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课课件一等奖】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赛课课件一等奖】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01 08:5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叶圣陶日记》关于四川“保路运动”的记载 辛亥 革命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 辛亥年 八月二十一日 晴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党所据,……推黎元洪为首领,……武昌据天下上游,可以直捣金陵,北通燕赵。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自由之魂其返,吾民之气当昌,其在此举矣。望之望之。”
一、辛亥革命的成果
——建立中华民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成功; 到十一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辛亥年 八月二十三日 晴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四日)
“……盖中国不改革,则不能有起色,终此因循,或竟致为奴为隶;苟一改革,则我至勇至慧至有能力之同胞,皆即为少年中国之分子。而今果改革矣,乐又何如!”
【合作探究一】
认真观看历史剧,结合补充材料,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出了哪些民主政治的思想或原则?
(可参考学案补充概念中的“启蒙思想”)一、辛亥革命的成果
——颁布《临时约法》 材料一: 第一章“总纲”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辛亥革命的成果
——颁布《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出了哪些民主政治的思想或原则? 材料二: 第二章“人民”规定: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一、辛亥革命的成果
——颁布《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出了哪些民主政治的思想或原则? 材料四: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材料三: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总统”规定: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 第六章“法院”规定: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主权在民民主共和制度 宣告君主专制的灭亡,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基本原则,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民主共和国的建立。一、辛亥革命的成果
——颁布《临时约法》【合作探究二】
浏览课本第一子目“武昌起义”(62——63页)的内容,并结合材料,小组成员一起完成关于辛亥革命背景的表格。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经济和阶级基础)
(2)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革命纲领指导;
(3)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思想基础)
(4)民主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兴起(组织基础)
(5) 一系列武装起义 (军事准备)
保路运动 (有利时机)一九一二年 二月十六日 晴

“今日西报中载孙文……宣告退职,袁世凯则当选。……以专制之魔王而任共和国之总统,吾不知其可也!如火如荼之革命,大雄无畏之革命军,竖自由旗,策国民军……乃其结果则为不三不四之合议,为袁世凯任大总统。呜呼!吾希望者已失望矣,奈何!”
【合作探究三】
根据学案上的材料及以下图片,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辛亥革命的影响社会风俗的改良① (辛亥革命后)各种报刊,蔚然云起,评时议政,非常活跃;政党社团,勃发风靡,参与国事,盛喧一时;女权运动,异军突起,热烈参政,古来罕闻……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②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一组 推翻了君主专制,传播了民主政治理念;民众参政议政意识高涨;政党政治萌芽;女权运动兴起;推动了政治体制转型。① (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部,积极推动工商业发展,还着手有关经济法规的制订工作;各省设实业司。设立财政部,致力于财政工作的统一:实行财政预算制度;统一币制;发行公债;制订了一些法令,如《商业银行暂行条例》14条等。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② 据《农商部统计报告统计》,辛亥革命前设厂数,1910年986家,1911年787家;辛亥革命后设厂数,1912年1504家,1913年1378家。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二组 设立专门的经济职能部门,制定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等;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转型。① “五族共和”从理论上打破了长期以来唯我独尊的民族关系……令统一多民族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各种政治、社会力量,各行各业的人,乃至少数民族中的中坚力量,都将“中华民族”概念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表明大家一致认同“中华民族”是生活在中国领土上所有民族的统一族称。
——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
②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三组 统一的“中华名族”认同感产生并加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第四组 “……二、不置婢妾……五、实行男女平等……七、提倡自主结婚;九、承认再嫁之自由……十二、禁止对儿童之体罚;十三、对于一切佣工不得苛待(如仆役、车夫、轿夫之类)……十六、废跪拜之礼,以鞠躬、拱手代之;十七,废大人、老爷之称,以先生代之……二十、在官时不受馈赠……三十一、养成清洁之习惯……三十五、提倡改良戏剧及诸演唱会业……”
——《社会改良会章程》,见《宋教仁集》 涤除“旧染污俗”,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辛亥革命那年,我十八岁,对于革命一下子成功,感到莫名其妙的高兴,看看事实,似乎跟理想中的革命不大对头,又感到莫名其妙的忧虑。”
——叶圣陶《革心》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梁启超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并没有就此终结,反而在辛亥革命之后,很快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思想文化转型。在辛亥革命后的乱局中,尽管有血污、有曲折,但更有新生、有前进。正是在这种乱局中,有了中国民族工商业飞速发展,产生了伟大的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社会转型道路。
“自强”、“求富”
(经济转型)“三权分立”“宪政”“民主”“自由”“科学”(政治转型)(文化转型)近代中国百年历程的发展线索课堂小结 一、辛亥革命的成果1.建立中华民国2.颁布《临时约法》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三、辛亥革命的影响 请以一篇简要的日记,分享这节课的感悟与收获。课堂延伸 2013年10月26日 晴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