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老山界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结构层次,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2.学习文中精彩的环境描写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并能分析其作用。
3.通过默读、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
4.体会红军战士在艰难处境下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重点: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把握红军翻山过程中的情节发展,体会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2.赏析文中精彩的环境描写和生动的细节描写。
难点: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2.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借鉴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指上山的路程,不是海拔),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二、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出生于江苏无锡,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阵线杰出的领导人。
三、背景资料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2米,为广西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美誉。
1934年冬,红军在湘江两岸同优势敌人浴血奋战,12月1日渡过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进至广西西延地区(老山界即在此地区)。
四、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攀谈(pān) 峭壁(qiào) 咀嚼(jué) 呜咽(yè) 督促(dū)
灌输(ɡuàn) 苛捐杂税(kē) 酣然入梦(hān)
2.《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按照时间地点的转换记叙,请你找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时间顺序: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走了不多远,到了雷公岩→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一气儿跑下山去,直到宿营地
结构层次:①(第1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②(第2—32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③(第33段)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
(二)问题探究
1.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行军难;
②路窄石不平,寒气逼人——睡觉难;
③粮食缺乏,饥肠辘辘——吃饭难;
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2.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明确:
态度: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精神: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
毛主席在诗中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错的,红军为了取得长征的胜利,不怕艰难险阻,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翻越老山界的困难。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来安排层次,使文章脉络清晰。
六、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写生字,解释词语。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翻越老山界困难重重,可是这些困难在毛主席领导下的红军战士眼里是怎样的?
(学生发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山界》一文,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用乐观的精神克服困难的。
二、新课讲授
(一)问题探究
1.课文写了上山、宿营、下山的场景,请找到描写景物的句子。
明确:上山:“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宿营:“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下山:“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2.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3.请说说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生动的景物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红军战士处境的不易,渲染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4.赏析句子。
(1)“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中的“奇观”指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奇观”是指成千上万的人在攀登,人、夜色、高山融合在一起的瑰丽、壮观的景象。体现了红军队伍庞大的气势,并歌颂了红军战士顽强的革命意志。作者用赞赏的口吻来描绘景物,抒发了豪迈的气概,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表现,同时也是对红军的赞叹。
(2)“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一段话中的“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半醒半睡之中,确实使人有这种感觉。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洪大;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等,混杂在一起,变化万端,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
(3)“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呜咽”在这里怎样理解?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里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作者形象贴切的比喻,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感受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增加了语言的美感和气势。
(4)“抢了一碗饭就吃”,如何理解“抢”字,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抢”字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用在红军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爬山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5.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明确:“打着战”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被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6.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这样写是否偏题?为什么?
明确:不偏题。一方面,这是叙事中宕开一笔,突出山路的难行,是在真实地叙事;另一方面,这是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来反映、深化中心: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与瑶民攀谈,正是突出这个中心。
7.课文真实反映了红军在翻越老山界过程中所经历的巨大困难,但结尾却说这种困难“还是小得很”,这样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还是小得很”是与红军在整个长征过程中所经受的困难相比较而言的。有了前面令读者信服的对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的种种困难的叙述,读者就可以联想到红军克服以后巨大困难的不容易,但红军仍然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这样的收笔,既赞美了长征的伟大,又赞美了红军能够克服任何艰难险阻的伟大品质。
(二)写作特点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
3.语言朴实优美,凝练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三、课堂小结
老山界,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在红军的眼里,他们认为:“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充分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中心思想,特别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
四、课后作业
1.试着给课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作批注。
2.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衬静”。本文在写半夜的情景时,既说“除此以外,就是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以声衬静。采用以声衬静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3.预习《谁是最可爱的人》。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