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历史必修三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必修三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01 09:0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第6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大背景—宗教神学束缚下的中世纪图2、教皇为国王加冕图1、教会势力发展图(一)文艺复兴(一)概念:
14—16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意大利兴起的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因为这场运动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所以被称之为“文艺复兴”。工商业城市兴起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兴起丰厚的古典文化遗存、众多人才
借 助天主教神学占 统治地位神权至上表? 现主  张(二)原因神为中心
神权束缚
禁欲苦行
来世幸福促 进人为中心
人权自由
现世享乐政治上四分五裂
要求统一的愿望矛盾文艺复兴主 张(二)原因:大背景:基督教神学控制整个欧洲兴起的原因:3.文化:意大利丰厚的古典文化遗存和众多人才1.经济:工商业城市繁荣,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阶级:资产阶级兴起,对基督教神学的控制不满4.政治:国家四分五裂,知识分子民族意识的表达根本原因(三)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四)领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1.自然科学领域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伽利略自制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
布鲁诺坚持真理;
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2.社会科学领域文学领域:文学三杰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艺术领域:美术三杰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但丁(1265—1321)意大利著名诗人,一位继往开来的文学巨匠,恩格斯曾这样评价他“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又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代表作《神曲》。《神曲》反映的是宗教故事,在这部著作中,但丁热情歌颂现世生活,对以教皇为代表的教会僧侣的腐败丑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但丁(1)“文学三杰”彼特拉克(1304—1374)他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歌集》,他不仅创作了人文主义诗歌,史作,而且广泛搜集古典著作,考察古代遗址,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风气之先.彼特拉克“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来说就够了,这是我所企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薄伽丘薄伽丘(1313——1375)出身于富商家庭。父亲希望子承父业,送他到那不勒斯学习经商。但薄伽丘却酷爱文学,结果他没能成为商人,却成为了名垂青史的文学家。薄伽丘创作了许多优秀小说和诗歌,其代表作《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齐名,享有“人曲”的美称。 《十日谈》描写的是10个青年男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10天,轮流讲了100个故事,故书名《十日谈》。 巴黎丝绸商杨诺是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三番五次苦劝他的犹太朋友抛弃犹太教,改信天主教。那位犹太教徒表示,他要先到罗马去考察一番再说,看看上帝派到世上的代表(教皇)究竟怎样。结果,他在罗马教皇的宫廷里看到这样一番景象:那些所谓的圣徒们,从上到下,个个诲淫诲盗,贪得无厌,爱钱如命,买卖圣职,无耻之极。这些见闻使那个严肃的犹太人得出结:罗马乃藏污纳垢之所,天主教会定会因其腐败而垮台。故事一揭露了教会的腐化,抨击了教士的伪善与丑行 有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着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的姑娘。青年问父亲这些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道:她们都是祸水,叫绿鹅。谁知儿子却说:“爸爸,请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故事二表明了人的天性无法阻挡,以此来反对封建教会的禁欲主义,反对神性,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人性。拉斐尔(1483-1520),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三杰”之一。从22岁到25岁,他创作了大量圣母像,从此声名大扬。拉斐尔(2)“艺术三杰” 中世纪作品 《西斯廷圣母》 达·芬奇(1452—1519)善于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于绘画之中,认为艺术要表达和歌颂人的丰富的感情,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于1495-1497年费时三年为一所修道院的餐厅所作的壁画,取材于《新约圣经》,这幅画着重刻划耶稣的门徒在听到主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的时候所表露出来的不同的心理反应,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
米开朗琪罗(1475—1564)米开朗琪罗专注人体,他的塑像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意志和精神气质,代表作《大卫》。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五)文艺复兴的扩展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大文豪,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悲剧喜剧作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优秀的悲剧作品之一。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Hamlet)》是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哈姆雷特(Hamlet)》封面经典独白  
哈姆雷特: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想!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人文主义内涵抨击教会的腐败与束缚
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注意第一、名为文艺复兴,但并不是提倡复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第二、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虽然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反对以神为中心,但他们并不反对教会,而是仍然信仰宗教。(1)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人意识的觉醒;
(2)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4)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
(5)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外在表现)(六)文艺复兴的影响局限性:个性自由以资产阶级利益为前提;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基督教 (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东正教公教(天主教)第一次分裂1054年东正教天主教新 教第二次分裂16世纪路德教派、 加尔文教、 英国国教基督教的演变1.原因(4)文艺复兴的影响(2)天主教会的专制腐朽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劵。根本原因直接原因(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标志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3.马丁·路德的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获得拯救(因信称义)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国家权力高于教会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以婚配或还俗4.意义 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是“信仰耶稣就可得救”,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因素,冲破天主教神学统治,发展起基督教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得以进一步传播和发展。特点:
1.独立。新教不接受罗马教廷的领导,不接受罗马委派的主教。
2.廉价。新教教会减少了复杂的圣礼仪式,也不许用信徒的钱财建立、装饰 豪华的教堂。
3.平等。路德宣称:神职人员与普通信众并无本质区别,普通信徒也能接受上帝的福音;神职人员也就不必禁欲了,生活上一样可以公开结婚。探究:对比思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
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2)性质相同。
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
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4)影响有相同。
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探究:对比思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三重皇冠皇帝之上的皇帝全体信徒的国王神职人员的首领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