“调查”;
C.错误,“海堂”应写为“海棠”,是一种花卉的名称;
D.正确。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2.【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 “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使我明白了加强物候观测的重要性”,此句中 “通过” 和 “使” 同时使用,导致句子缺少主语。“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是一个介词短语,“使” 是一个使令动词,二者连用,使得整个句子的主语被掩盖,应删去 “通过” 或者 “使”,C 错误;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3.【答案】C
【解析】第一空,根据前文的“在高原”可知,生长在高原见到最多的是杨树,杨柳在高原不常见,可排除AD两项。第二空,根据句式一致的原则可知,前文是“她的枝条是古铜色的”,也应该选用“她的树干是粗壮而低矮的”的句式,排除B。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重点在于理解并把握语境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以确保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修改内容时,我们应当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四个方面: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确保语句的主语或主要话题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突然的话题转换或主语变换,以确保整体语境的连贯性。2.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根据语境需要,合理安排语句的顺序,确保它们按照时间先后、空间位置或逻辑推理的顺序排列,以构建清晰、有条理的叙述。3.注意语句的对应关系:在修改内容时,应仔细分析每个句子的内容和结构,确保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当,比如前后文的呼应、因果关系的表达等。4.保持情景统一和音节和谐: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整体情景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突兀或断裂的感觉。同时,还要注意语句的音节和节奏,力求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避免出现拗口或重复的情况。
4.【答案】A
【解析】《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说明的中心是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此句统领两篇短文,是两篇短文的中心。
故答案为:A
本道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并筛选信息。
5.【答案】C
【解析】A:这句话中的“山涯”是错别字,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山崖”。
B:这句话中的“充刷”是错别字,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冲刷”。
C:正确;
D:这句话中的“帷慕”是错别字,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帷幕”。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易错的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答案】大地回暖,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拟人化的笔法,生动形象地概括出春天万物复苏的特征,引人入胜又使人产生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比较、列数字;1962年植物的花期较晚;十天左右;五六天
【解析】对话一:注意“苏醒”赋予大地人的情态,据此结合春天的特点分析作答。
对话二:注意数字“十天”“五六天”“比”,据此结合语段内容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大地回暖,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拟人化的笔法,生动形象地概括出春天万物复苏的特征,引人入胜又使人产生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比较、列数字;1962年植物的花期较晚;十天左右;五六天
(1)本题考查把握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把握说明对象应注意的文章的几个位置:看题目、观首段、找结尾段和抓关键句,极少数情况下需要我们研读全文,逐段分析,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2)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7.【答案】(1)méng;孕
(2)署;暑
(3)C
【解析】
(1)本题要求学生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萌(méng)发(不要写成mén),yùn(孕)育(不要写成蕴)。
(2)本题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错别字。一般情况,基础题的出题顺序是从头至尾按顺序展开。根据语段可知,末句的"寒来署往"中的"署"是错别字,应为"暑"。
(3)本题要求学生对所给句子进行排序。通读语段可知说明对象是"小满",因此③为第一句。④句有指示代词"其",故可排③之后。从④句"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故后面是①②。因此排序为③④①②,答案选C。
故答案为:⑴méng,孕;⑵署,暑;⑶选C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常用重点生字词的准确识读和正确把握字形、不写错别字等方面的能力。注意掌握每学期必会的词汇和生活中常用词在字形上的书写,做好字词的读音和书写积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常用重点字词的字形把握能力。这道题是以语段为背景,在其中寻找错别字。作答时,首先要找准信息区域,一般情况,基础题的出题顺序是从头至尾按照顺序展开。其次,留意常见的二字或四字短语。最后,找到错别字后,要做到正确修改。注意掌握每学期必会的词汇,做好字词的书写积累。
⑶本题考查学生整理句序的能力。整理句序,就是把排列混乱、条理不清的几句话整理成排列有序、条理清楚的一段话的练习。常见步骤有:理解句意,明确中心;分析关系,确定结构;反复试排,找出首句;认真检查,适当修改。
【答案】8.掸;麓;壑;淀
9.填冲;填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理解字词含义,不写错别字。
(2)本题考查学生词语掌握。注意积累,掌握字词含义及字形写法。要特别注意形近字,不写错别字。
8.掸去 dǎn qù 用力拂去
山麓 shān lù 山基、山脚,山下与平地相连的地方。
沟壑 gōu hè (名)坑谷;山沟
沉淀 chén diàn (动)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的底层。(名)也指溶液中的沉淀物。
故答案为:掸、麓、壑、淀
9.冲 chōng 交通要道。朝特定的目标或方向快速猛闯。组词:要冲
填充 tián chōng 填补;补充。考试或测验中填补题目中的空白部分。
故答案为:填冲、填充
10.【答案】(1)“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2)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3)清明;标志中两个简易的人形,一人执香跪拜,一人执帚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诠释了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意义。
【解析】(1)对新闻的内容进行概括,一般做法就是找出导语,按照“谁+怎么了”的套路按照要求进行压缩。所以可以压缩为“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2)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需要记忆。“夏满芒夏暑相连”就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
(3)对于标志的介绍和含义,回答时要条理清晰,尤其是画面内容介绍就是一篇小型说明文,可按照从右到左或者从左到右进行说明,最后再说明含义。
故答案为:⑴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⑵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⑶ 清明;标志中两个简易的人形,一人执香跪拜,一人执帚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诠释了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意义。
⑴本题考查对新闻报道的概括能力,要求既简洁还要清晰。需注意要把新闻概括为一句完整的陈述句,而不是短语或者词语的累积。
⑵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考生应平时多读书、多思考、多记忆。
⑶本题考查对形象标志的介绍说明。在介绍时一定要按照合理的说明顺序,不可没有条理。
【答案】11.时间是伟大的旅行家,它横跨古今,向我们走来,又带着我们向前走去。
12.时间是最好的催化剂,它使狂热变得冷静,使动摇的心谦恭、坚定,这就是成熟
13.远
坐在炉火边
捧着书卷
听不见大摆钟的摇摆
远离岁月的尘埃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能力。诗歌的写作,要求比较明确,在写作之前一定审准题意,看准要求,看要求要写哪方面的内容,然后根据要求去写,直接进入主题,不需要像写整篇文章那样,不需要有开头和结尾,直接根据要求去写就行。
11.高士其《时间伯伯》的四句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时间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别开生面,独具匠心。点评的时候可以模仿着去写:时间是伟大的旅行家,它横跨古今,向我们走来,又带着我们向前走去。
故答案为:时间是伟大的旅行家,它横跨古今,向我们走来,又带着我们向前走去。
12.翔之的《秋风中的向日葵》这几句话写出了向日葵经过漫长的生长终于颗粒饱满,说明了时间就是一个必不可缺的过程,所以可以点评为:时间是最好的催化剂,它使狂热变得冷静,使动摇的心谦恭、坚定,这就是成熟。
故答案为:时间是最好的催化剂,它使狂热变得冷静,使动摇的心谦恭、坚定,这就是成熟
13.借鉴前几首诗歌的写法,在句式、语言、修辞等方面进行模仿即可。
故答案为:
远
坐在炉火边
捧着书卷
听不见大摆钟的摇摆
远离岁月的尘埃
【答案】14.①地壳的运动 ②气候的变化 ③古代生物的状况 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5.举例子,具体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6.不能去掉。“很可能”表示“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是一种猜测,如果去掉语意就太绝对了,不符合事实,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解答本题,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筛选概括出答案。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和打比方等。解答本题,可先在掌握以上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根据句中的标志性词语辨析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句子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点的角度来分析其作用
(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14.根据第三段中的“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可得:地壳的运动。根据第四段中的“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可得:气候的变化。根据第五段中的“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可得:古生物的状况。根据第六段中的“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可得: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故答案为: ①地壳的运动 ②气候的变化 ③古代生物的状况 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5.细读第七段可知,本段列举了三叶虫化石、树木化石的具体实例,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联系第六段可知,这两处举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故答案为: 举例子,具体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6.“很可能”表示猜测,在句中表示“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只是作者的一种猜测,并没有科学实据。如果去掉,语意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相符,“很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故答案为: 不能去掉。“很可能”表示“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是一种猜测,如果去掉语意就太绝对了,不符合事实,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答案】例文:
大美白云山
云山锦绣,珠水悠悠……各位游客,大家好!人们常用“云山珠水"来赞誉广州,“云山"指的就是素有“羊城第一秀”之称的白云山风景区。俗话也说:“不登白云山,不算到广州城”,欢迎大家来到白云山风景区。
白云山坐落在广州市东北部,总面积20.98平方公里,由30多座山峰组成。主峰摩星岭海拔382米,是广州市最高峰。每当雨过天晴,朵朵白云缭绕在群峰之间,蔚为壮观。曾有诗人形容为“名山无处不生云,此处白云独占春”,“白云山”由此而得名。
白云山景色秀丽,从宋代以来,白云山的景泰僧归、蒲润濂泉、白云晚望、白云松涛、云山叠翠等多处景点入选历代的“羊城八景”。如今的白云山是新羊城八景之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更由于它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绿化覆盖率达95%以上,调节着城市的生态环境,故被誉为广州市的“市肺”。现白云山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雕塑公园、麓湖公园、云溪生态公园等三个景区已免费向公众开放。
白云山有着浓厚的文化沉淀,最早可追溯到山北黄婆洞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战国已有名士出入,秦未隐士郑安期在白云山采药济世,并在这里成仙而去;晋代葛洪曾在白云山讲道、炼丹和赠医施药;南朝景泰禅师到白云山兴建了最早的寺庙景泰寺,留下羊城日八景之一的“景泰僧归”;唐宋以来,文人墨客更是对其钟爱有加,苏轼、韩愈等诗人在此留下墨宝。解放后,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董必武、郭沫若等也为白云山风景区留下不少墨迹瑰宝。
白云山风景区分为七个游览区,从南到北分别是:麓湖游览区、三台岭游览区、鸣春谷游览区、摩星岭游览区、明珠楼游览区、飞鹅岭游览区、荷依岭游览区。景区内有三个全国之最的景点,它们是全国最大的园林式花园-云台花园,全国最大的天然式鸟笼鸣春谷,全国最大的主题式雕塑专类公园——雕塑公园。接下来的时间,有兴趣的朋友可前往全国最大的艺术主题公园、华南艺术殿堂——广州雕塑公园,将会有更多的领悟和收获。
白云山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祝各位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再见!
【解析】材料的关键词是“山水景观”“说明性文章”,中心话题是通过导游的口吻介绍一处山水景观。
①材料要求确定一处山水景观作为说明对象,并抓住其主要特征进行介绍。学生需要通过具体分析该景观的特点,如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来展现其独特之处。
②写作思路方面,学生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来组织文章结构,使条理清晰。在介绍景观时,可以恰当运用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增强说明效果。同时,也可以适当运用文学手法,如描写、修辞等,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神奇的张家界》:通过导游的视角,详细介绍张家界的奇特地貌、丰富植被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导游的身份,带领读者领略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以及丰富的水上活动。《泰山:壮丽的自然奇观》:从导游的角度出发,描述泰山的雄伟壮观、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水之韵:西湖美景》:以导游的口吻,讲述西湖的湖水特点、周围的景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黄山奇景:大自然的杰作》:借助导游的身份,介绍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日出等奇特景观。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注意恰当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上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同时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写作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