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土地的誓言》教材解读

文档属性

名称 8《土地的誓言》教材解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6 11:1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乡是不能被选择的,只能爱
—七下8《土地的誓言》教材解读
《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端木蕻良创作的一篇抒情散文,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当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东北大地,无数百姓被迫背井离乡,在侵略者的残酷压迫下痛苦挣扎。东北三省的沦陷,不仅意味着领土丧失,更是民族尊严遭受重创,整个中华大地都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端木蕻良怀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以及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写下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它并非仅仅是对故乡的简单怀念,更是在民族危亡时刻,一位爱国文人发出的战斗檄文,凝聚着强烈的爱国情感与坚定的复国信念。
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人文主题,所选课文均聚焦于保家卫国等相关内容,具有浓郁的抒彩。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学生需要在精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学习文章的抒情方式,调动联想和想象,再现文章所描述的人、事、物、景,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同时采用做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学习体会。《土地的誓言》作为其中的重要篇目,承载着独特的教学价值,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爱国情怀这一主题,提升语文素养。
下面将从文章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背景、学生学习障碍等方面入手,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入解读,并思考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认识一方土地
题目是“土地的誓言”,即“我”对着那方土地发出的誓言,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这到底是一方怎样的土地。
这是一方物产丰富的土地。在作者笔下,广阔的关东原野物产丰富。“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极言白桦树数量之多,“标直漂亮的白桦树”点明白桦树材质优良,它们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也是这片土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让这片土地充满生机活力,也孕育了大量的动物资源;“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能源,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工业潜力;“带着赤色的足金”,地下埋藏的黄金,显示出这片土地的富饶;“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是这片土地上充足的粮食资源……这些丰富的物产,是关东原野的宝藏,它们滋养了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成为作者对故乡深深眷恋的重要原因。
这是一方孕育生命的土地。关东原野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人们过着质朴而充实的生活,车铃声、马蹄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生活的乐章。孩子们在原野上嬉笑玩耍,大人们辛勤劳作,动物们自由自在地生活,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自然。“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东北的人们生活在这里,耕种着土地,也播种着生命和希望,自给自足,或许劳累,却十分快乐。“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这片土地给予了人们生存的空间和物质基础,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它承载着无数人的美好回忆,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归宿。
这是一方多灾多难的土地。然而,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却饱经磨难。“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这片土地,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曾经充满欢笑的田垄,如今已被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曾经捉过蚱蜢的稻田,可能已被战火摧毁;曾经留下手印的镐头,或许已成为侵略者破坏的见证。侵略者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家庭支离破碎,百姓们被迫离开家园,在逃亡的路上,他们承受着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生命如风中残烛般脆弱。许多村庄被烧毁,农田被荒废,文化古迹遭到严重破坏,这片土地的宁静与美好被彻底打破,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与痛苦之中。
二、体验一份情感
作者在发出誓言之前,对那方土地进行了详细的描绘,让誓言自然生发。沿着作者的情感脉络,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爱与恨。
故乡是“我”永远的牵挂。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我”对遥远故乡的深深牵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因为太过思念故乡,所以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感觉故乡也一直在思念“我”;这种反复的表述,强烈地表达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我”与故乡紧紧相连。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夜晚,故乡的一切都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那熟悉的田野、河流、村庄,还有亲人和朋友,都让“我”魂牵梦绕。“我有时把手放在胸膛上,知道我的心是跳跃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这种内心的情感涌动,是对故乡深深的牵挂,即使身处异乡,“我”的心也始终与故乡同在,渴望回到故乡的怀抱,去感受那份温暖与安宁。
往昔是“我”深情的缅怀。那些曾经的美好时光,如同电影般在“我”的脑海中不断放映。“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这些童年的趣事,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它们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让“我”对故乡有了更深的情感羁绊。就算时隔多年,那些美好的细节,也一直在脑海里回荡——“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在故乡的日子里,“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着四季的变化,体验着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那些与伙伴们一起度过的无忧无虑的时光,那些与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温馨时刻,都成为了“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在回忆中寻找慰藉和力量。
守护是“我”铿锵的誓言。面对沦陷的土地,“我”发出了誓死保护的誓言。“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坚定的话语,如同一声声战斗的号角,表达了“我”对解放故乡的强烈渴望和坚定信念。“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我”愿意为了故乡的解放,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哪怕是牺牲生命。“我要看到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眼前,或者我的坟前”,这样的表达与艾青所写的“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对故乡的忠诚和热爱,源于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也源于对民族尊严的捍卫。
三、赏析一篇文章
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即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大量的意象铺排。文章运用了大量丰富的意象来表达情感。文章第一段,作者采用了意象铺排的方式,首先按照“我看见”“我想起”“我想起”的顺序进行段落式的铺陈,把故乡给“我”的整体回忆全部展现出来;紧接着,作者采用了并列式的铺陈,把“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等具有鲜明东北特征的景物一股脑地全写了出来,具有很强的震撼力。第二段的时候,作者采用画面迭现的方式,把故乡春天充满希望的景象和秋天的丰收景象,将故乡留给“我”的美好回忆娓娓道来,将对故乡的热爱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乡的魅力和作者内心的情感。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丰富的人格描写。作者赋予了故乡以人的情感和性格,使故乡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存在。“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这里的“她”指代故乡,作者将故乡拟人化,仿佛故乡是一位思念孩子的母亲,在声声呼唤着游子归来。“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作者进一步将故乡人格化,把地下的岩浆当成大地的血液,故乡和“我”同呼吸共命运,拥有同样的感情。“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把土地当作一个受压迫但不屈的人,鼓励它站起来反抗,这种人格化的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命运的关注和对侵略者的愤怒,第二人称和呼告手法的使用,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起伏的情感脉动。文章的情感脉络如同一首激昂的交响曲,跌宕起伏。开篇,作者以舒缓而深情的笔触,描绘着故乡的美丽富饶,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情感基调较为平和。随着对故乡苦难的回忆,情感逐渐变得深沉压抑,对侵略者的愤怒也在悄然酝酿。到了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的情感如火山喷发般爆发出来,“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一连串的呼喊,充满了力量和决心,将情感推向了高潮,表达了对解放故乡的强烈渴望和坚定信念。最后,作者以“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作结,情感又回归到一种深沉的誓言和坚定的承诺,给人以无尽的思考和回味。这种起伏的情感脉动,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四、梳理一段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当时作者作为东北作家群的一员,一直在关内四处奔波,了解其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
九一八事变十周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日军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东北人民从此陷入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之下。到1941年,“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十年,在这十年里,东北人民遭受了无尽的苦难,家园被破坏,亲人离散,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然而,东北人民从未停止过反抗,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渴望着早日赶走侵略者,恢复故乡的安宁。端木蕻良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写下《土地的誓言》,既是对过去十年东北人民苦难的回顾,也是对未来胜利的展望,表达了对故乡早日解放的强烈期盼。
东北作家群。“九一八”事变后,一群来自东北的作家流亡到关内,他们怀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东北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作家群。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他们的作品地域特色鲜明,多以东北大地为背景,展现东北独特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充满浓郁东北地域特色,让读者领略到东北文化的独特魅力;作品中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饱含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家乡沦陷的悲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行文风格上,他们大多粗犷豪放,文字质朴有力,情感真挚深沉,用宏大的叙事,带给人强烈的情感冲击。端木蕻良所创作的《土地的誓言》就是东北作家群作品的典型代表,它集中体现了东北作家群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端木蕻良的经历。端木蕻良出生在辽宁昌图一个大地主家庭,但他从小就目睹了家乡人民在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悲惨生活,这使他对社会的不平等和人民的苦难有了深刻的认识。“九一八”事变后,他和同学们组织抗日团体,被学校开除。随后,他加入国民党第四十一军“北京学生军”,这段从军经历虽短暂,却为其创作提供了宝贵素材。后来他流亡到北京等地,亲身经历了背井离乡的痛苦,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在流亡期间,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用文学作品来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他的经历使他对故乡的情感更加复杂和深沉,在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故乡的热爱不仅仅是对故乡山水的眷恋,更是对故乡人民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
五、思考一些障碍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本单元的课文,由于年代久远等各方面原因,加之知识积累和阅读方法的匮乏,他们在学习本文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时代背景的陌生造成情感共鸣的困难。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九一八”事变已经是遥远的历史,他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对战争的残酷和民族的苦难缺乏直观的感受。同时,本课相关的历史知识编排在八年级下册,虽然小学时,学生学过《狼牙山五壮士》《手术台就是阵地》《梅兰芳蓄须》《冀中的地道战》等课文,但这些课文大都聚焦具体事例,缺少对那段历史的整体描述。在学习《土地的誓言》时,由于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不足,学生很难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对故乡有着如此强烈的情感,也难以体会到东北人民在沦陷区所遭受的痛苦。他们可能无法想象家园被破坏、亲人离散的场景,对于作者为了故乡不惜牺牲一切的誓言,也可能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理解,难以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
语言风格的陌生造成主题理解的困难。《土地的誓言》语言富有感染力,但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拟人、比喻等,语言表达较为抒情和诗意,与学生平时接触的日常语言和简单直白的课文语言风格有所不同。此外,文中还使用了一些富有地域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可能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障碍。例如,“谰语”“亘古”等词语,学生可能不太熟悉其含义;“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这种双重否定的句式,在增强情感表达的同时,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泛滥着一种热情”“埋葬过我的欢笑”之类陌生化的语言,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由于语言理解上的困难,学生在把握文章主题时可能会出现偏差,难以准确理解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的情感。
情感脉络的变化造成朗读表达的困难。文章的情感脉络起伏较大,从开篇的深情眷恋到中间的悲愤压抑,再到最后的激昂坚定,这种情感的变化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在朗读表达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把握不同段落的情感基调,在朗读时无法通过声音的变化来体现情感的起伏。例如,在朗读描写故乡美丽富饶的段落时,可能无法读出那种舒缓、深情的感觉;在朗读表达对侵略者愤怒和对故乡解放渴望的段落时,又可能无法表现出足够的激昂和坚定。另一方面,文章两段分别采用了意象铺排和画面迭现的方式来展现故乡风物,第一段的铺陈语句充满气势,令人目不暇接;第二段书写故乡春秋两节生活的时候,充满了深情,学生虽然能说出其不同,却没办法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加指导。
六、探求一组策略
经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教学本课时,在放手让学生自读的同时,还可通过以下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策划朗读活动感受情感。在朗读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情感脉络,明确不同段落的情感基调。如开篇描绘故乡美景的部分,朗读时语调要舒缓、轻柔,充满深情,让听众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眷恋;描写故乡遭受苦难的段落,语调要低沉、压抑,语速稍慢,体现出悲愤的情感;而表达解放故乡决心的段落,语调则要激昂、有力,语速加快,突出坚定的信念。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朗读技巧指导,包括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个人朗读、小组朗读、配乐朗读等。个人朗读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朗读水平;小组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朗读的气势;配乐朗读则可以借助音乐的氛围,更好地烘托文章的情感。
补充相关背景理解文意。向学生详细介绍“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沦陷后人民的悲惨生活。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展示历史图片和纪录片等方式,使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更直观的认识。如讲述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环境下坚持斗争的故事,展示日军侵华期间烧杀抢掠的图片。同时,介绍东北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故乡深厚情感的根源。分享端木蕻良的个人经历,包括他的成长环境、流亡生涯以及在文学创作上的追求,让学生了解到作者与故乡的紧密联系,以及他在流亡过程中对故乡的思念是如何不断加深的。通过了解作家的经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情感,更是一种对民族尊严和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注重涵泳品味感受文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比如“泛滥”一词,原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在这里用来形容作者的情感,比“澎湃”“涌动”等词更能体现出情感的不可抑制,如洪水般汹涌而出,展现出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已经达到了极致。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字词的深入理解,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对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如“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句话,可通过换词法(改句法),引导学生感受反复和拟人手法的妙处,从而体会文中的深情。选取文章中的重点段落进行研读,让学生体会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情感递进,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情感脉络,理解作者如何通过一个个段落逐步展现自己的情感世界。
联想想象再现美好场景。鼓励学生根据文章的描述,在脑海中构建画面。如读到写景句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感受关东原野的绚丽多彩,通过构建画面,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文章所描绘的世界,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让学生进行角色代入,假设自己就是作者,思考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会如何表达对故乡的情感。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想象,比如,让学生想象一下,在作者解放故乡的誓言实现后,故乡会是怎样的景象;或者想象自己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会为故乡做些什么。通过拓展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明白爱国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需要付诸行动,将课内所学运用于生活,真正实现以文化人。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饱含深情的经典散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入解读文章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背景,关注学生的学习障碍,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爱国情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爱国情怀。让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