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山地回忆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知识,积累字词。
2.梳理小说的情节,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小说的主题。
3.结合关键语句,抓住细节分析“妞儿”的形象,欣赏孙犁作品的语言特色。
4.感受文中所表现的战争中的诗情画意和人情美,理解军民之间亲密的鱼水情。
重点:1.梳理小说的情节,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小说的主题。
2.结合关键语句,抓住细节分析“妞儿”的形象,欣赏孙犁作品的语言特色。
难点:1.结合关键语句,抓住细节分析“妞儿”的形象,欣赏孙犁作品的语言特色。
2.感受文中所表现的战争中的诗情画意和人情美,理解军民之间亲密的鱼水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密码箱”。里面收藏的东西不是珍珠,却比珍珠还纯洁,不是金银,却比金银还珍贵,这些宝贝叫作“回忆”。大作家孙犁用清新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朴实而又感人的“山地回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吧!
二、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河北安平人,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他的小说清新淡雅,在表现农村和战争题材的小说里别具一格。
三、写作背景
《山地回忆》是孙犁写于1949年12月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回忆往昔战斗生活中建立“军民鱼水情”的故事。小说并没有正面表现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中的军民情谊,而是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事。
四、文体知识
1.概念:散文化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带有创新性的小说样式,是小说与散文、诗歌等文体融合的产物,也是一种独特的跨文体现象。
2.特点:
①强化抒情性:散文化小说通过散文化的语言增强抒情性,通过自然环境的渲染,氛围的营造增强小说的诗意氛围,注重对民风民俗进行描写,传达出淳朴的民风和优美的人性人情美。
②弱化故事情节:散文化小说采用一种随意的、散化的小说叙事笔法,小说中只有自然环境、生活片段的描写。人物被虚化,作为一种意象放入片段式的叙述中,融入小说的抒情氛围之中,表现了特有的情感、意境,渲染一种人情美。
五、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阜平(fù) 包袱(fu) 裤褂(guà)
冀中(jì) 炕台(kàng) 玉黍(shǔ)
瘪(biě) 水沤(òu) 袄襟(jīn )
刨抓(páo) 碛口(qì) 缓和(hé)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内容,梳理小说中的主要事件。
明确:内容:因为想给朋友买布,让“我”回忆起那段战斗岁月,在山村的河边遇到妞儿,她用白粗布帮“我”做了一双袜子。“我”帮助妞儿家贩枣,用赚的钱购买了织布机。开国大典那天,“我”给妞儿全家买布。
主要事件:想给朋友买布;回忆“山地蓝”;回忆山地生活;河边偶遇妞儿;妞儿做袜子;“我”帮大伯贩枣;给妞儿买织布机;妞儿学会织布;洗澡丢失袜子;给妞儿全家买布。
3.文中主体部分扣住一双袜子展开叙述,主要讲了哪几件事?其中详写和略写的事件分别是什么?试着写出主体部分的写作思路。
明确:①主要事件:
详写:河边偶遇妞儿;妞儿做袜子;
较详:帮大伯贩枣;妞儿买织布机;
略写:妞儿学会织布;洗澡丢失袜子。
山地回忆
1.河边偶遇 详写 表现女孩形象
2.做袜子 详写 表现军民互助
3.帮贩枣 较详 表现军民互助
4.买织机 较详 表现女孩形象
5.学织布 略写 表现女孩形象
6.丢失袜子 略写 交代袜子下落
(二)问题探究
1.重点阅读文中人物对话的部分,圈点出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从人物刻画、情节转换、主题表达等方面做一些批注,说说这篇小说通过对话刻画出“妞儿”怎样的形象。
(1)我又蹬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明确:批注:写女孩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有先声夺人之效。
(2)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明确:批注:好一个心直口快、蛮不讲理的女孩!几句话便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3)“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肚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明确:批注:口语化、个性化的语言配合笑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出女孩子有话不藏,热情大方,开朗直白的性格。
(4)“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
明确:批注:一问一答,彼此回应,既有鼓励,又有期许。在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女孩对“打败鬼子”的期盼、对侵略者的仇恨和“我”对抗日的坚定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2.总结一下,这篇小说中人物对话有哪些作用?
明确:①通过对话引主要人物出场。小说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引女孩子出场。
②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全文中,大部分内容都是直接引语,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女孩子心直口快、善良勤劳的鲜明性格。
③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小说主要叙述了“卫生话题”“做袜子”“作运输”“买织布机”等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人物对话中铺展推动的。
④运用对话中的伏笔、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文章中两次关于“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的对话,前后照应,表现了对话语言的构思精巧与浑然一体。
3.从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妞儿”形象?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明确:①性情爽朗、心直口快:从开篇妞儿骂人的话,到关心“我”没袜子,再到关于占领北平揶揄的语句,都可以看出妞儿有话不藏,热情大方,开朗直白的性格。
②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从妞儿主动帮“我”做袜子,要“我”去她家洗脸、吃饭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妞儿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③心灵手巧、勤劳纯朴:妞儿会做袜子,一学就会织布等,说明了妞儿的心灵手巧,做事勤快,热爱劳动。
4.除了人物对话,找出你认为精彩的细节描写,在旁边批注赏析。
①环境细节描写: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蹬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
明确:批注:冰冻的河流,刺骨的冷风,一抹阳光等细节写出了山地环境的恶劣,为人物的出场提供背景。
②外貌细节描写: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明确:批注:此段外貌描写很有特色:重神似不重形貌,比喻性描绘生动传神,耐人寻味,重点突出女孩贫寒的身份和吃苦耐劳的特征。
③动作细节描写: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蹬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明确:批注:运用一系列的动作细节描写,将女孩俏皮活泼、率真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两人之间的紧张气氛也被灿烂的笑容化解了。
④侧面细节描写:
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明确:批注:大伯口中的“沾光”,从侧面表现出女孩的质朴善良和对子弟兵的无私关爱之情。
5.找出文中关于“袜子”的内容,思考“袜子”在小说中的作用。
文中关于“袜子”的内容:
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
“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第二天去,袜子已经剪裁好,第三天去她已经纳底子了,用的是细细的麻线。
“这样坚实。”女孩子说,“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沾他什么光,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1945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
明确:①袜子是贯串小说的一条线索,并且推动情节发展。开头由阜平麻纳袜底引出回忆,然后写妞儿做袜子,“我”穿上妞儿做的袜子打仗,最后在黄河边丢失袜子。
②象征着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亲密无间的关系。妞儿怜惜“我”冬天光脚打仗,给“我”做一双袜子,表现了对子弟兵的无私关爱之情。袜子的坚实牢固象征着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偶然的疏忽虽冲走袜子,却永远冲不掉“我”对山地生活的回忆和对妞儿的怀念。
③以小见大,深化主题。从“送袜子”到“做国旗”,反映了两个时代的伟大进程,从中也体现了孙犁小说以小见大,让“细枝末节”放射出时代光芒的特点。
6.本文用第一人称讲故事。结合小说的标题,以开头、结尾两部分为例,说说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开头: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到兴趣。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明确:
开头作用:小说开篇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农民代表身上穿的一件“山地蓝”粗布衣服,想到多年前艰苦的山地战斗生活;由山地不种棉花,以麻代线,引出一双麻线袜子的故事,追忆“我”和女孩那段难忘的往事。这种写法一方面给人特别真实亲切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巧妙烘托出当年半块布头、一双袜子的深情。
结尾: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儿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明确:
结尾作用:回忆结束,又回到故事起点接续叙述。“我”同大伯到百货公司去买布,与开头写“我”买布的想法遥相呼应,这样写使小说结构紧凑,首尾圆合。
从“送袜子”到“做国旗”,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这之间的巨大变革。简单交代女孩的现状,再次点明她好学要强的性格,揭示“我”怀念她的主要原因。
六、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山地蓝”的回忆,生动地表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
七、课后作业
1.本文是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同类作品你还了解哪些?与同学交流。
2.拓展阅读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体会其语言风格。
八、板书设计
(袜子)
回忆:“我” “妞儿”一家 军民鱼水情
性格:爽朗、率真、泼辣、质朴善良、勤劳能干
新变化 新题型 新方向