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济微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市济微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2-18 08:0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济微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
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共50题;共100分)
1.用三朵桃花做实验,开花以前,甲花去掉雌蕊,乙花去掉雄蕊,丙花不做处理,将三朵花分别用不透光的塑料袋罩住,扎紧袋口,一段时间后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甲、丙结果,乙不结果 B.甲、乙不结果,丙结果
C.都能结果 D.都不结果
2.如图描述的是绿色开花植物番茄的部分生殖发育过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胚乳为甲的萌发提供了营养物质
B.土壤中缺少含氮的无机盐,会导致乙的叶片发黄
C.乙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
D.丙完成传粉和受精后,[③]发育成丁
3.下列关于植株生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子叶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要播得浅一些
B.幼根的生长与分生区和伸长区有关
C.植物的茎、叶、花都由芽发育而来
D.叶芽的芽原基细胞分裂使芽轴逐渐伸长
4.生物园地里种植有甲、乙两个品种的花生,现对甲和乙果实的长轴长度进行抽样测量,结果如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品种的花生随机抽取30颗,剥去果皮后测量
B.甲中长轴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属于变异
C.甲乙两组样本间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引起的
D.两个样本组间的差异主要是由DNA引起的
5.与两栖类动物相比,鸟类受精卵发育为成鸟的成活率较高。与两栖类动物相比,鸟类的特有繁殖行为包括(  )
①体内受精 ②卵生 ③体外受精 ④卵外有卵壳保护 ⑤亲鸟有孵卵、育雏行为⑥胎生
A.①④⑤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6.下图为大豆生长发育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⑤组成的是大豆种子的胚
B.只要外界条件适宜种子就能萌发
C.⑥⑦组成的结构是由子房壁发育来的
D.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中的有机物减少,DNA数量增加
7.2023年4月,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恐龙研究近期取得新进展——1948年在禄丰发现并命名的三叠中国龙发现了最完整的头骨标本,证实三叠中国龙是中国龙属的独立恐龙种。此项研究不仅为中国龙属的头部解剖学提供了新的有效信息,还为未来早期分化的新兽脚类恐龙研究提供了更多数据。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间接证据
B.地层中的化石按一定顺序出现
C.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
D.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8.我国菜青虫抗药性的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60年代末为DDT抗性高峰期,70年代中期为敌百虫抗性高峰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发生抗药性的变异
B.具有抗药性的菜青虫不能适应农药环境
C.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农药使菜青虫繁殖能力不断增强
9.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当前,中国农作物特别是粮食种子,如水稻、小麦、大豆等能够靠自己来解决,但还有一些农作物的种源仍然依赖进口,其中就包括柑橘、苹果、草莓等常见水果(  )
A.柑橘的果实是营养器官,由子房发育而来
B.利用草莓的匍匐茎进行繁殖的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C.水稻、小麦、大豆种子萌发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胚乳提供
D.苹果果实中储存的营养物质是由导管运输而来的
10.下列关于被子植物生长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植株生长所需水分和无机盐主要由伸长区的根毛吸收
B.植物的枝条及绿叶都是由芽发育成的
C.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含铁、磷、钾的无机盐
D.所有植物的茎都能逐年加粗,是因为茎内都有形成层
11. 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其他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是化石
B.米勒实验说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形成原始生命
C.在常刮大风的岛上,无翅或残翅昆虫特别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能否使用工具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是从猿进化到人的标准
12.某岛的驻军官兵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蔬菜、水果,基本做到自给自足。如图为菜豆种子和运用此技术培育的菜豆幼苗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⑤为胚,是新植物的幼体,有受精卵发育而来
B.②为胚芽,发育成⑦,它在发育过程中所需的营养主要来自④
C.①为胚轴,发育成⑧,它在发育过程中所需的营养主要来自⑤
D.无土栽培的营养液中含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
13.花生油是烹调佳品,下图为花生种子的结构及萌发后的幼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花生种子中的油贮存在②胚乳中
B.花生种子萌发时③最先突破种皮
C.图中①③④⑤构成种子中的胚
D.种子中的胚发育成新的植物体
14.晴天时,蜗牛会在贝壳外缘分泌白色物质形成膜厣(yǎn),将自己封闭在壳里,进入休眠状态。下雨时,膜厣溶解,便会唤醒蜗牛伸出壳进行觅食。影响蜗牛膜厣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水 C.阳光 D.食物
15.如图,甲乙丙丁分别是植物、昆虫、蛙和鸟类生殖发育的有关示意图,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丁中卵白是早期胚胎发育的部位
B.图甲所示的繁殖方式称为出芽生殖
C.图丙所示生物的生殖特点是体内受精
D.图乙所示的生殖与发有过程为完全变态发育
16.如图表示DNA、染色体、细胞核之间的层次关系,那么1、2、3分别是(  )
A.细胞核、染色体、DNA B.DNA、细胞核、染色体
C.DNA、染色体、细胞核 D.细胞核、DNA、染色体
17.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下列表述不合理的是(  )
A.体型小的生物进化成体型大的生物
B.根据始祖鸟化石得出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
C.单细胞生物进化演变成为多细胞生物
D.今天的煤炭主要是古代蕨类埋在地下形成的
18.关于人类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的生长发育开始于受精卵
B.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的血液里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
C.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是青春期发育最突出的特征
D.第二性征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现的
19.下列关于对生物生殖发育阶段的描述,分析错误的是(  )
A.蜻蜓点水——产卵
B.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育雏
C.金蝉脱壳——化蛹
D.风吹绿水皱,蛙鸣翠荷惊——求偶
20.“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命运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源于自然
B.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会影响自然
C.为丰富本地生物多样性,多引进外来物种
D.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21.图甲和图乙分别是桃花及其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桃花属于两性花,只能进行自花传粉
B.图甲中③和⑦分别表示雄蕊和雌蕊
C.果实发育过程中,图乙中②和③分别发育成果皮和种皮
D.自然条件下,图乙中的④和⑤未完成受精会导致图甲中的⑥不能发育成果实
22.随着春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水果上市。请问当季热销水果之一的李子,其可实用部分由下列哪个结构发育而来(  )
A.子房 B.子房壁 C.受精卵 D.胚珠
23.若用如图代表某些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代表蝗虫,过程②不会出现蛹期
B.若代表家鸡,过程①在体外完成
C.若代表苹果,受精卵会发育成种子
D.若代表青蛙,过程②在陆地上发育
24.下列有关芽的知识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按着生位置不同,可分为顶芽和侧芽
B.混合芽能发育成带有花和叶的枝条
C.按发育结果不同,可分为叶芽、花芽和混合芽
D.芽全部发育成枝条
25.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句话说明植物生长需要(  )
A.水和无机盐 B.氧气和水
C.无机盐和氧气 D.有机肥和氧气
26.俗话说,“树不怕空心,就怕剥皮”。树怕剥皮的原因是树皮中有(  )
A.运输有机物的导管 B.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导管
C.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D.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筛管
27.下列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②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一条染色体中有多个DNA分子
B.体细胞的①细胞核中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C.③呈双螺旋结构,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④基因是③DNA上的包含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
28.青春期是青少年发育的关键时期。图甲表示女性生殖系统,图乙表示人体脑部、生殖器官与全身相对生长速率的比较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①是受精卵分裂形成早期胚胎的场所
B.图甲中②既能产生卵细胞,也能分泌雌性激素
C.图甲中③是受精作用的场所,④是形成月经的场所
D.图乙中表示生殖器官相对生长速率的是曲线Ⅱ
29. 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
B.根尖的成熟区长有根毛
C.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呼吸作用
D.合理密植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0.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樱桃红、油菜黄、李子甜、稻花香…云南开启了乡村振兴新篇章。下列关于植株生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樱桃叶芽的结构中发育为茎的是芽轴
B.油菜开花季节遇到阴雨天气会导致减产
C.玉米种子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胚乳组成
D.水稻根尖结构中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31.人类关于生命起源与进化的研究从未止步。2023年5月,在《自然》杂志中有文章称,栉(zhi)水母是动物进化树上最早的分支。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生命起源、人类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②原始生命与地球是同时形成的③形成语言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④栉水母是地球上最早的动物⑤栉水母与人核酸分子的差别小于大猩猩与人核酸分子的差别⑥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中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32.自然界中有一种名为“落地生根”的植物,“落地生根”的叶子边缘会长出许多小植株,在营养充足的条件下就能长成新植株。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
A.有性生殖 B.孢子繁殖 C.营养繁殖 D.组织培养
33.下列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森林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B.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
C.古人类用火把食物烤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促进了脑的发育
D.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可能是黑猩猩
34.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维持生态平衡,这种作用是通过实现的(  )
A.直接取食植物体 B.分解利用动植物的遗体和遗物
C.食物链和食物网 D.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35.小莉进入青春期后,脸上长了很多青春痘,经医生检查发现她体内的性激素分泌失调(  )
A.① B.② C.③ D.④
3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证据和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重要的证据
B.通过对郑氏始孔子鸟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鸟类可能是由爬行类进化来的
C.马的前肢和鹰的翅膀虽有差别,但骨骼排列相似,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D.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不可能找到结构简单生物的化石
37.卵巢冻存移植是在重症患者卵巢损伤前,取出一部分卵巢组织冻存,患者身体恢复后再移回体内,继续维持卵巢功能的一项医学研究。据此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卵巢是女性主要生殖器官
B.冻存卵巢组织移植成功后,能产生卵细胞
C.育龄妇女通常每月排出两个卵细胞
D.冻存卵巢组织移植成功后,能分泌雌性激素
38.生活在南美安第斯山脉的剑喙蜂鸟有超长的喙,该鸟喙专门从西番莲11.4cm长的花冠中吸食花蜜。剑喙蜂鸟也成为西番莲专用传粉使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剑喙蜂鸟的喙是因为频繁吸食花蜜而变长
B.西番莲长的花冠决定剑喙蜂鸟喙的变异方向
C.西番莲为得到剑喙蜂鸟帮助传粉,花冠变长、有花蜜
D.剑喙蜂鸟超长的喙和西番莲长的花冠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9.化石是在地层中出现的早晚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证据。下列动物化石中,出现在最早地层中的是(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鸟类
40.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B.“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若水体受到污染,则大鱼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多
41.水毛茛是一种水生植物,伸出水面的叶片呈扁平状,而长期浸没水中的叶片深裂成丝状,这说明(  )
A.环境条件的变化改变了基因型
B.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
C.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三者之间互不影响
D.性状表现是基因组成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42.如图表示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表示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
B.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C.每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DNA分子
D.每个DNA分子上包含多个基因
43.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中有5条食物链
B.猫头鹰和蛇只有捕食关系
C.在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不突出
D.若大量捕捉蛇和猫头鹰,短期内鼠的数量会迅速增加
44.2019年2月中国国家航天局表示,“嫦娥四号”携带迷你生物圈至月球,迷你生物圈内有马铃薯、拟南芥、油菜、棉花、果蝇、酵母6种生物,还有18毫升水,以及土壤、空气和热控模块(控制温度)。其中有棉花种子发芽(如图),这是月球上首次有生物体生长,下列关于该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果蝇以酵母菌为食,果蝇和酵母菌分别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
B.建立迷你生物圈需遵循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定律
C.棉花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
D.该迷你生物圈结构单一、稳定性好
4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语言是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
B.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C.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D.黑猩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
46.依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作出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B.狼和鹿能迅速奔跑是两者相互选择的结果
C.恐龙的灭绝可能是因为不适应生存环境的改变
D.在暗洞中生活的盲鼠因为长期不用眼睛而逐渐失去了视觉
47.生物体型由小变大属于生物进化总趋势。   
48.科学家观察到马蛔虫的体细胞中有2对染色体,下图中最有可能是马蛔虫卵细胞的是(  )
A. B.
C. D.
49.某生态系统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这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如图所示。若有毒物质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0.面颊上有酒窝与无酒窝是一对相对性状,有酒窝基因(B)是显性基因,无酒窝基因(b)是隐性基因。一对有酒窝的夫妇生了一个无酒窝的女儿,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对夫妇的基因组成分别是Bb和Bb
B.该对夫妇子代的基因组成只有Bb和bb
C.该对夫妇再生一个无酒窝的孩子的可能性是25%
D.该对夫妇再生一个有酒窝的男孩的可能性是37.5%
答案解析部分
1.D
2.A
3.D
4.D
5.A
6.D
7.A
8.C
9.B
10.B
A、植株生长所需水分主要由成熟区的根毛吸收,A不符合题意;
B、植物的枝条及绿叶都是由芽发育成的,B符合题意;
C、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C不符合题意;
D、木本植物的茎有形成层能逐年加粗,草本植物的茎没有形成层不能逐年加粗,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无机盐的作用:
无机盐 作用 缺乏症状 举例
含氮的 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叶片发黄,植株矮小 人、畜的粪尿
含磷的 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促使果实和种子的成熟提早 影响花和果实的形成和发育 骨粉
含钾的 使茎秆长得粗壮,促进淀粉的形成和运输 植株易倒伏 草木灰
11.C
A、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其他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但不是唯一证据,A说法错误。
B、米勒实验说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B说法错误。
C、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的昆虫多是无翅或残翅的类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说法正确。
D、能否直立行走是从猿进化到人的标准,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此题考查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原因等,为基础题,解答此题需要熟记: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环境对这些变异起选择作用:具有适应环境变异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否则就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其中化石证据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12.C
A、⑤为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胚是新生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分,由受精卵发育而来,A正确;
B、②为胚芽,发育成⑦茎和叶,菜豆属于双子叶植物,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所以它在发育过程中所需的营养主要来自④子叶,B正确;
C、③为胚根,发育成⑧根,它在发育过程中所需的营养主要来自④子叶,C错误;
D、植物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氮、磷、钾,因此,无土栽培的营养液中含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D正确。
故答案为:C。
图中:①是胚轴,②是胚芽,③是胚根,④是子叶,⑤是胚,⑥是种皮,⑦是茎和叶,⑧是根。
13.D
14.B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晴天时蜗牛会在贝壳外缘分泌白色物质形成膜厣,将自己封闭在壳里,进入休眠状态。下雨时,膜厣溶解,便会唤醒蜗牛伸出壳进行觅食。可知影响蜗牛膜厣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析得知B正确。
故答案为:B正确。
影响蜗牛膜厣(yǎn)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水。晴天时,蜗牛会在贝壳外缘分泌白色物质形成膜厣,将自己封闭在壳里,进入休眠状态。当下雨时,膜厣会溶解,唤醒蜗牛使其伸出壳进行觅食。
水是膜厣形成和溶解的关键因素。晴天时,蜗牛可能因为环境湿度降低而分泌膜厣以保湿;下雨时,水分增多导致膜厣溶解,蜗牛可以伸出壳进行觅食。从蜗牛膜厣的内外层结构和功能来看,水对于蜗牛膜厣的保湿、收集水分等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15.D
A 、图丁中鸟卵中的胚盘是早期胚胎发育的部位。 A 错误。
B 、图甲所示的繁殖方式称为营养繁殖中的嫁接。 B 错误。
C 、图丙所示生物是青蛙,它的生殖特点是体外受精,发育方式为变态发育。 C 错误。
D 、图乙所示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
和成虫四个时期,为完全变态发育。 D 正确。
故选: D .
昆虫的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①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②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姑、蝗虫等。
16.A
17.A
A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结构简单到结构复杂,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从水生到陆生等,但并没有从体型小到体型大,A错误,C正确;
B、始祖鸟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B正确;
D、古代的蕨类植物遗体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炭,D正确;
故答案为:A。
(1)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等。
(2)爬行类进化成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始祖鸟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是爬行进化到鸟类的化石证据。
18.C
解:A、精子和卵子在输卵管内结合形成受精卵,标志着人的生命的开始,所以人体的生长发育开始于受精卵.不符合题意.
B、胚胎发育时,胎儿所需营养物质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产生的废物也通过胎盘排出,不符合题意.
C、青春期最显著特征是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最突出特征是性发育和性成熟.符合题意.
D、第二性征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现的,性激素的作用,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殖功能,以及性激素的分泌和调节,包括生卵、排卵、生精、受精、着床、妊娠及泌乳等一系列生殖过程.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青春期生殖器官发育加快的原因.解答时可以从激素的作用方面来切入.
19.C
A、蜻蜓点水,属于繁殖行为中的产卵行为,不符合题意;
B、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属于繁殖行为中的育雏行为,不符合题意;
C、蝉属于昆虫,身体的外面有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支撑身体内部柔软器官的作用,还能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有利于蝉的生活,但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长大而变大,所以金蝉脱壳属于蜕皮现象,符合题意;
D、风吹绿水皱,蛙鸣翠荷惊,属于繁殖行为中的求偶行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生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春燕衔泥筑巢属于繁殖行为。
20.C
A.人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这些营养物质和氧气源于自然,A正确。
B.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会影响自然,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B正确。
C.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容易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C错误。
D.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做到合理开发利用,会实现生物资源循环开发利用,保持生态环境稳定,D正确。
故答案为:C。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21.A
22.B
A.在受精后,子房会发育成果实,A不符合题意。
B.子房壁是子房的外层结构,它主要发育成果实的果皮,果实中的可食用部分(李子的果肉)主要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B符合题意。
C.受精卵将发育成种子的胚,C不符合题意。
D.胚珠受精后会发育成种子,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植物的花经过传粉和受精以后,花萼凋落或存留,花冠、雄蕊都凋落,柱头和花柱凋落,只有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子房发育成果实。
23.A
24.D
A、根据芽着生的位置不同,可分为顶芽和侧芽,A正确;
B、按照发育的结果分:可分为叶芽、花芽和混合芽,混合芽可发育成带有花和叶的枝条,B正确;
C、按照发育的结果分:可分为叶芽、花芽和混合芽,C正确;
D、芽可发育成花、叶和枝条,D错误;
故答案为:D。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芽中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茎的加粗生长是形成层(分生组织)的细胞不断分裂和分化的结果。
25.A
26.C
27.A
28.C
29.C
A 、玉米种子由果皮和种皮、胚、胚乳组成,种子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胚乳中,正确。
B 、植物根尖的成熟区长有大量根毛,大大增加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面积,正确。
C 、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等生理活动,错误。
D 、合理密植是使植株行间距和株距科学合理,使植物的叶片互不遮挡,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充分有效利用这片土地上的光能,来提高产量。所以合理密植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正确。
故选: C .
(1)玉米种子的结构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玉米粒的果皮和种皮连在一起,具保护胚与胚乳的功能。胚乳储存丰富的营养物质。胚由受精卵发育形成。发育完全的胚由胚芽、胚轴、子叶和胚根组成。玉米种子的子叶只有一片,在种子萌发时,可以把胚乳中营养物质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使他们发育。
(2)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成熟区是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3)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30.C
31.B
32.C
33.A
34.C
35.A
我们根据题目描述进行分析。小莉进入青春期后,脸上长了很多青春痘,这通常与性激素的分泌有关。经医生检查发现她体内的性激素分泌失调,那么我们需要找到与性激素分泌直接相关的器官。
A、①是卵巢。卵巢是女性体内分泌性激素(主要是雌性激素)的主要器官。当卵巢分泌的性激素失调时,就可能导致青春期女性出现一系列生理问题,如青春痘等。
B、②输卵管:是连接卵巢和子宫的管道,主要功能是输送卵细胞到子宫,同时也是受精的场所。但它并不直接分泌性激素。
C、③子宫:是女性孕育胎儿的场所,同时也是月经发生的部位。虽然子宫与性激素有一定关系,但它本身并不分泌性激素。
D、④阴道:是女性的性交器官,也是排出月经血和娩出胎儿的管道。它同样不直接分泌性激素。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卵巢是女性的性腺,负责分泌雌性激素。因此,当卵巢的功能出现异常,导致性激素分泌失调时,就可能出现青春痘等皮肤问题。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图中①是卵巢,②是输卵管,③是子宫,④是阴道。进入青春期之后,人体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思考答题。
36.D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A不符合题意。
B.通过对郑氏始孔子鸟化石的研究表明,这种动物既像鸟,又像爬行动物,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由此可以推断鸟类可能是由爬行类进化来的,B不符合题意。
C.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马(哺乳动物)的前肢和鹰(属于鸟类)的翅膀虽有差别,但骨骼排列相似,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C不符合题意。
D.低等、结构简单的生物至今仍然存在,因此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也可能找到低等结构简单的生物化石,D符合题意。
故选D。
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化石证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越新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37.C
38.D
39.A
40.B
解:A、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A正确;
B、“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
C、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叫做生态平衡,C正确;
D、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毒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网的最高级消费者.大鱼是该生态系统的最高级消费者,它们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D正确.
故选:B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而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生物适应环境.关键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41.D
水毛茛的这种性状变异说明了形状表现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水毛茛在水中的叶片和在水面上的叶片虽然基因型相同,但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水面与水中),导致它们的性状表现不同,即使遗传物质保持不变,生物体的性状也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可见,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2)水毛茛是一种水生植物,伸出水面的叶片呈扁平状,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有利于水毛茛的光合作用;水毛莨上面有感受水多少的感受器官,当叶子完全浸在水中时,叶子就发生形状的改变呈丝状,以减少水流的冲击,接受更多的光照,以适应水中的生活。
42.C
A.A表示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A正确。
B.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蛋白质是染色体的结构成分,B正确。
C.在正常情况下,每条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在细胞分裂的某些阶段,如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会有两个DNA分子,但这是在特殊情况下),C错误。
D.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每个DNA分子上通常包含多个这样的基因,D正确。
故选C。
图中:A是染色体,B是蛋白质,C是DNA。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43.D
44.D
45.A
46.D
A、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理论是自然选择学说,它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种群如何适应环境并发生进化。A正确。
B、狼和鹿之间的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一个经典案例。狼为了捕猎鹿而进化出更快的速度,鹿为了逃避被捕猎也相应地提高了奔跑速度。这种相互间的选择推动了双方的共同进化。B正确。
C、恐龙的灭绝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科学问题,但普遍接受的观点之一是它们无法适应当时环境的剧烈变化。环境的突变,如气候的急剧变化或生态系统的重大调整,都可能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关键因素。C正确。
D、在暗洞中生活的盲鼠失去视觉,并非因为它们长时间不使用眼睛而自然退化,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暗洞这样的环境中,视觉不再是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素,甚至可能成为一种负担。因此,那些视力较弱或完全失明的盲鼠在生存和繁殖上可能更具优势,它们的基因在种群中逐渐积累,最终形成了整个种群都失去视觉的现象。D错误。
故答案为:D。
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物种是可变的:达尔文认为,物种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多种机制实现的。
过度繁殖:生物体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通常会产生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后代。这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遗传与变异:生物体在繁殖过程中,会将其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后代之间会产生遗传变异。这些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基础。
生存斗争: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生物体之间会为了生存而展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种内斗争),也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种间斗争)。
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更容易获得生存和繁殖的机会,从而将其有利变异传递给后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有利变异在种群中逐渐积累,导致物种的适应性增强和进化。
二、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机制
变异是随机的: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但这些变异是随机发生的,没有方向性。这意味着变异可能产生有利、不利或中性的结果。
环境的选择作用:环境对生物体施加压力,只有那些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种选择作用使得有利变异在种群中逐渐积累。
适应性的增强:通过自然选择的过程,生物体的适应性逐渐增强。那些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个体和种群在生存斗争中占据优势,从而推动物种的进化。
47.错误
48.D
49.D
50.B
A.根据题干所述,父母有酒窝,女儿无酒窝,可推知,无酒窝为隐性性状,且该对夫妇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分别是Bb和Bb,A说法正确。
B.该对夫妇子代的基因组成有BB、Bb和bb,遗传图解如下:
B说法错误。
C.由以上遗传图解可以看出,父母均为Bb,子代无酒窝(bb)的概率为1/4,即25%,C说法正确。
D.该对夫妇再生一个有酒窝孩子的概率为3/4,生男孩的概率为1/2,所以再生一个有酒窝的男孩的可能性是3/4×1/2 = 37.5%,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此题考查性状遗传,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