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河北衡水市郑口中学高二年级开学考试(扫描版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2月河北衡水市郑口中学高二年级开学考试(扫描版有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2-16 09:02:34

文档简介

郑口中学高二年级质检考试
生物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脑卒中是由于人体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
伤的-组疾病。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常出现血浆渗透压升高、代谢性酸中毒等内环境稳态
失调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稳态是指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B.若损伤发生在言语区H区,可能患者不能听懂话
C,脑卒中患者的血浆渗透压升高,容易出现组织水肿
D.代谢性酸中毒是因缺氧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CO2所致
2.与肌L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图中、b、
c为内环境的相关组成(其中b为血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肌肉注射
静脉点滴
静林一心脏一动脉一→可一→缇都
A.图中a为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正常情况下,少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b,大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c
C.红细胞中的气,穿过毛细血管壁被组织细胞利用需要穿过6层生物膜
D.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3.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饭后不宜马上运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B.运动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
C.交感神经兴奋会促进血管收缩,血流加快,肠胃蠕动加快
D.副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会使消化液分泌减少
高牛物笛1而共8而
4.如图为排尿反射神经调节示意图,排尿反射弧不同部分受损引起排尿异常。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高级排尿中枢)
c(初级排尿中枢)
b
牵张感受器
通尿(脂眇沙
a
尿道括约肌
A.大脑皮层受损,排尿反射消失
B.脊椎胸椎段损毁,排尿反射不受意识控制
C.刺激膀胱传入神经,就引起排尿反射
D.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受损,膀胱不能储存尿液,发生随时漏尿现象
5.生物学上将细胞外与膜受体结合的信号分子称为第一信使,由其转换而来的细胞内信号则
称为第二信使,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膜受体
细胞

内的
效应
第一信使
第二信使
A.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属于第一信使,源自突触小泡释放的肾上腺素则为第二信使
B.细胞进行胞吞过程中,可能需要胞外的信号分子与细胞膜受体结合
C.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特异受体结合,会导致Na内流和K外流
D.不同个体的不同种类细胞表面的膜受体不同,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6.刚从汗腺分泌出来的汗液与血浆是等渗的,但在流经汗腺管时,在醛固酮的作用下,汗液
中的Na+和CI被重吸收,最后排出的汗液是低渗的。当出汗加快时,由于汗腺管不能充分吸
收Na和CI,汗液中的Na和CI浓度较高,此时机体在丢失大量水分的同时,也丢失了大量
的NaCl。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肾上腺皮质分祕的醛固酮还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B.汗腺管对汗液中Na*和CI的重吸收,会使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C.在短时间内大量出汗时应注意补充水和NaCI,以免发生水和无机盐的失衡
D.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会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
7.下列关于过敏原和抗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过敏反应
B.抗原第二次进入才能引起免疫反应
C.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相应反应
D.过敏反应发生迅速,反应强烈,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故我们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
高二生物第2页,共8页郑口中学高二年级质检考试
生物·参考答案
1.B【详解】稳态的实质: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状态,A错误;大脑皮
层言语区的 H区发生障碍或受损,患者不能听懂话,B正确;脑卒中患者血浆渗透压升高,
不会导致组织液水分增多,C错误;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无 CO2产生,D错误。
2.B【详解】分析题图可知,a为组织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A
正确;正常情况下,a组织液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 b血浆,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 c
淋巴液,B错误;红细胞中的氧气,穿过毛细血管壁被组织细胞利用需要穿过 1层红细胞膜、
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和 1层组织细胞膜、线粒体双层膜,共 6层细胞膜,C正确;静脉点
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中的水分会进入血浆中,从而有助
于缓解因营养不良造成的组织水肿,D正确。
3.C【详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其中副交感神经兴奋,胃肠的蠕动
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副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会使
消化液分泌减少,A、D正确;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运动会使
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B正确;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肠胃蠕动变慢,C
错误。
4.B【详解】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脊髓,大脑皮层受损,仍然有排尿反射,A错误;反射
必须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只刺激膀胱的传入神经,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叫作排尿
反射,C错误;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受损,膀胱能储存尿液,但不发生排尿反射,发生随时
漏尿现象,D错误。
5.B【分析】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在细胞膜的外表,有
一层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糖被,它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
用;第一信使即细胞外信号,根据胞外信号的特点及作用方式,化学信号分子可分为激素、
神经递质和局部化学介质这三种类型。
【详解】A、生物学上将细胞外与膜受体结合的信号分子称为第一信使,肾上腺分泌的肾上
腺素属于第一信使,源自突触小泡释放的也是第一信使,A错误;B、细胞进行胞吞过程中,
可能需要胞外的信号分子与细胞膜受体结合,传递信息,B正确;C、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
特异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会导致 Na+内流,C错误;D、不同个
体的不同种类细胞表面的膜受体不同,根本原因是基因不同,D错误。
6.B【分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这个刺激一方面
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促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
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的排出,保留了
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
【详解】A、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
的平衡,A正确;B、垂体只是释放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的是下丘脑,B错误;
C、题意显示,当出汗加快时,机体在丢失大量水分的同时,也会丢失大量的 NaCl,因此在
短时间内大量出汗时应注意补充水和 NaCl,以免发生水和无机盐的失衡,C正确;D、机体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会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昏迷,
D正确。
7.A【详解】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能引起免疫
反应,A正确,BC错误;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D错误。
8.C【详解】由图分析可知:①④植株分别接受长日照、短日照,①植株不开花,④植株开
花,②③植株为短日照处理,②照射下部开花,③照射上部不开花,所以该实验说明该植物
属于短日照植物,A正确;②③植株接受短日照处理后,②照射下部(含有叶子)开花,③
照射上部(不含叶子)不开花,所以该植物感受光周期的部位为叶,B正确;植物的生长发
育过程会受到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
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C错误;由图分析可知,该植物属于短日照植物,
控制植物开花及其他光周期现象的是夜长,即暗期的长度,D正确。
9.C【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乙烯和脱落酸对野生型和乙烯不敏感型突变体拟
南芥黄化速度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处理类型,因变量是黄化速度,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为防止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在进行实验时,需保证乙烯和脱落酸的浓
度、用量及处理时间相同,A正确;B、结合图示可知,用乙烯处理时,乙烯不敏感型突变体
的黄化速度和自然状态下的相同,说明乙烯不敏感型突变体的产生原因可能是乙烯的信号传
递出现障碍,B正确;C、对照自然状态下与脱落酸处理下两种拟南芥叶片黄化速度,说明脱
落酸能促进两种拟南芥叶片黄化速度,C错误;D、据图分析,乙烯处理野生型拟南芥,黄化
速度较快,而用脱落酸处理野生型拟南芥,黄化速度较慢,故乙烯对野生型拟南芥叶片黄化
的效果大于脱落酸对野生型拟南芥叶片黄化的效果,D正确。
10.B【分析】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K值。
【详解】A、依据图示,0-a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a-b时出生率大于死亡
率,种群数量增大,A错误;B、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对应的种
群数量是 b,B正确;C、决定罗非鱼种群数量的因素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还有迁入率和迁
出率,C错误;D、b点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为 K值),a点时出生率
等于死亡率,a-b之间种群数量处于增长期,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若想持续获得较
大产量,应当在 K/2时进行捕捞,D错误。
11.B【详解】边缘效应带是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不会导致生态位重
叠加大,A错误;根据题意,处于边缘效应带的生物竞争激烈,可能比生活在森林深处的鸟
类更警觉,B正确;边缘效应带竞争激烈,不利于鸟类更好地繁殖生存,C错误;边缘效应
带上虽然群落结构复杂,但人为干扰也会对其造成较大影响,D错误。
12. C【详解】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所以羊草、糙隐子草属于植食性动物的食物,是种群
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d表示植食性动物的摄入量,f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量,d-f并不能
表示植食性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错误;g表示植食性动物流入分解者
的能量和生产者中的部分遗体残骸中的能量(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C正确;能量传递效
率是两个相邻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情况,而羊草只是第一营养级的一部分,D错误。
13.C【详解】由于地形起伏的变化,在不同地段分布有不同的生物种群,这体现了群落的
水平结构,所以从河道到河岸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类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
确;该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主要选用本地物种,以保证当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这主要是遵
循了协调原理,B正确;该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是该湿地的生态功能,体现了生
态系统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
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该湿地从春
季到夏季的外貌变化不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14.ACD【详解】据图可知,NE(去甲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其分泌受下丘脑—垂
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属于分级调节过程,A正确;途径①是 NE作用于M细胞起作用,
属于体液调节;途径②是通过传出神经分泌 NE作用于M细胞,该过程中 NE是神经递质,
故途径②是神经调节,B错误;途径②是神经调节,①是体液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
调节的反应速度更快,C正确;NE作为神经递质时,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并引起突
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D正确。
15.CD【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膜外电荷移动的
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膜外正电位)到兴奋部位(膜外负电位),A错误;若刺激两微电极的
中点 a3点,兴奋同时到达两电极,电流计①的两个微电极将同步发生兴奋,指针不会发生偏
转,B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分别刺激神经元 a上的四点,兴奋会先后传
递到电流计②的左右两端接线处,电流计②的指针均发生 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正确;由
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快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刺激 a4点时,电流计①
的指针发生第二次偏转的时间一般要早于电流计②,D正确。
16.AB【分析】由题意可知,mRNA是翻译的模板,将编码细胞因子的 mRNA与编码荧光
素酶的 mRNA连接后,注射到肿瘤模型鼠的实体瘤中,翻译荧光素酶的同时会翻译细胞因子,
故可通过荧光强度反映 mRNA在肿瘤内的翻译情况。
【详解】部分编码细胞因子的 mRNA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清除,则翻译的模板减少,产生的细
胞因子数量下降,A正确;编码细胞因子的 mRNA与编码荧光素酶的 mRNA连接,翻译荧
光素酶的同时会翻译细胞因子,故可通过荧光强度反映 mRNA在肿瘤内的翻译情况,mRNA
改造修饰后,发现肿瘤荧光强度更高,表明修饰后的 mRNA指导合成了大量细胞因子,B正
确;实验三肿瘤体积快速减小的原因是之前机体产生了记忆细胞,C错误;肿瘤细胞清除过
程中是细胞免疫发挥作用,细胞因子主要促进细胞毒性 T细胞的增殖、分化,D错误。
17.ACD【详解】根据题图可知,社群压力使生长激素减少,生长代谢阻碍,导致抗体数量
减少,A正确;社群压力导致下丘脑功能紊乱使胰岛 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从而引起低
血糖与休克症状,B错误;社群压力影响下丘脑,为神经调节,下丘脑影响垂体分泌对应激
素,为体液调节,生长激素减少导致抗体数量减少,影响免疫调节,C正确;根据题图可知,
社群压力影响生殖系统,导致出生率下降,影响免疫系统,导致死亡率上升,D正确。
18.ABD【分析】根据题干和曲线的信息可知,存在 K值的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 S形增
长曲线;K值是与横轴的相交点,接近 200。当种群数量在 K/2时,增长速率最大,当种群
数量到 K值时,增长速率几乎为零。
【详解】甲、乙两种藻之一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如图 2所示,
可知甲、乙种群中有一种群呈“S”形增长,再结合图 1可推知,随着时间的推移,甲、乙数量
的比值先增大后减小,最后时刻降为 0,由于甲、乙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故在有限的环境条
件下,乙种藻种群最终呈“S”形增长,甲种藻种群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终降为 0,
甲种藻最终被淘汰,不呈“S”形增长,A错误;图 2表示乙种藻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
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在“S”形增长曲线中,K/2之前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大,
K/2之后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减小,故乙种藻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不呈负
相关,B错误;(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说明种群数量越小,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
越小,C正确;乙种藻种群的年龄结构在 S2、S4点都是还没有达到 K值,均为增长型,D错
误。
19.(12分,除标注外,每空 1分)
(1) 胰岛 B细胞 神经—体液
(2) 氧化分解 合成糖原
(3) 胰岛素受体数量不足 信号传导过程受阻 编码 GLUT-4的基因不能正常表达
(4)①胰岛 A细胞 胰岛 B细胞 ②用等量的低糖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胰岛 B细胞(2
分) ③实验组的胰岛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析】胰岛素是人体中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
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
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分析题意可知,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后,能促进含
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增加细胞膜上 GLUT-4的数量,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能促进
GLUT-4的基因表达,合成较多的 GLUT-4;能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
糖原、转变为甘油三酯(非糖物质)。
【详解】(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 B细胞会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下降,又由于下丘脑
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有神经调节的参与,所以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血糖浓度上升后经过调节作用使血糖浓度下降也符合(负)反馈调节过程。
(2)由分析可知,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的去路有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糖原)、
转化为非糖物质,则图中①、②分别表示氧化分解、合成糖原。
(3)发生胰岛素抵抗直接的原因跟胰岛素受体有关,再结合图中胰岛素受体的表达过程,可
知还可能的原因是信号传导过程受阻或编码 GLUT-4的基因不能正常表达。
(4)实验目的是证明胰岛 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 B细胞分泌胰岛素,所以应
该先获得胰高血糖素,所以用低糖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胰岛 A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
胞和滤液,取适当滤液(保持血糖浓度等不变)培养胰岛 B细胞;对照组除了不含胰高血糖
素其他应保持相同,所以用等量的低糖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胰岛 B细胞。
20.(13分,除标注外,每空 1分)
(1)辅助性 T细胞 胸腺
(2)⑩ ⑥
(3)⑤
(4)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2分) 辅助性 T
(5)抗原
(6)不可行 病毒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和增殖,不能用培养液直接培养 ASFV(3分)
【分析】图示为猪体内几种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表示抗
体,③表示细胞因子,④表示辅助性 T细胞,⑤表示 B细胞,⑥表示浆细胞,⑦表示记忆 B
细胞,⑧表示细胞毒性 T细胞,⑨表示记忆 T细胞,⑩表示树突状抗原呈递细胞。
【详解】(1)图中细胞④的名称是辅助性 T细胞,该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而来,
并运输到胸腺发育成熟。
(2)ASFV的靶细胞是猪的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该靶细胞与图中细胞⑩树突状抗原
呈递细胞具有相似的生理功能。⑥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3)ASFV在初次入侵猪体内时,猪体内的 B细胞(细胞⑤)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
分泌抗体,进行体液免疫。
(4)ASFV的致死率可达 100%,这是因为 ASFV能够将猪体内大量的巨噬细胞破坏,从而
使得猪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均受到破坏,最终导致各类感染而死亡。HIV 主要破坏
人的辅助性 T细胞,导致人体特异性免疫几乎丧失,最终往往会使人发生恶性肿瘤死亡。
(5)从免疫学角度分析,疫苗能引起免疫反应,属于抗原。
(6)由于病毒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和增殖,不能用培养液直接培养 ASFV,所以配制培
养液培养 ASFV,再从培养液中提取 ASFV的 A238L蛋白的方法不可行。
21.(11分,除标注外,每空 2分)
(1)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写出两类即可)
(2)生长素类调节剂
(3)(负)反馈
(4)变短
(5)不需要(1分) 因为过多的细胞分裂素会抑制根系生长
【详解】(1)五大类植物激素包括赤霉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图中有生
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没有提及的有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
(2)据题干信息,水稻插秧前用“移栽灵”处理,能提高水稻的成活率,说明“移栽灵”有利于
水稻幼苗生根,推断“移栽灵”的有效成分是生长素类调节剂。
(3)从图中分析,细胞分裂素含量上升能促进合成细胞分裂素氧化酶,而细胞分裂素氧化酶
能够降解细胞分裂素,从而使细胞分裂素含量降低,二者的平衡调控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
(4)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能够控制合成细胞分裂素氧化酶,从而使细胞分裂素降解,敲除
该基因,则细胞分裂素的含量上升,抑制根系生长,因此相比于野生型,该突变体根的长度
变短。
(5)据图分析,细胞分裂素含量过多能够抑制根系生长,若在水稻移栽过程中添加细胞分裂
素,则不利于根系快速生长,故水稻幼苗移栽过程中,不需要添加细胞分裂素。
22.(11分,除标注外,每空 1分)
(1)寄生(或寄生和互利共生) 生态位
(2)次生 在原有菌群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2分)
(3)非生物 需氧菌的代谢过程消耗氧气,保证前者的生长条件(2分)
(4)抗生素会杀死肠道内多种益生菌(或滥用抗生素还能导致超级细菌形成等)(3分)
【详解】(1)肠道内的微生物从消化道中获取营养物质,同时可能合成对人类有利的维生素,
因此与人存在寄生或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肠道中不同微生物利用的资源不尽相同,在群落
中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以减弱竞争。
(2)人体从年轻阶段到年老阶段,肠道菌群优势种发生改变,是在原有菌群的基础上发生的
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3)由于消化道内基本是无氧环境,正常肠道菌群主要由专性厌氧菌构成,这主要受非生物
因素的影响。肠道内需氧菌代谢消耗了氧气,为厌氧菌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4)抗生素的抑菌作用不具有特异性,会杀死肠道内多种益生菌,同时滥用抗生素还能导致
超级细菌形成,因此饮用含乳酸菌等益生菌的奶制品治疗消化道炎症比使用抗生素效果更好。
23.(12分,每空 2分)
(1)生物群落 非生物环境
(2)化学
(3)互利共生 消费者
(4)生产者
【详解】(1)氮循环是指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的过程,氮循环具有
全球性。
(2)硝化细菌是一种自养型生物,利用氨氧化释放的化学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进而储存
能量,这种合成有机物的方式被称为化能合成作用。
(3)种植豆科植物时,一般不需要施加氮肥,原因是豆科植物能与根瘤菌形成互利共生关系,
具体表现为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而豆科植物能为根瘤菌
提供有机物。由于根瘤菌能利用豆科植物的现成的有机物,且来自活体,因此,从生态系统
的组成成分角度分析,根瘤菌属于消费者。
(4)传统观点认为,只有某些原核生物能够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生命可利用的形式。2024
年 4月,科学家发现了第一种能固氮的单细胞真核生物——贝氏布拉藻,这种藻类通过内共
生方式获得了一种具有固氮功能的细胞器,被称为硝化质体。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角度分
析,贝氏布拉藻细胞中有叶绿体,因而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